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提要:

应对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作为国家人才的输送地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出高素质、心里健康、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自闭、抑郁、精神分裂等问题屡见不鲜,焦虑、沮丧、偏执等更是成了大学生的通病。他们甚至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举动,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使得社会史无前例地开始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近期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新闻出现频率并未低于过去,这让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往往高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只是在课程安排上进行调整,每周增加一节心理健康的教育课;或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或者医院资历较深的医生进行授课;再就是建立专项热线,为有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困惑于心理问题,到最后出现严重问题。工作做不到位是很多大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新媒体为主体,配合其他方式教育。

应对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诞生为标志,由手机、博客、维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它所缔造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印刷类、电子类媒体而言,实现了不可比拟的飞跃。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其心理机制、心理人格、道德认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了他们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步伐;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使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自由,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话语权;新媒体还不断地揭示社会弊端,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传媒世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信、公平、正义、正直等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们

开辟了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精神交往第二世界,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养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难以调控与监管的空间: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匿名发布、传播、接受有害言行的可能和便利,特别是在网络、手机、博客等虚拟性、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上,同步监管机制的缺失容易让腐化堕落、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其间,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多元异化”的迷惘;其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行为和接受行为采用了虚拟化的自我定位和交往方式,大学生们以隐匿的角色介入到传播过程之中,长时期浸淫其间,便会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增加孤独、苦闷、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形成无法自拔的“困境循环”。虚拟角色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下降,信任危机时刻闪现;再次,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网友”、“博友”(博客)、“播友”(播客)等崭新的交际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社会交往的内涵与外延泡沫化膨胀,传统交际的种种约束外力在消解,传播区域与媒体本身结合度越来越高。大学生们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目光、舆论的快餐式交际方式,放纵着潜意识中追逐的欲望,而责任和义务在“隔断异化”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因此,大学生们一旦在此平台上遭遇交际挫折,容易滋生多疑、恐惧、敏感乃至麻木、冷漠等心理疾病。

由是观之,新媒体时代确实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竖起了一柄

“双刃剑”。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契合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特点,强化“自我教育”功能,积极探索创新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特殊而又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要点入手:

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一)更新思想

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作为先导,切实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思想。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新媒体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育经验、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才能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二)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是指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它是为传播内容、传播谋略服务的。通过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意图传给大学生,对于社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灵活运用传播技巧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十分重要。作为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充分巧妙利用新媒体优势,增强教育效果。要求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结合实际特点开展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多渠道、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