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优秀教学案例

1.诗词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录音,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音韵美,同时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
2.诗词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并阐述其在诗中的作用。
3.诗词背景:介绍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景创设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苏轼笔下的望湖楼,亲身感受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通过多媒体展示望湖楼的美景图片,配合古典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面对壮美的自然景观,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和诗意。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诗词的学习和欣赏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4.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习苏轼的诗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乐观、豪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

第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诗词大会"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啊?师∶好,那今天游戏的主题就是分享"写景"的诗词,现在开始吧!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看来大家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真棒! 师∶你说,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嗯,这是一篇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请坐,你也来说说。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
师∶大家的诗词储备的真丰富,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一篇写景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请同学们将教材翻至这一课。
二、初读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诗题,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师∶你已经脱口而出了,六月二十七日是时间,望湖楼是地点,醉书是易醉酒写的作品,那整个标题就是?没错,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喝醉酒写的作品。
师∶回答的很全面,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大家要向他学习,请坐。
师∶理解了诗题的意思之后,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的听老师的范读,大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
师∶好,范读结束。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看同学们将这样的几个生字词标记了出来,现在已经将它们整理到了多媒体上,哪位同学来率先挑战一下?师∶你的眼晴最闪亮,就请你吧!师∶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啊?师∶嗯,声音洪亮,哦?我听有同学说他有两个字读错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和《望湖楼醉书》的背景及特点;
2.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义、词句、结构等,掌握其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及其代表作《望湖楼醉书》;
2.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义、词句、结构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悟其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课堂讨论法。
3.演讲分享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先了解唐代诗人张籍,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张籍的代表作《望湖楼醉书》,并尝试分析其特点。
2.阅读课文。
学生们齐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重点理解其内涵。
3.分析诗歌。
(1)诗歌的结构是什么?
(2)诗歌的寓意是什么?
(3)诗歌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4)诗歌中的名句有哪些?
通过课堂讨论、问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他人进行讨论。
4.总结课堂。
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课堂内容,理清思路。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诗歌本身的高度文学性,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需要加强对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好诗,提高其文学素养,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专家听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专家听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教学过程:一、谈“雨”,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指名读。
读了这些诗句,你有没有发现什么?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雨的古诗。
板书诗题3、解题(1)哎呀,这个题目可真够长的!写得我真累。
要比我们昨天学的杨万里的哪首诗?题目还要长。
读对它也不容易,谁来试试?(指名读)(2)他们读得对不对,停顿正确吗?让一名学生上黑板划出停顿符号画好以后再读。
齐读(3)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知道什么了?(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所以常有雷阵雨出现;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4)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5)人——苏轼。
喔,你刚才提到的一个人名苏轼。
题目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事情、甚至是人物的心境。
对了,那这个隐含的人物是谁呀?(对啦,就是我们的作者,宋代大文豪苏轼。
)4、了解苏轼。
出示资料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自己试着读古诗,要读准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还要注意停顿,读得抑扬顿挫,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来。
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读)2、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遮”,指名读。
3、诗里还有两个多音字呢(卷3、散4)指名读4、古诗啊讲究吟诵,要读得有停顿有节奏,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评: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指名几位同学读,相机指导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上课班级:溧阳市实验小学五(6)班上课教师:淡泊的峰上课时间:2007年5月9日课前我将课文板书好,然后又在黑板右边写了三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问谁能很快给这三句诗的每个字标声调,之前我做了一个示范,学生很快标好。
我又告诉学生,在古诗中第一、二声读的时候要长,第三、四两声朗读的时候要短,学生比较惊讶,我随即请他们再读。
学生读得比较生疏,但比较喜欢这样的尝试。
我也和他们一起尝试。
上课了。
接着,读完以后,我请他们谈谈发现的共同点,他们很快说出三句诗的主题是雨。
唤醒经验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雨呢?生:夏天的雨。
师:有没有还喜欢夏天的雨的?我见很多人举手,接着问:“在你的印象中,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请用一句话来说说。
”生:非常得清脆,淅沥沥,淅沥沥的。
生:啊?师:这像春天的雨。
生:夏天的雨哗啦啦,哗啦啦的,很大的。
生:夏天的雨还会有雷声。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夏天的雷阵雨。
(录音放起,教室里雷声骤起,同时,伴随着很大的雨声)师:夏天的雨常常是这样的,除了雷声,雨声,我们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风。
生:天上全部都是乌云。
师:可谓乌云密布。
生:还有闪电。
师:那夏天的雨常常是这样的,这让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呀?生:爽!生:跟他一样的感受。
师:我们对夏天的雨是这样的感受,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遇到了一常大雨,不知道他的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找一找。
生:(读)读得非常好。
师:再请一位来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哪些景物?一生再读。
师:敢不敢一起读?生齐读。
师:苏轼在下雨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生:天上的乌云。
师在“黑云”下打了三角。
接着又标出了白雨、卷地风、水。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轼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生读,并体会。
“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教学实况:我问孩子:“雨前,你看到什么样的景物呢?读一读……”“黑云翻墨未遮山。
《七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七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简介本文档为对《七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概述和总结。
内容概述《七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作者为苏轼。
该篇文章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在望湖楼借酒消愁的故事。
本文通过英语课堂的教学实录,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意和简单策略来有效地教授这篇文学作品。
授课过程在教学实录中,名师采用了以下步骤和策略: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阅读与解析: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词汇、表达和句子结构。
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对文中情节、主题和作者意图的思考。
4. 创作与演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创意,演绎文中的情节和角色。
5.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反馈。
教学效果通过名师课堂教学,学生在阅读和解析文学作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复杂句子,辨析词义和推断语境。
同时,学生利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丰富了对文中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总结《七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策略。
通过简单的策略和富有创意的方法,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和解析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实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实录)前言:本实录为郑先猛老师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第十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课评比的课堂录音。
大赛于2017年5月15—16日在连云港市举行,上课班级为连云港市苍梧实验小学五年级三班。
本次大赛郑老师凭着扎实深厚的语文功底、精妙灵动的教学设计、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娴熟的课堂驾驭力,完美地呈现了诗歌教学厚重和灵动,获得了与会评委、专家、观摩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荣获本次比赛特等奖。
今天“微客语文”将分两期首发分享郑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文字+录音),欢迎小语同仁转发、推介,如有纸媒采用请私信作者,谢谢。
如有伙伴需要教学课件,请关注公众号后,评论留言里留下邮箱,作者稍后发送。
主持人:接下来为大家执教的是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的郑先猛老师,郑老师是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曾获省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一等奖,多次获得苏州市教师基本功、素养大赛一等奖。
今天,他为大家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大家欢迎。
郑: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室外阳光暖暖,室内气氛融融。
在这个初夏的午后,和咱苍梧小学五(5)班的孩子们美好的相遇。
暖风熏得游人醉,但是咱们下午上课不能打瞌睡。
是不是啊?(众生笑。
)郑:对啊,笑了,笑了就对了,这就是你自信迷人的笑容。
老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一起读。
众生:郑先猛。
郑:看这个名字,我应该是个粗犷的猛男。
(生笑。
)郑:但结果我是,长成啥样啊?你说。
生1:我觉得老师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郑:恩,好的。
你说。
生2:我觉得老师是个学车八斗的人。
郑:好的,来,其实好多孩子说的也是,这个猛男,你看起来怎么这么瘦呢?是不是我的最直接的特征?我来自于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听到“枫桥”两个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众生齐:《枫桥夜泊》。
郑:《枫桥夜泊》,作者?众生齐:张继。
郑:谁来穿越千年,化身张继,来高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请你来。
生3:《枫桥夜泊》,唐,张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及评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杨永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06期一、识生字妙切入,感古诗韵味师:今天,杨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字,(板书“廿”)认识它吗?(生摇头)提示一下——比如“二十七日”在日历上会写(手指“廿”)这个字加上一个“七”,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吗?(生纷纷说是“二十”的意思)对,那么它念什么呢?老师告诉你,它就念“niàn”。
师:老师让这个“廿”字变得再广一点儿,多几点儿。
(板书“庶”)这个字就是多、众多的意思。
谁知道它读什么?生:它读“zhé”,“甘蔗”的“zhé”。
师:不对,“甘蔗”的“zhé”上面长着草呢,这个字头上没长草。
(生笑)生:它读shù,《三国演义》里面有个人叫“徐庶”。
师:嗯,了不起。
古代高官犯了错,皇帝要把他贬为普通老百姓,就说是“贬为庶民”。
师:老师让它再变一下身,用走之底把这众多的东西全盖住。
看你认识吗?(板书“遮”,生纷纷说“zhē”)对,这是本课的生字,读两遍。
能组个词吗?生:遮住、遮挡、遮盖。
师:来,书空一遍,注意上面“广”盖头,下面“之”托底,这样才能写紧凑。
能记住这个字吗?【评析】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
一个生字“遮”在教师的妙语点化中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有趣:从“廿”到“庶”再到生字“遮”,渐变渐进,步步为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三个“关系字”的音形义,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师:恭喜同学们,本课唯一的一个生字让你记住了。
读通课文没问题了吧?有信心的先站起来。
(生读)师:诗题是本诗最长的一句话,11个字,它点出了时间、地点、事件。
师:这首诗的韵脚是什么呢?看看每句诗最后一个字,(山、船、散、夫)韵母相同,读起来更上口,才更有诗韵。
【评析】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各不相同的诵读中感到读古诗有意思、有情趣,同时无形之中又是对古诗一遍遍的感知,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诗意:忽然之间,狂风席卷大地,刹那间吹散了 满天的乌云。站在望湖楼上往下看去,西湖上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的风光让人心旷神冶、流连忘返。
第三句写“风"。句中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又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第四句写"水如天”,描绘了西湖上风停雨歇,水天一色的秀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认识1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了解诗词的作者。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品读诗歌,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言应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思维能力: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词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背诵古诗。
从观察顺序来看,诗人苏轼观察的地点是先在船中,后在楼上;
从写作的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描绘了西湖上的四幅画面∶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这首诗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黑色的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就像散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凭栏而望,只见望湖楼下的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三、初读感知
1、品读古诗,多读几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及评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及评析
杨永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杨永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棠张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2.字里行间觅童趣品读学用总相宜——《剃头大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3.由象及情言意共生
——《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及评析4.情境体验启迪创造
——《啊哈!黑猫警长》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5.突出重点一课一得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及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第【3】篇〗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文题目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
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
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一、识生字妙切入,感古诗韵味师:今天,杨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字,(板书“廿”)认识它吗?(生摇头)提示一下——比如“二十七日”在日历上会写(手指“廿”)这个字加上一个“七”,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吗?(生纷纷说是“二十”的意思)对,那么它念什么呢?老师告诉你,它就念“niàn”。
师:老师让这个“廿”字变得再广一点儿,多几点儿。
(板书“庶”)这个字就是多、众多的意思。
谁知道它读什么?生:它读“zhé”,“甘蔗”的“zhé”。
师:不对,“甘蔗”的“zhé”上面长着草呢,这个字头上没长草。
(生笑)生:它读shù,《三国演义》里面有个人叫“徐庶”。
师:嗯,了不起。
古代高官犯了错,皇帝要把他贬为普通老百姓,就说是“贬为庶民”。
师:老师让它再变一下身,用走之底把这众多的东西全盖住。
看你认识吗?(板书“遮”,生纷纷说“zhē”)对,这是本课的生字,读两遍。
能组个词吗?生:遮住、遮挡、遮盖。
师:来,书空一遍,注意上面“广”盖头,下面“之”托底,这样才能写紧凑。
能记住这个字吗?【评析】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
一个生字“遮”在教师的妙语点化中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有趣:从“廿”到“庶”再到生字“遮”,渐变渐进,步步为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三个“关系字”的音形义,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师:恭喜同学们,本课唯一的一个生字让你记住了。
读通课文没问题了吧?有信心的先站起来。
(生读)师:诗题是本诗最长的一句话,11个字,它点出了时间、地点、事件。
师:这首诗的韵脚是什么呢?看看每句诗最后一个字,(山、船、散、夫)韵母相同,读起来更上口,才更有诗韵。
【评析】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各不相同的诵读中感到读古诗有意思、有情趣,同时无形之中又是对古诗一遍遍的感知,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二、知诗意明画面,入境品悟师:今天读的这首诗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所作。
(五年级语文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五年级语文教案上课班级:____(省、市、区、县)实验小学五(6)班上课教师:淡泊的峰上课时间:____年5月9日课前我将课文板书好,然后又在黑板右边写了三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问谁能很快给这三句诗的每个字标声调,之前我做了一个示范,学生很快标好。
我又告诉学生,在古诗中第一、二声读的时候要长,第三、四两声朗读的时候要短,学生比较惊讶,我随即请他们再读。
学生读得比较生疏,但比较喜欢这样的尝试。
我也和他们一起尝试。
上课了。
接着,读完以后,我请他们谈谈发现的共同点,他们很快说出三句诗的主题是雨。
唤醒经验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雨呢?生:夏天的雨。
师:有没有还喜欢夏天的雨的?我见很多人举手,接着问:“在你的印象中,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请用一句话来说说。
”生:非常得清脆,淅沥沥,淅沥沥的。
生:啊?师:这像春天的雨。
生:夏天的雨哗啦啦,哗啦啦的,很大的。
生:夏天的雨还会有雷声。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夏天的雷阵雨。
(录音放起,教室里雷声骤起,同时,伴随着很大的雨声)师:夏天的雨常常是这样的,除了雷声,雨声,我们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风。
生:天上全部都是乌云。
师:可谓乌云密布。
生:还有闪电。
师:那夏天的雨常常是这样的,这让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呀?生:爽!生:跟他一样的感受。
师:我们对夏天的雨是这样的感受,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遇到了一常大雨,不知道他的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找一找。
生:(读)读得非常好。
师:再请一位来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哪些景物?一生再读。
师:敢不敢一起读?生齐读。
师:苏轼在下雨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生:天上的乌云。
师在“黑云”下打了三角。
接着又标出了白雨、卷地风、水。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轼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生读,并体会。
“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教学实况:我问孩子:“雨前,你看到什么样的景物呢?读一读……”“黑云翻墨未遮山。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学案例

2.邀请音乐老师进行配合,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诗歌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
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韵律和意象,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音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诗歌内容具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3.分组讨论和分享心得的运用: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心得,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体验美好,表达美好。
3.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4.教育学生要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朗读、默写、鉴赏其他古诗词等。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启发式教学法与情感教学法的完美结合: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情感教学法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了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精选15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精选15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篇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上课班级:溧阳市试验学校五(6)班上课老师:淡泊的峰上课时间:2023年5月9日课前我将课文板书好,然后又在黑板右边写了三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问谁能很快给这三句诗的每个字标声调,之前我做了一个示范,同学很快标好。
我又告知同学,在古诗中第一、二声读的时候要长,第三、四两声朗读的时候要短,同学比较惊异,我随即请他们再读。
同学读得比较生疏,但比较喜爱这样的尝试。
我也和他们一起尝试。
上课了。
接着,读完以后,我请他们谈谈发觉的共同点,他们很快说出三句诗的主题是雨。
唤醒阅历师:你最喜爱什么季节的雨呢?生:夏天的雨。
师:有没有还喜爱夏天的雨的?我见许多人举手,接着问:“在你的印象中,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请用一句话来说说。
”生:特别得悦耳,淅沥沥,淅沥沥的。
生:啊?师:这像春天的雨。
生:夏天的雨哗啦啦,哗啦啦的,很大的。
生:夏天的雨还会有雷声。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夏天的雷阵雨。
(录音放起,教室里雷声骤起,同时,伴随着很大的雨声)师:夏天的雨经常是这样的,除了雷声,雨声,我们还会发现什么?生:还会发现风。
生:天上全部都是乌云。
师:可谓乌云密布。
生:还有闪电。
师:那夏天的雨经常是这样的,这让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呀?生:爽!生:跟他一样的感受。
师:我们对夏天的雨是这样的感受,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遇到了一常大雨,不知道他的发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找一找。
生:(读)读得特别好。
师:再请一位来读,请同学们思索一下有哪些景物?一生再读。
师:敢不敢一起读?生齐读。
师:苏轼在下雨时候发现了什么样的景物?生:天上的乌云。
师在“黑云”下打了三角。
接着又标出了白雨、卷地风、水。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轼发现的景物是怎样的?生读,并体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抄写并背诵《古诗词三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b.写一篇关于本诗的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c.选取诗中的一个景象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意境以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个性化解读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教学以问题导向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教师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望湖楼醉书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培养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辨能力
4.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美。
2.互动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a.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b.对作业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c.组织优秀作业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堂实录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生:自读师:读得很流利,读慢点会更好。
生:生读师:有点古人的味道,谁再来读?生:生读师:真的是字字清晰,非常的棒,送给他掌声。
谁再来?生:生读师:慢慢的娓娓道来。
非常棒,我们一起来,你们读前半句,我读后半句。
生:生读师:这一次我们反过来,我先来。
生:生读师:很棒,这一次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孩子们,我们反反复复的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发现诗题特别长。
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师: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呢?生:在这一天,苏轼坐在望湖楼上喝着酒写的书。
师: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还喝了一点酒夏日中你所见的暴雨给你是什么映像。
生: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看电视很害怕。
师:这是她的感受,你们呢?生:水多淹到膝盖了师:很大,生:回家时,在路上开着车,车无法行使。
师:你是感觉到雨很大,导致雨后积水很多生:雨非常大,车前窗不到一秒有积满了水师:你们谈到坐车上的感觉,那你行走在雨中是什么感觉?生:下水道堵住了,我当时很小,如果是我自己走,我想可以游泳了。
师:夏天的雨很大,那诗人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呢?自己读一读诗,多吟诵几遍。
读着读着,你就有感觉了。
生:生读师:把你刚才看的感受,分享分享生:一场暴雨,天很黑,像墨一样。
师:你已经从一些词上面得到一些信息了生:刮起的风就像龙卷风。
师:你感觉到下雨还有大风生:天海没有完全黑的时候,水已经淹起来。
师:给你感觉这场雨下得很大。
生:这是一场暴雨,苏轼从上往下看,可以用天来比。
师:你从诗的最后三个字“水如天”感受到的,很好师:这是一场典型的夏雨,他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去的。
再读,在诗中可以圈画一些词来。
读出声音。
师:这场雨是怎么来的?生:雨来得很急师:雨来之前,你看到什么了?生:黑云像墨翻了一样在滚。
师:哪个词?生:黑云翻摸师:这个云就像…..生:像打翻的墨汁在翻滚。
师:把你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生:生读师:谁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生读师: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腾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4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篇1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由课题导入,了解题意及诗人。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3、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4、教师简单出示图片:介绍望湖楼及诗人苏轼并范读题目,学生再次读好题。
读题,并解题。
注意理解“书”就是写的意思。
听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苏轼并范读。
二、初读指导。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自由读古诗。
读出节奏感来。
三、学生品读诗句。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特点和古诗的语言美。
课堂交流。
1、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3、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4、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首诗呢?(读出雨来得急、大,风过后水天一色的惊奇语气)5、指名用惊奇语气读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
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
(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
(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
(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
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
(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
(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师:是的,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雨像千万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争先恐后地跳进船舱里。
生3:我看见了风,忽然刮来一阵卷地风把云吹散了,把雨吹停了。
生4:还写了水,望湖楼下水像天一样。
师:(B板书:水)水像天一样如何呢?(像天一样明净、一样蓝、一样辽阔)。
师:大家看每句诗都是一个画面,四幅画就是一幅动态的画卷,谁能把这幅画卷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师随机指导)(课件出示)
P乌黑的云像打翻了墨汁,还没来得及遮挡住山。
P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P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P望湖楼下水面向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师:同学们不简单,短短时间内读出了这么多画面。
其实最不简单的是苏轼,他用寥寥28 个字就浓缩了四幅画面,景物之多(B板书:景物多)让我们目不瑕接。
更可贵是的每一个景物、每一幅画面都描绘得相当精彩、美妙。
再次走进古诗,细细品味。
你认为精彩在何处?美妙在何处?(生自己品读)
预设1:
生1:我觉得“黑云翻墨”的“翻”字好。
师:眼睛真雪亮,说说你的理由!(“翻”字让我仿佛看见黑云在翻滚着涌向山头。
)师:你太会想象了,浩浩荡荡的黑云翻滚着涌向山头,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气势很大,来势汹汹)
师:好一个来势汹汹,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生读,齐读)
生1:我喜欢“卷地风来忽吹散”的“忽”字,它让我感觉风特别大,特别急。
师:是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气势不是特别大)
师:老师觉得你刚才的那阵风算不上卷地风。
能再来一次吗?(生再读,强调了卷地
风与“忽”字)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生1:我喜欢“望湖楼下水如天”句中的“水如天”,把水与天作比,水像天一样明净,一样辽阔,水天融为一体。
师:与前面的翻、跳、吹等动态美相比,如果前者写的是动态的美,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是一种静态的美),
师: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这正是这首诗的美妙所在。
(B板书:动静结合)
预设2
生2:我喜欢诗中第二句的“跳”字。
师:我觉得你非常会学习,刚才我们品动词“翻”,现在你立刻说“跳”,学以致用,聪明!说说你的理由!
师:说说原因,“跳”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到雨珠乱蹦乱跳,像人一样!)
像大人还是小孩?(像小孩)怎样的小孩?(调皮的小孩)
师:好一个调皮的小孩。
在苏轼眼里这雨点就像调皮的珍珠乱蹦乱跳,诗人的喜悦之情尽在这一个“跳”字,充满了动态的美,这些雨点还调皮地跳进船里呢?它们怎么跳进船里的?(乱入船)。
师:从这个“乱”字你又读出了什么?(雨下得非常大,许多雨点争先恐后地往船里跳。
)师:多妙的跳珠乱入船。
轼自己也最欣赏此句,十五年后他再次醉酒雨中赏西湖,感慨道:(课件出示)(齐读)
P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师: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生读,师指导,齐读)
P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我们把四幅图串成一幅画卷,感受到这幅画卷变化怎样?(变化快!)(B板书:变化快)
师:这场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得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的“未”字,
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雨就下来了。
)
师:是的,雨比云快。
哪儿看出去得快?(“忽吹散”看出去得更快)。
师:来得快,下得急,已经让我们惊喜,而顷刻间云消雨散,则让我们惊叹,在朗读时,感情的至高点在“忽吹散”,前面应该为后面蓄势。
(P课件出示古诗)(P师配乐《赞西湖》、配图范读)(指名看画面配乐吟诵,一齐吟诵)
师:940年前的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那绝美的地方,苏轼醉了,他因什么而醉呢?(醉于酒;醉于西湖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醉于西湖的山水,醉于西湖的瞬息万变……)师: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课件出示)(男生齐诵全诗)
P全诗
师: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课件出示)(女生齐诵全诗)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男女生齐背全诗) 师:940年后的今天,在明净的教室里,我们也醉了,我们因什么而醉呢?(醉于西湖的美景;醉于西湖的忽而雨,忽而晴;醉于苏轼的这首诗)。
师:短短28 个字把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作雨停、水天一色刻画得淋漓尽致、色彩鲜明、动静结合,阴阳变化于顷刻之间!怎一个“醉”字了得,让我们再醉一次!(P 配乐:《赞西湖》师生一起在音乐声中吟诵)。
师: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放逐于杭州当判官,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游览西湖,突遭暴雨来袭,在别人看来,一定是件狼狈扫兴之事,而苏轼却抓住此机会,留下了佳作。
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一个心胸开阔,乐观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事都能坦然对待的人;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作诗的人……)师:是的,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坦然面对,这就是心胸开阔,这就是豁达。
他的诗的特点就是清新豪健,他的词也开豪放之风。
重新审视这首诗,把我们的心与苏轼
的心贴得更近一些,再诵此诗,展现出一个豪放豁达的苏轼。
(师生再次吟诵此诗)师: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将自己放逐于西湖,在诗酒和山水之间寻觅着心灵的故乡,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而西湖因有了苏轼才有了苏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变得更有韵味,更令人神往。
师:课前我们背诵了一些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齐读)
P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师:作家,余秋雨的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课件出示)
P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
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
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P板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