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广大学者及教师队伍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而在应试教育逐渐谢幕,素质教育渐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重要议题。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29.3%的学生被罚过站,18.6%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而学生的喜欢率却只有9%。显而易见,素质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相信学生
人是最富有感情的动物,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犯人外出修路时捡到一沓钱,马上交给警察,警察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戏虐道:“别给我来这一套,偷,你还来不及呢!”当夜,囚犯越狱而去。在逃亡的火车上,囚犯万念俱灰,蔫蔫地倚在厕所旁。这时一位姑娘过来,发现门扣坏了,遂轻声地对他说:“先生,请你为我把门好吗?”囚犯一愣,望着美丽姑娘信任、期待的眼神,使劲点了点头。到了下一站,囚犯下了火车,走进警察局自首了。在这个故事中:警察的不信任使他而感到绝望和被遗弃,是姑娘的信任又使他升腾起尊严感、自豪感,产生一种自爱、自律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呢?教师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相信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拉他们一把,相信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创造成绩。
二、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可见,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宽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若我们能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学生会更愿意亲近你、爱戴你。相反,粗暴的训斥,狠厉的斥骂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宽容
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太阳的温暖比北风的呼啸更容易让行人脱掉帽子,同理,宽容亦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既然批评和宽容殊途同归,而经常批评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那为何不对学生少些批评、多给予宽容,这样不是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吗?
四、帮助学生
人都喜欢受人重视,被人需要,学生也一样,喜欢被人夸赞,喜欢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学生一旦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承认,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进的动力。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同学,成绩不好,上课又不遵守纪律,不是讲笑话就是搞小动作,在班里很不受欢迎,一次上课,我发现他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低下头在纸上写着什么,我心里想:看你又在玩什么花样,走近一看:只见他课桌上摆着一张素描画,画得很形象、很逼真,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和颜悦色地让他把画收起来,等下课了再画。此后,我让他为班里出黑板报,并经常鼓励他,课堂上也经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说也怪,他上课不再捣蛋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学会欣赏、帮助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
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而老师也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尊重。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
五、解放学生
现今的课程改革无疑能给构建和谐融洽师生的关系提供土壤,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也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发表各种奇思妙想,多设置些开放性问题,而非一律给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使学生以难堪,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的局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将学生从“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