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思考
建立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衔接一般由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三大部分构成,其关键点与难点均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以会计专业为例说明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标签: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2011年8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专业的内涵、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衔接又是其中作为关键的一环,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如何在培养目标上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的系统衔接。
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路和方法。
1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1.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中高职界限区别不清楚
职业教育的体系由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比较相似,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具有相似性,但是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层次性也不是很清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差异性不是很清楚,甚至出现了重复现象,造成浪费。
1.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根据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相关的调研资料,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上存在大量重复现象,它们的课程名称不仅一样,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过,有些内容已经非常熟悉,而高职阶段又开设这些课程,同样出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造成学习要学习两遍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中职、高职采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不仅造成学生学习时间与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反映他们从前学得似懂非懂,还没有普高生学得透彻等问题。
同时高职以普高生为主要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的比例比较
小,有的学校则让他们和普高生合班上课,后果是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与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差异。
1.3专业技能课设置衔接错位
根据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相关的调研资料,我们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在训练方法、实训管理,设备投入、师资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经过长期实践教学的积累,中职会计自己总结出一套能够培养出学生较强动手能力的经验,特别是珠算、点钞等课程,而这些技能恰恰在高职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没有得到加强,中职在实践技能训练的程度上明显高于高职,结果就造成会计高职与中职实践技能训练课“倒挂”的现象。
1.4在教学管理机制缺乏整体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实行的是“省市共建”的管理体制,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市教育局和行业管理,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同,带来了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在制定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是按照各自的思路去设计,其结果是课程内容重复,这也是目前会计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最大问题。
1.5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
在目前的招生政策下,高职的招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校毕业生;二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后者在高职生源的构成中比例又比较大。
普高生在文化基础上功底比较深厚,而“中职生”大多是在技能上有优势,而在文化基础课上比较薄弱,差异显而易见,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要同时对这两种生源进行授课,困难可想而知,这两种生源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对两种生源都采用同一培养方式,在同一班级学习,有的院校虽然在编班时单独编班,让“中职生”在同一班级,但是仍然在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忽视了差异,就必然会造成知识和技能断档的现象。
2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依据是什么?是现有课程体系重新规划还是其他。
中高职衔接除了层次的提升,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二者都具有职业性。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本,通过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及难度系数来做会计职业能力分析。
其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应当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划分人才培养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设计对应的基础课、专业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又考虑直接就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要,确保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毕竟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制下,都有着自己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3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首先应解决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衔接其实是岗位技术能力、操作技能的衔接。
一是要注重差异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的范畴体系,它们在层级上存在高低之分,教育内容上有着深度和广度的区别,所以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
二是要体现层次性。
中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单一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较之深奥、针对性较强,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创新能力。
例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计从业人员,在校期间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则是为将来学生成为会计师作准备,除了应具有中职学生具有的业务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审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以高职学生的课程内容应更宽泛,如:管理会计、中级会计实务、审计和特殊行业业务会计等知识。
高职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应该体现出其高之所在。
3.2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重构文化基础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要分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加大实训技能的力度,对于中职毕业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向人文基础课倾斜,但是过多的人文基础课对中职毕业生来讲并非多多益善,在目前现实情况下,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是对文化课兴趣不大的,否则他们也会升入普高,成为大多数中的一员,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文基础课,更多的应该是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而非逻辑性强的数学或者其他课程,要充分考虑会计在职业能力的提升层面,到底需要多少的文化基础课来支撑,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缺什么补什么,他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作为社会公民,只有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产生职业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
3.3营造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加强中高职校级间的联系和沟通
当前,许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都非常明显地打上了高职话语权的印迹,在此情况下,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进行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分析,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各自的专业教学标准。
其次,要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职教联盟的优势,资源共享、形成区域化整合。
3.4加强教材建设,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落脚点在于教材的衔接。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高职教材编写的统筹,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行业专家根据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计出知识结构单元和能力结构单元,明确哪些是中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哪些是高职必授或选修的单元,然后科学组织,设计
不同层级的教学单元,同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
高质量教材的使用,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目前,中高职衔接还更多地局限在学历衔接上,以课程体系衔接为核心的内涵衔接才刚刚起步,中高职衔接关键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落实,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没有他们的支持,衔接就无从谈起。
所以,要增加政府参与职教的力度,理清衔接各个环节的关系,充分发挥职教联盟的作用,早日实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
[2]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15).
[3]曹毅,蒋丽华.试论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0).
[4]贾艳丽.对口单招模式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2,(35).
[5]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