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少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介绍作者梁启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正音、释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精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少年中国?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之情。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3.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

要点把握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背诵了文章。

现在请同学们来背一背全文,看谁背得既快又准。

预设:教师指名背诵课文,发现学生背得不熟练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加强训练。

2.引导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过渡:刚才的几位同学背诵得很流利。

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将课文的第2自然段复述出来呢?预设:通过复述课文既能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记录下学生复述得不流利的地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作者在第二句话中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怎样的关系?④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预设: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从教师出示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赏析第1自然段的文字。

(2)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推荐学生在班级交流讨论的结果。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一: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节选部分之前的内容。

①教师介绍《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概要。

《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国”的侮辱性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抚今追昔,在历数唐虞之治、秦汉雄杰、汉唐隆盛、康乾武功的基础上,笔锋顿挫,一转而至感慨万千:畴昔已随岁月流转为陈迹,“而今颓然老矣”!字里行间充满着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矞矞皇皇”“干将发硎”等。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气势,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磅礴气势。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少年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殷切期望。

如何引导学生将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体会文章的气势。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朗读指导,如重音、语调、停顿等。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中国的现状和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讨论少年与国家的关系时,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进行汇总和总结。

4. 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写作背景等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讲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包括中国在遭受列强侵略时的屈辱画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如神舟飞船发射、高铁建设、5G技术发展等。

2. 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

2.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少年中国说》(节选)。

2. 作者梁启超的简介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少年中国说》,提问学生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韵律。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欣赏之处,学会评价文学作品。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认识“泻、鳞”等生字,会写“潜、试”等生字。

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鹰隼试翼,风尘翕张”中的“鹰隼”“翕张”等字词,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才能体会少年的蓬勃力量。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排比句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要让学生感受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文中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种象征意义具有一定难度。

让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这种抽象的关系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例如,教师在范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通过激昂的语调、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小组朗读、齐读等。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如字音、节奏等进行指导。

2.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文中描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红日初升的景象、潜龙腾渊的画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景象描写,从而体会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作为中国少年肩负的责任,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使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文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3. 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知识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少年中国”的含义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5.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6.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6.2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计划。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希望和责任,思考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3)鼓励学生勇敢追求梦想,努力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3. 思考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高级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4. 情感体验(1)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课文中的理念;(2)教师引导学生勇敢追求梦想,努力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梁启超的思想观点。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对作者梁启超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生平及主要思想,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合作探讨法: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本中的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为学生推荐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读物,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创作年代久远,字里行间流露着充沛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引导学生达成本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文言文,生僻字较多,文意古奥,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且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比较久远,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定位于:(一)以读带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情感,内化语言。

(二)指导学生运用好搜集整理的资料,借助资料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三、教学目标1. 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四、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中华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1.导语:我们一起做一个速记古诗词的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积累: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繁荣、锦簇、斑斓、茁壮等,这些词汇在课文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文章理解:把握《少年中国说》的主旨,理解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节奏和语气。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其次,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仍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解释不够生动形象,导致同学们难以理解其内涵。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实际例子和生活中的比喻,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修辞手法的美妙。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讨论“如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这一主题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不够清晰,或是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前,为同学们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有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学习生字词:繁荣、锦簇、斑斓、茁壮等。
2.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了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背景,理解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4.体会情感: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青少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及其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1.2 教学内容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写作《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动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2 教学内容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第三章:《少年中国说》的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第四章:《少年中国说》的主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第五章:《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5.2 教学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第六章:词汇与语言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少年中国说》中的重点词汇。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6.2 教学内容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

6.3 教学方法采用词汇讲解法,讲解重点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七章:文本解析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7.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7.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析法,深入解析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3)分析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的认识。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2.3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3.1 文中古代词汇的理解;3.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3 课文内涵的拓展思考。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原文及注释;4.2 相关背景资料;4.3 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少年中国说》的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的认识;(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课文讲解与分析(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解读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5.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5.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名师示范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名师示范课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少年的殷切期望;激发起奋发图强、勇挑建设中国重任的思想情感。

2.通过质疑问难自主阅读文本,初步感知语言表达形式,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梁启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13 少年中国说】一、聚焦“说”,回顾单元学习历程1.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中,陆游对儿子述说着统一之盼;林升向权贵述说着忧国之思;龚自珍则用一个“劝”字对统治者述说着兴国之策。

不同的“说”,却表达着共同的爱国情、强国梦。

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听听这位近代思想家在向谁、说什么。

2.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

这里的“说”有是什么意思呢?二、突显“说”,领会内容及表达1.“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想说什么呢?我们走进课文。

(1)指名读第1小节。

注意读好停顿。

(2)指名读第2小节。

注意读对多音字。

(3)指名读第3小节。

“哉”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哪个字?2.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

师生合作读。

3.说说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印象或者感受。

4.有没有读不太懂的地方?(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第二段?)(1)出示第二段及解释,老师读原文,同学们读现代文,听听梁启超在说什么。

(2)此时,头脑中有新的问题产生吗?预设:这一段写到了很多事物: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它们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呢?(自由回答)这一段作者用了一串瑰丽的比喻,描绘了他心目中中国的形象。

有两位同学分别是这样理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

你能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你对其他比喻的理解吗?先写在作业纸上,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节选,让学生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梁启超的思想,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梁启超的思想。

2. 分析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逻辑。

3.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某些较为深奥的观点和论述的理解。

2. 文中一些古汉语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梁启超和《少年中国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逻辑,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讲解与解读:对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祖国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并总结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逻辑。

3. 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思想体系,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梁启超的其他作品,如《变法通议》、《中国积弱溯源论》等,加深对梁启超思想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第【1】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

二、教学设想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补充历史材2组织学生讨论,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诵读法。

4.延伸阅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㈡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2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明确:⑴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⑵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3 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4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5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6积累重点字、词㈢布置作业: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第二课时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2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㈠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2生畅所欲言,3老师请学生总结: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课时)文本分析:本文节选自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

选文中,作者极力赞颂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中国少年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反映了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同时也赞颂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本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因此本文很适合用于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听音频朗读、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顺、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并受到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

本文中的文字障碍不多,但是很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而且不少词语,如“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含义与文章主旨有密切的关系。

因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小组合作去理解课文,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

2.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义。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5.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熟练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受到鼓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

要点把握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义。

2.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爱国情感。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文段。

2. 理解文段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分析并概括文段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段内容。

2. 学会欣赏并评价文段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激励中国年轻人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一篇演讲。

本节选的文段,以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文段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文段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段。

2. 理解文段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分析并概括文段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1. 解读文段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

2. 欣赏并评价文段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投影仪。

3. 教学PPT。

学具1. 课文文本。

2. 笔记本。

3. 彩色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照片,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文段,注意生字的正确发音和句子的停顿,对文段有个大致的理解。

合作探讨1. 引导学生分析文段中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概括文段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教师讲解1. 对文段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进行解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现场《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文|张建平一、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由梁启超于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创作。

此作品深刻描绘了梁启超对于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中国的愿景,强调了少年一代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以批评“老大帝国”的观念为起点,鲜明地对比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现代化、进步的少年中国,有力地驳斥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的妄语,表达出对进步、革新的殷切期望。

文章颠覆了传统散文的意象体系,融合了多种文体,如辞赋、四六韵文、律句,展现了梁启超深厚的文学功底。

教材所节选的内容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融合了韵散结合的文风,借排比、博喻、复沓等修辞手法,展示出作者对新词汇和新意象的创造性使用。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且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初步掌握了词句理解、文段分析等基本技巧。

但学生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思想理论的理解能力有限,尤其对《少年中国说》这样历史背景复杂、思想理论抽象的近现代文学作品,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要综合考虑其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互动性、情境感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文本图景中层层深入。

三、教学目标1.通过形声字构字特点和上下文关联,掌握“潜、试”等七个字的书写技巧,区分“皇、履、疆”等易错字。

2.基于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握,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利用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深刻联系。

4.分析梁启超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应用及效果。

5.理解《少年中国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讲述文章的历史背景,关联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理解文本;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强调少年一代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是XXX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XXX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XXX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激越之情。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

但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3、教学目标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四、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重点)2.能结合伙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激越之情。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

但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情景,联系全文合作探究,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四、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重点)2.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教学难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

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13.少年中国说)谁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一上课就饱含情感地称赞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创设一种情景,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尽快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作者、背景简介哪位同学预习时查了资料,能介绍一下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预设:气愤,愤怒,耻辱……师:是的啊,梁启超先生和你们想的一样,他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自暴自弃,不想让国家灭亡,他看到了少年身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于是他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赞美少年中国,怎么描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在资料的交流中增进对课文的了解,互相学习如何更好地搜集资料,以便今后能培养、建立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三、读文识字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预设:出示以下词串,先指名读,反复正音,再齐读。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够从之前古诗、文言文所学到的方法来迁移至本课,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字词的识认,从而为读通句子做好铺垫。

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先画下来,然后小组内先交流解决。

这个环节给了孩子极大的空间,让他们的自学、自主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

】四、整体感知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第1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2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3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3个自然段?生总结、汇报:第1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2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3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3.第1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尝试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从而感知到应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份情感。

通过对第1自然段的进一步了解,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2自然段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预设:层层深入【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开课时通过复习上一节所学,为学生能够建立起已有知识和本节课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研读课文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①第1自然段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是“少年……则国……”②借助关联词,体会关系。

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关联词,把“少年”和“国”连接起来。

预设: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

其次,初步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请同学们将每一个关联词带入课文中,集体朗读。

例如:(因为)少年智,(所以)国智,(因为)少年富,(所以)国富,(因为)少年强,(所以)国强,(因为)少年独立,(所以)国独立,(因为)少年自由,(所以)国自由,(因为)少年进步,(所以)国进步,(因为)少年胜于欧洲,(所以)国胜于欧洲,(因为)少年雄于地球,(所以)国雄于地球。

……师提问:你感受到少年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了吗?是怎样的关系?预设: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中国。

师追问:你能找出这一段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吗?预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的责任是什么?预设:少年的责任是振兴中华。

师:说得非常好。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中华民族的呐喊,更是中华少年神圣的职责。

2.朗读、感受第2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师:我们来看看第2自然段,大家看看这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预设:都是四字词语组成的。

师:还有吗?预设:句式整齐。

师:你们读一读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押韵师:没错,那你们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略师总结:这种句式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了什么事物,批画下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生默读课文,并总结、汇报预设:“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读出这份情感?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

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生自读课文,汇报交流。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3.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师: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所以他在最后一段写道——生读课文、汇报: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

强大富庶的中国又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

【设计意图:深入课文每个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在结构,作者的写作特点,运用关联词串联少年和国的方式来感受两者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少年中国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第二自然段中,发现局势的特点,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作者表达强烈的内在情感,并通过朗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体会情感,从而明白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二者的关系。

】三、总结全文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

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设计意图: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强烈情感的体会,学生明白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内在关系,就更能理解作者的初心: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升华感情师:上节课老师让每人搜集一些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感受颇多,现在谁来分享他搜集到的人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预设生分享。

师:时间关系,我们课下把自己的感受和杰出人物的故事融到一起,做一期手抄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启发学生通过所了解的杰出人物的爱国故事,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激励同伴们的爱国之心,并明白杰出人物跟国家富强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激励小学生们立志以国为荣、报效祖国、回报祖国的爱国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