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教学设计(自己)
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六单元 苦斋记

《苦斋记》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人的书斋文化,学习古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态度。
学会写短小的书斋文。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梳理文脉,由表及里解读文章主旨,学习古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态度,学会写短小的书斋文。
教学难点:学习由表及里解读汉字及文本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情感及生命智慧。
学会写短小的书斋文。
教学方法:读写活动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古代,士大夫阶层常常在家宅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他们常常会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名字,叫斋号;还喜欢写一些解说文字,如《陋室铭》《聊斋自志》等等。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称之为书斋而不是书房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斋”字。
••《説文解字》:齋,戒,潔也。
从示,齊省聲。
•《说文解字》:斋,禁戒肉欲,使身心素洁。
字形采用“示”作边旁,用有所省略的“齊”作声旁。
,造字本义:古代在隆重仪式(如祭祀占卜)前,臣民上下不杀生、不吃肉,净身素食,向神灵极尽虔敬,以求福祐。
古人认为:以戒训斋,斋和戒没有分别,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斋”是以构建儒家伦理秩序为目的的,对人的身心是一种规诫。
于是这些文人儒生在清冷萧斋中闭户夜读,过着古卷孤灯,寒窗只影的苦寂生活。
书斋成了儒家士子修读的地方,昏灯、冷案、黄纸、清墨等器物隐含了儒家文化的特征,书斋就是读书人读书、休息、反省、净化身心的处所。
之前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刘伯温和章溢两位先生在居高位时毅然隐退的人生经历,那么,他们在苦斋之中又有怎样的生活感受和体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苦斋记》。
活动一、朗读文章,梳理文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本文围绕“苦斋”记了哪些内容?梳理文脉。
答:文章写了苦斋的环境、苦斋周围生长的苦物及人在苦斋的生活情景。
过渡:理清文脉之后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文章。
活动二、思考讨论,交流解疑。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1. 匡山“苦境”为何使“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答:匡山之巅高耸绝壁,又“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苦斋记》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2)学会对比分析,将《苦斋记》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比较,拓宽视野;(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苦斋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3)对作者观点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2)阐述《苦斋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苦斋记》,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等问题;(3)教师辅导学生翻译全文,确保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苦斋记》与其他相关文章的异同;(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观点;(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苦斋记》的主要观点和思想;2. 强调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提醒学生关注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苦斋记》;3. 查找资料,了解颜之推的其他作品,与《苦斋记》进行比较分析。
苦斋记 教案

苦斋记教案教案标题:《苦斋记》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苦斋记》的背景、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2. 掌握《苦斋记》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苦斋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苦斋记》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运用文学批评思维,对《苦斋记》进行评价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理解《苦斋记》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分析《苦斋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 运用文学批评思维,对《苦斋记》进行评价和欣赏。
教学准备:1. 《苦斋记》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苦斋记》的封面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于《苦斋记》的了解程度。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苦斋记》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文学成就。
2. 简要概括《苦斋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了解。
三、分析讨论(25分钟)1. 分析《苦斋记》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如苦斋、柳如是等,让学生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手法。
2. 分析《苦斋记》中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情节的起伏和转折,以及对主题思想的支持。
3. 引导学生讨论《苦斋记》中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苦短、珍惜当下等,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
四、评价欣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苦斋记》进行评价,从文学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苦斋记》的喜爱之处,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苦斋记》的相关背景和扩展阅读。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苦斋记》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苦斋记》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比较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苦斋记》的文言文内容;(2)了解和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3)理解作者通过描绘苦斋的环境和生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学会如何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苦斋记》,感受作者对苦斋生活的独特情感和人生哲理;(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理解《苦斋记》的文言文内容;2.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把握;3. 如何将课文中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苦斋记》的作者和背景;(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体会人生哲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苦斋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运用“课内语文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提升阅读
欣赏文言文的能力,并在读问试评文本的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教学方 法 课内语文学习法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 1、由《岳阳楼记》导入本课。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文意,有心得处有难解 处加标注。 二、问 学生提问。 学生可能过于关注字词,教师应预设若干重点问题: 1、文章的内容,试着用两个字概括1—4段文意。 2、文章写了哪些“乐”,请找出。 3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试 1、把学生的问题归类,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逐一解决。 2、解决预设的问题。(若教师预设的问题与学生提出的问题雷同,将不再 赘述) (1)文章的内容: 苦地、苦物、苦人、苦理。 (2)找“乐”。
与“苦”比照。 (3)文章的主旨: 由苦斋之苦谈到人生之苦乐。 3、当堂训练,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题目略) 4、刘基《苦斋记》的价值在于材料中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议论,相径庭。学生研读此段,挖掘文本中蕴含的 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和认识(亦可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苦斋记
苦地
苦物
乐
苦人
苦理
(1) 学习中的苦与乐 (2) 官二代富二代(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作文) (3) 80年代高考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证 (5) 直面中国人的精神危机 (6) 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7)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作文题是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 一篇文章。 四、评 1、学生评课文,评学习过程与收获等。 2、结语: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苦斋记》教案: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苦斋记》教案: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一、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苦斋记》的创作时期是明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学生要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风气、文学艺术风格等。
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二、掌握作品的体裁特点《苦斋记》是一篇散文。
学生在理解该作品的时候,要掌握散文的特点。
散文写作的目的是解释和表达作者的意见和感受,叙述内容相对较为宽泛和随意。
三、学会欣赏作品的语言风格《苦斋记》的语言风格具有明、清文学特点:豪放、奔放、语言清新自然,表达方式直接而且鲜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加强对文学语言硬件和软件技巧的训练。
四、掌握作品的结构和情节《苦斋记》的结构清晰,每一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情节,情节之间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学生要理解作品的情节线索,明确主题和情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发掘作品的艺术特色《苦斋记》是一篇融合了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种元素的作品。
学生在欣赏该作品的同时,要发掘其中地景、图画、诗词等艺术元素,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的领悟。
六、注重作品的评价《苦斋记》是一部经典之作,很多学生在欣赏该作品的时候,只会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而忽略了其艺术价值。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让他们了解这部作品背后所展示的人生智慧和时代精神。
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生在欣赏《苦斋记》时,应该注意发现和品味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美感,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艺术常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相通之处,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技巧,提高他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欣赏《苦斋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深刻理解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内涵,并在欣赏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苦斋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师活动:用六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脉 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苦乐观”悟“劝勉意”。
学生处于高二下学期,准备进入高三阶段,有了近 两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本文紧扣“苦”字, 写了环境苦,物产苦,人甘吃苦,再议乐与苦相互倚仗, 学生学习能 层次清晰,点明写作缘由,“苦”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 力分析 化景为趣,化趣为理,本来极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 染,便成奇观。学生对明清说理散文的把握有一定的难 度,但本文理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找到切入点,较易理 顺阅读思路。
妙谛,引导学生品“苦乐观”悟“劝勉”意。学完课文
我们明白了章溢先生的书斋为何叫“苦斋”,更要学习
文中“以苦作乐”的精神,并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
乐。
1.古人说本文“一字而立骨”,全文围绕着哪个字 来写的呢? 教学过程
2.那苦在什么地方,你看到那些苦的东西?(锁定 目标,用文中的话回答)
3.为什么这里的动植物都是苦的呢? 4.如此苦的地方,你愿意去吗?谁愿意去?为什
么?
5.先生再此感到了怎样的乐?(锁定目标,用原文
回答)
6.如此苦的地方先生是怎样做到“苦中作乐”的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苦斋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苦斋记》
称
《苦斋记》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它上承“创造形象诗
《苦斋记》教学设计(自己)1

《苦斋记》教学设计(自己)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增强阅读能力2.概括文章内容,增强概括分析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描写的事物及文中人物的言论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对“苦乐相互倚伏”的理解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大都有他的书斋。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七录斋是张溥的书斋,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斋。
这些书斋的名字往往都有特定的内涵,或反映作者的志向,或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意趣无穷。
继《项脊轩志》之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书斋的文章——《苦斋记》,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简介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通晓经世之学,尤其精通天文、兵法。
他建言献策,辅佐朱元璋开创帝业、建立明朝,是明朝功勋卓著、驰名天下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后人把他比作“诸葛武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直很想让他做宰相,但刘基却一再推辞,最终告老还乡,与家人一起生活。
他由于性刚嫉恶,与淮西诸功臣不合,终为胡惟庸所陷,忧愤成疾而死。
一说被胡惟庸派医生借治病为名将其毒死。
后被封为诚意伯,谥号文成。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风,有不少优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都有所讽刺。
著有《诚意伯文集》。
3、解题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也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
一般称为“什么斋记”。
“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
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
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的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从“苦斋记”的标题就可看出,本文记叙、阐释的一定就是“苦”字的内涵。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苦斋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仿写、创作为手段,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作者坚守道义、安贫乐道的品质;(2)认识苦斋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苦斋记》;(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颜真卿及其作品《苦斋记》;(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问题;(2)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交流对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看法;(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主题。
4. 讲解与分析:(1)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2)重点讲解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阐述作者颜真卿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坚守道义、安贫乐道的品质;(2)认识苦斋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苦斋记》;2. 写一篇关于《苦斋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安贫乐道”的理解。
《苦斋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苦斋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苦斋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苦斋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部语言精美、内涵深刻的文学作品,《苦斋记》是高中阶段有价值的文学读物之一。
通过对《苦斋记》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古典文学,增强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王世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苦斋记》的写作和出版历史;2.掌握《苦斋记》的主要思想、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老师介绍明代王世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苦斋记》的写作和出版历史。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苦斋记》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预习。
2.阅读指导老师首先简要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小说的内容和文化背景,并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
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阅读笔记,包括细节、人物、主题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3.文本鉴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语言、修辞、音乐,以及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和比较。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文化符号、比喻、象征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符号、比喻的文化含义。
4.写作训练了解小说的内容和文化背景后,学生可以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这个形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5.现场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现场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古代民居、古城区域等地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的文化背景。
三、教学评价1.考试老师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小说内容、情节、人物、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程度。
同时,考试要注重综合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阅读、理解新的文学作品。
2.写作评估在写作训练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估,评估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思维深度、题材选择、文化背景理解等方面。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苦斋记》的作者及其背景。
2.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作者及其背景。
2.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作者背景、课文内容、难点词汇和句子。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苦斋记》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其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苦斋记》的作者。
2.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1. 作者的生平事迹。
2. 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作者的生平事迹的细节。
2. 创作背景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作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平事迹。
2. 讲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3.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课文基本内容【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意义。
【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课文的主旨和意义。
1. 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 课文的主旨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旨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旨和意义。
4.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第四章:难点词汇和句子【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理解语文课教学重点: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理解语文课教学重点: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在语文教学中,苦斋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也是很多中学的语文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授苦斋记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教案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苦斋记教学需求出发,提供苦斋记教案设计的参考。
一、苦斋记的教学需求1.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苦斋记是一篇充满文言文特点的文章,是考验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材料。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认真分析文中的词语、句子,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蕴含的意思。
2.理解能力的培养苦斋记以农民的视角叙述了他的遭遇,文章通过讨论家乡命运、农民的生计、国家政策等问题,引出了对伦理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因此,在教授苦斋记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3.作文能力的培养在苦斋记中,作者对于家乡的爱、对于种田生活的热爱和对乡亲的关爱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
二、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1.预习环节(10分钟)应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课文大意、主题、作者以及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可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材料,以达到预习教学目的。
2.导入环节(5分钟)针对苦斋记的主题内容及文章结构进行导入。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章结构,对文章主要人物、情节、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然后再引入本课要点。
3.讲解环节(30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注重文言文词、句、段落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背后的思想。
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讨论环节(15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选用课堂探究、小组讨论等策略,让学生在团队中交流,提出自己的理解,从而促进认知建构。
5.作业布置环节(5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来巩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苦斋记》全文;(2)了解《苦斋记》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学价值;(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4)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中的观点,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苦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吃苦耐劳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苦斋记》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 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2. 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苦斋记》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苦斋记》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并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吃苦耐劳的认识;(2)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强调吃苦耐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苦斋记》全文;(2)选择文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进行深入剖析;(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吃苦耐劳的作文。
苦斋记教案范文

《苦斋记》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苦斋记》中的重要段落;(2)理解并掌握《苦斋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苦斋记》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苦斋记》;(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散文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苦斋记》中的重要段落和经典语句;2. 《苦斋记》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苦斋记》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2. 对《苦斋记》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苦斋记》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苦斋记》;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苦斋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案例分析法:选取《苦斋记》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苦斋记》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苦斋记》,并翻译文中重要段落;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苦斋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案例分析:选取《苦斋记》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讲解;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苦斋记》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苦斋记》,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七、教学内容1. 学习《苦斋记》中的重要段落,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2. 分析《苦斋记》的艺术特色,如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3. 探讨《苦斋记》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八、教学步骤1. 分析《苦斋记》中的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2. 欣赏《苦斋记》中的比喻和讽刺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3. 讨论《苦斋记》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如勤奋、节俭、谦逊等;4. 总结《苦斋记》的价值观,如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 xiān 黄蘗 bò 苦楝liàn 苦枤dí 钩 gōu 葴 jiān 芑 qǐ 槠zhū 栎lì 初食颇苦难 kǔ nán槚 荼 jiǎ荼chá ,“茶”的古字其洩xiè水皆啮niè 石出,沸沸汩汩fèigǔ 栉滵jié mì
第三段
窊wā 陨箨yǔn tuò 蓺粟菽 yì sù shū 茹啖 rúdàn 间jiàn则蹑niè屐jī登崖 樵 歌qiáo 拊fǔ石而和之hè
苦
斋 记
境苦 物苦 人苦
苦 乐 相 倚
可炼品性 可利世人 可悦身心
乐生 情 乐食 乐居
趣
理
先苦后乐 先乐后苦
苦乐观
• 兰亭雅集,“流觞曲水”,“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桃花园宴游,“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 我以文章”,“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 赤壁泛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 • 湖心亭赏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独往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互相依托转化 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 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则乐与 苦相去相距能几何多远哉!
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使……痛苦 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赵 子曰:‘良药苦使……感到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使…… 有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因为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 以尝胆兴,无亦犹是这个道理也夫?‛
第四段
倚yǐ 膏粱之子 gāo liáng 燕yàn燕,通“宴”,安闲 荼蓼 tú liǎo 重chóng褥rù 舆yú隶Iì 运穷 福艾 ài 颠沛diānpèi 醇chún饫yù 粝lì 蓬藋 diào 跼jú跳窜cuàn伏 榛莽 zhēn mǎng夫fū差chāi以酣hān酒亡
1:苦斋介绍、“苦”之由来 2:周围事物、一概皆“苦” 3:建斋缘由、“苦”中求乐 4:自然人事、“苦”乐互化 5:以“苦”名斋、因斋作房,起名为“绿林书屋”,以此来讽
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学老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取 “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把书斋命 名为 “学老庵”,寓意为要活到老、学 到老。
七录斋
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他小时候并不聪颖,看 到别人看书过目成诵,常常气得捶自己的脑袋,骂自己愚笨。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遍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录 一遍,边抄边诵边记,然后投于炉火之中,重抄一遍,这样 反复六七次,烂熟于心。天长日久,他握笔的右手长出了老 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 斋”。
刘 基
刘基(1311—1375),明代的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 温,晚号犁眉公。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 明国开国功臣。明洪武三年封 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 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 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 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23岁的刘基, 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 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 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后接受朱元璋的 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 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 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 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字 三益,号匡山居士,浙江龙泉人。元末组 织地主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 起义军。以功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辞不 赴,退隐匡山。朱元璋取处州后,与刘基、 宋濂、叶琛同被聘请重用。授营田司佥事, 巡行江东、两淮等地,按田定租,民以为 便。继为湖广按察佥事,兴办屯田。后调 往浙东,使其子存道率旧部助李文忠取福 建。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2、对比 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甜与乐, 借富家子弟的昔日之乐与今日之苦作对比,最 后又以几过正反对比的例子,阐明了乐与苦相 为倚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 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 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 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 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 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 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刘子闻而悟之, 名其室曰苦斋, 作《苦斋 记》。 刘子:刘基自称。子,先生。 名:命名,取名,动词。 1、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 以“苦”名斋、因斋作记 2、结尾十分简洁,有何作用? 作者行文洒脱,收放有度,结尾惜墨如金,只 一悟字给读者以无尽的猜想,余味无穷。
写作特点 1、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 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 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 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 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 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 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 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 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 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苦
斋”
章溢的书室名
饮冰室 ——梁启超 陋室 —— 刘禹锡 老学庵 ——陆游 七录斋 ——张溥 绿林书屋 ——鲁迅 三味书屋 ——寿敬吾 羿楼——柳亚子 耕堂——孙犁 无止境斋——姚雪垠
第一段
苦斋 zhāi 室十有又: 放 在 整 数 与 尾 数 之 间 二楹 yí ng 覆之以茆máo同“茅”,茅草处:处chǔ指处州 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岩崿 è 岸外而臼jiù中zhòng
1、第四段借苦斋主人之口,阐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自然人事、“苦”乐互化 2、第四段章溢先生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苦乐观的?
先生先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说明苦与乐不是单独存在的, 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然后,再借富家子弟的昔日之乐与今 日之苦作对比,阐述苦生于乐,从而说明苦也可以为乐;最后 借名家名言进一步议论表明自己的苦乐观,也照应了第三段中 的乐游。 3、第四段最后一句吾闻…夫运用了哪些典故?这样写有何意 义? “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灭亡”“勾践兴国”连用数典, 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阐明自己苦乐观的正确性。
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然而,学习中的乐却更多。 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 形于色,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当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 其中,当你中学,大学毕业,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 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学习本身包含着权 大的乐趣。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 俗话说:“没有苦中苦,那有甜上甜。”学习中的苦与乐 就是这样的,要想掌握真知识,真本领,不吃苦中苦,是不 行的。对于学习来说,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与乐是对立 的统一,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 不被暂时的困难打倒,从而信心百倍,持之以恒,为获得学 习中的“甜上甜”而艰苦奋斗。只有这样苦中寻乐,以苦求 乐,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 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辛,但可清酒,又不同于一般。综上所述,作者写物性之 苦,而意并不在苦,而在苦与乐间的倚伏关系。
1、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建斋缘由、“苦”中求乐
2、第三段关键词是哪个?最后一句话乐是指什么? 乐游。乐:隐居之乐,悠然自得之乐,上文中的童
儿数人…和之。 3、第三段和上一段的内容有可联系? 由物及人,既然生于苦地之物都能乐生,那隐居于 此的人又如何呢?自然过渡到第三段对章溢先生日常 生活之趣的描写。
关系作了铺垫。
1、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物性之苦”? 周围事物、一概皆“苦” 2、第二段写了哪些苦? “木、草、菜、果、笋、蜜、茶、鱼” 3、第二段只是为了写苦而苦吗? 不是。对木、草、菜、果、笋写其族布而罗生,突出了 其乐生;对蜜写其初味苦,突出其后的甜和药用价值;对
茶,写其苦于常茶,但还是有人饮用;写鱼写其味苦而微
室十有同“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的连词。二楹,覆之以茆通 “茅”(máo)介词结构后置,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 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发生,发源焉于是,这里。岩崿(è)山 崖皆苍青色石,岸高貌外而臼臼,舂米的器具,用石或木凿成,中部凹下, 此指其形如臼中。其它的,代词下惟只有白云,其上多北风。风 从北来者,大率大抵,大概不能甘而善容易苦,故植物中 (zhòng)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乐于生长焉 于是,在这里。
1、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苦斋介绍、“苦”之由来
2、文章开头写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交待
了什么信息? 开篇点题,点出了本文写作的对象——苦斋,突出 苦字;交待了苦斋所属——章溢先生;写了苦斋的作
用——隐居。 3、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结构:过渡
内容:点出物性之苦者亦乐生,为下文写苦与乐的
谈”苦与乐” (作文)
学习的苦与乐
驾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何等的苦啊,以此比学海之苦真 是形象而深刻。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 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 同学们常说:“学生时期是一生最苦的阶段。确实在理。清晨,闻鸡 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涌读的是学生,晚上,更深静夜,挑灯 苦战的也是学生。 随着一年年的升级,一次次的升学,同学中患近视眼的人在逐渐增 长,近视度也不断加大,同时,这是何等的苦啊! 自在安静的课堂上,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不停的转,眼看,耳听, 受些,心记,全神贯注,不得松懈。 为了一道没解出的题,急的抓耳挠腮,下了课还在思考着难点,疑 点,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考试成绩上不去,各方面的压力便随 之而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一堂的人憔悴” 苦不胜言。
书斋即是书房。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王勃),从古到今,书斋一直是 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家园,也是放牧 思想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