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镇保护中原住民保护
2020南平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传统村落“留得住”、“活得好”

2020南平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传统村落“留得住”、“活得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用质朴的语言阐释了乡愁的重要意义。
而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过往,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一代人的乡愁。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有些古村落被推倒,落入无人居住,破败不堪的局面。
导致了村落“古”味的流失。
更不利于悠久文化基因的传承,让乡愁无处可寻。
因此,“记得住乡愁”,就要留住传统村落的“古味”,更要让传统村落活出精彩。
一个古村落,见证着年年岁岁时光的变迁;一栋老房子,承载着祖祖辈辈家族的寄托。
过去,古村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承载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今天,古村落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作用,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乡思。
守护家园,留住乡愁。
让古村落“留得住”“活得好”,既有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深意,更能为当代人留守住一座心灵的寓所。
让古村落留得住。
“留得住”即留住古建筑、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古”味。
当下,在古村落修缮的过程中过渡追求“新”。
这就造成了古村落在保护过程中失去应有的古味。
造成了原住民的流失。
究其原因固然有,在古村落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的过程中过渡的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古建筑原汁原味。
但根源在于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
因此,古村落的保护,要留住古建筑,更要留住原住民,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理念先行,徙目为信,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
完善基础设施,保证古村落原住民的主体地位,为传统村落活得好奠定良好基础。
让古村落“活得好”。
“活的好”意在为传统村落注入文化的活性。
古村落开发,从千城一面到千村一面”,这就导致了古村落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活性,让古村落沦为创造金钱的工具。
究其原因,就是在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活性。
因此,古村落要的是活态保护,恢复其固有的文化活性,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融合,让古老的身躯迸发无穷的生命张力,和生生不息的人类并肩生存。
这样才能让古村落“活得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新探索

其 中比较成 功 的 案例 ,受 到 当地 政府 和 老百 姓 的肯定 。
只有 认真研 究 并取 得 实效 才能切 实地 保 护住 这些传 统建 筑 ,并使 其赋 予新 的生 命 ,不至 于 变成 古董 而逐渐 老 死
境和 历 史 地 段 有 尊 重 历 史 风 貌 和 “ 旧如 故 , 以存 其 整 真 ”的 原 则 。 许 多名 城 由于 急 于 求 成 , 囿于 观 赏 的 因
素 ,造 成 一 些 虚 假 及 粗 制 滥 造 的 不 当做 法 。 例 如 曲 阜 、
图 3 乌 镇 在 保 护 修 缮 中运 用 的 蠡 壳 窗
a t c i g g e ti p ra c o t e p o e to ft a i o a ta h n r a m o t n e t h r t c i n o r d t n l i
h ous sa d h rtg ,a tv e e r h ofu b n a d u a e tg , e n e a e c er s ac r a i i n rr h r a e l i
中国名城
f 城市理论前沿
历 史 文化 名城 保 护 实 践 的新 探 索 水
阮仪 三
摘 要 : 近 年 来 ,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 在 新 的发 展 形
1 超 前准 备
未雨 绸缪
势下 ,需要在更广更 深的层次上积极探 索新的 实践 ,主要
包括 在 快 速 城 市化 背景 下 的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运 用 正 确 的保
谈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

谈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原住居民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关于原住居民保护的问题却缺乏研究,本文阐述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原住居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 关键词]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从1982年至今,国务院已先后公布了5批共10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20多年来,随着对人们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深化,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但主要集中在保护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生态环境、城市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研究目前却很少被关注。
一、原住居民保护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提出和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而原住居民的保护对于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原住居民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主体“原住居民”是指原来住在本地的人,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当一个民族(族裔)迁徙到某一新地方,最初为“外来者”,世代相传,也变成了“原住居民”,这是相对于再迟来的“外来者”而言。
因此在本文中,是指长时期甚至祖祖辈辈居住在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当地居民”。
他们生存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对当地的情况最为了解,感情深厚,只有当他们有了保护名城的意识和行动,名城保护才有效果。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离开了当地居民便没有了基础和底气,原住居民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主体。
2.原住居民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原住居民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习俗,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而原住居民就是这文化资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保持名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载体,他们所体现的民俗特征和人文环境是名城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简介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列入法律规定至今已经十周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2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有特色的名镇名村得到了保护。
一、发展过程虽然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就已经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工作,2000年在我国政府的积极申报下,安徽省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确认了名镇、名村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第14条,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从此,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大幕拉开。
2003年10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其中名镇10个;2005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8个,其中名镇34个;2007年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其中名镇41个;2008年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4个,其中名镇58个;2010年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其中名镇38个。
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名镇181个。
已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25个。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研究制定。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2008年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国家级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检查,各省市在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原住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中的影响探究

原住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中的影响探究摘要:原住民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原住民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本文以洛阳市老城为例,通过对老城原住民和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原住民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关于原住民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原住民;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1、引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重要方面,处理好原住民的问题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字街是洛阳市老城的中心商业街,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活着大量的原住民,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其独特的地位,游客逐年增多,商业发展迅速,但生活基础设施老旧,面临着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原住民也要应对搬迁等压力。
本文对老城原住民在十字街的保护和发展中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究,找出合适的策略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和谐共生。
2、原住民的解读认知2.1认知原住民“原住民,即土著、原居民或称老户,是指某一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与外来的移民和流动人口相比,在传统产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例如,台湾高山族、云南丽江纳西族皆属当地原住民,原住民传承着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城都有老户,在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中连续居住五代以上,遵循当地风俗习惯的老户堪称老城里的原住民。
”本文是以洛阳市老城的原住民为研究对象。
2.2原住民的现状目前在国内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关于原住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而导致原住民搬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多有着特色风俗文化的传统村落中,越来越多的原住民也去了大城市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处于旅游资源地区的原住民也被迫搬迁等等,总结发现原住民的现状可以归为两类:(一)迁出,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迫于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更新、修补等被政府强制性迁出;原住民们对老城的生活服务设施不满意而迁出;因自身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地段,因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不适合作为居住区而迁出;在一些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区域,因旅游业的开发,原住民被迫迁出图腾守护地等。
历史城镇开发与保护的经验

历史城镇开发与保护的经验各位朋友!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历史城镇开发与保护这事儿。
这事儿啊,可不像咱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里面的门道那叫一个多。
我就给你们讲讲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事儿,就发生在我们这儿一个挺有名的历史城镇——西塘古镇。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西塘古镇溜达溜达。
我们几个啊,一路上那叫一个兴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到了那儿要吃啥、玩啥。
等终于到了古镇的入口,哇塞,那场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得很。
一进古镇,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那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走在上面,感觉都能和古人来一场时空对话了。
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白墙黑瓦,透着一股浓浓的历史韵味。
我们几个一边走一边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突然,我们发现了一家特别有意思的小店,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招牌,写着“传统手工艺品店”。
我们几个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赶紧冲了进去。
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有精美的刺绣、古朴的木雕,还有栩栩如生的草编。
店主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看到我们进来,就笑眯眯地迎了上来。
“小朋友们,欢迎光临啊!这些可都是咱西塘的传统手艺,都是经过好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哟。
”老爷爷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个木雕给我们介绍。
“哇,老爷爷,这个木雕好漂亮啊!这得花多长时间才能雕出来呀?”我的好朋友小丽好奇地问道。
老爷爷笑着说:“这可不好说哟,简单一点的可能要花个几天时间,复杂一点的,那得花上好几个月呢。
这木雕啊,讲究的就是一个精细,每一刀都得用心去刻。
”我们听了,都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我们看得入神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
我们几个赶紧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群游客在河边拍照。
只见河面上一艘艘小船缓缓驶过,船头的船夫悠然自得地划着桨,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哎,这小船好有感觉啊!咱们也去坐一坐吧!”我的另一个朋友小强提议道。
“好啊,好啊!”我们几个都纷纷点头。
于是,我们找了一艘小船,坐了上去。
船夫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笑着问我们:“各位游客,想去哪儿啊?”“我们也不知道,就随便逛逛吧。
【司大观点】安仁古镇

【司大观点】从安仁古镇谈谈中国古城镇(村)的开发与保护安仁,一个得名于“仁者安仁”的小镇,承载着可追溯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历史,却在近代因为一个家族的兴盛而大放异彩。
一、背景简介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斜江傍镇而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之一,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安仁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就建安仁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
宋代诗人文同在其《安仁道中行》中赞之:“饮马江头未晚时,好风无限满轻衣。
寒蝉噪月成番起,野鸭掠沙作对飞。
揭揭酒旗当岸立,翩翩鱼艇隔湾归。
此间好像皆新得,须信诗情不可违。
”川西小镇之风一览无遗。
不过若单只作为蜀文化圈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安仁的历史可谓乏善可陈。
它距成都仅52公里,车程一个半小时左右,甚至还没有跳出由黄龙溪、洛带等传统古镇织成的古镇文化圈,甚至临近的街子古镇也以自己的原生态分享着人们对安仁的关注。
但是安仁靠着“人杰地灵”四字,一个近代史上四川人不得不提的暄赫一时的刘氏家族,一幢又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让人感到这个小镇非凡的魅力。
川西民居精品是安仁的名片。
安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而以刘氏公馆为代表的民国年间的建筑群,则吸取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大方。
二、从安仁古镇谈谈中国古城镇(村)的开发与保护从上述背景简介利说完了安仁的古,这次要说说安仁的今了。
或者,我们先把镜头拉远一点,聊聊中国古城镇的保护与开发。
其实还有古村落,但为了方便起见,就两者合二为一讲了,道理和思路是相似的。
另外,本文纯属漫谈,不是学术论文,有些概念术语错误请大佬们多多包涵了。
这篇文章比较长,有的段落比较无聊,如果想看对于旅游者的几点建议,可以直接翻到最后,谢谢。
这个话题,看起来是好大一顶帽子,但其实仔细想想,古城镇(村)的保护与开发做得是否到位是跟我们每个人的出游体验息息相关的。
历史城镇保护中的原住民保护

・
4 ・ 4
第3 6卷 第 2 2期 20 1 0年 8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_ 6 No. 2 I3 2 Au 2 0 g. 01
文章编号 :0 96 2 (0 0 2 .0 40 10 —8 5 2 1 )20 4 .2
现今 的水 乡古镇 , 同时他们现在仍 生活在古镇 之 中。小桥 、 流水 、 到传统 的穿斗式木 结构 房屋 的修缮 场景 。房子新 修缮 的部分 是 颜 因此 新修建 的部分具 有极 强的可识别性 。 人家构成 了充满传 统意蕴 的水 乡生 活空 间 , 方文 化特色 , 至 全新 的树 干 , 色鲜亮 , 地 甚
师原本 的意 图大为不 同了L 。 39 J9
曾经 在中学语 文课 本中读过鲁迅先 生的一篇 文章《 戏》 当 社 ,
原住 民是 城市历史 的原 始记忆者 , 原住 民有着世 世代 代 口口 时对文 中所描述热 闹场 景充满 憧憬 , 对其 中的戏 台、 中看戏 的 水
相传 的历史记忆和生活场景 记忆 ( 图 1 , 是唯一 能够将 历史 船 、 见 )也 熙熙攘攘 的人群都很感兴趣 。不久 前在水 乡古镇 同里看 到了
性 ’1。 l [
人是 有感 情和有记 忆 的生 物 , 俗语 中所说 的“ 窝银窝 不如 金
自己的狗 窝” 讲的就是人 对长期 生 活的生存 环境 所有 的深厚 感 ,
情 。如曾经在 上海 闹得 沸沸扬 扬 的杨浦 区许 昌路 2 7弄 纺三 小 2
区的居 民联合 反对 开发动迁的事件 , 民对 自身 生存环境 的热 爱 居 使得他们 自发 的组 织起 来 , 有 钱有 势 的开 发商 坚决 的 说 出了 对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姚伟钧ꎬ男ꎬ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李任ꎬ男ꎬ湖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2021年3月第43卷㊀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 2021Vol 43㊀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1.02.020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李任1ꎬ姚伟钧2(1.湖北省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ꎬ湖北武汉㊀430000ꎻ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9)摘㊀要: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长期的发展探索而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汉正街作为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在文物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以及街区环境㊁居住条件㊁基础设施㊁公共空间改善与更新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ꎮ其保护与更新的措施包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ꎻ保护周边环境㊁延续人文精神㊁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展公开空间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ꎻ继承与创新街区商业文化ꎻ保护文化遗产㊁整合利用文旅资源激发街区活力等ꎬ以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ꎬ并为其他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ꎮ关键词:历史街区ꎻ㊀保护ꎻ㊀更新ꎻ㊀汉正街中图分类号:K29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1)02-0105-07㊀㊀ 历史街区 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ꎬ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ꎬ相近的概念还有历史地区㊁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等ꎮ国内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历史名城的保护而兴起与发展的ꎮ国务院于1986年批转的«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 历史传统特色街区 的说法ꎬ其中关于四川阆中的简介中提到 历史街区 [1]这一名词ꎮ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先后使用过历史文化保护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等相近概念ꎬ至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官方正式使用了 历史文化街区 这一概念ꎮ其内涵方面有不少的界定ꎬ国内学者如朱自煊㊁庄金华㊁王景慧等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历史街区相关问题做了探讨[2]ꎬ基本都认为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有历史延续性㊁遗存真实性㊁风貌完整性㊁规模连片性等这几项ꎮ2008年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具体的官方定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㊁历史建筑集中成片㊁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ꎬ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3]ꎮ 历史文化街区 的概念与定义被法律文本予以明确规定ꎬ其指代的对象须是政府核定公布的ꎬ并且街区的具体范围和边界也同时核定明确ꎬ而如今 历史街区 是个更加宽泛的偏学术化的用语ꎮ城市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ꎬ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ꎬ能够反映旧城的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ꎬ彰显城市品位与魅力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ꎬ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ꎬ贺云翱认为城市遗产保护主要有三大问题ꎬ旧城改造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与历史城镇发展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便是其二[4]ꎮ此外ꎬ历史街区及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ꎮ因此ꎬ在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ꎬ进行合理的更新也变得现实而必要ꎮ正如吴良镛所说: 历史名城的保护不能孤立地谈保护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一律保持原状 任何旧城总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ꎬ以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ꎮ [5]他认为城市更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造㊁改建或再开发ꎻ二是整治ꎻ三是保护ꎬ并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理501念[6]ꎮ但是古城㊁历史街区的更新比一般旧城的更新改造要复杂得多ꎬ不能并且也不应只是改造㊁整治ꎬ保护才是重点ꎮ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指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进行保护㊁维护㊁修复㊁改造ꎬ对街区整体风貌和整体环境进行保护或修复ꎬ对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改善ꎬ对街区进行开发利用ꎬ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ꎮ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包括街区本身的保护与更新ꎬ也包括街区功能和内容的更新ꎻ既需对街区重新规划设计ꎬ又要使原有的街区格局形态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外延与内涵得以体现ꎻ不仅是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ꎬ更重要的是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ꎬ并激发新的活力ꎬ促进历史街区的健康㊁持续发展ꎮ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ꎬ保留文化遗产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㊁提升城市形象ꎬ促进城市发展ꎮ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较长的探索发展过程ꎮ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带动了近代对历史建筑及建筑群的关注和保护ꎬ至20世纪又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的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起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伴随着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萌生的ꎮ19世纪ꎬ现代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保护逐渐兴起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ꎬ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少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实践ꎬ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以法国杜克等人为代表的 风格式修复 理念ꎬ以英国拉斯金㊁莫里斯等人为代表的 反修复 理念ꎬ以及其后意大利波依多㊁贝尔特拉密和博伊托等人提出的 语言文献式修复 历史性修复 科学式修复 理念[7]189-306ꎮ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ꎬ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历史建筑本身以外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ꎬ1931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中规定了文物古迹保护㊁修复的措施㊁技术与要求等ꎬ并特别强调应注意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8]ꎻ1933年«雅典宪章»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部分ꎬ实质上是将历史建筑隔离出来进行保护ꎬ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概念[9]ꎮ同时ꎬ欧美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ꎬ如法国的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1840)㊁«纪念物周边环境法»(1943)ꎬ英国的«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13)ꎬ美国的«古物保护法»(1906)㊁«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1935)等ꎮ这一时期虽然涉及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ꎬ但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层面ꎮ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展开与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ꎬ随着城市修复㊁重建的过程ꎬ建筑遗产被置于更为广阔的城市文脉中去考量ꎬ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开始更加广泛地受到重视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ꎬ文物古迹㊁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火热展开ꎬ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理念和理论ꎬ不少国家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制度ꎬ如法国在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ꎬ确立了 保护历史街区 的法律与制度ꎬ将保护的范围从对单体建筑及周边的保护扩展至涉及精神㊁文化方面的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ꎻ1973年ꎬ颁布的«城市规划法»ꎬ强调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实施整体保护的必要性ꎮ英㊁日等国在其城市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中也都特别规定了对历史街区(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历史古迹与街区保护的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ꎬ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远多于前的一系列国际性保护宪章㊁建议和宣言性文件(见表1)ꎬ相关的保护概念不断发展完善ꎬ保护的原则㊁方法㊁政策更加具体化㊁多样化㊁深入化[10]ꎬ为各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ꎮ我国现代意义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理论和保护实践不断深入(见表2)ꎮ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ꎬ学者们主要从历史街区及其保护相关概念[11]㊁概念解读与辨析[12]㊁定义梳理与探讨[13]㊁概念界定中的问题[14]ꎬ保护与更新的认识[15]㊁原则[16]㊁方法[17]㊁模式[18]等理论探索ꎬ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19]ꎬ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20]及其相关问题探讨[21]ꎬ区域性实践经验[22]及实践模式分析评价[23]ꎬ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经验[24]ꎬ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保护[25]ꎬ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26]ꎬ历史街区与旅游开发[27]以及众多区域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ꎮ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ꎬ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日趋广泛ꎬ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历史街区及周边环境等的整体性保护ꎬ从简单的建筑修复到街区功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ꎬ从而达到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改善居民现实生601活条件㊁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ꎮ表1㊀国际会议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关的思想理论时间文件组织与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31年«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一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大会其中强调了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ꎮ1933年«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连片建筑均应妥为保存ꎮ对历史建筑所在区域功能置换ꎬ调整交通道路及城市中心功能ꎬ清除周边贫民窟以改善环境ꎮ1964年«关于古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第三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ꎬ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㊁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ꎮ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华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指出 历史地区 及其周围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ꎮ呼吁积极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ꎬ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要ꎮ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中的文物遗产保护部分强调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ꎻ保护㊁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ꎻ在考虑再生和更新 历史地区 的过程中ꎬ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ꎮ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ꎮ规定了保护 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原则㊁目标和方法ꎻ强调了内外风貌㊁周围环境㊁公众参与㊁立法保障㊁控制交通等ꎻ允许引入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元素ꎮ1999年«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其中提到宜将规划建设㊁新建筑的设计㊁历史环境的保护㊁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㊁古旧建筑合理重新使用㊁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㊁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ꎬ纳入一个动态的㊁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ꎮ2005年«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题是古建筑㊁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将周边环境对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ꎬ强调有必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外界急剧的变化或累积的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ꎮ表2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政策的发展时间文件/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82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要求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㊁古城遗址㊁文物古迹等要采取有效措施ꎬ严加保护ꎬ并划定保护带ꎬ对保护范围内的新建㊁扩建㊁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ꎮ1983年«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划定保护带和建设控制带ꎻ要求协调好生产生活㊁旧城改造㊁旅游业与保护的关系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ꎬ并根据需要编制重要保护项目地段㊁街区㊁风景名胜区等的详细规划ꎮ1986年国务院批转«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要求对历史传统特色街区保护ꎬ核设 历史文化保护区 ꎮ1993年在襄樊市召开的首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要考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ꎻ对非历史名城中的历史老街区也要进行保护ꎮ1994年国务院同意建设部㊁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的请示»的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ꎬ对未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反映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㊁建筑群等的地方ꎬ也应予以保护ꎮ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到了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的概念ꎻ要求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ꎮ701(续表2)1996年在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突出了 历史街区 的主题概念ꎻ达成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的共识ꎮ1997年建设部批转«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突出了 历史文化保护区 的主题概念ꎻ强调保护整体风貌ꎬ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ꎬ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ꎬ维护并发挥使用功能ꎬ保持活力ꎬ改善基础设施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ꎬ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ꎮ2003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ꎬ即城市紫线ꎮ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定义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定条件㊁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和原则㊁保护界线的划定㊁保护与整治(含历史环境要素)的措施以及道路交通都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ꎮ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㊁保持传统格局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ꎬ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ꎬ改善设施和居住环境ꎮ对 历史文化街区 作了具体定义ꎮ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ꎬ要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㊁对保护范围内建筑物分类保护等ꎻ提出保护街区的风貌和空间环境㊁延续传统文化㊁改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设施㊁居住环境㊁激发街区活力等原则和要求ꎮ2014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明确要求ꎬ内容同2012年的 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ꎮ2016年«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ꎻ从历史文化㊁建筑艺术㊁科技等方面给出了历史建筑确定的参考标准ꎮ㊀㊀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ꎬ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ꎬ其经验值得借鉴ꎮ(1)国外实践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ꎬ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理念和经验有一定的典型性ꎮ法国的里昂历史悠久ꎬ其老城区有很多建于15至17世纪的建筑ꎬ也有一些古罗马时期的遗迹ꎬ二战后一些街区变得破败㊁脏乱ꎮ经过前期社会各界的呼吁㊁推动ꎬ自1964年开始ꎬ里昂老城启动保护更新工作ꎮ一是对原有建筑内外部进行修缮ꎬ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ꎬ并先后分阶段推行了一些安居工程建设ꎬ从1982年开始推广改善住宅规划ꎬ政府出资对住宅修缮进行一部分补贴ꎻ二是规划㊁优化交通条件ꎬ控制交通对老城的不利影响ꎻ三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ꎬ包括留住原住民ꎬ保持地域文化氛围ꎬ传承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ꎬ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28]ꎮ提升后的里昂老城彰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ꎬ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ꎮ里昂老城的成功保护与更新ꎬ主要得益于法国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㊁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民间团体组织的积极推动ꎮ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主要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进行保护和更新:一是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ꎻ二是改善总体环境ꎬ因地制宜ꎬ以项目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独特性ꎻ三是活化当地特色ꎬ大力支持和举办民族特色活动ꎻ四是政府主导ꎬ鼓励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遗产保护ꎬ并通过市场运作以及旅游业和商业的开发提升城市活力[29]ꎮ此外ꎬ法国巴黎的玛海区㊁新加坡的克拉码头㊁美国纽约的南街港滨水历史街区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㊁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区㊁爱尔兰都柏林的坦普尔街区ꎬ英国伯明翰的SohoHouse历史街区等ꎬ都是保护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ꎮ(2)国内实践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ꎬ其保护和更新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ꎮ在保护更新前ꎬ宽窄巷子街区内的建筑新旧混杂ꎬ有些旧建筑损坏比较严重㊁新建筑影响传统风貌ꎬ且存在乱搭乱建和消防隐患等问题ꎮ2003年ꎬ宽窄巷子启动保护改造工程ꎬ以 修旧如旧ꎬ保护为主 原址原貌ꎬ落架重修 为原则[30]ꎬ按照整体性㊁原真性㊁多样性㊁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31]ꎬ对宽巷子㊁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进行整体性改造和功能性开发ꎮ对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进行修缮或按风貌改建ꎬ并改善内部居住条件ꎻ无法修复或无保护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ꎬ按照 修新如旧 的原则仿建ꎬ既融入历史街区整体风貌ꎬ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ꎮ除了建筑的保护与改造㊁空间格局层次的梳理与丰富外ꎬ还对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与完善ꎬ对景观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ꎬ对街区功801能也进行了更新与拓展ꎮ2008年项目改造竣工ꎬ更新后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上既保留了部分居住属性ꎬ又融地域文化㊁民俗㊁商业㊁展演㊁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ꎬ形成了 老成都底片ꎬ新都市客厅 的主题特色ꎻ既保留了城市肌理ꎬ又传承了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ꎮ成都武侯祠旁的锦里古街改造更新也较为成功ꎬ其更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功能方面ꎬ挖掘空间内涵ꎬ营造场所精神ꎬ传承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ꎬ延续了历史文脉ꎮ北京的大栅栏和菊儿胡同㊁上海的新天地㊁黄山屯溪老街等保护更新均取得较好效果ꎬ但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的更新往往存在要素㊁结构㊁功能和内容雷同的问题ꎬ在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保持方面不够ꎬ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式更新ꎬ弱化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居住属性和生活方式与习俗ꎮ二、武汉汉正街历史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汉正街是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其商业文化㊁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㊁宗教文化等均独具特色ꎬ但在现代化浪潮中ꎬ汉正街亦很难保住原有的街区特色和文化风情ꎮ梳理汉正街历史形态ꎬ探讨如何对汉正街历史街区㊁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ꎬ如何使街区自身文化特色与历史潮流相互协调ꎬ以期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ꎬ并为其他类似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 汉正街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形态演变汉正街街巷形态与汉口镇的形成密切相关ꎮ其南临汉水ꎬ东邻长江ꎬ水陆交通畅达ꎬ明代后期有居民开始在汉水北岸沿河搭建吊脚楼ꎬ居住兼作生产㊁经营场所ꎬ后渐成街市ꎮ清代汉正街沿河一带码头林立ꎬ岸上商铺云集ꎬ 后市前街屋似鳞 九分商贾一分民 [32]4ꎬ人烟稠密ꎬ 华居陋室密如林ꎬ寸地相传值寸金 [32]7ꎬ十分繁华ꎬ街内还有各类会馆㊁庙祠以及娱乐场所ꎮ汉正街成为汉口早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ꎬ汉口也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ꎮ街区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ꎬ后由河街发展到正街ꎬ再到后街ꎬ然后到夹街㊁堤街ꎬ再拓展到里巷ꎬ街㊁巷一起构成了密集的街道网络ꎬ整个街区地势上狭下宽ꎬ 形如卧帚 ꎬ下游街巷㊁人口更加稠密ꎮ19世纪至20世纪初ꎬ一些地产商将大量的棚户板房改造为连片的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居室㊁商铺ꎮ民国初ꎬ这些片区分段而称ꎬ后统称为汉正街ꎮ街区内店铺与居住界面形式逐渐由临街 前店后宅式 格局转向上下两层的混合商居ꎬ商业重心由沿河向沿江转移ꎮ后由于战火㊁水灾的破坏ꎬ汉正街的房屋进行过翻修改造或重建ꎬ但结构仍以砖木结构为主ꎬ街区规模虽不断扩大ꎬ但街区形态和结构变化不大ꎮ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ꎬ由于资金紧缺ꎬ老城区长期未能纳入改造范围ꎬ汉正街一带均未采取大的保护修复性举措[33]128-130ꎮ2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ꎬ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ꎬ人口密度大㊁建筑密集ꎬ居住条件简陋ꎬ较多危破房屋ꎬ街巷道路狭窄ꎬ占街摆摊经营导致公共空间严重阻碍以及存在通讯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33]130ꎮ此外ꎬ伴随城市建设和大规模的拆迁ꎬ许多老街巷内的原有建筑被新建房屋建筑所取代ꎬ周边环境风貌也遭到破坏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正街进行了三期改造ꎬ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ꎮ主要采取拆除破危房屋㊁新建多层式住宅㊁住户上楼㊁摊贩入室的措施对一些街巷进行了改造更新ꎮ另外ꎬ新辟宽了数条道路ꎬ改善了供电㊁供水㊁市政环卫和消防等设施ꎬ部分街巷的经营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ꎬ但当时的思路主要是拆和建ꎮ1994年底ꎬ形成了 中国武汉汉正街商业贸易区 的初步构想并于其后制定了发展规划[33]130-155ꎬ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规划并未落实ꎮ进入21世纪后ꎬ汉正街的发展明显滞后ꎬ很多街巷如同杂乱破旧的城中村ꎬ火灾频发ꎬ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ꎬ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程ꎮ根据近年的规划ꎬ目前汉正街又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工程ꎬ拟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㊁文化旅游商务区ꎬ许多店铺拆迁或搬迁至汉口北ꎬ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贸大楼ꎬ但此规划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似乎考虑不足ꎮ汉正街被评为 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 ꎬ虽然现存数十条老街巷的基本形态格局还在ꎬ政府对少数老街巷的房屋外观统一进行了复古式包装改造ꎬ但并未入选 历史文化街区 名录ꎬ现存历史建筑㊁遗迹也不多ꎬ旧街区范围一再缩小ꎬ历史底蕴无法彰显ꎬ很多老旧街巷还有待修复更新ꎬ内部设施依然落后ꎬ公共空间不足ꎬ影响制约着街区的整体环境ꎬ影响居民及商户的生产生活质量ꎮ3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议依托两江四岸的地理优势㊁资源优势和五百年商业文明的人文优势ꎬ兼顾保护与发展ꎬ秉持高点定位ꎬ打造既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ꎬ又融入现代活力的宜居宜业的滨水商住综合区ꎬ成为大武汉复兴的重要支撑ꎬ成为长江文明之心的重要展示区ꎮ第一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ꎮ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只是拆旧建新㊁废古存今ꎮ传统的城市街区更新模式简单㊁粗放ꎬ往往造成城市原有历史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的断裂ꎮ历史街区保护90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Code for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Conservation Planning(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5/05/25)××××-××-××发布××××-××-××实施×××××××××发布前言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建标第17号文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衔接国家相关条例与办法,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调查与评价;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5、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6、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交: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楼718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办公室(邮编:510641,E-mail:arosklsbs@ ,ardwxiao@)。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目录1 总则 (5)2 术语 (7)3 调查与评价 (9)3.1一般规定 (9)3.2调查内容与要求 (10)3.3综合评价 (11)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 (11)4.1一般规定 (11)4.2划定保护范围 (13)4.3制定保护措施 (14)5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 (15)5.1一般规定 (15)5.2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15)5.3传统建筑的功能提升 (16)6 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17)6.1一般规定 (17)6.2道路交通设施 (18)6.3综合管线与沟渠 (19)6.4防灾措施 (19)附录 (21)附录A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情况调查内容与方法 (21)附录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信息调查内容与方法 (22)附录C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价值特色综合评价 (24)附录D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条件评价 (26)本规范(标准、规程)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5)2 Terms (7)3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9)3.1 General requirements (9)3.2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10)3.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1)4 Conservation area and measures (11)4.1General requirements (11)4.2 Defining conservation area (12)4.3 Conservation measures (14)5 Traditional buildings conservation (15)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5.2 Class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5)5.3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6)6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17)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6.2 Traffic facilities (18)6.3 Integrated pipeline and ditch (19)6.4Disaster prevention (19)Appendix A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1)Appendix B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investigation (22)Appendix 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24)Appendix 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26)1 总则1.0.1为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效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与地域文化,制定本规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28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28号](https://img.taocdn.com/s3/m/91d2349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71.pn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28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直辖市规划局(规划委)、文物局: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同样保留有许多风貌完整、传统建筑集中、历史遗存丰富的街区,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应当纳入保护体系加以保护。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认定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基本条件申报的街区原则上是省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申报要求(一)拟申请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需提交以下材料:1.填报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表》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基础数据表》(附件1、2)。
2.经省(区、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批准文件。
3.依法批准实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4.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研究报告。
内容包括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认定的分析,对街区格局和风貌特色、历史街巷空间特色等的评估分析。
5.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性评估报告。
内容包括保护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活力、街区环境的评估以及居民基本的诉求和意愿调查。
6.街区内已开展的基础设施、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不协调建筑的整治等项目的规划方案、批准文件、实施前后的对比照片资料等。
7.城市历史保护管理规章制度与专门管理机构的相关材料。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赵勇;梅静【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年(卷),期】2010(000)004【摘要】@@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街巷风貌和典型民居建筑的古村镇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无情地被拆旧建新,使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格局荡然无存.如何针对目前保护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以抢救更多的乡村历史遗存,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总页数】8页(P26-33)【作者】赵勇;梅静【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多规划与历史名镇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多规划与历史名镇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相关文献】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的建筑分类策略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 [J], 张弓;霍晓卫;张杰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承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贯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 [J],3.贯彻与执行并重保护与抢救联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讨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贯彻与落实 [J], 苏日娜;周恒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阶段 [J], 谢广山5.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焕发新的活力——陕西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J], 何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探索——以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 125 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探索*——以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吴翔华 冯洁玉 WU Xianghua, FENG Jieyu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更新战略的实施,研究城市更新治理对提高居民满意度、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居住性历史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空间肌理特色,更新面临多重困境。
从治理机制、空间重构和活力再生3个方面分析其逻辑,以江苏省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提出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的更新治理路径:完善城市更新制度,增强空间资源保障,加强社区的活力塑造,以此探索更新的可持续价值,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提供借鉴。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 renewalstrategy, studying the renewal and governance of residential historic bloc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residents' satisfaction, accelerating the urban renewal process and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Due to its complex property rights and spatial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 renewal faces multiple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logic from three aspects: governance mechanism,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vitality regeneration, and takes the Nanjing Xiaoxihu project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paths for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renewal and governance: improve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enhance the guarantee of spac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vitality of communities. In this way, we can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value of renewal and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居住性历史街区;社区营造;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南京小西湖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community building; urban renewal; community governance; Nanjing Xiaoxihu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125-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9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Exploration on the Renewal and Governance of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Xiaoxihu Project*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因城施策背景下住房夹心阶层困境与精准治理研究”(编号21BGL19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1.01.18•【文号】建办科〔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1.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21〕2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6年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一些地方工作进展缓慢、存在漏查漏报等情况,拆除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盗卖历史建筑构件和异地迁建等问题时有发生,对城镇风貌和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现就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
在城乡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应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保护力度,坚决制止各类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
二、加强普查认定,尽快完善保护名录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对照《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参考)》(见附件1),查漏补缺,及时认定公布符合标准的街区和建筑,纳入保护名录。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

Mu il u cJns a eAd pa iyi so i l lg e ev t n QigSr e tncy l e F n l -p c a tbl Hi r a l ePrs rai : n t t h it t p o i n t c Vi t a o e E i
i l eE a l/ o gSh o a g Zh n a g Xu)i Vl g x mpeS n a h n , a gY n , a ( n
点 ; 使 村 落 新 的 生 活形 态 和 保 护 发 展 多元 功能 相 适 应 。
[ 关键 词] 历史文化名村;多元功 能;空间;青街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0 2 0 [ 1 0 — 0 2 2 1) 5 0 3 — 5 中图分类号] U 8 .9 [ T9 22 文献标识码] B
环 境 、 空 间场 所 所 发 生 的事 件 形 成 如 部 分 尺 度 、形 式 与 历 史 文化 名村 识 标 志等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1.11.16•【文号】建科〔2021〕83号•【施行日期】2021.1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建科〔2021〕8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直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文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物局: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精神,依据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全面准确评估名城保护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充分运用评估成果,推进落实保护责任,推动经验推广、问责问效、问题整改,切实提高名城保护能力和水平。
二、评估内容(一)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和认定情况。
对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普查、调查和评估,推进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等情况。
名城内的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等认定公布、设立标志牌、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推进应保尽保、应挂尽挂等情况;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情况,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公布、挂牌保护、建立并动态更新记录档案情况,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情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认定公布情况。
(二)保护管理责任落实情况。
名城保护管理地方性法规、管理规定和保护规则、技术标准等制定和执行情况。
山海关古城开发对原住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山海关古城开发对原住民生活环境的影响结题报告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尤凯曦、秦青、王甜、张智州指导老师:***Ⅰ前言河北省是古迹文物大省,却不是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强省。
全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30处(截止2008年底),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古城址、村遗址及街遗址等130余处;并且有5座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如此众多的遗址、遗迹中,有中华民族始主生活过的黄帝城,有帝王的都城、行宫,有古代军事重镇,有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的成语“故乡”邯郸城,有“三关雄镇”正定古城等等,是河北省极具传统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巨大宝库。
但是,河北省的古城保护开发工作开展的不甚理想,在国内优秀的保护案例中,也仅有承德避暑山庄可以与诸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周庄等古迹相提并论,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层次和品位、知名度及地方经济等方面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古代军事重镇——山海关古城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03年开始中国长城保护开发项目——山海关古城整体开发项目启动利用靠近山海关的地理优势,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小组对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开发进行研究,从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开发情况和原住民的生活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山海关古城原住民的视角看待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和开发,为河北省乃至中国的古城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Ⅱ调研过程一、山海关古城的调研工作我们针对山海关古城的开发保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调研计划和问卷,收集整理关于原住民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对山海关古城开发保护提供评价依据1 调研内容调研的内容涉及到山海关古城原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供电,供水,冬季采暖,生活垃圾处理,就医上学是否方便等方面,此外还包括古城原住民对古城保护开发的看法,满意度等方面。
2 调研方法1、对古城派出所、居委会等管理机构进行走访,了解古城居民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基本情况;2、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界把古城区分为四部分,以走访、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附录一)相结合的方式对这四片区域的居民进行相关调研,掌握居民的年龄结构、工作状况、经济来源、对古城开发的满意程度及生活方面的问题等;3、对古城幼儿园等古城中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采访,了解古城各方面配套设施的建设及其实际使用情况;4、整理手中的信息,统计问卷结果,针对初步调研暴露出的问题制定进一步的问卷并进行回访;5、结合手中的实际信息针对性的对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开发地段进行调研6、对所有的信息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历史城镇保护中关于原住民保护的探讨

历史城镇保护中关于原住民保护的探讨摘要:原住民是历史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城镇中的原住民世代繁衍生息,逐步创造了诸如江南水乡古镇等现今的古镇。
近年来,随着游客入侵、生活环境恶化、外部力量的干涉,原住民开始外迁,如何在历史城镇保护中发挥原住民保护的作用,成为历史城镇保护必须正视的问题。
Abstract: Aborigin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wn. Historic town of Aboriginal cohort multiplied, gradually created such as Jiangnan Water Town, the town.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ourist invasion, worse living environment, external intervention, beginning with the indigenous peoples living i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and towns,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aboriginal protection,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must face up to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and towns关键词:历史城镇;原住民保护;以人为本;Key Words: historic towns; aboriginal protection; people-oriented;一、加强原住民保护的意义建筑遗产保护,特别是历史城镇保护,保护好其中的原住民,才是保证原真性的关键。
原真性是判断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实,衡量有人居住的历史城镇的功能和用途的标准之一。
古镇保护与更新的路径探索——以铜陵古城为例

古镇保护与更新的路径探索 ——以铜陵古城为例发布时间:2021-10-18T02:59:37.228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3期5月作者:杨科1 修福宇2 [导读] 历史古镇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在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中,杨科1 修福宇2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摘要:历史古镇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在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中,不仅要保护历史遗产,更应该注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空间品质。
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审视铜陵古镇现状困境,以“产业提升、以人为本、文化复兴”为理念,提出“整合古镇空间构架、激发社会活力、激活文化基因”等多项构思与策略,以期改善古镇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关键词:古镇保护与更新;空间品质提升;绣花功夫0引言铜陵镇位于漳州市东山县东北部,依山临海,景色舒适宜人。
铜陵文化积淀丰厚,民间宗教信仰多元,文物古迹众多,是一座历经六百余年的文化古城。
2016年6月铜陵镇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东山岛发展战略规划》中亦将铜陵定位为东山岛重点发展旅游片区。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铜陵旧城历史建筑破败、传统文化衰退,服务设施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部分原住民外迁,导致城市品质降低,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游览的需求,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考验。
如何使用“绣花功夫”恢复铜陵旧城昔日生机、改善历史古镇人居环境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1铜陵旧城活力之源1.1丰富的历史遗迹与厚重的人文底蕴铜陵古城历史人文积淀丰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铜陵旧城是由建设海防卫所发展而来,目前仍保存有古城墙、古城门、水操台、衙署、万军井等军事设施及水寨大山、献机广场等历史场所。
同时,铜山作为闽海古战场之一,戚继光、郑成功、施琅等勇士名将也在此留下不朽的爱国抗战事迹。
随后,因随军家属的驻扎繁衍,衍生出书院、宫庙、祠堂等人文空间。
自明代起,铜陵先后兴建了东山岛上最早的三家学府,启兴了铜山文教,古铜山自此儒彦云起,明贤辈出,书院文化、明贤文化经久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城镇保护中关于原住民保护的探讨摘要:原住民是历史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城镇中的原住
民世代繁衍生息,逐步创造了诸如江南水乡古镇等现今的古镇。
近年来,随着游客入侵、生活环境恶化、外部力量的干涉,原住民开始外迁,如何在历史城镇保护中发挥原住民保护的作用,成为历史城镇保护必须正视的问题。
abstract: aborigin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wn. historic town of aboriginal cohort multiplied, gradually created such as jiangnan water town, the town.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ourist invasion, worse living environment, external intervention, beginning with the indigenous peoples living i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and towns,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aboriginal protection,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must face up to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and towns
关键词:历史城镇;原住民保护;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key words: historic towns; aboriginal protection; people-oriented;
一、加强原住民保护的意义
建筑遗产保护,特别是历史城镇保护,保护好其中的原住民,
才是保证原真性的关键。
原真性是判断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
实,衡量有人居住的历史城镇的功能和用途的标准之一。
城市和人一样,拥有记忆。
城市的记忆就是经历过千百年岁月历史沉淀的文化,城市建筑就是城市记忆的外在固化形式。
历史城镇中的原住民,则是历史城市的流动记忆,是口述历史者,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是历史城镇无形遗产的组成部分。
原住民是城市历史的主体记忆者,原住民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生活场景记忆和历史记忆,使得他们成为建立建筑遗产本身和历史事件场景相互关系的主体人群。
原住民对建筑遗产本身就有感情,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较强,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说的人们对长期生存环境的感情。
“上海杨浦区许昌路227弄纺三小区联合反对开发动迁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小区居民出于对自身长期生活的环境的热爱,自发组织反对开发商,最终使得这一住宅小区列入“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原住民中的特殊人才对历史城镇的保护作用。
原住民中,有很多具有传统技术的工匠,这些工匠拥有传统的修缮技术,可以保证历史建筑风格保持统一。
很多历史建筑因为时间原因,发生油漆剥落、需要翻新等情况,这些拥有传统技术的工匠,通过传统技术翻新受损的建筑结构,翻新部分的结构形式与原有老房子的结构形式没有太大区别,新旧风格保持一致,虽然新修缮的部分在颜色上有很强的可辨识性,但是新旧风格保持统一,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建筑修缮文化。
原住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原住民保留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俗,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历史城镇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展示历史城镇文化的重要渠道。
历史城镇中经常会搭建戏台演戏,虽然戏台上的戏剧表演的商业氛围很重,但这些戏剧表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戏台以及周边建筑遗产进行了较好的展示。
同时历史城镇原有的商业街道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历史城镇建成环境的诠释。
二、原住民保护面临的问题
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政府强制原住民迁出。
现代城市,政府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对于历史城镇的保护,也是抱着功利心态,希望通过对历史城镇进行旅游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政府认为,原住民在古镇居住,不利于投资开发商开发和地方旅游业发展,因而强制让原住民整体搬出。
政府这种为了旅游开发而进行的古镇保护的做法,反而破坏了古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保护不能仅仅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
外部居住条件较好,原住民主动搬迁。
在我国,大多数历史城镇的居住状况都较差,古镇因为需要原貌保存,不能安装现代基础设施,且古镇大多住房面积较小,环境简陋。
许多原住民羡慕外部区域现代基础设施齐全的生活,主动搬迁出古镇。
以平遥古城为例,古城改造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现代基础设施,居住条件恶劣。
旅游游客数量太多,给原住民生活造成困扰。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各地旅游热造成对历史城镇的严重破坏,游
客数量严重超过旅游景点的承载能力,并且由旅游带动的噪音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垃圾污染以及对当地交通的挑战,极大影响了古镇原住民的日常生活。
另外,很多古镇家为了招揽游客,遍布各类复古酒吧,严重影响了游客对古镇原貌的认识。
年轻原住民流失,城镇口述历史传承产生断裂。
由于老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原住民中的青年劳动力,往往不愿留在古城,而是离开古城,去新城区工作,历史城镇中留下来的,往往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老城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生活场景记忆和历史记忆面临传承断裂。
三、原住民保护的措施
贯彻以人为本,重视原住民在历史城镇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上面提过,原住民对建筑遗产本身就有感情,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较强,且原住民中很多是拥有传统技术的工匠,因此政府在进行历史城镇保护时,要注意发挥原住民的主体作用。
政府在处理经济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应把原住民当成妨碍历史城镇保护的不利因素,要重视原住民在城镇保护中的地位。
适当疏散老城的人口密度,保证老城的生活风貌。
我国传统的城市形态,是以一点为中心,高密度向外扩展的形态。
这种城市形态造成中心人口密度极高。
城市最初的中心区,也就是现在的老城。
老城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条件差,承载能力弱,人们生活水平达不到基本标准。
原住民保护,迁出部分原住民的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度,要注意尊重原住民意愿,有步骤有计划的迁出部分居民,降低老城
区的人口承载压力。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破坏老城的生活气息和氛围,不可大规模进行原住民外迁,搬空老城。
加大古城内部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保证原住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历史城镇的保护,不单是完全完整保存。
历史城镇的建筑遗产,大多是普遍性大量性的建筑,采取原封不动的冻结式保护,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同时难以带来足够的收益。
应该对旧城所缺乏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建设,对破旧的房屋建筑进行必要修缮,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要,为原住民,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旧城保护中注意以人为本,推动历史城镇保护和原住民保护的良性发展,这才是历史城镇保护的最终目的。
综合考量老城的环境承载力,限制游客数量。
限制游客数量,不仅减轻了历史城镇建筑物的损耗,有利于历史城镇保护,而且给原住民留下了适当的生活空间。
古城旅游要增加收入,绝不能依靠廉价的门票吸引大量游客,这样不仅达不到保护城镇的作用,反而超过城镇人口承载能力,造成城镇建筑的损耗。
应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开发对历史城镇的积极促进作用。
利用旅游机遇,提高原住民收入,为原住民提供就业岗位。
原住民对本地历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旅游开发的机遇,提供原住民就业岗位,改善年轻劳动力外流的情况,鼓励原住民进行特色商业经营,有利于传承历史城镇文化和历史城镇的持续保护。
此外,通过为原住民提供就业岗位,可以减少外来商人的入侵,间接
保护了历史城镇的原有生活风貌,因为外来商人对本地历史文化没有了解认识,对历史城镇本身感情不深,不关心城镇的保护,原住民则因为“土生土长”,成为历史城镇的天然守护者。
结语:
历史城镇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历史城镇文化的保护。
原住民是历史城镇文化的流动记载者,因此,历史城镇的保护,要注意处理保护与发展、经济与文化传承、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注意以人为本,以原住民保护为契机,始终注意提高原住民生活质量,发挥原住民在历史城镇保护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松.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相关国际宪章的启示[j].城市建筑, 2006,(20)
[2]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规划, 1999,(22)
[3]阮仪三.王景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4]张松. 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j].同济大学学报,2003,(14)
[5]张松.顾承兵.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中的主体意识分析[j].规
划师,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