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病夫称号的来龙去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东亚病夫称号的来龙去脉
谈到中国近代史,中国人心中有无数团淤血,“东亚病夫”称号“辱华事件”,就是这样的淤血团之一。
可是,如果用放大镜去审视近代史,不难发现,这恐怕又是一件自取其辱的乌龙事件。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要听我细细说来。
说起来颇具颠覆性的是:在近代中国,最早称呼中国为“病夫”的,并不是帝国主义者,而是中国人严复。
严复于1895年3月发表于《直报》的文章《原强》,文中有两处称呼中国为“病夫”:
“……..今夫人之身,惰则窳,劳则强,固常理也。
而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则有速其死而已。
中国者,固病夫也………”
“………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且夫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东事败衄之后始也……….”
严复的这两段文字,翻译成现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人的身体,懒惰则败坏,活动则强健,这是常理。
但是如果叫一个病夫超速飞奔,跑的太快,则只有使他走上死路。
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病夫……..”
“………国家大事和人的健身,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的中国,难道不就是一个病夫吗?更何况中国早就知道应该学习西方,并不是从甲午战败开始的………”
笔者挖掘出严复写的这段文字,是要告诉大家以下几点:
1、在近代中国,最早称中国为“病夫”的,并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严复;
2、严复说的是“中国是病夫”,没有说“中国人是病夫”,没有侮辱人的意思;
3、大清国当时的确是病夫,严复说的是真话,他没有错。
那么,外国人最早嘲笑中国人为“病夫”的出处,又是哪里呢?应该是清末年代英国人在上海办的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96年10月17日,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登载了某英国记者撰写的一篇批评大清国的文章,原文用的英语词句是:
“……..There are four sick people of the world --Turkey, Persia, China, Morocco......China......Sick Man of the East......”
翻译成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世界上有四大病夫:土耳其、波斯(伊朗)、中国(大清国)、摩洛哥……..(其中)中国,是东方的病夫……..”
把原文挖掘出来、并弄清楚事实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几个要点:
1、英国记者并不仅仅称中国为“病夫”,而是在原文中同时还批评了土耳其、伊朗、摩洛哥。
2、英国记者说的是“中国是病夫”,没有说“中国人是病夫”,没有侮辱人的意思。
3、大清国当时的确是病夫。
英国记者说的是真话。
他没有错。
类似于医生告知病人“你有病”。
实事求是。
4、这位英国记者的言论,既谈不上友好,也算不上恶意,只是一篇典型混稿费的文字。
中国人太拿它当一回事,是过分抬举它了。
5、退一步而言,就算这位英国记者的言论是蓄意侮辱中国人,那也只能代表这位记者他自己,而不能代表全世界。
读到这里,读者要注意,这份《字林西报》是一份英文报纸,面对的读者群,是旅居中国的外国侨民,上述的这篇文章,是用英语发表的,并不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给西方人看的。
如果没有人翻译它,那么中国人根本读不到。
既然读不到,似乎也就很难谈得上是什么侮辱。
可是,有人翻译并传播了,是谁呢?是当年的公知梁启超。
梁启超读了这份《字林西报》之后,翻译了这篇社论, 并于不久之后,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评论。
梁启超是这样翻译的:
“……..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鲜为人知的是,和中国的屌丝爱国愤青不同,梁启超对英国记者用“病夫”形容中国一说,深表赞同。
梁启超于第二年(1897年),特地撰文写道:
“………若今日之中国,则病夫也,不务治病,而务壮士之所行,故吾曰,亡天下者,必此言也………”
梁启超的上述文字,翻译成现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今天的中国,就是一个病夫,不好好治病,而偏要学强壮人
士飞奔快跑,所以说,这种(步子迈得太大)的言论,会亡国的啊……..”
不久之后,梁启超更是写道:
“………中(国)人不讲卫生,婚期太早,以是传种,种已孱弱,及其就傅之后, 终日伏案,闭置一室,绝无运动,耗目力而昏眊,未黄耇而駘背;且复
习為娇惰,绝无自营自活之风,衣食举动,一切需人;以文弱為美称,以羸怯為娇贵,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名曰丈夫,弱于少女,弱冠而后,则又缠
绵床第以耗其精力,吸食鸦片以戕其身体,鬼躁鬼幽, 躂步欹跌,血不华色,面有死容,病体奄奄,气息才属:合四万万人, 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
呜呼!其人皆為病夫,其国安得不為病国也!以此而出与狞猛梟鷙之异
族遇,是犹驱侏儒以斗巨无霸,彼虽不持一械,一挥手而我已倾跌矣。
呜呼!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吾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癈也.........”
梁启超上述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中文,概括地说,是以下的意思:
“……….中国人不讲卫生,结婚生育太早,不利于优生,而且中国许多人终日闭门读书,根本不做运动,身体所以不强健,而且不少人还房事过度、而且还抽鸦片,身体当然不可能强壮。
所以啊,中国人的体格根本就是病夫,由病夫组成的国家,怎么可能不是病国呢?希望我的同胞们,要锻炼身体啊……….”
可见,梁启超从外国人称中国为“病夫”的社论当中,引申出了中国人的体格问题,并批评国人不爱运动、被人讥笑为“病夫”是活该。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1、梁启超是当年的超级公知,他的文字对国民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绝大多数国民没有能力阅读英文社论原文,而以梁启超的评论为准;
2、清末民初的中国人,的确没有做运动的习惯,所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解放”之后、由毛救星提出的口号。
到了1904年,梁启超更是在他的《新大陆游记》一文里写道:
“……….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
很清楚了,身为当年中国人意见领袖的梁启超认为:外国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只是实话实说,谈不上污蔑。
这是梁启超的原话,读者要骂人找梁启超去,因为这是他的原话,并不是笔者的杜撰。
随后,“东亚病夫”这个名词的再一次大规模传播,是由于1904年出版的一本畅销小说《孽海花》,作者曾朴,笔名“东亚病夫”。
这本小说在当年热销得不得了,多次重印,书封面的作者名字“东亚病夫”也随着这本小说的走红,而名声大噪。
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史实:鲁迅在年轻的时候在日本留学,看幻灯片里日本军队砍杀一个给沙俄军队当间谍的中国人,看到许多围观的中国人很麻木,因此,鲁迅认为“中国人有病”,所以他“弃医从文”、走上了当作家的道路。
鲁迅说“中国人有病”,这恐怕是各位在小学年代就耳熟能详的桥段了吧?
鲁迅说“中国人有病”,成了伟人。
洋鬼子说“中国有病”,却被中国人记恨了一百多年。
这事儿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真有点荒唐。
前文提到了英国记者最早嘲笑中国人是“病夫”的同时,也嘲笑了土耳其、伊朗、摩洛哥。
事实上,鬼子的品性远远不止如此,他们在西方世界的内部,也是互相嘲笑“病夫”。
笔者在此,举几个例子:
早年西方人在19世纪中期,嘲笑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欧洲病夫”(The Sick Man of Europe)。
西方媒体言辞辛辣的作风,从近代一直保持到现代。
例如,2003年美国报纸《The National Interest》,批评东部俄国是“亚洲病夫(Sick Man of Asia)”。
2009年4月3日,美国知名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登出评论文章,嘲笑日本是“亚洲病夫 (Sick Man of Asia)”。
.
2009年10月29日,英国BBC电台,英国评论员笑骂本国(英国)为“欧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2007年,《经济学人》杂志 (《The Economist》),讥笑葡萄牙为“新欧洲病夫” (A New Sick Man of Europe)。
在更早前的2005年,同一本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还曾经讥笑意大利为“真正的欧洲病夫” (The real sick man of Europe)。
除此之外,法国、德国、希腊、葡萄牙…….都有被西方媒体笑称为“病夫”的历史。
这些事例,根本列举不完。
还有更严重的事实:早在近代(清朝中叶)之前,中国人就看不起外国人,发明了相当多的贬义词来蔑称外国人,例如“红毛鬼”、“番鬼”、“鬼佬”、“洋鬼子”、“蛮夷”、“夷人”、“倭奴”…….读者只要换个位置思考一下,立马就能知道:这些名词,就其字义而言,只有比“病夫”更恶毒,而绝不比“病夫”更高雅。
总之,最早是中国人蔑称外国人,后来才轮到外国人“蔑称”中国人,这是一个铁的事实,但又是最容易被国人忽视的事实。
为什么容易忽视呢?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人用双重标准看待自己和他人,因此判断问题当然不可能做到公正。
凡事贵在换位思考。
冤冤相报。
因果报应。
难道这不是吗?
笔者挖掘了这么多事实,已经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了,我想我实在不必在本文的最后,作一个所谓的总结了,大家应该都知道答案了。
一个狭隘的人,当他的自尊心脆弱到极点的时候,路人放一个屁,他都会觉得那是在骂他。
放屁并没有问题。
是人心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