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学大师:王守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蕨诗》云:“采蕨西山下, 采蕨诗》 采蕨西山下, 扳援陟崔嵬。游子望乡国, 扳援陟崔嵬。游子望乡国,泪下 心如摧。浮云塞长空, 心如摧。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 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 回。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 已矣供于职,勿使贻亲哀。 已矣供于职,勿使贻亲哀。”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 处处中秋此月明, 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 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 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 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 支离羞作郑康成。 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 点也虽狂得我情。 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二是扬善。即必须知善而行善,知善 体现、落实在行善的过程中,“不成 只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 悌?”
3、知行工夫:生知安行(圣人)、学知利 行(贤人)、困知勉行(常人)。“如欲 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落实 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 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 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 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一己百、人十己 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
第三、致良知
1.何谓良知?即天赋道德意识,王阳明解释为理
学中的“道心”,认为它是人心固有的“本然之 知”,是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由于良知为人 心所固有,所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敬, 见孺子落井自然产生怜悯之心。既然人人都有良 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将其实现于生活的 每一个细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圣贤了。圣贤并 不难为,若良知发行处,“满街都是圣人”。
第九章 心学大师: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 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 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 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 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 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佛家、道家,而且能够 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 的全能大儒。王守仁的著作, 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 其中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的是 《传习录》和《大学问》。
思考题
谈谈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Next Time:罗钦顺与王廷相
提前阅读教材相关部分
2、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论的目的:一是除 恶。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 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 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 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二. 知行合一
1、何谓“知行合一”?所谓 “知行合一”,在 王守仁那里,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意念显发。因此,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和思想意念和意念显发的关系。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 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去立个心去好;闻恶臭 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 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阳明洞
思想演变: 前三变” 思想演变:“前三变”和“后三 变”
泛滥词章 遍读考亭之书 出入佛老 龙场大悟 知行合一” 倡“知行合一” 专主“致良知” 专主“致良知” 创立姚江学派
一. 心即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 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 的心外。” (《传习录》下)(与花同寂)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 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心外无物)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 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外无理)
2. 一般人之所以无法成贤成圣,则在于 其私欲太重,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因此, 要想成为圣贤,就必须保持和贯彻先天固 有的良知,不断“改过迁善”、“胜私复 理”,从而使良知充分显露,这就叫做 “致良知”。
“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 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事物物之间。
致良知的途径:一是静处体悟 二是事上磨 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