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开家长会时我常常碰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不喜欢上学,如何与老师闹别扭,如何与家长顶嘴等,经过分析后我发现多半孩子的态度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极其相关。
现在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欠缺。一旦他们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不能很好的静下心来听孩子讲。在孩子面前刻意树立家长的权威,在语言和行为上对孩子实施攻击。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心理极度自卑,敏感;要么性格极其叛逆,喜欢与家长和老师唱反调。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
2.家长不恰当的“成绩观”。
就学习负担而言,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成才近乎变态的期望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了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大多数家长都是打着为自己孩子将来着想的旗号,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样,孩子就会在学习方面背负很大的压力。前几年,某校学生的杀母事件就说明了子女不堪学习重负,不满父母一味唠叨所造成的恶果。
我国“中小学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家长们仍钟情于分数,看重智育。有些学生常常抱怨父母:“他们只知道分、分、分,考好了,他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不闻不问或极少关心。有位学生因品行上的问题,老师严肃批评了他。而孩子的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说,你只要教他读好书,考好试,别老教他理想、人格之类的东西,否则到了社会上反而混不好。这是一种多么愚钝的观念啊!
3.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家长的文化水平这一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公民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由于认识不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对其子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而对子女不会施加新的压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一方面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
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对其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孩子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在孩子心灵上也会造成阴影,进而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习惯。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另外,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甚至一些单亲家庭。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5.家长的心理健康指数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都是未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的。他们唯一的育儿经验便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到的,而且是不加辨别的,原封不动的用到自己子女身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家庭的痛苦和快乐是可以复制的。若是父母原来的家庭很和睦,很幸福,并且他们也得到了来自他们父母高质量的爱和教育。那么,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这份爱和教育的能力将会在自己孩子身上得以显现。若是父母原本的家庭就很专制,很暴力,很不和谐。那么,这样的父母心理就会造成创伤甚至阴影。若是这样的心灵创伤得不到很好的治愈,那么,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当中就会造成影响。当然,有了孩子之后,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淋漓尽致的得以体现。譬如,有的家长内心很自卑,有的家长嫉妒心理很强,有的家长有暴力倾向等等。父母的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孩子一方面排斥着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又在学习和模仿着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中家长心理健康指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对家长的几点建议
1.理解和尊重子女。
不少父母心中有着苦恼:孩子长大了脾气倔强,不像以前那样听话,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有来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内在因素,也有因为父母教育不当,不理解孩子造成的。
进入中学,孩子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心理需要以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
他们不少人开始写日记,且上了小锁。他们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为自己长大了,要独立,要摆脱大人的管束,尤其反感母亲的唠叨。母亲一叮咛什么事,他们就会说“我知道了,你别操那份心了”。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尊重孩子的看法;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有学生说,“过去,无论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爸爸妈妈说,现在有些话只愿意悄悄地写进日记本或与知心朋友说,我不知道怎的,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几乎为零。每天一家三口只有在晚饭时才有时间说说话。但每每谈起学校里的事,妈妈总是说我心思不放在学习上。”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平常和中学生谈心得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使得孩子们不愿和父母说知心话。一是怀疑,多数情况下,如果孩子说了别人的劣迹,父母马上就会怀疑到你的头上。二是训斥,如果你说了和自己的学习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尤其是什么好玩的事,父母就会说“一天到晚在学校不务正业,怪不得学习不好呢?整天都想些什么?”三是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不断在孩子面前唠叨,强迫孩子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这些都表现了父母的不成熟,自我中心也许不单单是孩子所拥有的缺点,许多父母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为自己给孩子的就是“爱”、就是“关怀”,然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么,孩子希望得到什么。要与子女进行沟通,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
3.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
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做父母的,在对孩子的期望上,还是低调一点好。一个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有独立生活和处世能力的人,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或大或小的贡献。我教过的一个学生,本来在老家一乡镇公办校上学,后来父母花了钱在县城一贵族学校为其争取了一名额,父亲为了她的学费外出打工挣钱。一次,考试一结束,她就哭着对我说“老师,我考的成绩这么差,我不知如何面对我的父母。”可见,家长过多的爱,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在这一点上,鲁迅是明智而有远见的,在他成为大文豪后,许多人都认为周海婴应当子承父业,当一名作家。可鲁迅却说,如果孩子不喜欢搞文学,又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何必一定要让他干这个行当呢?他没有强行给孩子设计未来,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4.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特别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