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1
Fra Baidu bibliotek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 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学 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 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等优 点。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 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13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是 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 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 称为十四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
9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10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 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2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 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 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
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 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 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 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 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3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4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
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 浮络等。
5
经脉
经 络 系 统
络脉
十
手太阴肺经脉
二
手厥阴心包经脉
经
手少阴心经脉
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6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 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是经 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14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 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 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15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头
胸
手
足
11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 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 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12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 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头
胸
手
足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 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16
17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
18
第二节 腧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 “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19
2、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 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7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8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 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 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名称。
1
Fra Baidu bibliotek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 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学 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 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等优 点。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 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13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是 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 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 称为十四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
9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10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 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2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 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 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
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 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 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 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 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3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4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
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 浮络等。
5
经脉
经 络 系 统
络脉
十
手太阴肺经脉
二
手厥阴心包经脉
经
手少阴心经脉
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6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 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是经 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14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 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 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15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头
胸
手
足
11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 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 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12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 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头
胸
手
足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 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16
17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
18
第二节 腧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 “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19
2、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 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7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8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 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 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