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的投资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的投资环境
摘要:从“硬”环境,即基础设施、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软”环境,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规模等方面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现状不难看出, 中国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 投资环境极具吸引力。

但我国的投资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地区差异较大,尚需从扩大投资基础性因素、加快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及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使中国成为理想的投资地。

关键词:中国;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宏观调控
Brief Analyses of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
Abstract:No matter from the environment of software which contains the infrastructur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or the environment of hardware which includes political and leg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market size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ituation, we can easy find that China's potential market is huge and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s attractive. But China's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arge regional gap. In order to be a ideal location of investment, china should expand investment basic factors,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ic law system more quickly and further optimiz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Keywords: China; investment environment; market potential; macroeconomic regulatory
目录
引言 (5)
一、当前中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5)
(一)投资的硬环境 (5)
1、基础设施 (5)
2、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 (6)
(二)投资软环境 (6)
1、社会政治环境 (6)
2、法律环境 (7)
3、经济环境 (7)
二、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投资环境比较 (9)
(一)地理区位 (9)
(二)经济发展水平 (9)
(三)市场开放程度 (10)
(四)基础设施 (10)
(五)劳动力因素 (10)
(六)产业结构 (10)
三、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之处 (11)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与国际管理不完全相符 (11)
(二)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11)
(三)金融服务尚待改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低 (11)
(四)劳动力素质分布不均,存在人才瓶颈 (11)
(五)资源与环境的约束 (12)
(六)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12)
四、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建议 (12)
(一)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12)
(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2)
(三)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13)
(四)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增强国内研究和开发力度 (13)
(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13)
(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
(八)着力营造诚信、守信的信用环境 (14)
结束语 (14)
主要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毫不客气的冲向世界各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全球投资者都战战兢兢,以犀利的目光扫视各国投资环境,希望为自己的资金寻找一条更好的出路。

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日益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在世界森林中可谓是一棵引人注目的参天大树,是各国投资者投资的热土,其环境如何自然也倍受关注。

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的各种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具体到中国,它包括了影响投资的软、硬环境,从整体来说中国的投资环境良好,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对投资环境做进一步剖析。

本文主要探究的中国投资环境概况,研究我国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投资是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但投资风险很大。

投资环境的好坏,投资者对一国、地区投资环境的了解程度与分析评估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的高低。

一、当前中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一)投资的硬环境
“硬”环境是指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密切的外部物质条件。

其中包括工业基础设施结构、如能源、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和原材料供应以及金融信息和其它服务性设施等,还有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及自然风光等[1]。

1、基础设施
(1)能源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5.3%,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

(2)交通运输方面: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

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0万公里,增长73.1%;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98.4万公里,增长4.5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76.5万公里;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9.4倍。

(3)通信方面: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93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29800万户,增长
154倍。

移动电话用户由1990年的1.8万户膨胀到2010年末的84200万户。

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4.57亿人,居世界第一位,通讯设施明显改善[2]。

(4)服务设施方面:有利于国际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和其它服务性设施比较健全。

我国金融保险体系相对完善,形成国有四大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实行对各大银行的监管,使各大银行为投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为投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2、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
(1)从自然地理看,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拥有海陆兼备的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拥有广大的国内商贸市场便于同陆上国家的商贸联系, 又可借助广阔的海域、开拓海外的商贸市场;我国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水资源丰富,适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2)从资源禀赋看,中国农业资源丰富, 农林牧渔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都很发达,品种齐全,生产体系完备。

有数十种矿产资源居世界前列,自然资源储藏量大,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

这使中国吸引资源寻求外商投资具有很大优势,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各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外商投资者提供极好支撑。

(二)投资软环境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3]。

1、社会政治环境
首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 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新局面, 为世界所瞩目, 鼓舞着国际投资者的热情。

继建立经济特区之后, 十四个沿海城市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使国外投资者真切地感到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收, 而是放” , 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国策。

这些都增强了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和安全感。

其次, 我国正在改革和加强对外资的管理, 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

如为避免多头重复管理, 中央已把原先的“两委”、“两部’”合并组建成一个对外经济贸易部。

随之,省市也相应精简了这方面的机构, 并简化了项目的报批手续、国务院还给予十一个沿海省市在进口管制、外汇管理和吸收外资等方面以较大的自主权。

因而提高了引进
外资工作的效率, 这对那些抱着急切心情寻找过剩资本出路的国外投资者来说, 显然是
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为了获得更佳的工作效率, 还必须摒弃那种单纯依靠行政审批手续, 而要代之以建立一套由行政、经济立法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外资管理机制, 实行行业分工, 归口引进、归口管理, 并在税收、土地使用费、折旧、内销比例、能源供应和多种便利条件等方面实行差别待遇的经济杠杆手段。

在宏观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引导和监督企业的“外引”活动, 使之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

同时在微观方面放开搞活, 让企业主动、合理地选择引进外资的结构和形式。

这样, 必将大大减少中间管理层次, 从体制改革上为提高外资引进的工作效率创造有利条件[4]。

2、法律环境
为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感、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中国已经相应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与世贸规则接轨。

首先, 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 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详尽的涉外经济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已公布的达100条以上 ,外资部门的规章更是达到300部之多,使对外开放政策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以保证国际投资者投资利益的长期安全。

其次,外资独资企业法, 合作经营法、公司法、竞争法、银行法、信用法、票据法、证券法等法律得到不断完善。

各省、市也相应制订一些地方对外经济法规,更加有效地对
涉外经济活动实行外部监督管理和维护中外厂商的合法权益[5]。

3、经济环境
(1)独立、完整、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随着生产日趋国际化, 国际间直接投资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变化的影响下, 各行各业都成了可供投资者选择的目标。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建设, 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 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日趋合理,这是我们能够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外资的基础,亚太地区产业传递、对外投资的格局,正好和我国多层次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吻合, 为我国实现多层次地吸收外资引
进技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十三亿人的衣、食、住、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品市场。

占领当地市场, 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是资本输出的重要目标,中国市场被投资者认为是全球范围内最后一个未被开发的巨大市场, 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上, 食品市场的规模最大, 服装等衣着类商品市场次之,由于我国人均国民收人难以很快提高,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食品、衣着商品的销售额占我国消费品市场的比重不会下降得太快,而这两类商品的生产又恰恰属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投资于这些行业,不仅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而且比投资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具有成本优势。

(3)劳动力费用很低
我国是可以充分提供劳动力的国家, 工人工资水平很低, 这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很大,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 劳动费用低这一有利因素必须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相结合, 才能起到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作用, 才能真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所在。

另外, 随着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手段的应用, 许多原属传统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大大提高, 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界限终会消失, 属于简单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逐渐减少。

从发展的角度看, 在吸引外资中, 劳动力费用低在现在仍属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优势, 今后不一定会长期存在。

比如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国局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机构的升级换代要求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布局要发生改变,逐渐脱离经济相对发达,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缺乏的地区。

所以经济越发达,劳动力成本越不能成为优势。

(4)有效的宏观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

国家在前几年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控制通货膨胀见效后,近两年又不断改善宏观调控, 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并注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优化资金投向, 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

继续加强农业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加大发展加工工业的力度, 振兴支柱产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积累了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

加人WTO为中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契机, 也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好的预期。

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国根据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修改或重新制定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 使外商投资进入及其生产经营更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进行。

我国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使市场准入程度有大幅度扩大, 拓宽了外商投资领域。

关税壁垒的取消会大幅度降低外商投资成本, 便利其投资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出口有关规定对我国管
理外商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客观上有助于稳定企业投资和净化生产经营环境, 减少人
为的不可预期风险所有这些,都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6]。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近几年国家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完善金融法制建设, 依法治理、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

在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减少了行政手段对商业银行进行调控。

由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和使银行摆脱地方干预的政策措施, 使银行贷款更加注意效益, 几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以及放松对货款规模的控制, 使
银行在资金的运营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按市场规则办事。

二、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投资环境比较
我国不同地区的投资环境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区位优势各不相同,但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越大,对投资的吸引也越大,下面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东部沿海和中西部投资环境多逐一比较。

(一)地理区位
东部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台地区、日本和东盟各国,与美、加、澳、新、马等国隔海相望,沿岸城市与亚太诸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经贸联系,并有珠江三角洲、闽浙台三角地带、山东半岛和环渤海经济区以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广阔的腹地。

该区域交通发达、城市密布、基础设施完备,是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的最佳区位。

而中、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东部地区的上述优势在中西部地区却不具备。

特别是国家投资重点的东移,使中、西部地区失去了经济起动的杠杆,至今相当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所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二)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都大幅度提高,但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GDP总量还是在人均GDP上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相媲美。

同时国家所谓“梯度推进战略”,即推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使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市场开放程度
市场开放程度是影响投资,特别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需要对东道国市场、法规、经济和文化等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外商面临着较高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一个
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与国外的联系越紧密,外商对该地区的了解就越深入。

较高的市场开放程度会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投资。

东部地区有大量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城市,这些地区有国家的政策倾向,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大。

而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很少享受到像东部一样的开放政策,对投资的吸引力有限。

(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投资的硬环境。

在基础设施差的地区,企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原材料、信息,才能把产品推向市场,支付的成本更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来说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情况更糟时则会让许多新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我们看到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地区,发展总是要快一些。

这里,我们选择了交通、电信、电力三方面内容,在交通、电信方面,中部和西部都不及于东部沿海,东部地区有着良好的河道航运,港口,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通信更是便捷,对投资的吸引力相对更大。

(五)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投资区位选择上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劳动力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质量两个方面的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拥有丰富而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比其他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更有优势。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造成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从数量还是从质量都优于内地。

但是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的劳动力市场求大于供,使得企业用工成本又有所增加。

以职工平均工资衡量的劳动力成本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中西部。

我国中西部较低工资成本也是东部沿海投资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劳动力质量是外商直接投资极为看重的一个因素,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工人和科研技术人员的素质较高,一些技术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宁愿选择工资成本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不愿意选择素质相对较低的中西部[7]。

(六)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也大。

但是,长期以来,其资源价格受国家严格控制处于较低水平,而那些附加值高的加工工业却很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商品均要从东部沿海地区运进,才能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而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则主要是附加值高的加工工业和轻纺、电子、电器等消费品工业,其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放开,在买方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价格数倍或数十倍于原材料价格。

在价格体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低价供应原材料和能源、矿产品,高价购进加工品和生活消费品,
形成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不等价交换,财富由中、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地向东部地区转移,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7]。

三、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对我国投资环境现实状况的分析以及与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投资环境存在的不足。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且与国际管理不完全相符
尽管加入WTO 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修订了数千件法规、文件,我国的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完全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与市场经济原则和市场经济相悖的条款,双轨制立法模式,内外资有别,法出多门,体系庞杂,内容凌乱。

立法缺乏系统性、前后存在冲突、有些规定又过于模糊和原则、难以操作和实施。

法律执行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造成了最大阻碍[9]。

(二)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简化了审批程序,但由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各部门政策法规不统一、难以协调,造成政府效率较低的问题仍比较严重。

政府部门缺乏服务的思想,角色定位有问题,对经济投资的干预过多。

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影响的政府的办事效率,造成大批投资者的流失。

另外, 向企业投资主管官员提供“获得便利”的金钱和好处,已成为到一些地方投资的“例行公事”,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形象,危害了投资环境。

(三)金融服务尚待改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低
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大量的金融资源主要用于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一些生产潜力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及时从银行获得资金,不得不依靠其他非正式融资渠道;利率非市场化也阻碍了信贷资金向私人部门和小企业的流动。

目前,我国只有12 %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贷款。

(四)劳动力素质分布不均,存在人才瓶颈
从地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了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与大学生,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限制难以得到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从人才构成来看,我国有着1. 5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超过1000 万的需要就业的城市居民,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和中低层管理人员,但
具有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会等知识的高层次的复合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

(五)资源与环境的约束
2004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 ,但消耗了世界钢材、煤炭、水泥的30%、31%和4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使得我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受到很大压力,能源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矿产和其他品质较高的矿产资源。

并且由于片面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反过来制约了投资的增长。

(六)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经济效益不理想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主要表现在过去的盲目建设,造成很多企业的外部环境不配套,内部机制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三项”资金占用大,资金周转慢,对银行依赖程度大,小规模企业多,专业化协作差,规模效益和协作效益差,政策目标难以达成,达不到很好的投资效益[10]。

以上只列出了六个亟待解决的投资环境问题,此外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开放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信用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四、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建议
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应根据加入WTO 的承诺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
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维护外商投资法规在全国的统一性、一致性,提高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简化司法和仲裁的程序,降低行政部门对司法制度的干扰,特别是在地方的层次上,加强各级官员的法律教育,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在市场待遇方面实现国民待遇,实现企业间的平等竞争解决外资企业之间的平等对待问题和内外资企业方面存在的不平等对待问题[11]。

(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缩减政府管制领域,减少政府审批范围,把更多的审批、管理事项让位于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及与其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统一规范公开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的审批程序,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操作体制,减少政府部门的人为干预,提高投资“软环境”的质量。

特别注重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意识的培养,切实转变行政理念,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杜绝贪污舞弊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