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侯羿君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作者:吕建萍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1期吕建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他还明确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们就对小康社会有过美好憧憬。

1982 年9 月党的十二大把“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主要奋斗目标提出,经历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以后的“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从1997 年党的十五大首提“两个百年”中“建设小康社会”,到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多年来我们一直跟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走向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 年11 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

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正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成为了引导中国人民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政权建设视角下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政权建设视角下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2年第2期政权建设视角下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雷洁(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摘要】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人民中汲取更强大。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权建设的核心理念,将人民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液之中,将紧紧依靠人民体现在国家政权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实现了江山与人民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权;人民;江山百年党史,回溯过去,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了“人民”在打破一个旧的世界,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我们党对依靠人民群众和发动人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迈过一个又一个的曲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中。

深刻把握政权建设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有助于理解“江山”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深化了“执政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巩固了我国的国家政权。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内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论证了人民与江山之间的哲学关系,即辩证关系。

首先,江山的根本立场是为了服务人民。

要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人民群众赞不赞成,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各项事业是非成败的标准,要把人民作为检验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我们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行动遵循,让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主旋律

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主旋律

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主旋律作者:本刊记者胡丽莉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5年第4期文/本刊记者胡丽莉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共识,奏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旋律。

在自治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指出,全区上下必须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好全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已然成为我区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在新常态下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行动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13 亿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 万人以上。

”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再难也要攻坚克难。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条件好的地区基本已经脱贫致富,让剩下的8000 多万人脱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硬骨头”难啃,但必须啃下来。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这些地方群体加快步伐,在2020 年之前也踏入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核心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

正如相关评论所指出,这个“全面”,体现在其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全面小康目标,我们显然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提供了平台。

有的代表提出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年龄老化、断层严重、观念陈旧、能力缺失、地位不高等问题;有的代表指出看病贵、看病难、医患关系没有解决好,医院以营业额高低论英雄等问题。

各方面的“短板”很多,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决不能在任何一块上“偷工减料”。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老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 亿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作者:张翠霞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6期张翠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格局,是发展为了人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理念、对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是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提出了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实施的方法,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统领。

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现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党坚强了,人民才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它三个“全面”的关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总要求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致的目标来做支撑,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才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在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指出:“到2020 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小康社会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悟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简单概括,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建设,实现“三个进一步”。

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个方面是政治建设,建设法治化、人民民主化、权力制约化和能力提升化的政治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协调有序、法治和民主并重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创建,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安详和谐的文化环境。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公正、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拓展公共服务与民生领域,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人口和计生、现代化农村、绿色低碳等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五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让全体国民早日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社会效益,更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进行关注和观察。

中国的发展成果通常会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形成一种以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为代表的全新文明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2020年11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论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伟大成就,研讨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何毅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分别到会致辞。

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发表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首席专家李培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长姜培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徐显明,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院长张文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分别发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红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分别主持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景象为世人瞩目。

魏礼群在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景象为世人瞩目,最为突出的重大标志性成就有六个,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开拓了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境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全方位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为*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执笔人分别为:主论坛朱瑞,分论坛一苗芃,分论坛二傅王倩,分论坛三李嫣然、许茜、贺少雅,分论坛四简燕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田海军
【期刊名称】《实践(党的教育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稳定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那么,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总页数】1页(P27-27)
【作者】田海军
【作者单位】赤峰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现"十一五"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巩固和发展好的形势,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要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3.全力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记2020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
4.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

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
高速增长。

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5.全力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现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实现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实现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者:金民卿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1期文_ 金民卿【摘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前进的价值指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条件下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的战略目标。

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强化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创造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突出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接受人民检验,明确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评判主体地位;切实把人民主体地位原则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转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精准诠释。

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和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和“接受谁的检验”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站稳政治立场,践行根本宗旨,交出完美答卷,接受人民评判,真正把人民主体地位原则转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实践。

一、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强化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创造主体地位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分界线。

早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马克思就鲜明地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毛泽东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冀人新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开课PPT课件_5

冀人新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开课PPT课件_5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14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的确定 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的确定
1.小康目标的提出
2.小康目标的确定
1.“小康”目标的提出(邓小平——中国的
现代化)
小康最早源于《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恩格尔 系数越 低,人 民生活 水平越 高
基尼系数 是居民收 入差距的 指标,系 数越大, 不平等程 度越高。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物质文明(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
政治文明(民主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三农问题的定义
PICTURE
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 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 之重”。
所谓农村问题,实际上指的就是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 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 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 点不一,必需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 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 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 强。
崇文 融和 创新 致远
问题探究
说一说,我国现在都有哪些矛盾和问题。想一 想,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着重 从哪些方面着手?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 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 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 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 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 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 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 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 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民生目标

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民生目标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民生目标作者:董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就未来我国共享发展与民生目标的实现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十三五” 共享民生作者简介:董玲,中共吴忠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162-0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需要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以及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大理念分量厚重,是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

共享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而民生是我国一直以来重点强调的工作目标,在新的发展规划下,要积极落实共享发展,最终实现民生工作目标。

一、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共享发展,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通过更为科学、有效制度的制定与安排,使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全体人民都能够获得更高的获得感以及自豪感,以此在对发展动力增强的同时使我国人民能够在团结的情况下共同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对于共享发展而言,其同我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具有着较为积极的契合,全面小康是我国全体人民共享的小康,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地区、一个人没有达到小康、出现掉队情况,目标则没有实现。

根据这一点,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即要按照人人尽力、人人参与以及人人享有的要求,要完善制度、坚守地线、突出重点,在机会公平以及基本民生全面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向小康社会的共同迈进。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当时的理念是首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社会水平还是经济水平都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该阶段中,实现富裕的途径就是先富来带动后富,通过共享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作者:杜珉璐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践行人民中心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民生愿景,开启了为民谋福的新征程。

关键词:十九大;人民;民生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03-02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高瞻远瞩,通篇洋溢着改革实干的豪情,承载着人民的历史担当,到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

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高峰。

报告鲜明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三个意味着”、“五个是”和“八个明确”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新思想”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全面增进民生福祉”的执政理念。

一、坚持人民中心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意味着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每个中国人创造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

《孟子·梁惠王下》中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使命和价值追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中国创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中国创造”

专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贡献(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中国创造”苗美娟,李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贡献(三)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我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小康社会。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砥砺奋进,基本建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推进了标准化均等化进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设施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策划、《图书馆论坛》编辑部编辑出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贡献”专题,全面总结公共文化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卓越贡献和丰富经验,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摘要公共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具体体现为: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空间通过品质化、智慧化、体系化、社会化建设实现了基层公共阅读空间的划时代提升;“你选书我买单”将传统上以采访馆员为主导的资源采购模式转向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采购模式,真正做到“我的阅读我做主”,引发公共图书馆资源采购的中国变革;图书馆跨界合作以“阅读服务+”引领全民阅读新生态,彰显以制度优势实现公共阅读空间快速布局、纳入总分馆体系统筹协调、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中国路径;扫码看书听书、网上预约社区投递、图书转借、“书来书往”社会大藏书流通体系、信用服务等依托先进的互联网和物流技术,形成了互联网应用的中国引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快速推进中呈现出政府主导、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体系开放包容、向基层专业化拓展延伸的中国特色。

【毛概课程题库】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毛概课程题库】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令狐采学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D )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A.文化B.交流C.外交D.发展2.( D)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传统B.政策C.教育D.创新3.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D )优先。

A.利益B.速度C.人才D.效益4.坚持协调发展,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A)。

A.整体性B.分散性C.高效性D.经济性5.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C )待遇。

A.教师B.公务员C.技术工人D.工程师6.经济改革的方向是要让(D)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科技、B.创新、C.政府、D.市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B)。

A.共同富裕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现代化建设8.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推动(A)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

A.供给侧改革B.产业结构升级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9.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第一道关是要完善(A)A.社会保障B.税收调节C.公共服务均等化D.市场经济10.十八大进一步把(B)纳入到现代化建设布局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A.社会和谐B.生态文明C.政治D.文化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所在。

( D )A.一致愿望;根本利益B.共同愿望;本质利益C.一致愿望;本质利益D.共同愿望;根本利益12.(C)是最大的民生。

A.卫生B.教育C.就业D.三农问题13.(C)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文化14.构建国家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题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D)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_张澍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_张澍军

吉林日报/2013年/3月/19日/第008版学习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张澍军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始至终贯穿了“以人民为本”的精神和底蕴,创新性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建设发展成就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观点,具有深刻的唯物史观价值。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依靠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依然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并将这一思想观点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

这就启示我们: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

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首要内涵。

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但是,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能够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上升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

这就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呈现方式明晰化、具体化。

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解放乃至人类解放实际是将“无产阶级的原则”“提升为社会的原则”。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这个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

唯有这样,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新时代我们如何实现全面小康

新时代我们如何实现全面小康

新时代我们如何实现全面小康在新时代,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使命。

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富足,更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

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全面小康呢?本文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和关键。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首先,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其次,要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再次,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最后,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障和推动力。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

其次,要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府决策执行效能。

再次,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家安全建设,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价值。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加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

首先,要加强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其次,要加强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力。

再次,要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要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10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10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10篇)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10篇精选)我们的祖国如今高速发展,凭借着努力奋斗站上世界的舞台,那么一起看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10篇精选),欢迎阅读!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文篇1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也是马可波罗笔下那个物产丰富的世外桃源,她曾经也有屈辱的近现代史,但如今踏上新征程新时代的她,更是一头昂扬奋进的东方雄狮。

翻开此书,回_伟大成就,我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国度的复兴。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辉煌的昨天,振奋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看完令人百感交集、心潮腾涌。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一部分看来确实字字如血,然而辛苦却不止十年之久。

为救落水孩童三入冰河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用生命保护小高岭阵地的杨根思;坚韧勇敢的“空中英雄”张积慧;深入虎穴,俘虏63名英军的“二级孤胆英雄”刘光子,当然还有黄继光、邱少云等许许多多“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战功彪炳史册,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然而,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昨天”不止有鲜血和泪水,还有进步与辉煌。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建设下,焕然一新,从无到有,像川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解放”牌汽车还有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些都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

“国泰民安方为上,此生无悔入华夏”。

在令人振奋的“今天”,中国就好比是活在西方人的科幻小说里,改变着自己,也震撼着世界。

从中国天眼、蛟龙号到蓝鲸2号,从科技创新、绿色中国到圆梦工程,还有以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动车组,依靠技术领跑世界。

中国从有到优,无不展现着祖国在奋进之路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离不开每位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埋头苦干的付出。

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仰赖如南仁东、李家琦、徐立平等等这样的“工匠”先辈们的负重前行。

徐立平说:“不尚浮华,甘于寂寞,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赚钱、养家的工具,而是对所做事情始终耐心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我认为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观后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观后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观后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在这个伟大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这些价值观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精神支柱。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发展迅速,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坚强领导。

在这个伟大时代,青年人肩负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我们要牢记党的培养和期望,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四个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四个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四个自信”作者:陈欢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21年第1期文/ 陈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 721001)摘要:2020 年是决战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节点,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突出中国特色,彰显道路自信;坚持与时俱进,彰显理论自信;健全治理体系,彰显制度自信;厚植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自信战略意义2020 年是决战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节点,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突出中国特色,彰显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中体现。

自从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后,我国就明确了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从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出发不断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再到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延伸和拓展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平衡协调发展,也促进了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

这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突出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开创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充分彰显出我国的道路自信。

其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而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人民群众解决发展水平不高、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切和回应,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键举措,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展现。

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凝聚中国力量、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动力源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作者:辛鸣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2期文_ 辛鸣【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发展上做文章,在“全面”上下功夫,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经·大雅·民劳》)实现小康是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把实现小康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推进。

千年梦想、百年目标,在2020年变为现实,这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

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理论清醒、政策稳健和实践定力,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全面小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小康”是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的一个与理想社会最高阶段“大同”相对应的初级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针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擘画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并且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邓小平提出:“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这样的发展“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8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 1009-8976CN 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6卷第2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5,Vol.16,No.28/4229-31DOI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08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稿日期:2015-03-0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10024)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CZ007)作者简介:侯羿君(1988—),女(汉),湖北孝感,硕士,助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侯羿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州510225)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29-0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和社会基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和经验。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才能如期使我们国家在建党一百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发展经验也说明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

在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新概念、新思想,从党的十五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提出从“建设”到“建成”的战略部署,明确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和依靠力量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事实表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强民富目标的强大根基。

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

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涉及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

(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实践主体地位人类社会历史是人民实践活动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阶段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的阶段。

“我们应该更加突出地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把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贯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得以生成和发展。

牢牢拧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制度完善等,增强人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建设,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的民生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

因此,我们党要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利益主体地位人民既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又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和所有者,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中国经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之时,就运用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表述,突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开篇就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具体方面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人民根本利益既包括对物的需求及其满足,也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及其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自然利益、发展利益,彰显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

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和政府应高度关注人民的发展利益,尽可能满足人民的发展要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2]。

因此,我们党要坚持“利民、惠民、富民”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三)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价值主体地位“为什么人”的问题,即对于什么人有价值、谁是价值主体,是历史观、群众观的一个重大基本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群众观,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

建立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等都是为了人民幸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的发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时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文化权益。

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除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还内在地包含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等的全面发展,这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明确人民的发展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组织和动员人民投身国家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一)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活力,把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党要想在执政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3]。

如农村土地改革、乡镇企业兴起、国有企业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等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产物,都是人民实践智慧的运用。

因此,党的十七大把“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大历史经验03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之一,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人民从各种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要求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要求弘扬中国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求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发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国奇迹”的热情和信心。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创造性劳动是人之所以为社会主体的根本标志,不断增长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伟大的开创性事业。

开创性的事业呼唤着创造性的劳动。

”[4]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只有依靠我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5]显然,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亿万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和完成,同样,个体提升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也要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主体素质高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之一,而从事创造性劳动需要智慧、需要知识、需要技能,因此需要推进人的主体素质现代化。

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利;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依靠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劳动创造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承认和尊重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