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机制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 因此, 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成为客观的必要。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无一例外地都有宏观调控,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也不例外。但在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时, 有些人往往人云亦云, 不加分析地把国家制定微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或全面干预经济的依据, 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 相互替代, 经纬不分。
一、对宏观调控的概念的认识
宏观调控, 是指国家为使国民经济符合预期的发展目标, 运用各种调控手段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场以至微观经济活动, 以控制经济运行的方向和节奏的政府行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的内容, 从长期看, 主要是调控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 改善地区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控制重大建设项目, 加强科技和教育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经济、科技、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从中期看, 主要是按照总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调控投资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 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从短期看, 主要是调控当前的生产建设, 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稳定物价总水平,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因此, 从宏观调控的定义、任务和内容来看, 它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活动中各有关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和控制, 它涉及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等经济指标, 是把国民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经济范畴。因而, 从这点出发, 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 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二、从宏观调控的概念出发, 对宏观调控理论依据的探讨
如上所述, 宏观调控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与控制, 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那么, 引起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的原因则成为宏观调控的原因, 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 在市场经济中, 宏观经济总量的不平衡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特点所引起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由于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 也就是说, 在市场的价格信息中, 人们只知道某种产品供求之间的一般关系, 而对于供求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却把握不准。因此, 生产者在不了解供求之间具体数量关系的情况下会盲目地扩大生产或缩小生产, 这也会引起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同时, 任何市场都不是绝对完善和理想的市场, 在市场机制中必然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旦干扰市场运行就会产生某种放大效应, 并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振荡和波动, 甚至会产生经济危机。因此,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势必会干扰宏观经济的协调和稳定发展, 造成宏观经济总量的不平衡和资源的浪费。所以, 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宏观调控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可避免的。
再看看市场机制作用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有这样的特点, 常常导致虚假需求和生产的盲目性, 缺乏经济活动的远景导向, 容易助长投机行为, 从而破坏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并且, 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紊乱, 使市场总供求关系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总量失衡, 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衰退等。当存在超额供给时, 国民收入以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达到均衡, 引起生产过剩、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当存在超额需求时, 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增长超过以实物计算的国民收入增长, 国民收入超分配, 诱发过度需
求, 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当二者交替出现或同时并存时, 又引起“ 滞” 和“ 胀” 的交替出现, 或“ 滞” 和“ 胀”的同时并存, 给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和破坏, 使社会经济不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因此, 为了克服这些失衡的破坏作用, 建立一套完整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调控机制来集中解决由失衡所造成的诸如失业、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 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特点所引起的宏观经济总量的失衡, 才是宏观调控的原因, 也是宏观调控的真正理论依据。那么, 我们平常所谈的宏观调控的依据又是什么又怎样看待我们知道,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政府执行三个基本经济职能, 即效率职能、公平职能和稳定职能。其中, 采取措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保障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是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增长是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现代市场经济中, 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我们平常所说的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垄断、外部负经济效果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进行干预和补救。这种干预, 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微观层面的调节和控制, 属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范畴, 与宏观调控无关。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 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但在上述的领域却表现得无能为力。公共物品的生产具有非竞争性特点, 价格机制对其无法调节, 因而不适应私人企业生产外部负经济效果指企业生产过程给企业外部造成的不良损害, 加大了社会成本, 而这部分成本又不能在产品成本中得到反映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还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 拉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等。在这些领域, 就西方国家来看, 一般情况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国有企业, 由政府出面组织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生产成立反垄断机构, 保护合理竞争实施环境保护法, 规范企业行为, 减轻或消除企业行为中的外部负经济效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逐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这些调控不是由宏观经济总量的失衡引起的调控, 而是由于市场失灵, 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而进行的调控, 它也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微观层面的调节和控制, 属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范畴, 与宏观调控的原因无关。因此, 它不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而是国家制定微观经济政策、全面干预经济的依据。
另一种是我们平常所谈的宏观层面的调控。这种调控是除国家为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而进行的上述调控外, 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它也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依据, 既包括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内容, 也包括国家对微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内容, 其外延超越了宏观调控的范围, 也不能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
总之, 从宏观调控的概念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既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市场失灵, 也不是宏观层面的调控内容。前者是国家干预微观经济, 制定微观经济政策的依据, 其内涵不包括宏观调控的东西, 与宏观调控无关后者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依据, 其外延超过了宏观调控的范围。而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是由于市场失衡。如果用集合形式表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的范围与市场失灵无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的范围也只是一般的宏观层面调控内容的一部分。
三、探讨宏观调控的依据的意义
现代市场经济中, 几乎所有国家都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搞清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对于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确定宏观调控的范围, 增强宏观调控力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明确国家宏观调撞的目标, 增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目前,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 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增强宏观调控力度。但是,在论述或探讨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必要性时, 往往把消除环境污染、反垄断、组织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