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1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比较脆弱的基本特点,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近期提出的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 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 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然,此处的‘绿色工业”是广义的概念,应由各个工业部门去实现。对矿业来说就是要实现“绿色矿业”。“绿色
矿业” 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 绿色开采” 。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努力遵循循环经济中绿色工业的原则,形成一种与环境协调一致
的,努力去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开采技术。矿区在开发建设之前与周围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而进行开发建设后,强烈的人为活动便使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形成了矿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造成农田以及建筑物破坏,村庄迁徙,矸石堆积,使河川径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干枯,在地面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由于开采而使矿物内的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水中等。我国目前的煤矿生产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是生产成本不完全。如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安全设施欠
帐。工人工资太低。二是相关费用支付不全。如矿产资源费以及植被恢复,地面塌陷与水损失。污染治理等。提出并形成绿色开采技术是为了正视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并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估量,以便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对政府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
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为: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损害,井下开采以地表塌陷和
矸石山压占为主,而露天开采则以直接挖损和外排土场压占为主。
(2)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煤炭开采过程中,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然疏干,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同时开采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
(3)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煤层瓦斯抽放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
以山西省为例,1949 —1998年共生产原煤56亿多t,地面塌陷破坏面积达666 000多h m2其中40%是耕地。研石山占地2 000多h m2。至1998年煤炭地下采空面积达 1 300 km2(全省面积的1 %)。采煤破坏地下水4.2亿m3 /a,地表水迁流减少,导致井水位下降或断流共计3 218 个,影响水利工程433 处,水库40 座,输水管道793 890 m 。造成1 678 个村庄, 812 715 口人, 108 241 头牲畜饮水困难。使本来缺水的山西环境受到进一步破坏。平均每采万t 原煤造成塌陷土地0.2 hm2, 每年新增塌陷地约2 万h m2。
矿井瓦斯即煤层气,它是比CO2 还严重的温室气体,也是导致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据初步估计,我国 2 000 m浅范围内具有30 - 35万亿m3煤层气资源,居世界前列。但
由于我国煤层透气性小,难以在开采前抽出。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1 500 余次,仅2001 年由于瓦斯事故的死亡人数达
2 356 人,为煤矿总死亡人数的40%。煤矿每年排放瓦斯70-190亿m3同时瓦斯又是最好的清洁能源,因此必须加以利用,变害为宝。
由此可见,提出并尽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已迫在眉睫。事实上,笔者从20世纪
90 年代初已开始了有关“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正式
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2] 。
2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技术体系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论,在矿区范围内的煤炭、地下水、煤层气(瓦斯)、土地以至于煤研
石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对象而加以利用。而原来对矿井瓦斯的
定义是: “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而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中认为: “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
程度,划为……类型”显然,上述概念将原本为矿区资源的瓦斯和水单纯作为有害物来对待是不合适的。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上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
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
等,“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水资源保护—形成
保水开采”技术。②土地与建筑物保护一形成离层注浆、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③瓦斯抽放一形成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④煤层巷道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⑤地下气化技术。这些内容
构成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简要表达如图1 所示。
开采引起环境与主要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开采后造成的岩层运动有关(岩体不破坏上述问
题都不会发生),因此,绿色开采的重大基础理论为:①采矿后岩层内的“节理裂隙场”分布以
及离层规律。②开采对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③水与瓦斯在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
律。④ 岩体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
3基于关键层理论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与实践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近年来,为了解决岩层控制中更为广泛的问题,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3] 。关键层理论
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覆岩中厚硬岩层对层状矿体开采中节理裂隙的分布及其对瓦斯抽放与突水防治
以及对开采沉陷控制等的影响。因而,关键层理论将为绿色开采的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开采后,随着关键层的破断,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则决定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中有否软弱岩层(事实上它是研究地下水渗漏的‘关
键层”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把地下水视为资源,必须形成保水开采技术,即开采后地表水暂时形成下降漏斗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开采技术。底板突水是在采动和水压共同作用下
底板破坏所致,因此,底板突水机理及防治研究应重视采动底板破坏规律的研究。岩层控制的关键层
理论的原理可以用于采场底板突水治理研究中,即在采场底板隔水层中,找出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隔水关键层,由此展开相应的力学分析。在采场底板突水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无断层底板关
键层的破断与突水机理及有断层底板关键层的破断与突水机理进行了研究,据此提出了底板突水预测
预报的原理与方法,在淮北朱庄矿6313 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性的预测预报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4,5] 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将保证覆岩主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原
则。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确保地面建筑物不受到损害,关键在于根
据具体条件下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研究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及参数。确定覆岩中的关键层位置,掌握其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及减沉
效果评价的基础[6,7] 。从理论上来说,充填采
矿是解决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为了降低充填成本,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了部
分充填(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的思路:仅充填部分采空区,只要保证未充填
采空区的宽度小于覆岩主关键层的初次破断跨距,且充填条带能保持长期稳定,就可有效控制地表沉陷。在关键层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多个矿井建筑物下条带采煤实验和巨厚火成岩下离层充填减沉实
验,累计安全采出建筑物下压煤数百万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
益。目前,关键层理论正应用于多个矿井的建筑物下采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