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合集下载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2024/1/27
15
听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听觉现象
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感知特性。音调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音的振幅,音色则与声音 的波形和频谱结构有关。
适应性调节
听觉系统具有适应性调节能力,可以在不同声音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听觉感知。例如,在嘈杂环境中, 听觉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信噪比、选择性注意等方式来优化听觉效果。此外,听觉系统还可以通过学习 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提高对特定声音的识别能力。
13
外耳、中耳和内耳结构特点
外耳
内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 声音并导向鼓膜。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等结构,是 听觉和平衡觉的感受器所在部位,其 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将声音转 换为神经信号。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等结 构组成,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将外 耳收集的声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链传 导至内耳。
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4/1/27
30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感觉障碍与疾病研究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感 觉器官功能生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胞 与分子层面,揭示更为精细的感觉机制。
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感觉障碍与疾病的关 系,探索感觉器官功能异常对生活质量的 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11
视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2024/1/27
视觉现象
包括明适应、暗适应、色觉等现象, 这些现象是视觉系统在特定环境下产 生的适应性反应。
适应性调节
视觉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调节能力 ,如瞳孔大小的调节、晶状体曲率的 调节等,以应对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视 觉需求。
12
03 听觉系统功能生理学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生理学》第7版,主要涉及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包括:视觉器官的功能、听觉器官的功能、嗅觉器官的功能、味觉器官的功能以及触觉器官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 学生能了解各种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及其生理机制。

难点:感觉器官的神经传递过程和信号处理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视觉器官的功能:讲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听觉器官的功能:讲解耳朵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如何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

(3)嗅觉器官的功能:讲解鼻子的构造和嗅觉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嗅觉细胞如何识别气味分子。

(4)味觉器官的功能:讲解舌头的构造和味觉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味蕾如何感受不同味道。

(5)触觉器官的功能:讲解皮肤的构造和触觉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触觉感受器如何感知触摸和压力。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感觉器官的名称、功能、生理机制等关键信息,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形成过程。

2. 请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医学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本 节
➢眼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涉 ➢有些人的眼看东西模糊可能有哪些原因? 及
的 ➢为什么有的动物白天能看见,晚上看不见?
一 有的却白天看不见,晚上能看见?
些 问
➢盲点和色盲是怎样产生的?
题 ➢……
视觉怎样产生的?
视觉器官 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眼)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产生过程:
2、瞳孔的调节
瞳孔大小变动范围:1.5-8.0mm
随物距远近而变化 随入射光线强弱而变化
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的反射活动。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意义:①减少入眼的光线量。 ②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的眼球内收 和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
成像大小计算:
AB(物体的大小) ab(物像的大小)=
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nb(节点至视
网膜距离)
▲(三)眼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两眼球会聚。
1、晶状体的调节
视近物时增加屈光度仍能看清物体。 主要由晶状体弹性决定。
视近物(物距≤6m) →物像模糊→视觉皮层→中脑 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 睫状神经节→睫状(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凸(前凸为主)→聚焦点前移至视网膜→ 成像清晰
❖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 维持RP,-30mV。
❖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 级化,-60mV。
❖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光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生理学教材 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教材 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章感觉器官的功能(The functions of sense organs)本章导读感觉使人类认识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它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察觉,涉及复杂的生理及心理过程。

感觉形成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

机体通过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获取了丰富的环境信息,最简单的感受器是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一些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连同附属结构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

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和适应现象是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感觉器官主要有眼、耳、皮肤、舌和鼻等。

人类对自然界的印象和记忆,大约70%~90%以上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人眼可感受到的电磁波范围是370~740nm。

眼通过自身的折光系统将视物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物成像经视网膜光感受器的感光换能和编码作用后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视觉中枢。

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包括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

视杆系统的光敏感度高,能感受到弱光刺激引起视觉,但仅能区别明暗,分辨率低,而且视物无色觉;视锥系统的光敏感度低,只被强光刺激激活,但可辨别颜色,看清楚物体细节,故分辨能力高。

视锥系统功能不全时,可以引起色弱甚至色盲。

听觉器官可感受到外界的声波振动,适宜刺激是16~20 000Hz的空气振动疏密波。

听觉形成过程包括声波经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到耳蜗后引起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通过科蒂器官中毛细胞的感音换能作用,由听神经以特定的动作电位频率及组合形式编码声音信息,传送到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需要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传入冲动所致反射活动的协同作用,以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构成的前庭器官传入冲动引起的反射最为重要。

半规管主要感受机体旋转变速运动,而椭圆囊和球囊则主要感受直线变速运动。

味蕾由多个味觉细胞聚集而成,味觉细胞顶端的纤毛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人类的味觉系统能分辨由四种基本味觉即酸、甜、苦、咸组成的多种味道。

嗅细胞上的嗅纤毛可以感受到空气中气味化学物质的刺激,并将刺激能量转换成嗅神经冲动传至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2024年第7版,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具体包括第1012节,详细内容为: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以及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 能够分析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听觉测试仪、视觉测试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3. 理论讲解:a. 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b. 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球、耳朵结构模型b. 学生进行听觉、视觉测试,分析测试结果5. 例题讲解:讲解与感觉器官功能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 结构与功能3. 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b. 分析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原理。

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器官:眼球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功能为接收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b.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功能为接收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分别通过嗅觉细胞、味蕾和皮肤感受器接收气味、味道和触觉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ppt课件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ppt课件

眼经过调节后,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
视网膜形成清晰的像。
非正视眼:屈光不正(ametropia)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 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非正视眼,即屈光不正。
近视 远视 散光
ppt课件
24
25
常见的屈光不正及矫正方法
折光异常 产生原因 成像位置 矫正方法
22
概念:瞳孔的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 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的现象。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 意义:①调节光入眼量 , 使视网膜不因光线过强受 到损害,也不因光线过弱而影响视觉。 ②判断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ppt课件
22
3.双眼球会聚(convergence reflex)
1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ppt课件
1
目的要求
2
掌握: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近点的概念;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敏度、暗适应和明 适应、视野的概念。 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基底膜的振动和行 波理论。 熟悉: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三原色学说;耳廓 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 蜗的生物电现象。
概念:每种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如:眼的适宜刺激: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耳的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反应,但需刺激强度大
ppt课件
8
9 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transducer function)
各种形式刺激
感受器 换能
传入神经动作电位
过程:刺激→过渡性电位变化→传入神经AP
(即感受器电位or发生器电位)
一种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性质: ①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②可总和 ③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第7版教材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具体内容包括:11.1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11.2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11.3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 掌握感觉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过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感觉器官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觉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过程。

难点:视觉和听觉器官的信号处理过程,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实物;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重要性;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感觉器官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感觉器官,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2.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 感觉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过程;4. 例题及解答;5. 课后思考与拓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解释生活中一个与嗅觉、味觉或触觉相关的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感觉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理解。

2. 答案:(1)视觉器官:眼球、视网膜、视神经等;功能:感受光刺激,传递视觉信息。

听觉器官:外耳、中耳、内耳等;功能:感受声波,传递听觉信息。

(2)答案略。

(3)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感觉器官的功能及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ppt课件

《生理学》感觉器官生理ppt课件
创新实验技术和方法
开发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更精确地模拟真实环境刺激和测量生理 参数,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注个体差异和复杂性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复杂性因素,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 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感谢观看
THANKS
皮肤感受器类型及分布
温度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表层,对温 度刺激敏感,包括热感全层,对机 械刺激敏感,如压力、
振动等。
痛觉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全层及深层 组织,对伤害性刺激敏
感。
痒觉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表层,对轻 触和搔抓等刺激敏感。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
温度觉传导通路
触觉传导通路
壶腹嵴
是位觉斑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 运动的刺激。
前庭器官功能
平衡觉
通过前庭器官感知身体平衡状态, 维持身体姿势。
运动觉
通过前庭器官感知头部在空间的 位置和运动状态。
协调眼球运动
前庭器官与眼球运动系统有密切 联系,协同完成视觉定位功能。
前庭反应及原理
前庭-眼反射
01
当头部在空间发生位置改变时,眼球发生反向移动,使视觉轴
内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
包括前庭窗、蜗窗、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耳蜗,前庭窗和蜗窗分别与中耳 相连,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负责平衡感觉,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内耳功能
接收中耳传递的机械能,通过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 脑进行听觉识别。
听觉传导通路及原理
听觉传导通路
声波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递,最终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至大脑皮 层听觉中枢。
听觉原理
声波经空气传导或骨传导至外耳,经过外耳、中耳和内耳的放大、传导和转换作用, 最终被听觉感受器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对神经信号进行加工 处理,形成听觉感知。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
Physiology
第8版
主讲人:
感觉器官的功能
考查内容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
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 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 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 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 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外感受器 按部位分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
内感受器:本体、内脏感受器等
按刺激性质分: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 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6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
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的反应,但刺激强度要比适宜刺
X(mm) = 15(mm)
X = 300× 15 = 0.45 ㎜
300(mm) 10005(mm)
10005
1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眼的调节: 视远物时不需调节,视近物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
缩小、眼球会聚。 (1)晶状体的调节(图) 视近物→视网膜上模糊的物像→视皮层→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曲率↑)→屈光力↑→物 像前移→物像落到视网膜上 视远物→视网膜上模糊的物像→视皮层→睫状肌松弛 →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扁(曲率)→屈光力 →物 像后移→物像落到视网膜上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即不仅光照侧瞳孔 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生理学第二版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二版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3.眼球震颤 *概念:躯体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眼球不随意运动。 *分类: 水平性 垂直性 旋转性 *过程:慢动相、快动相
照强度而变化的反 射。
弱光→扩大, 保证清晰成像 强光→缩小, 保护视网膜 互感性对光反射:光照一侧,两侧瞳
强光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 区双侧缩瞳核双侧瞳孔缩小
临床意义:判断CNS病变部位-中脑 全身麻醉的深度 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视近物,双眼同步内旋.
意义:使物像落于 两眼视网膜的 对称点上, 产 生单一像觉。
蜗管: 内淋巴,为盲管
顶部相通
鼓阶: 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功能: 1、速度变化 2、维持姿势平衡 3.头部位置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1、毛细胞(如图) 2、半规管的感受装置:壶腹嵴
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 3.椭圆囊和球囊
感受装置:囊斑 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
距离感受器
接触感受器 平衡、本体、内脏感受器等
光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2) 所接受刺激的性质:温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适宜的刺激 定义: 一种感受器通常对某种特定 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 意义: 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 刺激信息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定义: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 刺激的能量转变成生物电能。
带,后者 又系于睫状体;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
反射过程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物模糊 皮层-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 肌痉挛→近视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的刺激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感受器
最敏感,最易接受的刺激
比如:
视网膜感光细胞:一定波长的光波 听觉感受器:一定频率的声波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概念: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
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这种作 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眼的感光细胞存在于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颜色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A、白色 B、蓝色 C、绿色 D、红色 E、黄色
声波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 前庭窗时
A、振幅减小,压强增大
B、振幅不变,压强增大
眼球的基本结构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
眼 的 结 构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一)与眼的屈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B
A
F1
A’ C F2
B’
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
(二)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1.折光系统: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为4:1:0时,产生红色感觉 为2:8:1时,产生绿色感觉
色觉与色觉障碍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辨别颜色是视锥细胞的功能
色觉障碍
色盲 由于缺乏相应的视锥
细胞,不能辨别颜色。 多由遗传所致。
色弱 辨别颜色的能力降低。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在光刺激作用下,由视杆和视锥细胞 产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经过复杂的 神经元网络的传递,最后由神经节细胞 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中枢。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名词解释)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名词解释)

1.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感觉器官是由一些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3.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剌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每种感受器都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把作用于它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剌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表现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剌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种作用称为编码作用。

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8.视敏度(visual acuity)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能的指标。

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9.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

10.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眼处于静息(即非调节)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理学》第7版中关于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章节为第11章“感觉器官”,内容涵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种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3. 能够分析并解释生活中与感觉器官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教学重点:各种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显微镜。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感觉器官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视觉: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听觉: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嗅觉、味觉和触觉:简要介绍其基本原理和功能。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感觉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出示与感觉器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视觉: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形成过程听觉: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形成过程嗅觉、味觉和触觉:基本原理和功能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2)阐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光线,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引起听骨链的运动,进而使耳蜗内的液体振动,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入大脑。

(3)示例:在驾驶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共同作用,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路况、车速等,确保行车安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 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总结生理学重点知识, 今天我们先学习生理学之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内容如下:1.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解答: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①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②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③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 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④适应现象, 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 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

2.试述视近物时(6m以内), 眼的调节过程。

解答:①晶状体变凸:视近物时, 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呈辐射状, 通过折光系统后, 成像于视网膜之后, 物像模糊, 反射性引起睫状体环形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向前方和后方凸出, 折光能力增大, 使近物的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②瞳孔缩小:视近物时, 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 以减少入眼的光线量以及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③双眼会聚:视近物时, 反射性引起两眼内直肌收缩, 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 可使物体成像于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避免复视。

3.中耳具有增压减幅效应,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解答:中耳增压减幅效应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由于鼓膜面积和卵圆窗膜的面积的差别造成的。

鼓膜实际振动面积约55mm2, 而卵圆窗膜的面积只有3.2mm2, 二者之比是17.2:1。

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 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将增大17.2倍;②由于听骨链杠杆原理造成的。

听骨链杠杆长臂和短臂之比约为1.3:1, 于是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

这样, 整个中耳传递过程的增压效应为17.2 1.3=22.4倍。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我们对医学基础知识里生理学各章节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整理,今天我们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如下: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由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复杂器官。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转变成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近点: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致使远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以致视网膜上物像模糊,视远物不清,其近点比正常人近。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致使远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以致视网膜上物像模糊。

患者看远物时就需使用自己的调节能力,其近点比正常人远,视近物能力下降,称为远视。

暗适应:人长时间处于光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人长时间处于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感觉生理学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感觉生理学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感觉生理学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感觉器官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感觉生理学中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一、视觉感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方式之一,视觉感觉器官是眼睛。

眼睛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结构,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光线并转化为电信号,传送至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解读。

视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们能够感知颜色、形状、运动以及深度等视觉信息。

二、听觉感觉器官听觉是感知声音的能力,听觉感觉器官是耳朵。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负责接收和聚集声音,中耳通过鼓膜和骨头传导声音,内耳则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传送至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解读。

听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们能够感知声音的音调、音量和方向。

三、触觉感觉器官触觉是感知物体接触或压力的能力,触觉感觉器官主要是皮肤。

皮肤包含多种感受器,包括热感受器、冷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等。

触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压力等。

四、嗅觉感觉器官嗅觉是感知气味的能力,嗅觉感觉器官是鼻子。

鼻子内部覆盖着嗅觉感受器,能够感知气味分子。

嗅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们能够辨别不同的气味,包括花香、食物气味等。

五、味觉感觉器官味觉是感知味道的能力,味觉感觉器官主要是舌头。

舌头上分布着味蕾,味蕾能够感知酸、甜、苦、咸等不同的味道。

味觉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们能够区分不同的食物味道。

六、其他感觉器官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感觉器官外,人体还具有其他感觉器官。

例如,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能够感知重力和加速度,帮助我们维持平衡。

另外,身体的深部感受器也能够感知肌肉的伸展和关节的位置,称为本体感觉。

综上所述,感觉生理学中的感觉器官各自具备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最终传送至大脑,被解读为我们所熟悉的感觉。

这些感觉器官的正常工作保证了我们对世界的准确感知和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 简化眼前后径:20mm;折射率:1.333;曲率半 径:5mm;节点(nodal point)在球形界面后5mm; 第二焦点正好相当于视网膜的位置。 利用简化眼,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与眼的距离,可 算出视网膜上物像的大小。 正常人的视力有一个限度。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 视网膜像的大小为5μm,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 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均属于局部电位。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1.不同性质感觉的引起决定于:
① 刺激的性质不同; ② 被刺激的感受器的种类不同; ③ 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质的部位不同; 2.在同一感觉系统或感觉类型范围内,对刺激 的量或强度的编码: ① 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 ② 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张兆强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分类: 1.根据分布部位分 2.根据所接受的刺激性质的不同分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感觉阈值: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 感觉辨别阈。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非正视眼(屈光不正) 1.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 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 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 近视眼的近点和远点都移近 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2.远视 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 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 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 看远物时眼就需进行调节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远 远视眼可用凸透镜加以矫正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三)眼的调节
1.晶状体的调节 眼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悬韧带 松弛→晶状体变凸(以前凸为主)→折光能力增强 →物像前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 眼作最大限度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称为近点(near point)。 近点越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 越强。随年龄增长,近点逐渐变远。
③ 多觉型:数量多,分布广。能对机械、热、 化学等多种刺激起反应。
生理学
第九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觉器官的功能
四、痛觉
伤害性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痛觉传入纤维有两类:
① Aδ有髓鞘纤维,5~30m/s→快痛 ② C类无髓鞘纤维,0.5~2m/s→慢痛 快痛:感觉敏锐、定位明确、痛发生快、消失 快,一般不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慢痛:感觉模糊、定位不精确、痛发生慢、消 失慢,常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三节 眼的视觉功能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人眼的适宜刺激:380~760nm电磁波。
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外界物体→折光系统→ 视网膜→换能→电信号→视神经→视觉中枢。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① 四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② 四个折射面的屈光度不同; ③ 6米外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
房水不断生成,又不断回流入静脉,保持动态 平衡,称为房水循环。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快适应感受器:皮肤触觉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肌梭、颈动脉窦和关节囊 感受器适应现象的机制: 感受器的适应可发生在感觉信息转换的不同阶 段: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状态、感受 器细胞与感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 环层小体的环层结构与快适应有关。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瞳孔的调节
眼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
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 瞳孔对光反射。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双眼视轴 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双眼会聚。使物像落在 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3.散光 角膜表面在不同方向上的曲率半径不同,平行 光线经角膜进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 而是形成焦线,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 散光可用柱面镜矫正。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五)房水和眼压
房水经睫状突上皮产生后由后房经瞳孔进入前 房,流过房角的小梁网,经许氏管进入静脉。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致痛物质
能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致痛物质。 机体组织损伤或发生炎症时,由受损伤细胞
释放的引起疼痛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痛物质。 K+、H+、5-HT、缓激肽、前列腺素、P物质。
致痛物质能激活伤害感受器,或使其阈值↓。 细胞间隙中致痛物质的浓度达到一定值→Aδ和C 类纤维终末产生动作电位→皮层→痛觉。 伤害性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跨膜内向电流 →膜去极化→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三)眼的调节
当看远物(6m以外)时,眼不需要作任何调节即 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 离称为远点。
当看近物(6m以内)时,眼需要进行调节才能在 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象。
眼的调节有三种方式: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 节;双眼会聚。
生理学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躯体感觉
本体感觉、触-压觉、温度觉 四、痛觉 痛觉是体内外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所引 起的一种主观感觉。 1.伤害性感受器的特征与分类 (1)伤害性感受器的特征 ① 无特定的适宜刺激。 ② 不易出现适应。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四、痛觉
(2)伤害性感受器的分类 ① 机械型:只对强的机械刺激起反应,对针尖 刺激特别敏感。 ② 机械温度型:对机械刺激产生中等程度的反 应,对40~50℃的温度发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