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艺术发展简史要点
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所谓流派,是指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特点的派别或群体。
摄影艺术风格与流派发展的两条道路:
一条是与绘画艺术同步发展并且深受绘画影响的画意主义摄影;另一条是遵循摄影自身规律寻找摄影自己语言的写实主义摄影。
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风格与流派的脉络比较清晰,此后就很难归纳了。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
一、画意主义摄影
1、画意主义摄影的发端:高艺术摄影
高艺术摄影派,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影响,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
创作风格:彻底摒弃现实生活,画面上不能出现日常生活场景。主题宏大,富于哲理。多从历史传说、
《圣经》、流行诗歌里寻找题材。
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1802—1870)是早期著名的画意主义摄影师,他运用碘化银照相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照片,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希尔的人像摄影,是最早在画意主义摄影中带有写实特点的作品。
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1813-1875)被后世尊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是《人生两条路》(又译《两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16×31英寸的照片,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照片根据北欧的一个古老传说,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儿子满怀信心地走向了勤奋好学、成家信教的生活道路,另一个则滑向了懒惰
好色、酗酒赌博的深渊。
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的象征意义评价极高,专门把这张照片购买下来,送给丈夫艾伯特公爵。
此后,运用专业模特进行大型作品的摄影创作也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同时期的英国摄影家罗宾逊(Henry Peach Robi nson,1830—1901)与雷兰德齐名。他的代表作《芳魂欲逝》(又译作《弥留》)是在雷兰德著名的《人生的两条道路》展出后的第二年创作的,画面当中那位奄奄一息的少女是由模特来扮演的。
罗宾逊深受雷兰德的影响,以“制作组合照片的高手”而著称。他的照片合成技法,为后来电影艺术
先驱梅里哀的电影合成特技,提供了摄影技术的依据,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创作手法:先构思情节,再布置场景,接着导演情景,然后经过各个局部的拍摄,经过暗房制作,最后剪辑拼接各个局部画面成为一个整体。
艺术观念需要理论支撑。1869年,罗宾逊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将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做了明确的说明,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无疑启示出更高的目标,使得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摄影技术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也只是一种引领到更高的目标的前提条件而已。
1884年,他又出版了一本《照片的构图法》一书。这两本书当时被当作艺术摄影的指导书籍,同时也是最早的摄影美学名著。
高艺术摄影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
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在摄影术诞生初期,由于器材笨重,工艺复杂,绘画派摄影家们实验了多种制作技巧,创造了各种模
仿绘画式的摄影方法,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高艺术摄影作品有明显的矫揉造作,它只模仿了一种已有的艺术而放弃了生活的新鲜生动性。
高艺术摄影通过剪辑与合成来拼凑照片,题材陈旧,内容空虚,必然陷入学院派绘画伤感情调的泥坑。
早期摄影史上,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摄影家——卡梅隆夫人。
1863年,卡梅隆48岁的时候,女儿送给她一架照相机,从而改变了她的后半生。这时距摄影术诞生刚刚二十年。
在将近二十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卡梅隆独具匠心地拍摄了一种用人物化妆扮演的希腊神话中的“神”或“人”。例如他把年幼的儿子化妆成爱神丘比特;侄女扮成魔鬼奇尔克等。她还为田纳逊所著的《国王亚瑟田园生活故事》拍摄了大量插图。
卡梅隆夫人在摄影史上留下来更重要的作品,还是“名人肖像”。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作为一名业余摄影师,卡梅隆夫人之所以被载入世界摄影大师的目录中,完全来自于她在肖像摄影方面的巨大贡献。
她是以“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开创者。在摄影时,她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被摄者的观察、认识、感受和理解中,洞察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
卡梅隆的创作不拘一格,有时故意选用低质镜头,把人物轮廓照得模糊。她还别出心裁,减少曝光,以便在名人脸部造成戏剧性的效果。
卡梅隆的代表作《赫舍尔爵士像》,用大光比和浓重的阴影,把人物性格特点勾勒刻画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和雷诺阿(Ren oir)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派高艺术摄影家罗宾逊在其影响下,提出了“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开始提倡“软调”摄影。
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有的摄影家在拍摄前,先把纹理很粗的干版表面曝光一会儿,以减少画面中的逼真效果,或是干脆在拍摄时摇动三脚架,让画面产生轻微的模糊、柔化效果。
1890年,英国摄影家乔治·戴维森(George Da vison,1856—1930)在一次关于“摄影的印象派”讲座中坚持认为,尽管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