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介绍

梵高介绍

Vincent van Gogh was a Dutch post-Impressionist painter whose work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20th century art for its vivid colors and emotional impact. He suffered from anxiety and increasingly frequent bouts of mental illness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died, largely unknown, at the age of 37 from a self-inflicted gunshot wound.

Little appreciated during his lifetime, his fame grew in the years after his death. Today,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history's greatest painters and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art. Van Gogh did not begin painting until his late twenties, and most of his best-known works were produced during his final two years. He produced more than 2,000 artworks, consisting of around 900 paintings and 1,100 drawings and sketches. Although he was little known during his lifetime, his work w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st art that followed. Today many of his pieces—including his numerous self portraits, landscapes, portraits and sunflowers—are among the world's most recognizable and expensive works of art.

Van Gogh spent his early adulthood working for a firm of art dealers and traveled between The Hague, London and Paris, after which he taught in England. An early vocational aspiration was to become a pastor and preach the gospel, and from 1879 he worked as a missionary in a mining region in Belgium. During this time he began to sketch people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in 1885 painted his first major work The Potato Eaters. His palette at the time consisted mainly of somber earth tones and showed no sign of the vivid coloration that distinguished his later work. In March 1886, he moved to Paris and discovered the French Impressionists. Later he moved to the south of France and was taken by the strong sunlight he found there. His work grew brighter in color and he developed the unique and highly recognizable style which became fully realized during his stay in Arles in 1888.

The extent to which his mental illness affected his painting has been a subject of speculation since his death. Despite a widespread tendency to romanticise his ill health, modern critics see an artist deeply frustrated by the inactivity and incoherence brought about by his bouts of sickness. According to art critic Robert Hughes, Van Gogh's late works show an artist at the height of his ability, completely in control and "longing for concision and grace".[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无数的画家和文人穷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他们在自由的艺术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借慰,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和未来的憧憬。艺术家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他们能在最简陋的破房子中画上一整天,他们能在最单调的风景前思考许久,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境界,最高尚的心灵。让我们走进梵高,走进他的绘画世界。 梵高的曲折人生 梵高的生平都充斥着一个词“孤独”,梵高小时并没有展现独特的绘画能力,在27岁时梵高正式成为职业画家,但梵高当时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买家所接受,梵高的粗犷的线条和颜色没有得到认同,他的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还是他的弟弟提奥瞒着他买的。艺术总是伴随着精神的至高追求,而越是困苦越是孤独,精神冲击越大,艺术家所能淋漓精致表现地也越充分。 梵高的一生始终执着于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梵高有过三次恋爱,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求婚被拒;他爱上了自己守寡的表姐,没能被接受;他最后无奈地和作为自己绘画模特的妓女在了一起,后因为不和而分离。对于友情,梵高唯一的好友高更,也在与梵高相处了两个月之后,因为性格不和而离去。对于亲情,似乎是上天对梵高最后的眷顾,他的弟弟提奥是唯一真正对他好的人,由于他的作品不能卖出,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他的弟弟寄给他的,但这也不断刺激着梵高,他就像是个包袱一样一直挂在他弟弟家里,他悔恨自己的无能与弱小。梵高的一生都是自己一个人,他渴望别人的认可与接受,但是上天都拒绝了他,促成了他心里上的缺陷。但他有唯一的爱好,唯一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不会撒谎的追求——绘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画里,他的愤恨他的悲伤与难过。 1890年7月的一天,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笨拙地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梵高最后已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涯,他不想再给他的弟弟增加负担,也不想再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只留下了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他充满梦想的创作。 梵高的作品风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接触印象派以后造就了梵高独特的画风,他唯一深爱的东

梵高简介讲课稿

课题:画家凡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 2、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 述,能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3、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如何欣赏评述梵高作品的法国法。 难点: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凡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https://www.360docs.net/doc/9e12689319.html, 2、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

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 三、作品欣赏https://www.360docs.net/doc/9e12689319.html, 《向日葵》1888年91X72厘米 1888年2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的作品赏析 周昇1240109135 我是一个热爱美术的人,但是我从没有深入的理解过印象派的作品, 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和印象派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拾土豆者》在现存的梵高的油画中,这幅是最早期(埃顿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虽然也画过数幅习作,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他的作品目录中登记的第一张。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信上曾叙述说,在莫夫处画了两张静物油画与两张水彩画。信尾又附言:“两张油画的主题是毛皮制成的小孩帽子,旁边放些土豆及甘蓝。”这一幅画是其中的第二张,他在下一封信上说:“这不能算是杰作。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塞纳河滨》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管-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

人美版《美术》4年级下册16课——画家梵高

人美版《美术》4年级下册16课 画家凡·高 单位:中原区秦岭路小学姓名:王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 2、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3、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和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由FLASH动画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一段关于环保方面的动画,同学们知道短片里的人物是谁吗? 生;是凡·高。 师:是从哪看出来的,真聪明,那么关于凡高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想知道一起通过学习走进凡·高,走进凡·高的油画。 二、欣赏体验 1、整体感受凡高 师:通过课前的搜集,关于凡高你都知道了什么?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 生:学生根据搜集汇报知道的凡·高。 师:引导学生简单的概括一下凡高早年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说出:凡高早年的生活非常的贫困,但是他很善良,经常和穷苦的人在一起,给他们一些帮助,虽然凡高也做过很多工作,但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做下去,于是凡高选择了绘画作为他一生的追求,那么凡高的绘画生涯是一帆风顺的吗?凡高的画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我们来看凡高绘画早期比较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吃马铃薯的人》。 2、引导学生欣赏《吃马铃薯的人》 (1、)看到这幅画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是从阴暗的色彩感受到了贫穷,从粗糙的手看出他们是普通的农民。 (2、)引导学生体会出凡高极具个性的绘画。 凡高在给弟弟的信中是这样评说这件作品的:“我想清楚的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的挣得他们的食物。”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出凡高是想通过这幅画真实的再现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但这中真实是凡高加工后了的真实,

梵高及其作品解读

后印象主义——梵高及其作品解读 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致力于绘画的法国青年,怀着满腔热情准备实现他们的伟大理想,他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古典主义绘画原则,他们认为画画不应如此。对于我所画的对象,我要使用我认为理想颜色,构图,线条来画并且要灌注我对于物象的所有情感而不去盲从客观世界。在摆脱了历史,宗教,神话等题材的约束,摆脱了传统的讲故事的绘画程式后一开始他们借助科学能够把对象的光与色准确的表现出来,虽然我能准确的画,可是光这样做还不行,不算完。为了把它画完,我要使用我想要的颜色,随我的心意。这样后印象主义就诞生了,一开始他们一直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还是在客观世界中寻找颜色,随后他们一直创作,终于使客观世界的颜色服务于自己的主观世界,并成为表现主观情感世界的辅助手段。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更、凡高、塞尚,下面就来介绍他们的艺术主张。首先他们三位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受客观物象的约束,被客观物象的光与色所左右,都强调了主观思想情感的重要性。他们对修拉等人刻意追求光的效果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束缚人的自由和创造力,逐渐沦为体现科学成果的工具,人本身的精神情感和对艺术的热情得不到充分体现。就像高更所说的:“印象派在研究色彩的时候,只注意他们的装饰效果而没有自由,因为他们为表象所拘束,他们寻找眼睛近旁的东西,而并不在思想中的神秘的内心去探索……”塞尚所反对印象主义的原因是不想因为迷恋光色而去破坏物体的真实物体结构和持久感而深入自然中去表现与自然相似的有真实感觉的图像。他和梵高一样都侧重于对精神的表现。 梵高所反对印象主义的原因是不接受印象派画家认为绘画是真实景物的反映的观点,而更愿意用激情来作画。他不管古典画派和印象派的理论和条条框框,坚持用自己的绘画方法来表现自我,进像他说的:“我在巴黎所学到的东西现在离开了我,我恢复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的我曾经有过的理想……我不着力准确的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是较随意的使用色彩,以便有力的表现我自己。” 通过他的作画我们能更容易了解他的艺术主张。他说:“比如我希望画一幅一位画家朋友的肖像,他怀着伟大理想,他画画就象夜莺歌唱那样,因为他的秉性就是如此。假定这个人长了一头淡黄色头发,我要把我对这人所怀的全部感情和我的全部钦佩之情贯注到画中。一开始,我要把它照原样画下来,尽我所能准确的画,可是这样做了以后画还不能算完。为了把它画完,我就要使用随我意的颜色,我要加重他头发的淡颜色,一直加到橙黄色, 铬黄色和明亮的柠檬黄色。在他的头后面,我要画成一望无际的远景,以代替一间小屋的平淡的墙壁,造成一个最丰富,强烈到只有我能调制出来的蓝颜色的简单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组合,衬在这个丰富的蓝色背景上的这个光辉的金发像就会给人造成一个神秘的印象,宛如挂在万里碧空的一颗星。”正如一位品论家所说:“借助色彩来揭示精神,这就是梵高的理想。” 基本说来,他们虽然表现的途径不尽相同,但终点是一样的,就是非单纯的表现客观世界,而强调对主观世界的描绘。他们的艺术实践拓宽了艺术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使表现手法更多元化,并且大大提高了画家在创作中的创造性。 下面就来介绍及分析梵高及其作品 文森特·凡高,荷兰画家,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最早的艺术教育是年轻时在画店当店员。后来在巴黎受到印象派画家们的启发和熏陶。他借鉴了东方艺术汲取了线条表现力的方法,喜欢日本的“浮世绘”,在西方给他重大影响的人有伦勃朗,杜米埃,米勒。一生作画800多幅,他的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夜间咖啡馆》等。他献身于艺术,大胆创新,作品大多热情奔放、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广泛学吸收印象派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

梵高作品《星夜》介绍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曾割掉耳朵,后在法国瓦兹河饮弹自杀,时年37岁。 50年代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55年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娅·梵·高诞生。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年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梵·高诞生。 60年代 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1862年3月16日, 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年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诞生。 1868年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年3月进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888年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年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梵·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在住院后一个月,创作了他最著名的画之一,《星空》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梵·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梵·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梵高简介

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目录 1人物简介 梵高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约莫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

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2生平经历 2.1早年生活 梵高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与西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奥多鲁斯是荷兰归正宗教会的神职人员。文森特以他的祖父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头一胎死产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见。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个常见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莱顿大学得到神学学位。祖父文森特有六个儿子,其中三名是艺术品商人,包括另一个在梵高信中称呼其为―零屌叔叔‖的文森特。祖父文森特或许是被轮到以他父亲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艺术与宗教是两项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职业。他的弟弟西奥·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个弟弟柯尔,还有三个姐妹:伊丽莎白、安娜与维尔敏娜。 文森特小时候是个认真、沉默与慎虑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乡村学校就读,其唯一的老师是天主教徒,并有约二百名学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师指导,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兰泽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维利寄宿小学就读,离他家约有20英里(32千米)。 1869年至1876年,他分别在古庇画行(Goupil & Cie)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遭解雇后前往英国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学校服务。他在1877年于多德雷赫

梵高《星空》赏析

星空 一个“疯子”心中的《星夜》 西方绘画史上有位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人们每每提及他时总会说他是个疯子。没错他就是文森特·威廉·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人,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津德尔特,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其早期作品受到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后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其代表作有:《向日葵》、《食土豆者》、《星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等。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

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 深深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梵高的绘画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的作品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梵高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向日葵》了,但其实,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蕴藏了作者无限的心绪。 《星夜》可以说是梵高生命后期的一副作品了。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星夜》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画家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 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 -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 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 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 义。 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 曾割掉右耳,后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时 年37岁。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名作赏析: 《夜晚的咖啡馆》油画 《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 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 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 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 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 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 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

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星夜》油画 《星夜》是一幅既亲 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 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 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 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 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 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 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油画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 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 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 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 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 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世界把自己的 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 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 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十五朵向日葵》油画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 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 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 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 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她就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就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她早年做过职员与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她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与失败,最后她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她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与习作后,她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与她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她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她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与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她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她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与色彩强烈。而当她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与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就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她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她的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她曾说: “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她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 “她就是她时代中最热情与最抒情的画家。……对她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与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她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她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她意味着就是一个充满狂热与甜蜜的谜,她希望她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她认为:“颜色不就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就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她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她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她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她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她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与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与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与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与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与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与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就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她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她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她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她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就是永恒不变的。 她的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与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梵高作品 文档

梵高——这个名字让你想起什么?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都是梵高孤独内心底层最深的呐喊。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这就是梵高” 《吃马铃薯的人》 1885年 是梵高早期的代表作,画中展现了凝重而沉静的气氛。 《静物写生》 这幅画是梵高于1886年所作的静物写生,画中除了插着康乃馨的花瓶之外,还有葡萄酒和酒杯。

《盛开的桃花》 这幅画传达出梵高理想中的日本风景,同时呈现春天的喜悦和乐观的情绪。 《日本情趣:花魁》 1887年 105*61公分 “巴黎画报“杂志在一八八六年日本特集的封面上刊载了英泉的《花魁》。梵高将复写纸放在这幅画上描轮廓,加宽外框,并以油彩描绘。这幅画后来还出现在《唐基老爷》的背景中,可见梵高特别喜欢这幅画。此外,与另一幅《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广重)》相同,梵高在画面周围画上竹子和睡莲,而原作则没有这些景色

《浮世绘之仿作》 画布,油彩,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是模仿歌川广重的名作《名所百景·龟户梅屋铺》。梵高十分迷恋浮世绘中鲜明的色彩运用及平面化的空间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朵剪枝的向日葵》 画中展现的强烈生命力正是梵高的写照。 《铃鼓咖啡屋的女人》 1887年画布,油彩,55.5厘米X46.5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后印象主义绘画凡高艺术欣赏教学设计

后印象主义绘画 凡高艺术欣赏 (二课时)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19世纪欧洲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画家凡高及作品有所了解和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凡高艺术人生和作品欣赏以及后印象主义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凡高艺术人生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凡高作品图片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向日葵》作品欣赏,请学生猜猜本课内容。 二.展示课题——凡高艺术欣赏

三.讲授新课: 1.通过有关凡高的书籍展示让学生对凡高这位画家的知名度和地位有一定的了解。 简介凡高生平: 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和米勒。 凡?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16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摘要:本文是对梵高的一生艺术生涯作了简单的总结。作者对梵高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其中两幅画作作了赏析,分别是令人神思的《星空》和使人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意念的《向日葵》,并因为梵高的画作启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现状的启发。 关键字:艺术家梵高星空向日葵 对于美术,我算是一个行外人,但是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①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著名画家梵高生平简介

著名画家梵高生平简介 梵高的父亲是新教的牧师,梵高家族可以说在社会上也是很有地位的。在梵高的几个 兄弟姐妹中,梵高只与知己兼弟弟的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联系。但是在梵高去世六个 月后他的弟弟也追随梵高去了,由此梵高简介中对于这个弟弟也有详细的描述。 梵高简介中梵高曾经跟着自己的表亲学习绘画,后期梵高将早期的传统绘画与新艺术 流派相结合,画作色彩鲜艳明丽。随后他又受革新思潮与日本绘画的影响,作品中大量保 持了个人的独特想法,但当时这样的作品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欣赏。 在当时社会,梵高最具影响的事情即“割耳事件”,梵高简介关于这件事的表述是梵 高与高更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在爱情中是勇敢的,在美术行当小职员时他喜欢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 可是美丽的尤金妮亚对于像老头一样的梵高并没有兴趣。当痴情汉梵高看到自己喜欢的女 人在另一个男人怀里拥吻时,他伤心的离开了伦敦。在画画时梵高遇到了妓女克里斯蒂娜,这个女人给了梵高家的温暖,但是因为梵高无法在每月赚到150法郎,使得克里斯蒂娜于 他断绝了关系。 梵高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不善于人际关系,甚至于无法与人 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得他更过的时候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这个只有三十七 年的男人在艺术界是伟大的。 很多人对梵高很熟悉,一般来说,艺术领域的人对于别的领域的人来说,大多很陌生。因为一个领域渗透到另一个领域是很难的。普通人一般只关心周围生计,柴米油盐酱醋茶 已经够他们忙的了。但是,梵高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领域的壁垒,为世人所知。可见 其才华横溢。但是,梵高是什么画派的却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 有一句广告词,不走寻常路。很多人对梵高是什么画派感到好奇。梵高是印象画派的,在很久以前,印象画派——梵高所属的画派,同样不被当时的世人理解,原本注重画面整 体性和故事性的画家们不理解,一堆用画笔随便画画点点,看起来像用抹布涂抹出来的画 有什么可以值得称赞的。但是,印象画派对光和影的关注和掌握,的确为原来陈腐的艺术 界带来了生机。而梵高所属的印象画派却不是他开创的,而是另一个天才——法国画家莫奈,但是,梵高却也在印象画派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开创了一个后印像画派,将原本 注重光和色,转向色彩更浓烈,更具装饰意味的后印像画派。印象画派的两位辉煌时代的 领导人,一个是莫奈另一个就是梵高了。继莫奈之后,梵高再次引领他所属的印象画派走 向辉煌。他创作的《向日葵》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鲜艳而热烈的红色,表达了他的热 情和向往,也真切的证实了梵高是什么画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