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主题升华,畅谈认识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 实意义吗?
(可从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军事、 外交、个人等方面谈看法)
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 共同体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
(4)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 证方法?
攻城
攻方

天时
而 攻

不如
守方
地利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 粮多
守方
城 高
兵 革

池深
不如
地利
攻方
人和
委而去之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固国
得道多助
行 “


仁 失道寡助
威天下 对比 论证


战必胜 人和
排比 (反面论证)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观点 守城胜利 攻城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 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 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 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 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读音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qi)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 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 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整体把握
得“人和”的实质和最佳局面分别是什 么?
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 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双重否定句式。从多 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 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 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4、划出文中的其他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对比论证;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3、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 特点?讨论其作用?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
翻译课文内容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 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 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 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 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 一定胜利。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D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G 地利不如人和 H 亲戚畔之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B 兵 古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4 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问题探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运用什么
论证方法 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 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 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 挖掘人和渗透的圣人哲思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走进名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 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政治主 张 哲学主张 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 的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作业:
1 默写全文 2 整理本文重要字词句 3 写出学习本文后的几点感悟
板书设计
天时
攻方失利
不如 举例 守方失利
地利
地利
域民
不如 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探究圣人的哲思和人格魅力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我们应该向孟子学习什么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 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 对这种现实;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 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 他游说于齐 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 万章等 著书立说;编辑成 孟子一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
)
• 4、写出与“和”有关旳成语

孟子旳思想主张:
A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B仁政(关注民生 施恩于民 赢得民心 得天下 仁者无敌)
C道德伦理(道德规范:仁 义 礼 智) (人伦关系: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拓 1、人有不为也,而后能够有为。 孟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子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语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录 以及人之幼。
• 朗诵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 顺之。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组内对译课文。
实词含义
天时 : 宜于做某事旳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 : 地理优势
威天下
本文论证思绪: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打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总) 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分) 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总)
——《孟子》
学习目的
1、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理清论证思绪,学习论证措施。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 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积极进取
在工作中保持积极进取的 态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和质量,赢得他人的尊重 和信任。
勇于创新
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 ,开拓思维,创新工作方 式,提高自身竞争力。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公益事 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热心公益活动
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等 ,传递正能量,树立良好形象。
冷漠、残忍、无情等。
“失道”的后果
破坏人际关系
失去信任、友谊破裂、家庭关系紧张等。
个人问题
身心健康受损、人际关系恶化、事业受挫等 。
社会问题
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道德沦丧等。
长期影响
可能导致社会和个人的长期负面影响,如文 化衰落、道德危机等。
04
如何做到“得道多助”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1
02
孟子认为社会应该和谐稳定, 人民应该和睦相处,这样才能 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 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
的思想资源。
02
得道多助
什么是“得道”
01
“得道”是指符合道义、道理的 行为或思想。在《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中,“得道”指的是符合 仁义道德的行为。
倡导公益理念
倡导公益理念,宣传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引导更 多人关注和参与公益事业。
05
如何避免“失道寡助”
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遵守法律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做违法 之事,是避免失道寡助的重要前
提。
尊重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和 公共利益,是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 的关键。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7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7张ppt)
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霸战争,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 到公元前四百余年左右。战争打得愈来愈大,愈来愈频繁,以致历史上将 此后直至公元前21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二百余年,称为“战国时代”。 长期的兼并、掠夺战争,使人民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 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人和”,必先 “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 理,显示出极其严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 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文言现象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护城河)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 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 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故:因此
②域:限制 ③以:凭借、依靠 ④疆:疆域
故 曰,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固 国
⑦威:威慑 ⑤固:巩固 ⑥国:国防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⑧道:治国的正道、仁政
之 利。得 道 者 多 助, 失 道 者 ⑨寡寡:助少。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 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部 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 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 们的人就少。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 的成员。
所以: 古:用来、借此。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三)一词多义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①结构助词:的
三里之城
2 亲戚畔之
②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3 寡助之至
③动词:到、去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放在主谓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⑤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检测主题 请你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古 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等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二)古今异义:

委:古:放弃 郭: 古:外城 去 古:逃跑
今:委托
今:姓氏 今:到 ……去

古:限制 今:地域

古:这
池 古:护城河
今:判断动词 今:池塘
(二)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孟母三迁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6 久之,目似瞑
⑥语气助词,无义
(三)一词多义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①夫环而攻之:表修饰,“着”、“地” ②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四)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名词作动词用,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攻城: 天时

不如


地利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米粟多
守城:

守方
城 高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战争 类 治国
事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测主题
解释文章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①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③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①城:内城
③亲戚:内外亲属
①之:到 ④畔:同“叛”,背叛
寡 助 之 至, 亲 戚 畔 之; 多 助 之
②至:极点 ⑤以:凭借
至, 天 下 顺 之。以 天 下 之 所 顺, 攻
亲 戚 之 所 畔, 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⑥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译文: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 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平这天 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 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 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夫郭
sù guă qī pàn jiāng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 顺之。
对子交流
1.对子合作,明确课文重点字 词含义,翻译课文; 2.并合作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
②郭:外城 ③环:围,包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之 而 不
⑤夫:语首助词,无实义
④而:表转折
胜。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天 时 者 矣;
⑥是:这
然 而 不 胜 者,是 天 时不 如 地 利 也。
⑦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围起来攻打他,却不能 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 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 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①城:城墙
②池:护城河
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兵 革
③兵:兵器 ⑤坚:坚固
非 不 坚 利 也,米 ④革:甲胄 ⑥利:锋利
⑦米粟:泛指粮草 粟 非 不 多 也;
委 而 去 之,是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⑧委:放弃 ⑨去:离开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 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 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 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 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啊。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才能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 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 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 的“仁政”思想。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看故事,猜成语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 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 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 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 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 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 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 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 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小组研讨
小组合作,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①划出表明作者中心观点的句子; ②找出支撑观点的依据; ③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建议:可用思维导图、结构框架图等形 式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展示主题
小组出示板书并加以解说,明 确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及论述思 路。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 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
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 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
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 伤亡过半。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