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09心里班李曼经过本学期学习,我对于变态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变态心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接下来我要举例子综合所学进行案例分析:案例:一个星期四的下午,值日班长将同学们排好队准备放学。
突然,丁君秋同学离开队伍来到了我的面前,对我说:“祁老师,我放在书包里的钱包没了。
我说:“是什么时候丢的?”她说“信息技术课前还在,上完课就没有了,听说秦雨翔、戚道阳、樊新宇三人没上课,留在教室里的。
”这时闵子璇说:“我钱包里的20元钱也不见了。
”听了这话,我立即将信息技术课留在教室内的学生留下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秦雨翔和戚道阳在教室内翻别人的抽屉,见到水就喝,拿别人的手机玩游戏,将别人的钱包翻开看等,最后在他们三人互相检查书包时,从秦雨翔的书包里发现了丁君秋的钱包,这时我让他本人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丁君秋的钱包是他拿的,闵子璇的没拿。
”我说:“这种行为必须告知家长,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帮助你改正。
”我拿出手机与家长联系,这时他说不要告诉妈妈,她会不要我的。
我说你只有请求妈妈的原谅,今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电话打通后,我将情况告诉了家长,可她却说我管不了他了,你报警吧!我明天就登报申明和她脱离关系。
我想,报警,对小孩没有好处,就让他回家,准备第二天再处理。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孩到家后,为了逃避责任,得到家长的谅解,完全推翻在学校所说的话,说自己没有拿别人的钱包,是有人栽赃他,家长也不进行调查,一味的相信小孩的话,晚上9点多钟打电话给我,说我对小孩有成见,冤枉他的孩子,并说第二天要找校长澄清此事。
我说你别激动,话没说完,她就把电话给挂了分析案例:从刚才的案例中,我感觉到家长这样做,是因为她本身是单亲家庭,心里比较自卑,怕别人瞧不起她。
平时对孩子比较溺爱,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够了解,并且希望孩子在同学面前,在老师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所以不肯正视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错误时,她会护短,而且情绪比较激动在袒护孩子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老师工作的质疑。
变态心理学的十个典型案例讨论分析
十个典型案例讨论分析例一病例摘要: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
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已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
患者姊妹二个,排行老大。
幼时家境不宽裕。
父亲平日寡言,性格暴躁,动辄训斥。
母亲懦弱厚道,逆来顺受。
妹妹活泼好动,常受父亲打骂。
患者童年身心发育无异,懂事甚早,自诉入学前便颇知几分人情。
文静、朴实、举止谨慎,懂礼貌、善自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19岁时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同学们面前颇感压抑,立志发愤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
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有嫉妒之意,然而在公开场合却又显得不以为然,落落大方。
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
课后对镜子观察,并未发现相貌装束有何刺眼之处,不禁浮想联翩,心慌脸红。
迎面相逢,教师若无其事,患者却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此后只要遇上该教师便言行失措。
久之,似觉同学们也洞察其心中隐秘,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
毕业后,父母告诫患者“听领导的话,守规矩,不要让人讲闲话”,等等,患者奉为信条,努力工作,上班时从不参与同事们的闲谈。
有时同事主动与其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佯装做其它事,或托词走开。
其办公桌面壁而放,背对同事,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速度,避免与人同行。
自知如此做实无必要,甚至会遭他人非议,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常因此陷矛盾之中。
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才貌均颇中意。
两人虽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往来。
向往能象别的年轻人一样相互依偎在花前月下,挽手出入于剧院、商场。
但每次下定决心,马上心慌、脸红,以至勇气全消。
偶应邀赴约,也总是故意姗姗来迟。
一次男方父亲寿辰,特邀患者赴宴,患者无词推托,几天前便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赴宴那天,硬着头皮来到男方家中,未见公婆就心慌气促。
四肢发颤。
待到与公婆见面时,顿觉头昏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从个体的行为到社会的影响,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变态心理学的一些特点和表现形式,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谈一个关于变态心理学的案例。
某个案例中,一个名叫小明的青少年在家庭中经常遭受家暴,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非常苛刻,经常施加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小明逐渐产生了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比如焦虑、抑郁、甚至自残。
这个案例反映了在恶劣的环境下,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心理行为。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在某个案例中,一个名叫小红的女性在长期受到性侵犯后,产生了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她对性产生了恐惧和厌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法正常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个案例表明了在受到严重创伤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个关于变态心理学的案例。
在某个案例中,一个名叫小李的青少年在长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后,产生了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极度的孤独和自闭,对他人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和敌意。
这个案例反映了在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变化,产生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变态心理学案例集
变态心理学案例集今天咱就来唠唠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变态心理学案例。
案例一:多重人格的神秘世界。
有这么一个人啊,咱们就叫他阿强吧。
阿强平时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每天穿着整齐的衬衫,打着领带,穿梭在写字楼里。
但你要是深入了解他,就会发现这家伙简直像个“人格大礼包”。
有时候他会突然变成一个娇滴滴的小女孩,说话细声细语的,还喜欢玩布娃娃。
你要是跟他说话,他会用小女孩的口吻说:“叔叔,你看我的小熊可爱不?”这可把周围的人吓得不轻。
可过一会儿呢,他又会变成一个暴躁的大汉,一言不合就摔东西,大声怒吼,就好像体内住了个随时会爆发的火山。
心理医生研究后发现,阿强小时候遭受了很严重的虐待。
那些痛苦的经历让他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分裂出了不同的人格。
每一个人格都是他应对外界伤害的一种方式,就像穿上了不同的铠甲,但这些铠甲有时候也会失控,把他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案例二:异食癖的怪诞饮食。
再说说小丽吧。
小丽这个姑娘啊,她不吃正常的食物,专挑一些奇怪的东西往嘴里塞。
什么粉笔啊、头发啊、泥土啊,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在她眼里都是“美味佳肴”。
有一次,她在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把粉笔当成薯条一样嚼得津津有味。
周围的同学都惊呆了,那表情就像看到了外星人。
她自己倒是觉得没什么,还说这些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原来啊,小丽身体里缺乏一些微量元素,这可能是导致她患上异食癖的一个原因。
但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她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压抑,她可能通过这种特殊的饮食行为来引起家人的关注,就像一个孩子用调皮捣蛋来获取大人的目光一样,只不过她的方式实在是太独特了。
案例三:强迫症的极致秩序。
老张可是个出了名的强迫症患者。
他的生活就像是按照一套精确无比的程序在运行。
每天早上起床,他必须先把被子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四个角都要整整齐齐,要是有一点褶皱,他就会重新叠,反反复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然后穿衣服,衣服上的每一个扣子都要按照特定的顺序扣好,先扣最上面的,再扣下面的,绝对不能乱。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案例分析一、案例患者林某,男性,23岁,高中毕业,待业在家。
于2004年4月入院治疗。
由患者自己和父亲报告病史,真实。
主诉:少语、少动、发愁以及兴奋、话多交替4个月,欢快、言行增多、失眠2个月。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经常呆坐无言,家人和他说话,他好像没听见一样,一个人发呆。
父亲让他去铺子,看铺收钱,不肯。
开始变得胆小怕事,不敢见人,把自己管在房间里,不肯出门。
整天愁眉苦脸,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平时喜欢的电视节目、听歌唱戏都失去以往的兴趣。
对平时喜欢的饭菜也觉得没有胃口,饭量减少,体重减轻。
感觉内心痛苦,有轻生观念。
这些表现早上较重,下午和晚上轻。
近2个月起,患者无原因突然转忧为喜。
整天有说不完的话,喜欢追逐女性。
骑着摩托车横冲直闯,见到汽车也不躲让,胆子特别大。
自己说心情特别好,要做大生意,将来修一条大马路,一直到家里他的“酒店”,让大家都能免费进来吃大餐。
过去二个月里,林某整夜参加晚会,白天花钱请客吃饭、住宾馆。
到处借钱、骗钱,说谎话,整天吃喝嫖赌,不肯帮家里做小生意。
脾气变坏,家里姐姐和奶奶说他,他动不动就打人,摔东西,把自己的手机从六楼摔下,坏了,就抢姐姐的手机去用。
奶奶说:“这孩子怎么了,变成啥样了”。
为此,他妈妈整天以泪洗脸,伤心透了。
家人都不知道这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奶奶到处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
后来,经在我校读书的表弟,把他从阳江带到湛江附属医院心理科看病,我们收他住院治疗。
二、症状分析(一)症状标准1、以情绪低沉及高涨交替为主,如从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有轻生的观念到转忧为喜,随心所欲,大胆妄为。
2、具有下列症状:(1)呆坐无言到语言增多;(2)交替性的情绪变化,抑郁期间早上较重,下午和晚上轻。
少语、少动、发愁以及兴奋、话多交替4个月,欢快、言行增多、失眠2个月。
(3)从呆滞、郁郁寡欢到精力充沛、活动增多;(4)从对什么都失去兴趣到鲁莽行为、挥霍无度;(5)睡眠减少;(6)性欲亢进。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王建平主编)
自考变态心理学个案分析使用教材:《变态心理学》王建平2006版题源:【例题】;【习题】;【真题】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1. 【习题】李某,男,37岁,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病后自认是高级干部、说自己比爱因斯坦还厉害,发明了很多新技术,写了很多文章.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判断,该病人的表现属于哪种典型的精神症状?答:根据材料所述,可以认定,病人表现为思维内容障碍的夸大妄想:夸大妄想的主要表现是: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片段、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神经症1. 【例题】:3P39莉莉,女,26岁,大专文化。
同胞二人,行二,姐姐比她大两岁,出生于黑龙江,母孕期正常,足月顺产。
生长发育好,适龄上学,成绩一般。
11岁时由黑龙江举家迁至石家庄,当时黑龙江小学未教应用题(数学),所以后来在课堂上不能当堂完成作业,感觉自卑,认为不如别人。
以至于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上初中时进行体育课,她是左利手,因此总感觉与人不同,老师教的动作也不会完成。
第一年高考落榜,复读一年后仍未考上,于是1995年参加工作。
l996年到对外经贸大学大专班学习,1997年即5年前(21岁)进行过一次英语讲演,病人因准备不充分,未讲演完。
当时自觉紧张,心跳、心慌,感觉眼神不对劲,越想控制紧张越不自然,感觉很丢脸。
自此以后渐渐发现男同学都疏远她,甚至女同学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于是对人讲话时感觉紧张,不自然,不敢目光对视,认为目光中带有“我爱你”的含义,唯恐被对方发现。
因而回避不讲话。
自觉这样紧张不行,同年自行到中日友好医院门诊,诊断不详,医生给她佳静安定治疗,要求她一日两次(0.8毫克/日),服用后病人感觉见人不紧张了,也敢目光对视了,于是认为是个好药。
以后不遵医嘱服药,只要要见人,只要有紧张感就自行服用一片佳静安定,用量渐增。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变态心理学关注的是那些偏离正常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现象。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以下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变态心理学案例。
_____是一位 30 岁左右的男性,他的日常生活被一种强烈而无法控制的恐惧所笼罩。
这种恐惧并非针对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极度焦虑。
他总是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哪怕只是出门买个东西,也会反复设想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场景。
这种过度的担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几乎不敢离开家门,与外界的社交也变得极为有限。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_____的症状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度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和焦虑,这种担忧不仅频繁而且持久,常常伴随着身体上的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_____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呢?通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_____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较为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氛围紧张。
这种不稳定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其次,_____的性格较为内向和敏感,他对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评价过度在意,这使得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此外,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他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心理压力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焦虑障碍的爆发。
对于_____的治疗,采取了综合的方法。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被应用其中。
治疗师帮助_____认识到他的过度担忧是不合理的,并引导他改变那些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当_____出现担忧的想法时,治疗师会教他如何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焦虑情绪,同时鼓励他逐步挑战自己的恐惧,增加外出和社交的频率。
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ﻫ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始终体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紧张。
但父母规定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规定很严,还特别在乎她与男孩子旳交往,常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窗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旳活动如果有男同窗参与,一般上不会让她去旳。
事实上她与男孩子旳交往并不多,大概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
上高中时,暗恋某同窗,见了该同窗,特别紧张,胆怯与该同窗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窗就非常紧张。
在中学和大学时均有男同窗明确表达喜欢自己,但都由于恐惊而不敢与他们交往。
工作后这种状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旳异性就紧张、恐惊,也因此很少参与单位里旳活动。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简介男朋友,一般状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旳别人很尴尬。
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胆怯,不乐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
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征询但又对见心理征询师很胆怯,在父母旳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征询。
心理征询师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旳时候互相抚摸对方旳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懂得了,责怪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旳打了她旳屁股。
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学时,忽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
并且从此常常想起此事,怕人懂得。
上高中时暗恋男同窗,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
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一般男性都胆怯了。
这种紧张与胆怯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节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故意见,多次批评过她。
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浮现这种状况主线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乐意与别人交往,可就是胆怯别人懂得那件事,胆怯别人从自己旳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因此特别胆怯与别人目光接触,胆怯与别人交往。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变态心理学则是其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异常心理活动和行为。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变态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领域。
某案例中,一名年轻女性表现出了极端的自恋和控制欲。
她对他人的言行举止极为敏感,一旦有人对她的评价不如她预期,就会表现出极端的愤怒和攻击性。
她总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切,包括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她对自己的外貌和成就极度自信,对他人的评价漠不关心。
这种行为让她的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她的朋友和家人都感到不安和疲惫。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一案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而自恋和控制欲可能源自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
比如,父母的过度溺爱或严厉批评,可能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恋和控制欲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应对自尊心受到的伤害。
因此,这名女性可能需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探索,来解决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减轻自恋和控制欲的表现。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自我表现和自我价值被高度强调,社交媒体的普及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外在形象和成就的追求。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可能进一步助长了这名女性的自恋和控制欲。
因此,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需要被纳入心理治疗的考量范围之内。
最后,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奖赏和惩罚机制的失衡。
比如,这名女性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得到了过度的赞美和奖赏,而对于批评和惩罚则表现出极端的敏感和逆反。
因此,通过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她建立更加健康的奖赏和惩罚机制,从而改变她的自恋和控制欲行为。
综上所述,这一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变态心理学的机会。
通过多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领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干预。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罗某,女,35岁,已婚。
因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心悸、气急、怕疯、怕死10月余。
1987年10月入院。
病人1980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
1987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出现阴道流血。
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更加紧张,感气促、心慌。
2周后,经处理出血停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
失眠、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趣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
3个月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发作性极端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
自觉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几乎每天皆有发作。
发作间歇仍有烦躁,担心再发,但尚能控制自己。
至5月份,症状更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因为“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
不愿去精神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反复叙述自己的病痛。
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自己的不适归咎于爱人的不关心、不理解。
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十分苛刻,要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
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但周围无人又感到十分孤单。
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出现“一阵阵绞痛”。
整日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叫喊“不得了”。
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甚至在地上打滚。
至此, 完全丧失工作和操持家务的能力,生活难以自理。
(诊断依据与结果)【病历讨论】本例表现有以下特点:1.亚急性起病,病前有明确的精神刺激,病人对这些刺激反应较为强烈。
2.有多种焦虑症状表现:(1)心理症状:烦躁不安,易激惹,神经过敏,悬念,过分担心,紧张,认为自己会疯、会死。
(2)运动紧张:坐卧不宁,捶胸顿足,撕头发,甚至在地上打滚。
(3)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胸闷,气急,心悸,头昏,手脚麻木,出汗。
3.抑郁症状:哭泣,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会死,欲自杀等。
变态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社交恐惧症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
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
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
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
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
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
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
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
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
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
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
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
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
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
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社交恐怖症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
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
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篇一:变态心理学案例我们那个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我父亲在乡里中学教书,妈妈一个人种着山坡上的几块梯田。
我有一个哥哥,他跟着父亲在乡中学读书。
从我们那个村子到乡政府所在的那个小镇要翻过两座大山,走几十里山路,早上太阳没出来上路,到晚上太阳下山才能赶到小镇上。
所以我父亲和哥哥一个月最多回家一趟,住一夜,又匆匆离开家。
家里只有妈妈、奶奶和我,三个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有一天黄昏,放学后,我又一个人在河滩上低头寻找那些在我看来漂亮的小石头。
等我回家时候,有一条小黑狗跟着我,一直跟到我家门口。
第二天早上,我开门后发现小黑狗还没有走。
我对着屋里叫道“奶奶,那小狗还没走。
”奶奶到门口看了看,说:“来猫穷,来狗富,来猪头上顶白布。
既然这小狗不走,就是跟咱家有缘,就让它在咱家吧。
”从此,小黑狗成了我们家里的一员,我给它起名叫“黑子”。
一开始,黑子需要我帮着洗澡,后来,黑子自己知道干净了,它每天都要跳到小溪里冲澡;冲完澡,它站在河滩上,用力抖动身体,甩干身上的水。
而且,它还知道找僻静的地方方便,从来不像别人家的狗,到处乱拉。
我奶奶死了。
我哭的时候,黑子趴在我的身边,它的眼里也流下了泪。
为奶奶办丧事摆了几桌酒,别人家的狗闻到香味都在桌子底下乱钻,黑子虽然两天没有吃东西,却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走到黑子身边坐下来!摸着黑子的头说:“黑子,奶奶死了,你也哭了吗?”黑子不知是不是听懂了我的话,它伸出红红的舌头,舔着我的手心,我感觉到痒痒的,非常舒服。
我以前怎么不知道黑子的舌头舔手心是那么舒服呢?晚上,我一个人睡在奶奶以前住的屋子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我听到黑子在外面的哼哼,便起来开了门,黑子一声不响地跑进房里,它卧在我的床下。
我说:“黑子,你是来陪我的吗?”黑子不会和我开口说话,它就那样在我床下卧着。
我在黑子细细的喘息里睡着了。
黑子从那天起就睡在我的房间里,直到我小学毕业。
我要随父亲到镇子上上中学了,我们的家也要一起搬到镇子上去。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1.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们不正常的心理行为以及引起这些行为的原因等方面。
本文将对一个变态心理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1.2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变态心理学案例的分析,探讨变态心理学的特点、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变态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案例描述2.1 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一名30岁男性,名叫杰克。
杰克在外表上显得正常,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异常行为,比如对他人进行侵犯、追踪以及暴力等行为。
这些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2.2 症状表现杰克的变态心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他人的强迫性追踪,包括通过各种方式跟踪他人的日常行动和活动;- 对他人进行身体侵犯,包括恶意触碰和性骚扰等;- 对他人进行暴力行为,包括言语威胁和实际伤害等。
3.变态心理学分析3.1 特点分析根据杰克的行为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变态心理学相关疾病。
变态心理学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对他人产生侵犯欲望的强烈程度明显超过正常人的范畴;- 行为表现出强迫性和冲动性,难以控制;- 对他人进行暴力行为时可能得到一定的快感。
3.2 原因分析变态心理学的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人存在基因上的变异,导致其心理上的异常;- 环境因素:成长环境中的暴力、虐待等不良刺激可能导致变态心理的形成;- 心理因素:个体的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导致变态心理发展。
4.潜在治疗方法4.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变态心理学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解开心理死结,并逐步改变不正常的心理行为。
4.2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药物来控制其不正常的心理行为。
考查--案例分析(变态心理学)
案例分析一、案例(30分)某男,23岁,某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大学三年以来,虽然同宿舍这么长时间,但从不和宿舍同学一起聊天、谈话,也很少见有同学、老乡来找他,因此,同学们都背后戏称他为"怪人"。
他终日离群独处,冥思苦想,偶尔交谈亦不能与人合拍。
说的竟是些"玄论" ,令人莫明其妙。
他学习成绩不错,但性格孤僻,对人冷漠,又很怕羞,敏感。
从不肯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
在一段时期里,他突然着迷于气功,经常不上课,外出去找什么"气功大师"传授"功法"。
回来说早晚面壁练功,搅得同学都非常反感,劝也不听,止也不住。
他一味我行我素,行为奇怪,简直像个"外星人"似的。
1、在这个案例中,他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心理问题?判断的标准是什么?2、他出现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该从哪些方面帮助治疗他?1.分裂型人格障碍有奇特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奇怪、反常、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与习惯或目的不明确;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有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朋友。
(至少三项)2. 病因生物遗传的角度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史有很大相关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密度低的人在“分离”的测量上得分更高。
生长发育的环境也有很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妇女在怀孕期患上流行性感冒,其孩子更可能出现分裂型人格障碍;家庭教养环境3.治疗分裂样患者很少主动要求治疗,除非是他们的情绪极端抑郁或者因为缺乏社会交往技巧而造成事业上的重大损失。
变态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案例分析 研究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及治疗方法20081031111 社会工作1班刘菲菲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及治疗方法20081031111 社工1班刘菲菲案例一【性障碍-恋物癖】::某市一职工张某这几年来一直陷于痛苦之中,05年23岁的他开始窃藏女性乳罩、内裤等物品并已有三年历史,并曾两次因偷窃时被抓获而受处分,而他最近又一次潜入女浴室偷女性贴身用品而被派出所扣留。
据他所述,十二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姐姐裸体洗澡及之后穿内衣(裤头、乳罩)躺在床上,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此后常回想此情景,并伴有手淫。
高一时与一女生开始恋爱,以致发生多次性关系。
相爱三年后女方被迫嫁给他人。
张某为此心情苦闷,酒后常拿出女友的内衣裤(乳罩、裤头)抚摸,同时手淫,手淫时常结合情景回想与女友同居时的感觉,并达到性高潮而射精。
1诊断分析:据DSM-IV-TR对恋物癖的诊断标准:A在至少六个月的时间当段中,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如女性的内衣)来激起性幻想,性欲望或行为。
B这种性幻想,性欲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活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恋物癖所用物体并不仅局限于异装癖用的女性服装,也不是作为外生殖器刺激用的器具。
案主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偷窃女性贴身用品来激起性欲望,但本身案主对自己的行为很苦恼,痛苦不已,并且表现出人际关系的缺失,社会交往功能的缺损,他一般不偷盗普通的女性服装和某些刺激器具,而是非生物物品即女性内衣物,所以案主患有恋物癖。
2成因分析:案主早期的不适当的性联系和性经历。
与相恋三年的女友被迫分手,两情相悦的成人性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感受挫压抑,并在不适当的性幻想与手淫活动之间建立联系,并不断地加以强化,与相关成人的社交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身很痛苦,可能会不断地试图阻止不适当的性唤起和性障碍,结果事与愿违,却增加了这些性欲错乱的想法,幻想与行为。
最终导致性欲错乱,发展成恋物癖。
3治疗重点:性欲错乱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复发性较高的心理疾病,因此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方某女17岁学生高中文化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
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
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
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
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症状标准]1. 以情绪低落为主。
2. 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1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 (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 兴终日卧床);(3)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 (4)自杀行为; (5)失眠; (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 无内省力。
服用抗抑郁剂等曾有效。
[严重标准]损害学习和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生命之虞。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持续2周以上(本患者起病半年,中途经治疗部分缓解,近1月症状加重)。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
诊断:抑郁症CCMD-3 :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32.2王某男41岁职工高中文化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
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
一次购买2000元假手饰送亲友。
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
睡眠减少,外出不归。
情绪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
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显进出院。
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
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语言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2009122201 马海建
经过几周的学习,对于变态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变态心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接下来举例子来结合所学进行案例分析。
病例:男,19岁,学生。
经诊断是精神分裂症。
半年前开始凭空听见同班一位女生讲话,最初只是与患者念诵诗文,随后同患者议论班里同学的是非,近一个月来开始向患者发号施令。
起初,患者尚能控制自己不照女生的命令办事,但渐觉得该女生占据了上风,终于有一天在课上大声唱起流行歌曲,骂老师。
后该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
幻听是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形式。
幻听的性质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嘈杂的噪音,也可以是音乐,更多见的是言语声。
言语性幻听可以表现为直接与患者对话。
也可以是在与第三人讲话时以“他”“她”提及患者(第三人称幻听)。
幻听的内容有评论性的,更为特殊的是“实时评论性幻听”即对患者的言行随时随地发表议论,就像体育比赛的现场评论一样:幻听的内容也可以是政论性的,即两个甚至多个人的声音对患者的人品,能力,表现发表各不相同的看法:也可以使命令性的,即以权威的口气命令患者做这做那,不服从便威胁恐吓。
幻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或酒精依赖也可以造成幻听。
妻子死后,老王搬了家。
因为身体健康又有兴趣,他参加了一个民间舞蹈小组,一个实事讨论小组。
但是6周后,他就离开了所有这些小组。
他告诉孩子说,旁边的人总在背后议论他,他在舞蹈小组中找不到舞伴,,在实事小组中受冷落,在陶器制作小组中得到了错误的指导。
(退休前老王是一个天文学家,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
他在家里的书房也经常上着锁。
据儿子说,他的父母很亲密,感情很好,但是他的父亲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他对新的面孔非常警觉,非常注意别人有什么动机。
)他现在感到恐惧,担心别人会骗他,处处都非常小心。
该病例就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在总认为别人要害自己,别人背后议论自己。
患者会处处小心谨慎,总是没有根据的猜疑别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很敏感。
攻击性很强,有的时候爱把自己的过失归罪于别人,总是找别人身上的不足。
老王之所以会是现在的麽样,我认为是他的妻子去世。
他没有朋友,唯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离开他,他很无助。
方某女 17岁学生高中文化
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
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
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
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
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
[症状标准]
1. 以情绪低落为主。
2. 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
(1) 兴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 (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终日卧床);(3)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 (4)自杀行为; (5)失眠; (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 无内省力。
服用抗抑郁剂等曾有效。
[严重标准]来源:考试大
损害学习和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生命之虞。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持续2周以上(本患者起病半年,中途经治疗部分缓解,近1月症状加重)。
[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
诊断:抑郁症来源:
CCMD-3 :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李某,男,22岁,未婚,汉族,中专毕业,粮食局职员。
因言行怪异,妄闻妄见,故来求治。
▪一年前,父病故又加失恋,开始失眠,呆滞,郁郁不乐。
说“我活不了多少天了,我有罪,领导认为是我让单位的其他人犯了错误”。
拒绝就医。
听到火车鸣响就害怕,说“了不得,天下在乱了”。
不出门,独处一隅,喃喃自语自笑。
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入院,给予阿咪替林、冬眠灵等治疗,19天后家属要求出院,返家途中突然凝视前方,旋即返身惊恐而逃,说“前面有一道白光太厉害了”而其两位兄长均未见到。
听见鸟鸣狗叫也恐慌,在家休息数月,出院3月后去上班,尚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对人说他耳边常听到一些说话声,内容则说不出。
出院5月后,见到公安人员就恐惧,口称“我有罪”,回家后即问家人:“公安局的人和你们谈过话吗?为什么我想的事情别人都知道?”不时侧耳听“地球的隆隆响声”。
一次,听到汽车声就惶恐地说“社会大乱了”;看见小汽车则恐惧的问家人:“那是不是来逮我的阿?”某晚仰卧于床,忽然说:“怎么我在屋里能看到天?”
▪【病例讨论】
▪病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主要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1、行为孤僻退缩,脱离现实,生活懒散被动。
▪2、机能性幻听:在听到一个真实声响的同时,出现机能性语言幻听。
▪3、读心症(被揭露感):他脑子想什么,耳边就听到一个不时他自己的声音在说他所想之事。
▪4、评论性幻听:幻声在评论他的言行。
▪5、强直性思维:这是一种不由自己意志所支配的思维,病人感到陌生和厌烦,且欲摆脱而不能。
▪6、释义妄想(象征性思维):如见到白鸽在飞,就认为他父母有大灾大难。
▪7、思维被夺:认为私人把他的思想“抽走了”
▪8、影响妄想(被控制感、被动体验):认为死人控制了他的脑子,使自己的大脑失去自我控制而不由自主地向一些问题;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情动作都是外力强加的,受外力控制支配,失去了自主性。
▪上述症状均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