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邦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战线女英烈
• 1944年夏天,叶邦瑾升任如皋交通站副站长,领导串场河两侧半公开的交 通站和秘密交通站。她和交通员、民兵一起,穿梭于掘港、马塘、双甸、岔 河、城东、丰西等地区,布置检查工作,传递党内文件,护送来往人员,受 到如皋县委的表彰。她经历了一次次的生命危险,为新四军打击敌人,团结 群众,一致抗日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组织调叶邦瑾到新华社苏中分社一支社当战地记者 。她那年20岁,在当时已属“大龄”,正要筹办婚事。这时,党组织决定她 到华中一地委党校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她暂时撂下了婚事去 党校学习。短期的学习结业后,就到苏中分社一支社开始了新闻工作。一支 社社址设在如皋城内,凌建华为社长。当时,一支社与《江海导报》是报社 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叶邦瑾就是这支革命新闻队伍中的年轻一员。
剪花样的姑娘
• 1943年4月,日寇对我苏中四分区进行了残酷的“清乡”,已是中共如皋县 丰西区区委委员的叶邦瑾,同广大军民一道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乡”斗 争。她带领一个行动小组,穿插在岔河、马塘、丰利一带,一次次捣毁日伪 封锁线上的竹篱笆,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敌占区和游击区的群众隔离开来的阴 谋。她出生入死,用火烧掉敌人的封锁隔篱笆,干得非常英勇。群众说:“ 哪里有火光,哪里就有叶邦瑾。”这一年7月,在四分区破击敌人封锁隔篱笆 的战斗中,叶邦瑾任组长的行动小组荣获“模范中心组”的光荣称号。 在抗战斗争的岁月里,叶邦瑾曾化名为叶达、李翠英,和当地农村妇女一 样穿着,头扎花条毛巾,身穿苏中农家织的粗布衣服。但她有文化,随身带 着记事的小本本,夹个小布包。群众称她为“剪花样的姑娘”。“剪花样” 即剪纸,是当时农村流行的,妇女用剪的“花样”自己来绣个鞋面、衣被的 装饰图案,以几个鸡蛋换些花色线来美化生活。群众叫叶邦瑾为“剪花样的 姑娘”,是说她手巧、聪明,和群众很亲近。



16岁的叶邦瑾在新四军的队伍里,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她在农村访贫问苦 ,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妇女、青年抗日委员会,对地主开展“二五”减租 ,动员群众参加新四军,支援抗日前线,对新四军的烈军属进行优抚。她住 在贫雇农的家里,吃的是麦麸粥,冬天连热水也烧不起。她身上长了虱子、 得了疥疮病。这一切,她都不叫苦,无怨言,而以实现自己的革命愿望为乐 ,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对她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使她得到了新的温暖和力 量。 有一次,叶邦瑾病倒了,父亲叶仲白冒着危险,带着棉衣和食物从掘港老 家越过封锁线来探望她。他看到,女儿躺在床上,周围不少农村妇女在关照 她,为她洗衣服、做鞋子,端饭送水,还送来不少当时很珍贵的、乡亲们自 己舍不得吃的花生、鸡蛋。叶邦瑾和老乡们亲如一家,精神很好,有说有笑 。她父亲看到这些,不禁热泪横流。心爱的女儿在抗日的艰苦斗争中,长大 了,长大了。 病愈后,叶邦瑾参加了这年冬天的保卫丰利和花市街的战斗,带领群众, 穿插于火线之中,慰问抗日将士。
宁死不屈女英雄
• 1946年8月9日傍晚,叶邦瑾和胡义昌在“翻身组长”杨玉琴家中开群众会 ,由于坏人告密,敌自卫队分三路扑来,形势极其危急。群众催叶邦瑾快走 ,她却沉着地先组织群众安全撤离。这时,胡义昌又催她赶快撤离。叶邦瑾 撤出来了,刚过一座桥,发现在群众家里养病的新工作队员陈文龙掉队了, 他头天刚发烧,可能跑不动。这时,叶邦瑾顾不得自己的安危,急忙去找陈 文龙,就在其他人都已脱离险境之时,她和陈文龙被四面包围过来的敌人所 逮捕。
巾 帼 英 雄 叶 邦 瑾
人物介绍
• 叶邦瑾1925年7月8日出生于如皋县掘港镇(现属如东县)。那是临近黄海的一 个小镇,南边接近南通,再过长江离上海也不算太远。叶邦瑾的祖父叶永勤 ,当过清朝末年的秀才,精通古文,擅长书法,在小镇上颇有名气。父亲叶 仲白,在县城中学当教师,母亲胡志成是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也当过教员。叶邦瑾在兄弟姐妹6人中,排行第四。因孩子多,母亲后来不 再教书,专事家务,使叶邦瑾从小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在五六岁时就有 师范毕业的母亲教她学习,7岁进县立掘港小学,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 1938年考入掘港中学,她就立志要投身革命。而要在革命中发挥作用,就要 奋发学习。她在一盏煤油灯下学习,常学得很晚很晚,有时学着学着就睡着 了。十一二月天气冷了,母亲坐在旁边陪着她,喊醒她上床睡,她是不愿意 的,醒了仍继续做作业。母亲希望她多睡一会,又怕她冷,就用棉衣给她盖 着,陪着她。叶邦瑾顽强学习,中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是当地的一名小 才女。
叶邦瑾作为“要犯”被押送到了如皋县城。敌人先端出一桌丰盛美味 的 饭菜来“请”她,“劝”她归顺国民党反动派,就有“好日子”过, 如此年轻美貌,何必跟着共产党、新四军。叶邦瑾气愤地把一桌饭菜掀倒 在地上。敌人企图污辱她,敌营长说:“你给我做小老婆就不杀你!”她 狠狠地扇了敌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以唾沫回敬。敌人要抢她的手表、钢笔 ,她把手表、钢笔都摔在地上,摔坏摔碎,表示自己的坚定意志。敌人无 计可施,对她鞭抽吊打,“灌肚肺”,“坐老虎凳”,用烧红的铁丝戳进 她的乳房,逼她交代党的秘密,交代哪些人是共产党员,叶邦瑾斩钉截铁 地回答:“不知道。”“我们共产党人多着呢,你们是抓不完、杀不尽的 !”最后,敌人极其残忍地杀害了叶邦瑾。
热心小管家
• 在高小、初中时,叶邦瑾超常地阅读了 不少进步书刊,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 影响。她二哥叶邦泉从外地带来了艾思奇 的《大众哲学》、斯诺的《西行漫记》( 即《红星照耀的中国》)和俄罗斯、苏联 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书大都是国民党查禁 的。叶邦泉就把书藏在当地有些名气的老 夫子祖父留下的一间书房里,用古旧书籍 封面包装着。保长来查看,叶仲白说:“ 这都是古书,秀才看的。”保长就走了。 每到放学后,叶邦瑾就钻进祖父的书房, 偷看这些进步书籍。在寒暑假里更是一本 本地读,忘了外出玩耍。这些书籍使叶邦 瑾大大开阔了视野。在《西行漫记》中, 她惊异地得知,有一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 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为建立新中 国而进行着传奇式的战斗。而《大众哲学 》为她启开了探索革命真理的大门。



1940年10月,新四军到达掘港。叶邦瑾和亲人、同学一起欢迎人民的军队。 在《西行漫记》等书刊中,她已经知道延安和红军,她向往延安,一心想当 一名红军。现在新四军真的到了眼前,她自然高兴非凡。叶邦瑾特别羡慕新 四军里的女同志,有机会就去找她们,和她们手拉手说话,心心相印。驻掘 港的新四军民运工作队也很快发现,并逐步了解了这位特别的小姑娘。两个 月后,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叶邦瑾秘密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她同时入 党的还有一位初三的女同学。她们在入党后兴奋不已,踏着小镇的月光散步 ,互相勉励,表述投身革命的信念。此后叶邦瑾参加了新四军的民运宣传工 作,从此投身革命的解放事业。她姐姐叶邦瑜、二哥叶邦泉也先后加入了新 四军。 1941年春天,日本侵略军占领掘港,这个偏僻小镇成为沦陷区。新四军和 如皋县党政机关决定转移到农村去。作为新党员的叶邦瑾也报告要求转移到 农村去做民运工作。父母看她还不到16岁,劝她不要去,或半年后初中毕业 了再去。但叶邦瑾说服了父母,打起背包,离开双亲,踏上了转移的征途。 在如皋县一个叫丰利的农村地区,叶邦瑾成为民运工作的骨干,干得很出 色。后来又以“三姑娘”的代号,活跃在艰险的抗日第一线。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的烽火在全国 进一步燃起,在偏僻的掘港小镇, 叶邦瑾也满怀爱国热情,和同学们 一起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和抗日文 艺节目的演出,成为一名活跃的抗 日小姑娘。演出后的整理道具、服 装等琐事,叶邦瑾都勤快地抢着做 。她常说:“麻烦的事我来干。” 表现出一种热心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同学们夸她是“小管家”。


叶邦瑾作为新华社和《江海导报》的 一名年轻记者,立即投入了新闻采访 工作。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 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为 《五四》指示),解决当时阻碍中国 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土地问题。 如皋地委决定组织土改工作团。新华 社记者当时除了做新闻采编工作外, 还兼做社会工作。根据工作的需要, 叶邦瑾主动报名要求参加土改工作团 。党组织考虑到她已有好几年群众工 作经验,在抗日斗争中表现了出色的 才干,就批准了她的要求。作为新华 社记者的叶邦瑾,被委任为地委土改 工作团如皋柴湾组组长,兼柴湾区委 委员。
历史铭记
• 21岁的叶邦瑾、优秀的共产党员、新华社女记者如此壮烈地牺牲了。新华 社、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 报》(华中版)和苏中、苏北解放区的报纸都播发刊登了叶邦瑾坚贞不屈英勇 牺牲的消息和唁电。新华社苏中分社和《江海导报》举行了纪念叶邦瑾等4 位烈士的追悼大会,四壁悬挂“各就本位,努力工作,争取胜利,告慰死 者”等挽联,激励广大军民“踏着他们的血迹勇猛向前”。叶邦瑾的事迹 传遍如皋、苏中,老百姓“挥泪喁喁地说着她的壮烈事迹,认为这是人民 军队自卫必胜的保证。”连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人质问:“叶 邦瑾参加抗日战争有五六年,没有牺牲,而竟在胜利之后被所谓‘国军’ 惨杀,这是什么道理!这是什么道理!!”


历尽艰辛的抗战虽然胜利了,蒋介石却撕毁停战协定,调集数百万大军向解 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苏中解放区离国民党首都南京、大都会上海很近,首当 其冲地成了蒋介石竭力要拔除的重点,反动军队开始了对苏中解放区的围剿 ,当地蛰伏的反动地主、富农、兵痞也组成“还乡团”,进行疯狂的报复。 柴湾西部的复兴乡三联村,反动势力猖獗。仅一个小村,就住着国民党的两 个乡长、两个保长。土改工作不能开展,上半年的征粮任务拖到下半年也没 有完成。本来组织上安排叶邦瑾到形势比较缓和、基础较好的柴湾区东北部 工作,可是她说:“干革命还拣什么地方?哪里有困难、我就到哪里去!” 毅然与胡义昌、杨忠志组成“西挺组”(也叫“坚持组”),由她任组长,带领 工作队员进驻三联村。她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工作有魄力,斗争有办 法,使征粮、土改等工作取得节节胜利,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的爱戴。 叶邦瑾这位在如皋已颇有名气的革命“三姑娘”,敌人自然恨之入骨。国民 党反动派的情报组长李德义扬言:“谁抓到叶邦瑾,赏黄豆十石;谁知情不 报,就以通新四军格杀勿论!”制订了抓捕她的计划。在一片恐怖之中,叶 邦瑾镇定自若,在群众的掩护下,继续坚定地开展工作,一次次越过了敌人 设置的死亡线。

叶邦瑾的这个交通站共有10人,平日分别隐蔽住在老百姓家里。她虽然 年龄最小,但工作老练,领导有方。交通员一般都在晚上出行,叶邦瑾在 站时,总是守候着、翘望执行任务的同志安全回来后才睡觉。交通站战友 的衣服脏了、破了、她为之洗补;走路多,鞋不够穿,她拿家里送来不多 的钱买布买线,请群众做鞋大家穿;交通员一晚走好几十里路,消耗大, 粮食不够吃,她自己省吃些,在稀粥里加干面,让别人吃饱些。她团结全 站9人,情同手足。她特别注意随时分析敌情,研究交流交通站工作的经 验,互相帮助,互通消息,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胆大心细
• 1944年春天,叶邦瑾奉调担任如皋城东区交通站站长,化名胡明俊,以“ 三姑娘”的代号开展工作。这个交通站是苏中总站第一干线上的重要大站, 沟通苏中区党委和第三、第四地委的咽喉。这个区的南、西、北边都有敌人 的封锁线,特别对北边向盐城方向,封锁得更严,有好几个交通员就牺牲在 那里。19岁的叶邦瑾任站长后,勇挑重担,积极开拓。她利用自己熟悉地形 、路线,4年来做民运工作的经验,对敌、我、友的情况作深入调查研究,把 握敌人的活动规律,巩固交通站的老联络点,开辟新的联络点。有一次,丁 家所附近的联络点出了问题,叶邦瑾根据平日的调查,得知当地的一个伪乡 长有一点爱国思想,不是死心塌地倒向敌伪的,决心深入虎穴去做工作。在 一天夜里,叶邦瑾奔走20多里,到了这个伪乡长的住所,向他宣传抗日爱国 的道理,交代新四军的政策,并告诉他在我方中心区的亲属的安全情况,讲 明利害关系。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这个伪乡长终于愿意为新四军的交通站 提供方便,使这一联络点得以安全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