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红楼梦_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红楼梦》不但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与消亡,还在书中记录了大量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知识以及民风民俗,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佛教思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欢迎大家分享。

一、因缘果报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一)因缘果报的内涵。

东晋高僧慧远吸收“业感缘起”的说法,并融合中国自古以来“善恶报应”等观念,著《三报论》、《明报应论》以提倡“因缘果报”思想。

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

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

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

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

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

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

果报即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之结果,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应报、异熟果。

果报有二种:一、总报,即由引业(总报业)而来之果报,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业而来。

二、别报,即人人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

《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如此说来,好人今受苦报,不得善终,皆因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承受苦果,今生虽然做好,却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亦然。

可见,佛教处处讲究有果必有因,果由因生,因由果来,今生种何因,来世得何果。

(二)因缘果报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红楼梦》中随处可见因缘果报的场合,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宝黛钗之间的爱情。

小说第一回就借甄士隐的梦境让我们了解了宝黛前世做业之因: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用仙水浇灌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吸收天地精华和雨露滋润而修成女儿身。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漫谈《红楼梦》与佛教《红楼梦》作为中国最伟大也最复杂的著作在近三个世纪中流传之广已无需描述,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吸引无数大家倾毕生之力进行研究。

本人仅作为一名《红楼梦》爱好者实在不敢提研究或解析这样学术的词语,只根据个人对名著本身涉及佛教思想的浅薄理解略作表述。

考虑到《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先生亲笔,无论因何遗失或接续的多么精妙,似乎都无法替代原作的思想本意,联系到佛教对因果的阐述则在此断了一根弦,变得似是而非难以圆满了,因此本文围绕的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于因果报应一说在《红楼梦》的体现不再过多着笔。

曹雪芹本人是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答案是否定的,《红楼梦》中不止有佛教的思想影响,更多的是道教的甚至民间神化传说的影子,书中明里暗里阐述的佛教理论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弘扬佛法,作者只是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红楼梦》包含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相互碰撞交叉,终于编著成不朽巨制。

本文将从小处着眼,试图理解其中佛教思想一丝脉络,略说个大概。

《红楼梦》开篇由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引出了一僧一道,将一块无用顽石卷入红尘中了却劫数,并借了“真事隐”“假语存”留下这“满纸荒唐言”的故事传于后世,应了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质。

结缘于西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则是作者对源自印度佛教前生、今生、来生转世缘起缘灭的假想。

自故事开始便有了《好了歌》佐证熙熙攘攘皆为利,“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切皆空的必然。

作者将佛教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本土化创作,当然这种本土化并非曹雪芹先生的创新,而是从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历与儒家、道家等思想接触碰撞不断磨合的结果。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上至帝王将相下及黎民百姓,生长于三代世袭官宦大家的曹雪芹体验了曹氏盛极至衰的剧变过程,他对人生有着深切的感受,思想上也会产生极大的转变,在此我们看到了他的体悟,看破世事、万法皆空。

《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千磨万练,熔铸了不朽的长篇巨制,包括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内容。

就思想方面而言,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资产阶级的思想,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本文着重探讨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主要是“色空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宿命论观点、以及人人平等的观点。

佛经中的“色”指现实物质世界的一切有形之物,佛家认为凡能为人感触并足以引起变碍的事物皆成为“色”,“变碍即为色”,“空”指物质世界的虚幻不真实,《大智度论》卷五日:“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佛教因为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并无实体,故名为空。

佛教又讲“有情”。

即指众生的妄念,按照佛教教义,就是消灭一切妄念,解脱一切烦恼,彻底觉悟回到空的佛教天国去。

色即为空,“白玉为堂金为马”的鼎盛士族,终究“树倒猢孙散”,如花美眷,终究“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终究“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佛教理论又从“一切皆空”这个基本命题推倒我之本质,认为人往往相信我这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是实有的,而事实上人是由五蕴合成的,是没有自体的。

因而将思有实我看成是颠倒妄见,即四倒之一的我倒,同时指出“大德顺佛圣教依教而修,内破我倒,外遗执着”,所谓内破我倒是说在我的本质的内在认识上要破除俗世的我是实体这个颠倒妄见,这样才能在外部行动上遗弃因我倒之见而产生的执着,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破我执”。

曹雪芹文中写了我执而产生的空幻,而让我们认识到“破我执”的重要性。

《好了歌》正是曹雪芹“色空观念”、“破我执”明白无误的表征。

在曹雪芹看来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人生注定是徒劳的、是悲剧。

但世人们仍然是“惟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银忘不了”,“只有娇妻忘不了”,“只有子孙忘不了”,曹雪芹选择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显示了他们上面几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及其幻灭以显示我执的空幻性。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引言《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它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其中之一便是宗教思想,它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宗教意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内涵。

佛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在《红楼梦》中,佛教思想占据了显著的位置。

整个小说的主题就是“浮生六记”,而佛教的“六道轮回”便是贯穿此主题的核心思想。

《红楼梦》中的人物也代表了六道轮回中的不同生命状态,如袭人、麝月等代表人间,化蝶、黛玉等代表了畜生,贾母、甄宝玉等代表了天道。

这种思想在整个小说中蔓延而成为了艺术的主线。

此外,在小说中还存在一系列佛教典故和佛教思想的体现。

如黛玉在梦中听到的“金刚经”,以及寺庙中的诸佛菩萨,无不表明了小说对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种思想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和“天道酬勤”的理念。

贾母等角色在小说中宣扬的便是“道法自然”思想,他们强调因果循环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以此表现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理的崇敬。

另一方面,小说中妙玉、柳五儿等人物的悲惨遭遇,则向人们展示了“天道酬勤”的道理,即在人与天的关系中,必须遵循道义和合乎天理,否则必遭不幸。

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孝道”和“礼乐”的倡导。

整个小说中,皇室和贵族的人物都富有孝悌之心,比如贾母对宝玉的偏爱、林黛玉对母亲的孝心、薛宝钗对祖母的体贴等,这些都是表现了尊长和亲情的儒家思想。

另一方面,在小说中经常有礼乐之事的描写,如祭祀、端午、元宵等重大节日的庆祝,这些都是对传统礼乐习俗的推崇和承认。

基督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影响虽然小说中的宗教思想以儒释道为主,但是基督教思想在小说中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主要表现为“爱”的理念以及关注弱小的正义精神。

在小说中,贾宝玉扮演了基督徒的形象,他持有一种温柔、慈爱和关怀的心态。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

《红楼梦》的佛教赵毅田相.I卧J匹l略论内容提要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探讨其蕴含的轮回、因果报应、假、空等佛教思想,以及幻、缘、劫等佛教观念。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思想佛教观念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较为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也不例外。

在诗文方面,对王维、柳宗元、自居易、苏轼等人的影响甚为明显;在小说领域,《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产生则同佛教有直接的关联。

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虽不属于神魔小说,但也与佛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的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楼梦》里。

①由于曹雪芹独特的个人遭际,《红楼梦》透露出较为明显的佛教思想。

本文拟就它的佛教思想、观念层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佛教中,菩萨在修行时期发愿,将来成佛道之时建成什么样的净土,这种誓愿叫做本愿。

“本”的含义是因。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148生果,因果历然,这叫因果律。

菩萨修行为因,得果即成佛。

对于佛果而言,菩萨之阶位称为因地,或称因位。

在菩萨地位所发的誓愿,实现之时便成了佛。

此愿是因地之愿,故叫“本愿”,如同释迦佛在因地时多次轮回转生称为“本生”一样。

②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

由于某一行为“因”,导致特定的“果”,体现在人生中,就是因果报应。

侧重自身的行为对后世产生影响,多次轮回转生。

对于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刘遗民在《发愿文》中表述得较为充分。

他认为,由于对于佛教道理无知等因缘,必定会引出下一世的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死流转之理也就清楚了。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痛苦笼罩着我们的人生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痛苦笼罩着我们的人生

《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痛苦笼罩着我们的人生原始的佛教有着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其中“四圣谛”就是一套完整的悲观理论。

“苦谛”认为人的一生要被生、老、病、死四种身体的痛苦所折磨;又要被怨憎、爱别离、求不得三种心理痛苦所煎熬;最后人固有一死,这一现实又与求生欲这种根本的欲望相违背,造成求永生而不得的“五阴盛苦”——一句话:痛苦笼罩着我们的人生;“集谛”则揭露了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渴爱与欲望,人因具有欲望而痛苦、而烦恼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在“苦谛”与“集谛”的基础上,又提出消除痛苦的方法是“灭谛”。

《圆觉经》认为要通过消除渴爱来破除痛苦与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

至于具体的消除方法,那便是“道谛”理论了,包括正见、正思、正语等等。

然而,人们由于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法看破生活表象背后的痛苦本质,要想让他们看破,就需要“经历”。

经历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去亲身经历,然后才发现世间的虚妄;另一种是通过观看他人的经历,作为旁观者,认清人生痛苦之本质。

《红楼梦》一书通过记叙贾宝玉从富贵繁华到悬崖撒手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观他人之经历”的绝佳材料,是上上等的艺术品。

读《红楼梦》而讳谈佛教,便难以理解作者的精神内核。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红楼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所有的人生哲学都绕不开“人生是否值得度过”的问题,对于它,《红楼梦》第一回做了答复,它借僧道二人之口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认为生活从来就不是快乐的,它充满着痛苦,对于“人生是否值得度过”的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说“倒不如不去的好”。

可是石头“凡心已炽”,哪里肯听得进这话,硬要叫僧道携带它到人间去经历一番,看看人生究竟是不是充满着痛苦。

僧道二人知道它“不可强制”,于是答应了,并且告诫说“切莫后悔!”这样,整部《红楼梦》实际上写的就是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浅论《红楼梦》中的佛教善生思想——以平儿为例

浅论《红楼梦》中的佛教善生思想——以平儿为例

·77·佛教禅宗思想贯穿于《红楼梦》中,历来学者讨论较多的是《坛经》与《红楼梦》的关系[1],其中大多是在“哲理”的高度,探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与佛教思想的吻合之处。

然而,佛教经典并非只在于教导信众在思想上如何了悟“色空”,看破红尘,也有教导信众如何为人处事之作。

《善生经》作为一部教导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的佛教经典,其思想更是贯穿于《红楼梦》诸多人物的言行之中,其中,尤以平儿为最。

本文结合《善生经》中的“交友待亲、事师、事夫、为主为仆”四方面,分析平儿的为人准则,处事之道,析出平儿俨然具有佛家“居士”之风。

一、交友待亲——四亲可亲在《红楼梦》诸多女性角色中,平儿可以说是饱受诸家赞誉。

《红楼梦广义》曰:平儿不矜才,不使气,不恃宠,不市恩,不辞劳怨,有古名臣事君之风。

[2]P167《红楼梦论赞》曰:求全人于《红楼梦》,其维平儿乎!平儿者,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也。

[2]P167平儿是如何能在这“千红争艳”的大观园女性中享受如此高的赞誉的呢?这与她的为人处事之道是决计分不开的。

首先,交友方面。

“友”即“交友”,自然是论友情,然在书中所写的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是“主仆”关系,其次是隐藏在这层关系之下的“残酷角逐”,纵观全书,真正称得上友情二字的也就“紫鹃与黛玉相待之情”。

本文收稿日期:2018-02-28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国禅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XTCX150607)资助成果作者简介:杨芳,女,四川眉山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语言。

浅论《红楼梦》中的佛教善生思想——以平儿为例杨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佛教禅宗思想可谓是贯穿于《红楼梦》艺术构建的始终。

历来学者讨论最多的是“色空”观对《红楼梦》及其对《红楼梦》中诸多人物的影响。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目录摘要 (2)一、引言 (1)(一)研究目的 (1)(二)研究意义 (1)二、小说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1)(一)主张出世、摒弃功名——以贾雨村追逐功名为例 (1)1.坎坷求功名路中展功名抱负 (1)2.以贾雨村的结局暗示莫恋功名、出世轻欲 (2)(二)劝世人视金钱如粪土,追求人格上的超脱——以王熙凤毕生敛财为例 (2)1.王熙凤相关诗歌解读 (2)2.以王熙凤的命运暗示莫恋钱财、超脱于世 (2)(三)劝诫世人清心寡欲,看淡红尘——以贾宝玉留恋男女情为例 (3)1.诗歌中的贾宝玉形象及性格 (3)2. 以贾宝玉结局劝诫世人莫恋女色、看破红尘 (3)三、总结 (3)致谢 (4)参考文献 (5)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是一位精深博大的思想家,对佛、道、玄学等诸多思想流派兼容并含蓄。

小说中占了很大篇幅的诗歌是对作者阐释其佛教思想最好的体现,让人意犹未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无论从文学、建筑还是绘画、音乐等角度去解读都能发现其重大价值,吸引众多红学爱好者进行研究。

《红楼梦》中的诗歌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人物、铺陈情节、表达整体意志服务。

本文试图从文化宗教的角度审视和探讨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进而揭示作者曹雪芹对世间人物命运和世界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诗歌文化佛教思想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one of the best novel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writer Cao Xueqin is also a famous ideologist who mixed Buddhism, Taoism and Metaphysics together and improved them. Tremendous poetry, which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vel, was the best presentation of its Buddhism ideology and truly loved by readers. As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federal society, this fiction had great value in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music. The poetr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novel, and they help to create characters, narrate the plot and express the whole idea. This essay try to discuss Buddhism ideas appeared in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ligion and uncover the author’s idea of all the characters’ destiny.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oetry Culture Buddhist ideology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一、引言(一)研究目的《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论从小说内容反衬的时代背景还是小说本身包罗万象的布局上看,都当之无愧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公认为一部经典之作。

除了其豪华的场景,精细的人物描写和复杂的情节线索外,这部小说还展现了深刻的宗教意识。

通过宗教元素的融入,作者曹雪芹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体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超越尘世的追求。

《红楼梦》中最明显的宗教元素之一就是佛教。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把佛教视为一种心灵安抚的方式。

例如,贾母、贾宝玉和贾探春等角色常常在寺庙中祈福、诵经或修行,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在小说中起到了指导和安慰的作用,帮助人物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痛苦。

通过佛教的智慧,人物学会了超越纷扰,从容面对命运的起伏。

与佛教相辅相成的还有道教的影响。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的真实和纯粹。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通过景色的描绘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展现这一宗教观念。

比如,红楼中的几个园林就被赋予了道家的特点,如荣府的情景给人以烟雾缭绕的感觉,花园中的花草树木生气勃勃。

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贾府中人追求和谐自然的心理,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红楼梦》中还充满了民间信仰的影子。

作者以浓郁的民俗色彩塑造了大量的神灵形象,如蘅芜苑的水神、红楼的蛇,以及大观园中的螃蟹和仙鹤。

它们的存在不仅起到了调剂情节的作用,更展示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信和对超自然存在的追求。

这种民间信仰的描写使小说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凸显了人性的虚幻和心灵的无奈。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宗教意识深深渗透在整个作品中。

作者通过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小说既具有了宏大的宇宙观,又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超越尘世的追求。

这种宗教意识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体验故事的悲欢离合,更能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出路。

《红楼梦》中的宗教意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修辞手法,而是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宗教在这部小说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提供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希望。

浅析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197作者简介:贺英(1991—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曹雪芹历经十余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并将现实与艺术相结合铸成了血泪之作,道尽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变幻无常。

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有痛苦,然而肉体却没有办法逃脱这种痛苦,作者就赋予他们精神上的解脱,于是启示我们虽然我们掌握不了人生全部,但我们可以在精神上寻找乐土。

一、因果报应因果,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产生果,果产生因,因和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因就不会有果,没有果也就不会有因。

《红楼梦》中有许多因果报应,报应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恶报,最为典型的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外貌美丽,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心如毒蝎,她掌管着贾府的财务,深得贾母信任。

贾母便让她掌管贾府事务,然而她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示是一把刀”。

她先是逼死了已有婚约的一对男女,其次又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再次是当她听到丈夫和鲍二家的在一起私通并诅咒她时,她便和贾琏大闹,闹得人尽皆知,逼的鲍二家的无脸见人,自缢身亡。

这还不算狠,她最狠的是笑里藏刀,口腹蜜剑,借刀杀人式的绝活,那就是活活逼死他丈夫在外面偷偷娶的尤二姐。

这个尤二姐本是许给了一个叫张华的人,但在贾蓉的唆使下退掉了婚约,偷偷的嫁给了贾琏。

王熙凤知道此事后便买通张华让他去告发自己的丈夫贾琏,她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得知这件事,可以闹得满城风雨;其二,她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完全以一个受害者的角色来处理这件事情,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大闹贾琏,讹诈尤二姐的姐姐尤氏。

王熙凤的计谋得逞后还没停手,她害怕张华将此事泄漏出去,又打算派人除掉张华,可见她的心狠手辣。

在对待尤二姐身上就更不用说了,她先是以宽宏大量的样子,把尤二姐骗回贾府,这样尤二姐在她眼皮子底下还怕收拾不了?她指使秋铜每天在精神及饮食上虐待她,最后尤二姐终于在孩子被打掉后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吞金自杀了。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除了情节和人物塑造,小说中也融入了宗教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家两方面探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宗教思想和反映的价值观。

佛教思想在《红楼梦》中1.因果业力:在小说中,许多人物遭受苦难或得到善果都与因果业力有关。

如林黛玉生得美貌却命短、贾宝玉命途多舛等。

2.超脱世俗:尤其体现在贾母身上,她对功名利禄漠不关心,更重视修行追求解脱。

3.修行与解脱:有一些人物如凤姐和晴雯都希望能放下世间烦恼,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1.自然观念:许多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崇拜,如太湖、绿茵草地等。

2.隐逸与无为而治:贾宝玉一直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尤其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3.自由解放:巧姐、颦儿等人常常以自由奔放的方式表达自己,追求心灵上的解放和真实的表达。

《红楼梦》中所反映的价值观1.家族观念:小说中强调家族和亲情关系,尊重长辈,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并强调公平正义。

2.人性困境:探讨人之一生遭受种种磨难和欲望带来的困扰,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展示了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3.诗文雅致:整个小说中融入大量古诗、词文,弘扬文化艺术价值观。

结论《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著称,在宗教思想与价值观的表达上也具有深远意义。

佛教与道家的思想渗透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同时展示了传统家族观念、人性困境以及诗文雅致方面的价值观。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揭示和探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备注:此文章仅为虚构内容,纯属参考]。

论贾宝玉的佛教观念

论贾宝玉的佛教观念

论贾宝玉的佛教观念作者:闫敬一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宝玉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成长就是对佛理逐渐明悟的过程,从因缘而起的今生到明心见性逐渐了悟,再到破除对现实的执念,去追求来世的圆满,纵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一生,处处体现着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思想;因缘而起;明心见性;专在破执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在隋唐达到巅峰,随后便开始衰落,直到宋朝开始复苏,但是再也恢复不到当年的兴盛。

但佛教在中国经过了1600多年的发展,早已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佛教思想凸显在小说的方方面面。

本文便以宝玉为视角去简析《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一、因缘而起——分离聚合皆前定缘起论是佛教认识世界的一个根本观点,这也是它与相信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的唯心主义、无神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区别。

佛教认为,缘起论是世界的终极原则,佛陀成为佛陀的原因在于他悟出了缘起法的基本真理。

起源的原因,也就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共同的因果联系,并且都是由于某些条件而产生的。

《杂阿含经》中的四句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是佛教缘起论的经典性提法。

宝玉和黛玉今生爱情的缘分便来自于前世的因——木石前盟。

在《红楼梦》中,现世是宝玉的赤瑕宫神瑛侍者和今生是黛玉的绛珠仙草一见如故,并且用了极大的笔墨从开篇便去铺设她们二人之间的种种缘分。

而相比起宝黛的种种前缘以及今生相遇,薛姨妈一家进贾府后与众人相见的情形却是略略几段带过,丝毫不提及宝玉与宝钗相见的情景,更在第五回[终身误]中明确的写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可见王夫人与薛姨妈极力撮合的“金玉良缘”非但没有前世姻缘,而且即使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之后,夫妻和睦,婚姻也有名无实,宝玉始终放不下黛玉,最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履行了对黛玉的誓言。

浅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浅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浅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作者:王舒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曹雪芹不但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与消亡。

还在书中记录了大量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知识以及民风民俗。

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佛教思想。

小说的开篇以及各个人物的命运都具有佛教宿命论的思想,蒸不熟的创作基调也有“色空”思想的影响。

本文就从小说中透露出的佛教思想来谈谈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红楼梦》;佛教;宿命论;色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12-01一、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两千年发展之后而产生的杰作。

它诞生于十八世纪,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而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文化知识,折射出烂熟的幽光;另一方面也正处于衰退崩溃的前夜。

作为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而成的《红楼梦》,浸满作者辛酸与苦楚的人生经历,书中许多地方多渗透着佛教思想。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发展史中,儒释道三教由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斗争逐渐发展到两宋以后的互相融合。

可以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是受到这三者的共同影响的。

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在功成志满之时大多注重为官治国扬名立功,而在不得志之时,才会退隐山林研习修读。

所以,佛教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在不得志的文人身上较为明显。

可以说,佛教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就像是救命稻草,只有在外部世界受到挫折,他们退自己的世界,寻求心灵的宁静之时,才会被重视。

二、《红楼梦》中的“色空”思想《好了歌》是《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

《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它的注解中,充满了佛教的“色空”思想。

全诗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而“神仙”属道教谱系,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

略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略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 : 《 红楼梦》 ; 佛教 思想; 因缘 ; 空
中图章 编号 : 1 0 0 6 —4 7 0 2 ( 2 0 1 3 ) 0 2 ~0 0 6 6 -0 3

《 红 楼梦 》 中那个 青春 萌动 、 万紫 千红 的女 儿 国, 真正 是 “ 花柳 繁华地 , 温柔 富 贵乡” 。然 而 , 当我 们在 花 丛 中兀 自流连 , 猛 然 间 回眸 , 身后 竟 是 一 片疮 痍 , 这 才 明白“ 满 纸荒 唐 言 , 一把 辛 酸 泪 ” 的开 场 白不是 无 病呻 吟 , 故 弄玄 虚 。聪颖如 黛玉 , 在生命 弥 留之际 也不 曾走 出这 “ 悲 凉之雾 , 遍 被华 林 ” L 1 ] 1 。 的迷 宫 ; 通 透 如宝钗 , 步步 为营直 到水 到渠成 之 时 , 仍弄 得个满 盘皆输 ; 精 明如凤 姐 , 机 关算 尽 , 看 似聪 明 , 却 预想不 到 自己的命 运 ; 痴情如宝玉, 弱 水 三 千 只取 一 瓢饮 ,
死、 忧、 悲、 恼苦 , 此 等诸法 。法 住 、 法空、 法如、 法尔 ,
法 不离如 , 法不 异如 。审谛真 实 , 不 颠倒 。如是 随顺 缘起 , 是 名 缘 生 法 。谓 无 明 、 行、 识、 名色 、 六人处 、
小 红遗 失手 帕 , 贾 芸有 幸捡 到 , 后 来成 就 了一桩
第 2期
许佳 佳 : 略谈《 红楼 梦 》 中的佛 教思 想
6 7
冯 渊对英 莲一见 倾心 , 从人 贩子 手 中将 她买 回 , 要 给她妻 子 的名分 , 承 诺一 生绝 不负她 。可是 , 偏 偏 呆 霸 王 来搅 局 , 抢 了英 莲 , 冯渊力夺 , 却 不幸丧命。
美满姻 缘 , 虽说在 这 当 中小 红耍 了些 小心 机 , 但 是如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红楼梦叙事虽然以戏剧化的技巧铺陈,但本质上作者还是借助文学之间的布局,引出佛学思想。

在《红楼梦》中,作者用弘扬佛学中“苦”概念,勾勒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彰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启一个真善美的梦想。

全书的配角
都是用极高的苦心去完成他们的甜言蜜语。

红楼梦另一个关键思想“苦”也与佛教息息相关,它是如实地阐述了佛教乐观主义,认为苦肯定会
出现,自己也要受苦,但苦总是有消逝的时候,就像河水不会一直汹涌,日久自会平息,所以苦也一定会过去。

此外,作者更把佛学思想融入大量的情节,而佛学思想在书中占据重
要的地位,用以改变观众对存在的看法,激励他们追求内在的自由。

如佛学的冥想信念:“如登高者自高视,若沉酣者自沉幽”,它引导和
滋养读者看见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一面,更能看清未来与希望。

因此,
佛学思想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以其丰富而多变的
情节展示并表达心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学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对作者丰富的语言和情节更加丰盈。

论_红楼梦_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

论_红楼梦_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

睡着一个人 ,因想他必是闲人 ,便要将这抄录的《石头记》给
他看看 。”
这里“觉迷渡口”出现了好几次 ,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
若在渡口的此岸 ,则尚未解脱 ,只有过渡到彼岸才是正果 。
二 零
佛经常以舟筏渡河为喻 。如“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
零 九
说法如筏喻者 。”⑥“以於生死大苦海中能为船筏 ,能作有情
尚在渡头候教 。’说毕 ,仍合眼打坐 。”这里道人所说的“登彼
岸”“、渡头”显然是有所指 。
第一二 ○回写道 “: 雨村 ……来到急流津觉迷渡口 。只
见一个道者从那渡头草棚里出来 ,执手相迎 。雨村认得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甄士隐 ,也连忙打恭 。”“雨村心中恍恍惚惚 ,就在这急流津
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了 。”“直寻到急流津觉迷渡口 ,草庵中
零 九
书立意本旨”———“梦幻”的回应 ,也是对“太虚幻境”本身的

注释 ,它表达的正是大乘佛教的“性空幻有”思想 。

“大观园”也具有象征意义 。“大观园”的得名 ,书中借

元妃之口道出是因为“天上人间诸景备”。这个齐集天上人

间诸多美景的芳园是《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活动的场
所 。书中对大观园景致的描写所费笔墨颇多 。而且其景致
应该积极入世 ,随顺世法 ,深入一切众生 ,度脱他们 。小乘
偏重于个人解脱 ,大乘则致力于普度众生 。“大乘的基本特
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 ,要求深入众生 ,救度 众生 。”①“菩萨行是大乘教的特征之一 ,它将大乘和小乘的 理想区别开来 。”②“菩萨行”就是指寓自我解脱于救度众生
的践行 。所谓“救度”,是指使众生脱离苦难 、了脱生死 ,由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通灵佛教网《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念《红楼梦》又名《情僧录》,可见它是以佛教思想写的。

戚本的第一回就说: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道人取名“空空”,表示对任何执着的否定,即使对“空”的执着,也是一种迷妄,这是佛教般若空宗“空亦空”思想在小说人名上的体现。

不仅人名、书名与佛教关涉,而且整部作品的“色空”思想都是十分浓厚的。

书中许多地方关于“空、色、情、空”的论述,都阐明了作者对色空观的理解。

小说头回中的《好了歌》就带有明显的佛教空幻意识。

着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

且看这由一个疯癫的跛足道人口里念叨出来的《好了歌》与佛教有何关联: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全诗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而“神仙”属道教谱系,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

殊不知,道教贵生,求长命百岁,羽化升天,佛家才看透生死。

在佛家看来,功名将相,终归一póu@①黄土;娇妻恩爱,君死又随人去;可怜天下父母,难得孝顺子孙。

人生世事,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一场空。

所以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而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

他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论《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论《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On Buddhism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作者: 崔雪茹[1];徐景文[1]
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出版物刊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56-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红楼梦》;人生八苦;因缘论;无常观
摘要: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建筑、绘画、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缘"、四大家族的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生命的"无常""无我",无不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思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一切皆有命定的因缘果报观将小说情节串联起来,同时也暗示着因果关联下人物命运有定的结局,充满了对人生就如梦幻般的体悟,通过贾府由盛到衰的转变,揭示只有空才能解脱,叹息世间之人沉溺于世俗之中无法摆脱,不断轮回于世间,经受折磨,从而将色空观完美诠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楚了么 ?’”
其次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 。如甄士隐的出家 、柳湘莲
的出家 、贾宝玉的出家 、贾雨村觉迷渡口悟道等情节都与僧
道下世度脱有关 。
如第一回写道 “: 士隐因说道 ‘: 适闻仙师所谈因果 ,实
人世罕闻者 。但弟子愚浊 ,不能洞悉明白 ,若蒙大开痴顽 ,
备细一闻 ,弟子则洗耳谛听 ,稍能警省 ,亦可免沉沦之苦 。’
零 九
乘佛,只有

两百多字的《心经》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 、精华 。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佛 ,在大乘般若类经典中 ,成佛的

标志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即真正的觉悟 。《心经》云 “: 三
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 ,本身并不存在固有的“自性”“, 无

自性”就是“空”。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而是指世俗
世界的一切现象 (法相) 均属虚妄 ;不是非存在 ,但这种“存
在”却是虚幻不实的 ,因此只能称为“幻有”“、假有”。如《小
品般若波罗蜜经》云 “: 何等是诸法实相 。 ……一切法性空 。 一切法无我无众生 。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 。”⑨
是更要紧的 ,观自在又是女菩萨 ,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
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 ,如此又虔诚 ,又洁净 。’”这段话至关
重要 ,可以说 ,它是作者借鸳鸯之口阐明了对大乘佛教这两
部经典的理解 。
《金刚经》和《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 。它们的全
名分别是《能 断 金 刚 般 若 波 罗 蜜 经 》和《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甘露良药 。”“菩萨摩诃萨以精进波罗蜜多而为船筏 。 ……

与诸有情同乘此船 。超越生死大海彼岸”⑦等 。

大乘佛教的救度讲究因缘而度 。如《维摩诘所说经》

云 “: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
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
或有清 净 佛 土 寂 寞 无 言 无 说 无 示 无 识 无 作 无 为 而 作 佛
二仙笑道‘: 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 ,便
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 ,便迎上来道 ‘: 你满口说些什
么 ? 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 ‘: 你若果听
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 ,好便是了 ,了
便是好。若不了 ,便不好 ;若要好 ,须是了。我这歌儿 ,便名
生情缘 ,各有分定 ,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
谁 ?’”这里“各人各得眼泪”暗合了“还泪之说”。这是他勘
破情缘 、了悟红尘的一个重要契机 。因为宝玉的“情缘”之
根在黛玉 ,故而黛玉之死是宝玉觉悟的另一个重要契机 。
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 ,救度的结果并不是死亡 ,而是了
脱生死 ,到达彼岸 。所以站在超世俗的角度看 、站在《红楼
想 ,前人已多有论述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几点粗浅
的看法 ,以就教于大家 。
111
一 、救度思想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认为佛教徒
应该积极入世 ,随顺世法 ,深入一切众生 ,度脱他们 。小乘
偏重于个人解脱 ,大乘则致力于普度众生 。“大乘的基本特
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 ,要求深入众生 ,救度 众生 。”①“菩萨行是大乘教的特征之一 ,它将大乘和小乘的 理想区别开来 。”②“菩萨行”就是指寓自我解脱于救度众生
论《红楼梦》所蕴涵的 大乘佛教思想
杨志贤
内容提要《: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各种

文化元素交融其中 。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的思想元素 ,如救
︽红
度思想 、性空幻有 、般若智慧 、大乐思想 、神秘主义等始终贯
楼 梦
穿在《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之中 。
︾所
关键词 :大乘佛教 救度 性空幻有 般若 大乐
经》。“般若”意即“智慧”“, 波罗蜜”意即“度”,指由此岸世
界过度到彼岸世界 。“金刚”是指大力 ,即具有大能力之义 。
所以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的意义是“用金刚般无坚不
摧的般若智慧使众生脱离轮回了脱生死而到达彼岸”。“般
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名意义是“使众生了悟无上的般若智
二 零
慧而脱离轮回到达彼岸的心要经典”。这两部经典阐述了大
的变化往往与贾府的荣衰 、人物命运的变迁相映衬 。初写
其繁花艳柳之盛 ,后极尽鸟栖兽走之衰 。“大观园”春荣秋
残的庭园景观就是人生过程 、世事沧桑的象征 。
佛经中就常常出现对“观园”或“园观”的华美景色及僧
116
论 ︽红 楼 梦 ︾所 蕴 涵 的 大 乘 佛 教 思 想
117
般若智慧 。要谈这点 ,就必须先谈谈《金刚经》、《心经》与
无碍行智 ,观察无量广大幻境 ,犹如影像 ,无增减故 。”“我王 知幻境 ,利物以忘身”λ| 等 。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只
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 。它是《红楼梦》众女儿的初始源地和
最终归宿 。从幻中来归幻中去 。“太虚幻境”两边的对联
二 零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既是对开篇所云的“此
《红楼梦》的关系 。
《红楼梦》第八十八回写道 “: 鸳鸯道 ‘: 老太太因明年八
十一岁 ,是个暗九 。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发心要写三千
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这已发出外面人写了 。但是俗
说《金刚经》就像那道家的符壳《, 心经》才算是符胆 。故此
《金刚经》内必要插着《心经》,更有功德 。老太太因《心经》

梦》文本寓意的角度看 ,秦可卿 、尤三姐 、尤二姐 、晴雯及林
︽红
黛玉等人的死 ,并不是世俗所谓的死亡 ,而是解脱 ,是了脱
楼 梦
生死 ,反归幻境 ,是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 。这些在书中也都
︾所
有或明或暗的说明 。



二 “、性空幻有”思想



大乘佛教另一个基本思想是“性空幻有”思想 。认为一
教 思
蕴 涵
神秘主义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深厚而博大 ,各

种文化元素交融其中 。佛教的大乘思想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教 思
之一 。大乘佛教中的救度思想 、性空幻有 、般若智慧 、“大

乐”思想 、神秘主义等思想元素始终贯穿在《红楼梦》的情节
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之中 。关于《红楼梦》的佛道思
者撑篙 ,不受金银之谢 ,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 ,设
如堕落其中 ,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 ,只
听迷津内水响如雷 ,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
又第一 ○三回写道 “: 且说贾雨村 ……到了急流津 。正
要渡过彼岸 ,因待人夫 ,暂且停轿 。 ……那道人道 ‘: 请尊官
速登彼岸 ,见面有期 ,迟则风浪顿起 。果蒙不弃 ,贫道他日
《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 ,一闻此言 ,心中早已彻悟。”
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入空门 “: 湘莲警觉 ,似梦非梦 ,睁

眼看时 ,那里有薛家小童 ,也非新室 ,竟是一座破庙 ,旁边坐
︽红
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 。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 ‘: 此系何方 ?
楼 梦
仙师仙名法号 ?’道士笑道 ‘: 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 ,我系
救度一切众生 。菩萨作是念 。我 不 成 就 众 生 。谁 当 成 就 。
我不调伏众生 。谁当调伏 。我不寂静众生谁当寂静 。我不
令众生欢喜谁当令欢喜 。我不清净众生谁当令清净”④等 。
二 零
救度思想始终贯穿在《红楼梦》全书之中 。首先 ,在故
零 九
事的缘起上 ,就明确表明了这是一个从下世历劫到救度解
零 九
书立意本旨”———“梦幻”的回应 ,也是对“太虚幻境”本身的

注释 ,它表达的正是大乘佛教的“性空幻有”思想 。

“大观园”也具有象征意义 。“大观园”的得名 ,书中借

元妃之口道出是因为“天上人间诸景备”。这个齐集天上人

间诸多美景的芳园是《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活动的场
所 。书中对大观园景致的描写所费笔墨颇多 。而且其景致
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场所如“太虚幻境”、“大观园”等也蕴涵
了大乘佛教的“性空幻有”思想 。
有人认为“太虚幻境”是道教的概念 ,其实不然 。佛经
中常常以“太虚”“、太虚空”及“幻境”为喻说法 。如“太虚空
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如太虚空无来无去无
作无住 ,无所安立无生无灭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太虚空 不可尽故 。”λζ“如是所说幻境自性都无所有 。”λ{“成就普贤
︾所
何人 ,不过暂来歇足而已 。’柳湘莲听了 ,不觉冷然如寒冰侵

骨 ,掣出那股雄剑 ,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 ,便随那道士 ,不
涵 的
知往那里去了 。”


第一一七回写道 “: 宝玉本来颖悟 ,又经点化 ,早把红尘

看破 ,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 ;一闻那僧问起玉来 ,好像当头
教 思
一棒 ,便说道 ‘: 你也不用银子了 ,我把那玉还你罢 。’那僧笑
115
“诸法亦尔 。都无自性 。”⑩“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 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λϖ“一切诸法假有实无 。 ……是故
当知一切诸法 ,本性不生从缘幻有 。”λω“是一切法皆从因缘 和合生 。”λξ
《红楼梦》所蕴涵的“性空”思想 ,前人早有很精彩的论 述λψ ,此不赘述 。本文要谈的是《红楼梦》所设置的一些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