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一、兴趣、爱好与学习

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兴趣、爱好——人才成长的起点

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说人才是果实,那么兴趣、爱好就是幼芽。爱护幼芽,才能得到果实。兴趣与爱好是紧紧相连的,但也有区别。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有爱好一定有兴趣,而有兴趣可能有爱好,也可能没有爱好。

兴趣、爱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开足马力。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它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一个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没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烦躁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是使其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因某种事物或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如内容的新颖性,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讲解,学习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也许孩子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结果感兴趣,而支配自己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都是学生必需具备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也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学生要善于使这两种兴趣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觉得有趣到获得乐趣到产生志趣是兴趣发展变化的规律

觉得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一般来说,它是由事物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产生的。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是兴趣产生的第一阶段。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在有趣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向活动。乐趣产生的标志就是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乐趣往往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乐趣的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是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是在乐趣、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产生职业感。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致废寝忘食,专注地学习,它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志趣产生的标志是在广阔兴趣上有了中心兴趣。在乐趣的基础上,学生易有广阔的兴趣,即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而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学生多方面地摄取知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培养起中心兴趣。因此,兴趣则对学习产生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则能表现很大的活力,使兴趣持久稳定地发展,使学习效能大大提高。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广度。这就是说,要学生兴趣的范围广阔,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兴趣可促使学生去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才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挥效用。培养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使其见多识广,而不要“孤陋寡闻”。

第二,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这是指在广阔兴趣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主要的兴趣。不要什么都爱好,什么都不专。没有中心,就没有发展方向,也就没有特殊的成就。中心兴趣使学生获得深远的知识,发展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使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稳定性兴趣。这主要是指兴趣的时间上的稳定。有了中心兴趣,就要培养和发展它,使它保持稳定。而不能见异思迁,经常转移。有的学生常常是一种兴趣迅速地被另一种兴趣所代替,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事业上很难有所成就。

第四,使学生兴趣产生效能。这是指使兴趣对活动产生效果。也就是说兴趣要起推动学生去积极行动的作用。有的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只停留在期待和等待上,不积极行动。这种兴趣缺乏推动力量,对人的成长没有实际效果。有的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能积极、主动地想尽办法去进行了解,以求满足好奇的欲望,这对人才的成长产生实际效果。

第五,兴趣要与勤奋努力相结合。要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大的效果,既要调动兴趣,又要使其勤奋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不感兴趣,但只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学习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便会激起对这些知识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可以促使他进一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离不开学习兴趣,也离不开勤奋努力,兴趣与努力不断互相促进,才能使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经过努力产生的学习兴趣,是稳定持久的。

二、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的热情

(一)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快乐、热爱、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去行动。需要有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作为动力,推动人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对科学怀有满腔的热情,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一个学生也只有在愉快的情绪情感下,才能畅通无阻地接受知识、解答难题。假若学生情绪情感不好,经常表现的是不安、愤怒、恐惧、急躁、害怕和痛苦的话,不仅影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而且也影响身体。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绪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此话是有道理的。孔子就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层次,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乐学”这一层次,才能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愉快情绪,有意识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二)学习的情动力

学习上的情动力,是指以情绪、情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学习动力。例如好胜心、学习热情、荣誉感等。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情动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其他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的反映,它是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平衡所造成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动力,分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和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如振奋、热忱、紧张、勇敢是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而抑郁、悲哀、沮丧、灰心、厌烦和消沉则属于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减力性的情动力对学习具有消极的作用,应该尽量避免。以情动力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经常依附在其他心理现象中发生作用。学生的成功体验或失败体验是在不同追求中体现出来的。比如,有的学生渴望成功,有的学生力求避免失败。追求成功者往往选择一些难度与他的能力相当的任务,力求成功并在成功中体验愉快;而避免失败者选择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