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歇后语、成语典故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
计谋--粗中有细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
杀华佗--讳疾忌医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曹操
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诸葛亮
用兵--神出鬼没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诸葛亮隆中
对策--有先见之明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鲁肃宴请关云长
--暗藏杀机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关云长走麦
城--大难临头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关羽赴宴--有胆有魄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编草鞋--内行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周瑜打黄盖--两
相情愿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看三国
掉泪--替古人担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转胎--疑
心重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孔明弹琴
退仲达--临危不乱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
“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本谓马谡之为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才能。引申之,
则泛指一切夸饰之辞。
穷兵黩武
穷,尽。穷兵,用尽兵力。黩,滥用。黩武,滥用兵力,好战。
三马同槽
据传说三国时曹操曾作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魏正始后,即出现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的局势,详见《晋书·宣帝纪》。后以“三马同槽”比喻几人同掌大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
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表示起码的多数。三日,即使是三两天。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
另眼相待。
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舐犊比喻年老的父母爱怜自己的子女。曹操杀了杨修,杨彪惨愧自己不能象汉武帝时的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如今对儿子杨修仍不能忘怀。这含有对曹操委婉讽刺之意。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
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
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
比喻虚偿所愿。
四大名著与歇后语
作者: 张小雷
摘要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有大量歇后语。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以小说的
情节、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歇后语于是大量产生了。我们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
分析了四大名著中使用的歇后语和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数量、分布、形
成、总体特点。
关键词四大名著;歇后语;数量;分布;形成;总体特点
引言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其结构类似谜语,分前后两部分,类似于谜语的“谜面”和“谜底”。“前部分用事或物构成一个形象的比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指出含义,是歇后语的本义所在”。[1](P145)歇后语又被称为俏皮话、譬解语、谐谑语、引注语等,“它鲜明、生动、活泼、形象、又更加几分幽默”,[2](P1)耐人寻味,是现代汉语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
“歇后语产生并传播于民间”,[3](P32)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唐宋以来,歇后语开始进入通俗文学作品,至明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更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语言形式。四大名著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间出现了大量与小说的人物、情节等内容相关的歇后语。本文将分两部分,分别就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和由它们衍生出的歇后语作初步的探究。
一、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一)数量及分布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歇后语。据我们统计,《红楼梦》中有28条(见附录),数量最多,而且运用最为成熟。《西游记》、《水浒传》中分别有15条和13条(见附录),数量大致相同。《三国演义》“言不甚俗”[4](P80),语言基本上是半文半白,文言成分偏多,歇后语这种民间口头语言使用偏少,仅有2条。
歇后语在这四部作品里多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并且是作者因人而设,学识修养、身份、性格不同的人物使用歇后语的数量和次数有很大的差异。《红楼梦》中的宝玉、金陵十二钗等人物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文雅,歇后语这种民间俗语在他们口中便未出现;贾母、王夫人等因为是家长,加之年长,文化修养不是太高,偶尔会用;“主子”当中使用歇后语最多的是王熙凤,由于其巧言善辩,性格泼辣,又是文盲,歇后语的使用非常熟练;鸳鸯、彩霞、芳官等奴婢,身处底层,读书很少,因此在并不多的对话中却能见到她们信手拈来的歇后语。《水浒传》的语言接近白话,比较通俗,其中的人物多来自乡野,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接受和使用民间俗语的机会相同,歇后语的使用者较分散。《西游记》中使用歇后语较多的是猪八戒、孙悟空,这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个形象,他们性情顽皮,没有多少文化,又因是神,言谈自由、毫无拘束,所以言语中多出现歇后语;对沙僧的描写不多,他的性格敦厚老实,只用了1条歇后语;唐僧作为师傅,为人师表,言行谨慎,佛学造诣颇深,所以不会使用歇后语。《三国演义》文言成分偏多,仅有的2条歇后语也带有很强的文言色彩。
(二)四大名著中歇后语的特点
四大名著成功地运用了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众多的歇后语在作品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妙,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来源广泛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十分广泛。
①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歇后语
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水
浒传》27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