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案例——消极悲观心里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变态心理学平时作业分数一个不敢独自睡觉的女大学生-----------黑暗恐怖症、姓名:储敏怡学号:11092047一、一般资料李某,女,19岁,未婚,汉族人;某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四年级学生,身材中等,偏瘦,面容稍显憔悴,相貌秀丽。
衣着整洁。
谈吐较犹豫,言语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感知觉障碍。
二、求助原因2019年底入校以来,经常害怕黑暗状态的寝室。
尤其是熄灯后,虽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但效果不好,近 6个月来,越来越严重,常常难以入眠,即使入睡也会在突然连续惊叫中惊醒。
因影响同寝同学的休息而前来就诊。
来访者自述,自已是个极端内向胆小的人,有怕自己黑暗寝室的想法。
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每到晚上熄灯时就紧张、害怕,但是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22时要准时熄灯,起初还可以自我克制,但2019年初以来却越来越严重,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症状,每到入夜则担心熄灯后有鬼而出现的害怕心理。
每到傍晚就担心自己寝室关灯后的恐怖情景。
夜间入睡后多为浅睡,梦多,并且常常出现连续的惊叫,大约每周1—2次。
但惊叫并不是因为噩梦引起,梦中多只是一些离奇古怪的梦,并不恐怖。
对寝室外的黑暗则无恐惧感。
因夜间睡眠不好,又担心影响同学的休息和自己的学习,因而白天情绪低落。
个人成长史父亲为私企老板,较为富有,关系一般,现已与亲生母亲离异,与一年轻女性结婚,并育有一子,大概1岁余。
母亲做服装生意,独自抚养姐弟两人。
弟弟14岁,很听话,在上学。
李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
父母未离婚时经常吵闹,互相指责对方有外遇,并最终因此离婚,李某在学校因此而被同学嘲笑。
父亲脾气暴躁、迷信,动起怒来特可怕。
父母常常在半夜打架,李某和弟弟经常被扭打和吵闹声中被惊醒,边哭边拉架。
父母离婚后父亲仍然经常回来居住,依然常常在间与母亲打架,父亲仍指责母亲在外边有“野男人”。
父亲经常在家里搞各种迷信活动,和李某“驱鬼”,李某基本是在不断的迷信活动中长大的。
变态心理学的十个典型案例讨论分析
十个典型案例讨论分析例一病例摘要: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
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已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
患者姊妹二个,排行老大。
幼时家境不宽裕。
父亲平日寡言,性格暴躁,动辄训斥。
母亲懦弱厚道,逆来顺受。
妹妹活泼好动,常受父亲打骂。
患者童年身心发育无异,懂事甚早,自诉入学前便颇知几分人情。
文静、朴实、举止谨慎,懂礼貌、善自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19岁时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同学们面前颇感压抑,立志发愤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
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有嫉妒之意,然而在公开场合却又显得不以为然,落落大方。
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
课后对镜子观察,并未发现相貌装束有何刺眼之处,不禁浮想联翩,心慌脸红。
迎面相逢,教师若无其事,患者却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此后只要遇上该教师便言行失措。
久之,似觉同学们也洞察其心中隐秘,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
毕业后,父母告诫患者“听领导的话,守规矩,不要让人讲闲话”,等等,患者奉为信条,努力工作,上班时从不参与同事们的闲谈。
有时同事主动与其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佯装做其它事,或托词走开。
其办公桌面壁而放,背对同事,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速度,避免与人同行。
自知如此做实无必要,甚至会遭他人非议,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常因此陷矛盾之中。
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才貌均颇中意。
两人虽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往来。
向往能象别的年轻人一样相互依偎在花前月下,挽手出入于剧院、商场。
但每次下定决心,马上心慌、脸红,以至勇气全消。
偶应邀赴约,也总是故意姗姗来迟。
一次男方父亲寿辰,特邀患者赴宴,患者无词推托,几天前便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赴宴那天,硬着头皮来到男方家中,未见公婆就心慌气促。
四肢发颤。
待到与公婆见面时,顿觉头昏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
变态心理学案例解析(精华版)
变态心理学案例解析(精华版)案例举例(仅供参考)一、章某,男,16岁。
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
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
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
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案例中章某表现出的症状是强迫行为。
具体体现在有一些屈从性强迫行为的症状“他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来越频繁,洗手一次约半小时左右……”以及一些强迫性仪式动作“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是否可以诊断为强迫症,还应当参考强迫症状出现时,章某本人的情绪体验,例如是否会有严重的内心冲突或者焦虑、痛苦等。
根据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诊断为强迫症: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③上述的混合形式;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案例中仅说“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因此还应当进一步探究,如果有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情绪体验则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因此章某的洗手行为可能是因为害怕湿疹而引起的,在咨询中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行为疗法:1:采用松弛治疗,尽量制止章某洗手的次数,同时在章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或者让章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来代替洗手,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控制章某洗手的次数,让章某在不洗手的同时情绪能够放松,缓解其对湿疹的恐惧。
变态心理学 案例分析
精神疾病 常年伴有药物
···
安全感 社会归属感
缺乏 ···
我想自己可能患上抑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 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1987年(张国荣自传)
环境参照 外界传闻 社会文化背景
···
3 HOW ?
DEPRESSION
M文字、绘画、公益
keDDyword
3
当你越过苦难,当你回望,你往往
2 不再苛求自己
慢慢的我不再为凑齐十首歌去写歌, 不再去抢排行榜的前几名,我不会去 问唱片的销售怎么样……我开始真正 享受在台上唱歌,以前从来就没享受 过。
黑狗也许将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们达成了理解,通过学 习知识、耐心、克制和幽默,最凶狠的黑狗也可以被制服。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会在当中找到那口非常值得的甘甜。在 这场试炼里,我所得到 的,远比所受
的痛苦更值得记住;对于苦难,我有种 崭新的体会。
而经历的那场忧郁,让她觉得更是“值 得”。
1 重视病情 配合治疗
总有人诗意盎然地说:抑郁症就 是一次心灵感冒。其实,得病就 是得病,哪有那么浪漫。治疗抑 郁症和治疗其他病无异:一是承 认有病,二是寻个好大夫,三是 配合治疗,四是防止复发。我个 人的经验是,有关抑郁症的一些 常识公众知道太少,合格的医生 也严重不足。
赵银银 英语154班
抑郁症
(14 心境障碍与自杀)
赵银银 英语154班
1
任航——中国唯一 一个人体摄影师
我坐在露台的摇椅上, 感觉自己随时都能飞起来, 我的屁股下面 像是有一根巨大的弹簧, 要把我从摇椅上弹出去。
2 WHY ?
DEPRESS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理疾病案例
心理疾病案例
心理疾病案例: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悲观、焦虑、无重力感和对未来缺乏兴趣。
这种疾病的症状可以很严重,甚至可以导致自杀。
以下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案例:
小李是一位28 岁的年轻女性,长期存在情绪低落和缺乏动力的问题。
她现在是一名成功的年轻律师,但她感到困难重重,无法从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满足感。
小李的抑郁症首次出现是在她父亲去世后。
她和父亲的关系非常亲密,他的去世是她无法承受的刺激。
她常常感到疲惫、失眠、没有食欲,并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或目的。
她很难在工作、家庭和社交活动中积极参与,经常感到自己是个无力的人。
在她开始寻求治疗之后,她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
她慢慢地开始恢复自己的情感平衡,并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帮助自己应对压力和挑战。
小李的抑郁症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解决的。
她需要不断工作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寻找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活力和动力,她的心情也
开始变得积极。
总的来说,抑郁症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么看到专业医生并接受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的时候要耐心,需要时间来控制情绪和病情。
相信通过努力,小李这样的患者也能够找到恢复健康的道路。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三级技能—变态心理学(2001年11月-2008年5月真题汇总)2011年11月案例五: 案例介绍:下午六点,心理咨询师正准备下班,来了一位年轻女士,要求咨询,咨询师告诉她,咨询是要预约的,请她改日再来。
她说,那不行,今天无论多晚,都必须要为她咨询。
口气坚定,不容商量。
又说她担负重要的任务,时间很紧,还戏谑地说,不就是晚吃会饭嘛,晚一会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减减肥么。
心理咨询师观察到该女士二十多岁,衣着打扮正常,朴素,没化妆,表情令人难以捉摸。
咨询师请她入座后问她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她没有回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你可真有本事,中秋节会吃粽子,耽误时间了,地铁是动车出事故,你能把抑郁症治成精神分裂症,就这样,别哕嗦,开药吧。
以下是双方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想开什么药?该女士:维思通。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吃维思通?该女士:他们说这个对我有用。
心理咨询师:他们是谁啊7 (该女士:别装糊涂了,就是精神病院的那些所谓专家们。
心理咨询师:你找他们看过?该女士:还住过院呢。
心理咨询师:那因为什么不继续找他们?该女士:我就不是他们说的那个病,我是心理问题,你不是心理专家吗?多选:46、该女士的行为特点包括( )。
(A)强人所难 (B)随心所欲(C)有病乱求医 (D)语言夸张单选:47、该女士出现的主要症状是。
( )。
(A)主客观不统一 (B)破裂性思维(C)夸人语言 (D)行为异常单选:48、对于该女士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要向她说明其所言不实 (B)不与她争论(C)委婉地告诉她记忆有误 (D)判断这句话有无症状学意义单选:49、对该女士形成初步诊断前,首先需要排除的是( )。
(A)心境障碍 (B)人格问题(C)精神病性问题 (D)疑病症单选:50、对该案例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向她说明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 (B)进行转诊(C)通知家长 (D)委婉说明自己对她的问题无能为力单选:51、交谈中,咨询师请助手为该女士倒杯水,趁机递给助手一个小条,上写:“注意,精分”,其用意是( )。
心理健康消极心理案例及分析
心理健康消极心理案例及分析
案例:
xx,女,上学期合班并校,从别的学校合过来,入学以来很少和同学一起吃饭,有时侯干脆不吃饭,每天晚上都说自己肚子痛,找借口回家,有时老师通知家长来接,有时家长不准她回家,说她身体好着呢,没生病,不需要请假回家,可这孩子就是不住校,想方设法偷着跑,班主任只能费尽心思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安心住在学校。
案例分析:
心理暗示是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正确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人自信和阳光,运用的好,人的生命就会象呼吸了“新鲜空气”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象吸食了毒品一样,从病恹恹到病入膏肓。
以上案例,属于典型的受消极心理暗示而表现的行为特征,应该引发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思考与革命。
专家指出: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没有做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做的家长。
长期娇生惯养,一味迁就,不断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逢人便讲孩子不吃什么东西,不喜欢叫人,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有什么小毛病弄不好就犯病等等,孩子在家长长期的负面强化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并把它当成“理所当然”觉得任何人任何事就该迁就“我”。
消极悲观型员工案例
消极悲观型员工案例【案例】我部门有一员工,工作能力挺强的,对工作非常有想法。
所出的书也非常有体系,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有消极悲观的思想。
经常思想比较灰色,遇到点挫折就想放弃,比如公司经常改革,他就认为这样受不了,晚上学习认为是对他自由时间的剥夺,不求进取。
准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够了,不需要在学习了。
消极悲观的人与生俱来对生活、工作都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如果问到工作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他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和危险,还会把细小的技术问题扩大化,进一步描述事业失败的未来,散布悲观情绪。
如果部门中存在这种意志消沉的人,你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告诉他你的判断首先,不要只注重他们讲什么,而是要更为关注他们做什么。
如果根据你的判断,他工作情况进展得很顺利,就应得出关于他的所做所为还不错的结论.否则,则直接告诉他:你是错的。
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他们有正当理由解释他们目前所处的不利境地,也要给他们指出来,尽你所能去辨别问题,并提出具体和实际的问题去发现更多的实情,然后告诉他们对问题应该怎么看,而不是询问他们对问题目前怎么看。
总之,必须引导消极悲观者做出更好的情感反应,而不是他们的本能反应,用乐观的方法来消除他们的悲观情绪。
二、树立成功信心给消极悲观者提供更多和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在成功面前不会无动于衷,同样也会表现出乐观的精神。
这并不难,因为你总是有很多从易到难的任务,而且你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快要成功的任务交给悲观主义者。
一些人天生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乐观也可以后天培养,因此,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
你如果被悲观主义者难住了,就会不可避免地长期陷入困境。
如果你坚持,应该会成功。
关键是树立信心就会成功地使铁杆悲观主义者重新乐观。
三、提供成功的机会意志消沉者虽然不一定总是悲观,但对于目前很消沉的人来说,他们一般对自己和生活都感到不满意。
事实上,他们的感觉可能糟透了。
与悲观主义者感到恼怒相比,你会对意志消沉者感到同情。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案例分析一、案例患者林某,男性,23岁,高中毕业,待业在家。
于2004年4月入院治疗。
由患者自己和父亲报告病史,真实。
主诉:少语、少动、发愁以及兴奋、话多交替4个月,欢快、言行增多、失眠2个月。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经常呆坐无言,家人和他说话,他好像没听见一样,一个人发呆。
父亲让他去铺子,看铺收钱,不肯。
开始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见人,把自己管在房间里,不肯出门。
整天愁眉苦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平时喜欢的电视节目、听歌唱戏都失去以往的兴趣。
对平时喜欢的饭菜也觉得没有胃口,饭量减少,体重减轻。
感觉内心痛苦,有轻生观念。
这些表现早上较重,下午和晚上轻。
近2个月起,患者无原因突然转忧为喜。
整天有说不完的话,喜欢追逐女性。
骑着摩托车横冲直闯,见到汽车也不躲让,胆子特别大。
自己说心情特别好,要做大生意,将来修一条大马路,一直到家里他的“酒店”,让大家都能免费进来吃大餐。
过去二个月里,林某整夜参加晚会,白天花钱请客吃饭、住宾馆。
到处借钱、骗钱,说谎话,整天吃喝嫖赌,不肯帮家里做小生意。
脾气变坏,家里姐姐和奶奶说他,他动不动就打人,摔东西,把自己的手机从六楼摔下,坏了,就抢姐姐的手机去用。
奶奶说:“这孩子怎么了,变成啥样了”。
为此,他妈妈整天以泪洗脸,伤心透了。
家人都不知道这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奶奶到处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
后来,经在我校读书的表弟,把他从阳江带到湛江附属医院心理科看病,我们收他住院治疗。
二、症状分析(一)症状标准1、以情绪低沉及高涨交替为主,如从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有轻生的观念到转忧为喜,随心所欲,大胆妄为。
2、具有下列症状:(1)呆坐无言到语言增多;(2)交替性的情绪变化,抑郁期间早上较重,下午和晚上轻。
少语、少动、发愁以及兴奋、话多交替4个月,欢快、言行增多、失眠2个月。
(3)从呆滞、郁郁寡欢到精力充沛、活动增多;(4)从对什么都失去兴趣到鲁莽行为、挥霍无度;(5)睡眠减少;(6)性欲亢进。
悲观想法的事例
悲观想法的事例悲观想法是人类内心深处常见的一种偏向性,是针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负面思维趋势。
它会使人们对未来的期望降低,产生消极情绪和压力,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以及行为方式。
以下是一些悲观想法的事例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对未来没有信心在尝试新事物时,有些人会认为自己做不好或者该事物不适合自己,从而失去信心。
这种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会导致他们放弃机会,错失发展机遇。
破除这种悲观想法的方法包括:尝试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寻找信心,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而不是想法上,并寻求他人鼓励和支持。
二、生活没有目标不少人对于未来的期望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这种思维趋势会使人们感到迷茫和无力,缺乏积极的动力,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明确计划并行动起来,开启一条相对清晰的人生道路,为自己注入旺盛活力。
三、不相信自己有些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资质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或者学习中的新挑战。
这种自我否定会导致个人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愈发消极,更进一步失去自信,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要克服这种悲观想法,可以从转变自己的思维入手,相信自己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取得成功的。
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四、总认为最坏的结果在面对困难或者危机时,有些人总是先从悲观的角度出发,极度担心和预测最坏的结果,而不是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行动。
这些悲观想法在实践中会导致行动不力,更进一步加剧不利的结果。
因此,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去识别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悲观想法是一种人类常见的负面思维趋势,会对个人的心理、行为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要破除它,需要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不断打造自己的人生之路。
悲观想法的事例
悲观想法的事例人们的思维方式因个体差异而异,其中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是悲观想法。
悲观想法是指倾向于看到问题、挫折和失败的一面,并预期不利结果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悲观想法的事例,下面我将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悲观想法的事例。
假设一位职场新人面临一项重要的任务,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想法,如害怕失败、担心被上司批评、怀疑自己能否胜任等。
这些悲观想法可能导致他失去信心,减少积极行动的意愿,甚至拖延任务的完成。
然而,如果他能够改变悲观的思维方式,如尝试积极面对挑战、寻求帮助与支持,那么他的工作表现可能会有所提高。
另一个悲观想法的事例可以从社交关系中找到。
例如,想象一个人有一个社交聚会,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法与陌生人建立有效的交流,害怕被拒绝或尴尬的场面出现。
这些悲观的想法可能导致他选择不去参加活动,放弃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
然而,如果他能够改变悲观的观念,如积极寻找共同话题、培养自信心态、采取主动参与等积极策略,他可能会发现社交关系的发展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困难。
此外,情绪问题也常常伴随着悲观想法。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陷入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可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命运不公、一切都没有希望。
这种悲观的思维方式可能使他陷入抑郁的状态,无法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然而,如果他能够采取积极的心理调适策略,如与他人分享感受、寻求专业帮助、开展自我反思等,他可能会找到战胜困境和恢复积极情绪的方法。
最后一个事例是与个人成长和目标实现有关。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获取期望的工作、实现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达到个人成就等。
这种悲观的想法可能使他们对自己的潜力缺乏信心,导致他们不敢尝试和追求自己真正的目标。
然而,如果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如相信个人发展的潜力、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等积极策略,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能够实现远超预期的成就。
在生活中,悲观想法的事例无处不在,但我们并不要为此感到沮丧。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ﻫ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始终体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紧张。
但父母规定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规定很严,还特别在乎她与男孩子旳交往,常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窗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旳活动如果有男同窗参与,一般上不会让她去旳。
事实上她与男孩子旳交往并不多,大概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
上高中时,暗恋某同窗,见了该同窗,特别紧张,胆怯与该同窗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窗就非常紧张。
在中学和大学时均有男同窗明确表达喜欢自己,但都由于恐惊而不敢与他们交往。
工作后这种状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旳异性就紧张、恐惊,也因此很少参与单位里旳活动。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简介男朋友,一般状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旳别人很尴尬。
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胆怯,不乐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
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征询但又对见心理征询师很胆怯,在父母旳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征询。
心理征询师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旳时候互相抚摸对方旳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懂得了,责怪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旳打了她旳屁股。
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学时,忽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
并且从此常常想起此事,怕人懂得。
上高中时暗恋男同窗,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
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一般男性都胆怯了。
这种紧张与胆怯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节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故意见,多次批评过她。
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浮现这种状况主线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乐意与别人交往,可就是胆怯别人懂得那件事,胆怯别人从自己旳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因此特别胆怯与别人目光接触,胆怯与别人交往。
悲观的人的事例
悲观的人的事例悲观的人往往对生活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更容易看到事情的阴暗面,对未来抱有悲观的预期。
下面以小明为例,来探讨悲观的人的特点以及如何改变悲观的态度。
小明是一个悲观的人,他总是看到事情的不利面,往往将问题放大而忽视积极的一面。
比如在工作上,无论是遇到小问题还是大挑战,小明总是首先想到可能会失败,而且经常将失败的结果夸大化。
他常常对未来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这种悲观的态度在小明的生活中造成了许多问题。
首先,他的情绪经常处于低谷,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他容易感到沮丧和挫折,因为他过于关注失败和困难,忽略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这种悲观的态度也对他的人际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他往往给他人消极的印象,难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谊。
然而,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悲观的人改变自己的态度。
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是改变的第一步。
小明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找出自己的思维定式,例如将问题夸大化或只看到负面的方面。
其次,小明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感恩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他可以每天写下几个让自己感到开心和满足的事情,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观念。
第三,小明要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计划。
他可以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并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增加他对自己实力的认可和自信。
最后,小明需要主动寻求支持和鼓励。
他可以和家人、朋友或者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意见。
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可以帮助他重新审视自己,增强自信心。
同时,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和社交圈子也能够帮助他改变消极的态度。
总之,悲观的人往往对生活抱有消极的态度,容易看到问题和困难。
然而,通过认识自己的问题、培养积极心态、设定合理目标和寻求支持,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悲观态度。
对于一个悲观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积极主动地追求改变,从而过上积极、快乐的生活。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抑郁案例分析
“心灵感冒”——大学生心理抑郁问题案例分析案例主题抑郁症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纪之病”,也有学者称它为“心理感冒”,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如此之多的理想青年跌入了不能自拔的深渊,让如此美好的大学生变成了无边的炼狱,让原本盛开的鲜花凋零在夏季?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医治好大学生心灵的“感冒”?本文结合一个典型案例作简要分析。
二、案例背景杜某,一个来自红色革命山区的女孩,系本校10级会电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她就开始憧憬着大学的理想之梦,在那时,理想的种子就已经扎根在这个文静而少言的女孩心中。
飒爽九月,凉风习习,美好的大学生活在她的期盼之中拉开序幕。
在开学伊始,她虔诚的浇灌着自己的理想,并诚挚地等待着它长大,开花。
她对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做了很好的规划,学习是她的第一要务,她很好地延续了高中时期刻苦勤学的学习态度,决不放松任何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带给她的乐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并以班级第一的成绩为上半学期的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此满意的结果让小杜很欣慰,她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学习上也更有活力了。
然而,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三、案例事件杜某有时会觉得等同学一起吃饭,一起打水很浪费时间,所以她总是自己率先离去。
过了不久,杜某突然发现宿舍的人开始疏远她,以前一起吃饭,一起打水,一起上课,然而现在她自己却“落单”了。
本来她心里很着急,可是想到学习的重要性,她不想因此而分心,所以就没当回事。
她心想:自己吃饭、打水也可以,只要学习好,一切都不重要。
她开始自己上课,自己吃饭,自己打水,不时地安慰自己:“我学习好就够了,不需要朋友。
”她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离她而去,杜某开始觉得慌了,她十分忧愁,伤感,心情压抑,苦闷,总感觉身边的同学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她,舍友都不喜欢她,连她都对自己很忧虑。
杜某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女孩,自己有了这种低沉的心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也不知道跟谁沟通,所以她憋在了心里。
变态案例集
变态心理学案例集泛化焦虑障碍23岁的小高(男)是一名送水工,自打从农村来城市打工,就觉得低人一等,处处小心,害怕做错事。
一次去给用户送水,上楼时他感觉心慌,回到家中心跳仍很快。
他担心自己患了心脏病,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异常。
取血化验时他又担心被传染上艾滋病、肝炎,担心染病后失去工作、被老婆嫌弃。
为此,他整天坐立不安,心烦易怒。
后来小高经常出现失眠、头晕、出汗、胃部不适、恶心、腹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的时候不能工作。
在消化科医生建议下去看精神科,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
惊恐症我今年29岁,上高二时由于学习压力大,一度出现血压过低(最低一次低压40,高压60)、指尖麻木、头晕头沉等症状,有一次夜里刚入睡还因呼吸困难送120急救,但到了医院症状就没有了。
后来去医院系统查过心电图、脑电地形图、心肌炎、验过血液,都没问题,除了血压一直偏低(平时都在低压60,高压90)。
但从小身体很好的我自从经历了这些莫名的症状之后,就出现经常性的恐慌,尤其是参加集体性的需要站立不动的活动,比如做广播操前的保持立正姿势、站军姿、站立升国旗等,就会非常紧张,紧张到就要昏厥。
最严重的时候骑自行车都觉得紧张,走路也紧张,下楼梯也紧张,只要在比较空旷的地方,旁边没有其他人或物可扶,就好像在万米高空走钢丝的感觉。
广场恐怖症我在读书的时候胆子很小,缘于一次身体体检我就特别在意心脏。
爱注意它,后来慢慢的上课发言就开始紧张了,到了后来就发展成上课发言就面露青色样。
紧张!后来读大专,在一天晚上,看见一大群人挨个到寝室扒别人的裤子,我就很担心,很害怕,虽然没有扒我的,但是当天晚上我就感觉我的神经很紧张,像要面临死亡了,几天后我发现我在群体集合的时候特别害怕,想离开。
坐公交车的时候特别紧张,怕无法离开而崩溃发疯,最后被迫离开学校,待在家里,哪儿也不敢去了。
特定对象恐怖症小学六年级开始,出现头痛,头发昏,头皮发麻。
从那个时候起,手特别愿意出汗。
上了初中以后,变得严重了,经常发作,每次要持续3~4天。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方某女17岁学生高中文化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
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
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
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
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症状标准]1. 以情绪低落为主。
2. 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1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 (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 兴终日卧床);(3)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 (4)自杀行为; (5)失眠; (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 无内省力。
服用抗抑郁剂等曾有效。
[严重标准]损害学习和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生命之虞。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持续2周以上(本患者起病半年,中途经治疗部分缓解,近1月症状加重)。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
诊断:抑郁症CCMD-3 :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32.2王某男41岁职工高中文化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
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
一次购买2000元假手饰送亲友。
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
睡眠减少,外出不归。
情绪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
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显进出院。
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
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语言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
消极悲观事例分析报告
消极悲观事例分析报告消极悲观事例分析报告一个消极悲观的事例是关于一个人因为一次临时失败而完全放弃努力的情况。
在一家大型公司的招聘会上,小明表现优秀并成功地通过了初试和复试。
他非常兴奋并期待着进入这个公司工作。
然而,在最后一轮面试中,他因为紧张和缺乏准备而没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几天后,他收到了公司的邮件,告知他没有通过面试。
小明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他觉得自己完全失败了,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且因此完全放弃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努力。
这个事例揭示了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
首先,小明把一次临时失败当作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失败。
他把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完全建立在这次面试的结果上,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和挫折的经历。
其次,他过于消极地对待了这个失败。
虽然他在面试中表现不佳,但他可以从中学到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面试技巧,寻找新的机会。
然而,由于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他放弃了一切努力,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这个事例给我提醒到了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和幸福的不利影响。
消极悲观的人容易放大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而忽视了自身的优点和潜力。
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很难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和实现目标。
此外,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到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容易传染给周围的人,造成负能量的循环。
为了克服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最后,我们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被困在痛苦和消极情绪中。
总之,消极悲观的事例揭示了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努力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发展和幸福。
悲观情绪幼儿案例分析
悲观情绪幼儿案例分析悲观情绪幼儿案例分析悲观情绪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总是偏向于负面,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沮丧、失落等。
悲观情绪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因此对于幼儿的悲观情绪要及时引起家庭和学校的关注和干预。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的案例,介绍悲观情绪幼儿的主要表现、原因和应对策略。
案例背景小男孩小明(化名)今年6岁,就读于某幼儿园。
他是一个外表活泼可爱的男孩,但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消极情绪,老师发现他对待大部分活动都不积极参与,总是独立玩耍或选择静态的游戏。
如果他因为某个事情没有做好或其他孩子挑衅他而情绪低落时,他就会哭泣,表现出自卑、无助和失落的情绪。
老师询问他的情况后,发现小明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常年寄宿在外婆家里,感觉自己很孤单,容易失落。
分析通过观察和了解小明的家庭和学校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他的悲观情绪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和个体经历。
独生子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与同龄人的相处经验,在思维和行为习惯上更加注意自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父母的长时间工作和寄宿外婆家里缺少父母陪伴的环境,给小明的成长带来了困难。
面对小明的悲观情绪,老师和家长应该采取相对应的对策来解决小明的问题。
针对小明的悲观情绪,老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增强小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2、开展集体游戏和活动,增加同龄人之间的交流;3、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关注他的成长情况。
同时,家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和玩耍;2、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空间,让他能够发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3、适度调整家庭环境,让孩子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之,对于悲观心态的幼儿,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到孩子的原因和表现,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让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案例——消极悲观心里
导致自杀行为的心理机制,与那些常见于其他自我毁灭方式者(如酒中毒,鲁莽驾车,自残及暴力性反社会行为)很相像。
自杀往往是自毁行为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行动。
心理个案:王一萍,女,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
上大学后看了尼采的许多哲学著作,对人生采取越来越消极的大庭广众,总是觉得人生就像小说描写的那样“来去匆匆“,毫无意义。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她从网上收集了大量有关世界末日到了的材料,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思,不断地将自己许多心爱之物赠送好友。
系里领导发现其行为反常,让其母亲从家乡赶到学校,并与女儿居住一室。
可是有一天大清早,母亲尚在睡梦中,王一萍却从宿舍大校顶上跳下身亡。
心理分析:自杀是指自己策划的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我的行为,而且自杀者完全清楚行为的后果可能导致死亡,但还是启动并完成此行动。
大学生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日本学者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的过程。
尽管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自杀过程有长有短,但我国学者通常都将自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有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二阶段为矛盾冲突阶段,在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
第三阶段为自杀行为选择阶段,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选择死亡的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
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大学生为什么自杀?原因自然是极其复杂的。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大学生自杀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性原因,许多人认为学业问题的困扰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但另有一部分学者们认为,50%以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学校问题。
人际冲突、家庭破裂、信仰和角色冲突、家庭经济破产、失恋等都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杀。
二是心理原因,大多数自杀者都有早期创伤,生活中往往遭遇重大挫折。
不同的心理因素有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自杀。
解脱型自杀是大学生遇挫后企图逃避现实的心理反应;泄愤型自杀是表白自我、挟迫他人和震动社会的心理反应;否定型自杀是自责自罪的心理反应;精神病态型自杀则是妄想、幻觉和抑郁的结果。
三是生物学原因,加拿大医学专家的研究发现,自杀行为与一种控制情绪的基因出现突变有关,专家预料两年后可以找到一种基因检测方法,辨别出带有这种变异的“自杀基因”的人,从而早作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