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8edd22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6.png)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不受主观意志影响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或承认它们的存在,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以下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些重要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逆转的。
人类社会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经历了种种变革与演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无论是经济系统、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一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就很难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例如,农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人类从游牧社会转向农耕社会,这一变革带来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巨大变化,而且后续的演化也不可逆转。
第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渐进的。
社会的发展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渐进过程。
人类社会的进化是一个渐进逐步的过程,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是在前一次变革和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例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每一次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多因素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作用。
经济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但其他因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政治制度的变革可以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传承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等等。
第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矛盾斗争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和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矛盾和斗争既有阶级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纷争等方面的矛盾。
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总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逆转、渐进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各个方面相互关联且存在矛盾斗争。
这些客观规律的存在和运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ed0900804d2b160a4ec020.png)
21
(二)阶级的本质
“所谓阶级,就是 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 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
22
22
(二)阶级的本质
•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相互斗争的社 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 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的产物,一句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 关系的产物。”
20
20
(二)阶级的本质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还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 “同样,也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 主或小店主的崇拜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 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 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 小资产者的社会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 的任务和作出的界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 在实际社会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
•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并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 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作为研究的 出发点。
19
19
(一)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 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 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 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 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 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 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作用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bdf78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1.png)
1.引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厚的过程,其推动力量多种多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2.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匮乏、地理位置的优劣,都对社会历史的走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河流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与黄河、长江等河流的季节性洪水、肥沃的河谷地以及温和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反之,沙漠和荒漠地区的居民则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这些自然条件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历史特点。
3.科技与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人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4.政治与制度政治与制度的变革也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治权力的更迭、不同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变革,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
古代的君主制度、封建制度,近代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文化与价值观念文化与价值观念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不可忽视。
不同的宗教、哲学、道德观念,塑造着不同社会的文化面貌,并且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兴起与发展,都对世界各地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总结与展望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然环境、科技与生产力、政治与制度、文化与价值观念,这些力量共同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
除了自然环境、科技与生产力、政治与制度、文化与价值观念等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97d1665b915f804d2b16c183.png)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
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
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
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其实际内容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这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关系为中介,上层建筑为逻辑终点,表现出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
第十二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二)PPT课件
![第十二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09357daf45b307e87197b8.png)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大小,个 人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牛顿
孙中山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主义和 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召唤英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 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 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
是什 么为 什么
理论基础
技术
手段
做什 么怎 么做
可能
从个别 到一般
知识形态 认识世界
现实 从一般到个别
物质形态 改造世界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的变革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cb1e4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f.png)
第十章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且还深刻阐明了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
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才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线索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对社会历史大方向、大趋势的信念,进一步增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节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社会形态在分别考察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和其他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完整地把握社会形态这一唯物史观所特有的基本范畴了。
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有机体。
这一范畴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它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思想条件。
正如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上层建筑是如同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那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
如,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社会经济形态意义相近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而社会形态除主要是指经济形态外,还包括政治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即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极其复杂的。
构成一定社会有机体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不可能是单一的,纯粹的,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外,往往还保留有旧社会的制度、设施和思想的残余,也会在自身中孕育、萌发出未来社会的胚芽。
列宁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而且也不会有‘纯粹的’资本主义,而总是有封建主义、小市民意识或其他某种东西掺杂其间。
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39ad75c276a20029bd642d39.png)
一、 (一)3、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
(1)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
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2)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 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1995:《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之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页
一 (一)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一 (一)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104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于 生产关系
一 (一)1(3)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 (一)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P108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 → 上层建筑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 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 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 尺度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 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4575ff10a6f524cdbf8593.png)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获取必要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存活动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和被社会存在决定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一直保持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之间的非完全同步化。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化。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四,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范畴,包含了人类社会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019考研政治(第六讲)唯物史观-PPT文档
![2019考研政治(第六讲)唯物史观-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7d1e92ee87101f69e3195b8.png)
2019/2/4 9
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四要素) 1、根本动力 社会 基本 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
2019风俗、习惯)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非意识形态的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 形式逻辑等
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观念结构) 宗教、哲学等 (思想结构) (文化结构) (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2019/2/4
7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 现在:
⑴ 各个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革命) ⑵ 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改革)
1、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 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 的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平革命
⑶ 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及表现。(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化理论的8、9章联系)
2019/2/4 19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最终动力) 原理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最 终根源 •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意义—— •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动力技术发展的历程
![动力技术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7eadb5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8.png)
动力技术发展的历程一、前言动力技术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动力技术也在不断地演进和革新。
本文将通过对动力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总结,探究其演进轨迹和未来趋势。
二、蒸汽机时代蒸汽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动力机械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8世纪末期,英国工程师詹姆斯·瓦特改进了当时已经存在的蒸汽机,并将其应用于纺织、造纸等行业。
这项发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三、内燃机时代20世纪初期,内燃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成为主流动力源。
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发明了第一个四冲程气缸式内燃机,并于1876年申请专利。
随后,法国工程师迪波尔改进了奥托发明的内燃机,并将其应用于汽车、船舶等领域。
内燃机具有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等特点,成为了现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源。
四、电力时代20世纪初期,电力开始逐渐取代内燃机成为动力源。
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在工业、交通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动机、蓄电池、变频器等设备的出现,使得电力在能量转换效率和环保方面具有优势。
五、新能源时代21世纪初期,新能源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发电和交通领域。
同时,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这些新型技术不仅具有环保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动力技术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
六、未来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未来动力技术将会呈现以下趋势:1. 新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动力源,成为主流动力。
2. 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动力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3. 轻量化、模块化和多功能化是未来动力设备的发展方向。
4. 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将与动力技术紧密结合,形成新型智慧动力系统。
七、结语动力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3a7ceac8d376eeaeaa3123.png)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易考选择题)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决定着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也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到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其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会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促进社会形态的量变,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三大主要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专题八_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专题八_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325164c3b3567ec102d8a85.png)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 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 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更突 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 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结构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广义指生产方式 狭义指经济关系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 *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 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 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 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一是要了解各阶级的客观经济、政治
情况 二是要了解各阶级的现实关系 三是要了解各阶级的历史变化和动向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ຫໍສະໝຸດ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
专题八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改革以及科学技术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 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 会的基本结构(见下图)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 面
动力系统发展史
![动力系统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cb43d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c.png)
动力系统发展史
好的,为你介绍动力系统的发展史。
动力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热机是蒸汽机,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交通领域。
在坦克发展初期,人们尝试将蒸汽机作为坦克的动力系统,但由于蒸汽机体积大、笨重等缺点,很快就被内燃机所取代。
内燃机具有功率大、转速高等优点,可以通过增加排量和缸数来提高功率和扭矩,因此成为了坦克动力系统的首选。
随着坦克的发展,对动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坦克需要的发动机应具有功率大、低转速扭矩大、体积小、抗损伤性强等特点。
在这一时期,航空发动机逐渐被应用于坦克上,因为它具有重量轻、功率强劲、抗损伤能力强等优点。
动力系统的发展对于坦克的性能和作战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推动了坦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2e30c50dff00bed5b8f31d07.png)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社会变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 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 二、赏析毛泽东诗词:贺新郎 读史
• 贺新郎· 读史 1964年春
•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 因此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 阶级还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 社会形态质变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次社会 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完成的。 •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 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 资料:劳动资料。它是人们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媒介体, 同时又是人的自然机体的延伸。其中,生产工具具有决 定的意义。生产工具决定和制约着人们改造自然的尺度。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 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
•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政治上层建筑Βιβλιοθήκη 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任何政治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思想 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的产物;
•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 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保障观念上层 建筑的存在与作用的实现。
• 基本原理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注释】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 “三皇”,把太皞(hao4 明亮)、炎帝、黄帝、少 皞、颛顼(zhuanxu)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 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的领袖。 •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完整word版)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完整word版)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e525a535a58da0116c1749fc.png)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程教案
周次:授课教师:朱锡斌
授课题目
第三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授课班次
学时数
理论
2学时
实验
/
教学目的及要求
全面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分析社会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第6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第6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5d7bf8524de518964b7da4.png)
“不坚持社会 主义,不搞改革开 放、发展经济,不 改善人民生活,只 能 是 死 路 一 条。”——邓小平
•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 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 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 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 场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恩格斯指出:‚我认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 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 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 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 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 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改革
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 有各自的特殊性 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 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 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 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 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商鞅变法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比较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 社会形态的质变,新旧 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制度根 社会变化的性质 社会制度的更迭 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 制度所作的调整 一般由被统治阶级发动, 一般由统治阶级内部发 旨在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统 起,旨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 发起阶级与目的 治地位而建立新的革命阶级 级的统治地位 政权 一般形式是暴力革命, 虽然也会引起利益冲突, 社会变化的程度 往往会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 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 武装斗争的形式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当代价值启示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当代价值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85592ff3169a4517723a3da.png)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当代价值启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理论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图从不同时期历史动力因素着手,然后进一步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内容做了详细的分析,力图探求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启示。
标签: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人民群众;经济因素什么是历史合力论?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1〕p225这是恩格斯在对历史合力论的经典阐述。
当前,系统和全面地探析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当代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时期历史动力因素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的诸多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等问题研究是专家学者们近三十年来争论的焦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持不同的观点。
20 世纪80 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
到了90年代由于时代背景的转变,有的学者把科学技术视为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系统中最主要的动力,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到了20世纪初,受我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影响,新世纪的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研究出现了从专题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的迹象。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转向了马恩的经典原著上,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历史的发展是来自各方面的力量相互交错的力量的“合力”的结果。
这其中的合力由哪些因素构成?有人认为是政治、法律、思想、传统、风俗习惯等相互作用的因素,有人认为这些合力因素单指不同人能相互作用的个人意志。
还有人认为这些构成合力的因素是以上两类观点的综合。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马克思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马克思](https://img.taocdn.com/s3/m/08554ac0aa00b52acfc7caa7.png)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既然社会历史是发展的,那么作为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的社会历史观就必须揭示什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事实上,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动力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些动力在发挥其作用时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要深刻认识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同时,这两对矛盾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或说解决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定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必将被消灭,而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将走向消亡。
本节分别从阶级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就阶级的产生而言,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第九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九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9898c016c85ec3a87c2c5c0.png)
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
思考: 什么是历史之迷?学了唯物史观对历史 之迷的揭示有何启发?
参考书:
l.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第一卷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5.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的影响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 进步。 (二)对科学技术的思考
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蒸汽机
比尔盖茨的童年
—
图1
一 攻七 占八 巴九 士年 底年 狱法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
图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同社会革命的区别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 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 式。 俄国改革 社会主义的改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独立报:中国人为什么有 理由感到骄傲
英国《独立报》刊登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有理由感到 骄傲》的署名文章,文章作者克里斯蒂娜· 帕特森在篇首这 样描述:“上周,在天安门广场,我感动得流了泪。我看 到了数以千计的人默立观看降旗仪式的场景 。” 在这个巨型广场,毛(泽东)曾经举行过集会,人们来这 里打太极拳、放风筝,游客们(几乎全部是中国人)互相拍照, 并且排队观看腰细如蜂的纤瘦军人围着旗杆行进,然后取 下红旗拿走。很多人面带微笑。如果他们不是在休假,那 就是在晚间散步。看着他们,看着他们望着我,我发现了 我以前很少见过的某种东西:一种从容的民族自豪感。 甫抵北京机场新航站楼,你立刻就能感受到这种自豪。 像天安门广场、紫禁城、长城以及中国本身一样,它是一 个庞然大物,是新中国光彩夺目的象征:它挤满了身着漂 亮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争先恐后表示欢迎。甚至连移民 办公桌都在按钮上方摆放了"欢迎您评价我的工作"的标牌, 你可以选择按钮,从笑脸到皱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运用能得当,能造福于为类; 运用不当,则会对人类带来灾难。 核武器 克隆技术等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抹杀人民群众 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 。
时势召唤英雄 时势锻炼英雄 时势筛选英雄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 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 众的意愿
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作用 的一致性 1.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 产生的
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作用 的一致性 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 开人民群众
•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 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 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 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其一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五、科学பைடு நூலகம்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二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知识爆炸
学习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劳动生产率提高,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机会 其三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赶考”。这就要求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三个代表
•2008年5月19-21日“举国哀悼日” 彰显“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按照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大小,个人可 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 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
指在历史上起过显著作用的个人。又可分为杰出的 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即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杰出人物:对社会生活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反动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代表人物。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 变化的。
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 的阶级和阶层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陈胜、吴广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
十月革命
如果结合以资源占有为基础的阶级分析来考察我国当前的社会阶级阶 层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大致可以发现十个轮廓较为清晰的社会阶层。后四类占人口数的近80%。
——邓小平
•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 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 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 实事求是地纠正。
——江泽民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 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阶级概念:“所谓阶级,就是这 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 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 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 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阶级根源于经济,属于经济 范畴。同时,也是历史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
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 于“超人”的诞生,“超 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 量”,“可以使千万年的 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 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 刻家加工的石头”。
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柏拉图认为:奴隶主贵族是 “神”用“金子”做的,具
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构成一个三层结构 的动态系统。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两种缺陷 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 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 用
坚持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是无 产阶级政党的本质 特征,是区别于一 切其他政党的显著 标志。
2.群众路线: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 归宿,它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
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 推翻现有制度
区别
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
使用非对抗性的手法 自上而下 使用对抗性手段
自下而上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18世纪70年代 蒸汽机 第一次产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力 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 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 空 间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 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工业经济形态过 渡到信息或知识经济形态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 式。2.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的必然产物。
(二)社会革命的作用
第一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 和决定性环节。第二能充分发挥 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 作用。
★“革命”与“战争”两个概念的区别:
决 定
反作用于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否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 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 本标准。 (2)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和根本标准。
•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 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改革的作用
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 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 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 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关系 类别
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
联系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历史人物的作用:
在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是扮演 重要角色的当事人。 成熟了的历史任务总是由少数杰 出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和提出。 思想界、文化界和科技界的杰出 人物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启动者。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统一中理解个人的
历史作用
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量 上说,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 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 质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 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 源泉。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三,人民 群众的社会实践 是实现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 法
1.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 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是非功过进行具体、全面的考察。 2.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考察和评价。
高级阶段发展的 低级阶段
向
生 产 关 系
人类社会是由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共产主 社会主 义社会 义社会
垄断资本 主义 自由资 本主义 封建社会 蒸汽机 奴隶社会 铁制农具 金属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工具) 石器 电力
电子计算机 原子能 空间科学技术
生产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中国农民起义简表(秦元)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量变)。 2. 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 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 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
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 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
“科学就是整理
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
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作用
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生活方式、生产方 式、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的含义
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 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活动。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 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 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