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第四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密度概念,理解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检测:完成《物质的密度》作业附页1,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三个部分。
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确保答题的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选择两种不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铁块和铝块、水和油等)的物质,测量它们的密度。
按照实验步骤,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 应用能力培养:完成《物质的密度》作业附页2中的案例分析,根据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 拓展思考:你认为密度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3. 书写答案要工整清晰,按照题目要求格式答题。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并进行批注。
2. 鼓励学生们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会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2. 学生可以将作业中的疑惑、心得或收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老师也会根据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包括优点和不足,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的设计,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重要概念,同时也希望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这类作业,我们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3节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密度概念有深入理解,能够区分不同物质在质量和体积相同时,其密度如何变化。
2. 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三种不同物质(如水、铝、铁),利用天平、量筒等工具进行密度测量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比较三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并讨论物质密度的变化规律。
2. 报告撰写: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提出进一步优化实验的措施。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就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密度这一知识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在课堂上分享。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作业:要求学生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准确的数据,并及时分析实验结果。
2. 报告撰写:作业需保证报告内容清晰、准确,分析问题深入,总结有建设性。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求成员积极参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4. 提交时间:请在课后一周内提交所有作业。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操作作业: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数据分析是否准确。
2. 报告撰写:评价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分析是否深入。
3. 小组讨论:评价小组讨论中成员的参与度、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以及是否能够尊重并吸收其他成员的观点。
五、作业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并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对于完成质量高的作业,我们将给予表扬;对于完成质量较低或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们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我们期待看到你们的精彩表现!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增强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密度》PPT精品课件
m
V
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有什么关系?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质量、体积没有直接关系。
二、密度的应用 1.计算密度、鉴别物质
例1、小明学过密度知识后,想了解一把汤勺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用天平测 出汤勺的质量为31.6克,当他将汤勺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时,量筒的读数从25毫 升增大为29毫升。试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这把汤勺可能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7.9
103
kg
/
m3
7.9
103
kg m3
7.9
103
1000g 106 c m3
7.9g / cm3
2.7
c
g m3
2.7
10-3 kg 10-6 m3
2.7 103kg / m3
学习目标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根据特性认识密度的概念 3.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换算
例题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及含义 2.能应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能用密度公式解释相关现象
一个空瓶的质量是0.2千克,装满水后总质量是1千克,这个瓶子最多能装下 多少千克酒精?(ρ酒=0.8×103kg/m3)
若这个瓶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1.4千克,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少?
解:m水
解:汤勺的质量m=31.6g,体积V=29cm3-25cm3=4cm3
根据密度公式可得,汤勺的密度为:
m V
31.6g 4c m3
7.9g
/
c m3
7.9
10 3 kg
/
m3
查密度表可知,汤勺的密度与铁的密度相同。
答:这把汤勺可能是用铁制成的。
2.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学生版)
第3节 物质的密度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理解密度的定义,知道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能写出密度的定义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说出密度的两个单位,能对两个单位进行换算。
3.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读1:概述物质密度的含义和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难度较小。
解读2:应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使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常见题型为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密度(一)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出问题: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铁块的质量大。
当铁块的体积增大后,其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猜想与假设:成正比、成反比或不成比例。
实验设计:①取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若干,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记人表中;②分别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③比较比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进行实验:①取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若干,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记人表中;②用排水法分别测出铁块和铝块的体积;③分别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记人表中。
数据记录与处理:物质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质量/克 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 1 10 79 7.9 铁块 2 20 158 7.9 铁块 3 30 237 7.9 铝块 4 10 27 2.7 铝块 5 20 54 2.7 铝块630812.7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了描述这特性,科学中引人了“密度"这概念。
(二)密度的概念,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密度的公式ρ=m/V公式中的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公式表示的意义是某种物质的密度等于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此式是物质密度大小的计算式。
5.3 密度 课件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技巧点拨 密度单位的换算步骤: (1)把比值单位变为分数形式; (2)把分子和分母分别进行单位换算; (3)计算换算后的比值。
知2-讲
知2-练
例 1 如图3 是某汽车维修站给车胎充气时的情境。为了保 证行车安全,当车胎鼓起后(体积保持不变),还需要 继续给它充气至符合计量表显示的读数要求为止。 该过程中车胎内气体的质量、密度的变化是( ) A. 质量增大,密度增大 B. 质量增大,密度不变 C. 质量不变,密度增大 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3. 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
知1-讲
(1)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轻重”程度,我们需要选取体积
相同的不同物体,比较它们的质量;
(2)铁块和铜块,比较难切割,真正选取体积相同的部分进
行比较,难度很大;
(3)为此,我们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通过数学运算,得到
了单位体积的质量,获得了相同体积的物体。
方法点拨
知1-讲
(2)看图像(图像法):分别以两个物理量为横坐标、纵 坐标作图,如果得到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
两个物理量成正比。
知1-讲
(5)实验结论:结合实验记录数据和图像分析可得: 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②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③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轻重”程度,
②铜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知1-讲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铁块4 铁块5 铁块6
质量m/g
8.9 17.8 35.6 53.4 71.2 89
体积V/cm3
1
2
4
6
8 10
质量m 体积V /(g·cm−3) 8.9 8.9 8.9 8.9 8.9 8.9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教材内容,掌握密度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种类的物质样本(如水、油、金属等)、天平、量筒等。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工具,测量不同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并计算其密度。
4. 观察记录: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记录不同物质的密度值,分析其差异原因,并撰写实验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3.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4. 提交要求: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包括理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及实验数据记录表。
作业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能力、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方面。
评价标准将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还将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质的密度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科学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1、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特__性__,不同物
质密度一般_不__同__,
与物质的 种类、状态、温度、气压等有关.
2、物质的密度值跟物质的质量 无关、体积 无关 、
形状、 无关 位置 无关
。
3、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4、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种物质,如煤油和酒精,冰和蜡。
基础过关
1.根据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第四节物质的比热
版权声明: 本课件仅供下载者个人使用,严 禁用于商业或者上A B
C
v= 250分米3=0.25米3
ρ= m V
6.75×102千克 =
0.25米3 = 2 .7×103千克/米3
答:该物质的密度为2 .7×103千克/米3;
查表得该物质可能为铝。
应用二.求质量 ( m = ρv )
例:体积为2 ×103 dm3的罐子,盛满了煤油,求 所盛煤油的质量?(ρ煤油=0.8 ×103 kg/m3)
(2)2.7 g/cm3 = 2.7×103 ㎏/m3
铁块1 铁块2
质量g
79 158
体积cm3
10 20
质量/体积g/ cm3
7.9 7.9
铁块3 237
30
7.9
A.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 ),它的质量 ( 也增大几倍 );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定值 ).
B.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不相同)
甲
乙
丙
盐水
酒精
水
6.两块实心的正方体铁块,大的正方体边长是 小的正方体边长的2倍,则大小正方体铁块的密
度之比是_1__:___1,体积之比_8___:__1__ , 质量之 比是__8___:__1___。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共计29张PPT)
量筒和量杯的壁上有刻度,刻有”ml”字样, 是体积的单位,叫 毫升.1ml=1cm 3 。使用 时,先弄清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立方厘 米,每一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测液体 的体积时,把液体倒入量筒里,观察量筒 里液面到达的刻度,就可知液体的体积。
量筒的使用方法
142
89.4 52.6
78
1.146
1. 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 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 什么好办法?
2.如果是体积过大不 能放入量筒或量杯里 呢?
测固体和液体密度实验模拟
课堂练习
1、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 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 这块岩石的密度是_2_._7_×__1_0_3__kg/m3,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 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相__等__(选填“相等”或“不相 等”)。
求出水的体积,即是瓶的容积和牛奶的体积.
多种多样的密度计
实验室密度计
多种多样的密度计
气体密度计
数字式密度计
量筒的读数
量
量
筒
杯
刻
刻
度
度
均
上
匀
密
下
疏
读数时,视线 应与液面的凹 形底部相平。 若液面是凸形, 读数时,视线 应与液面的凸 形顶部相平。
体积的测量
用量筒可以 直接测出液 体的体积。
形状规则的 固体可用刻 度尺等测量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较 小固体,因用刻度尺 根本无法测出其体积。 这时只能用量筒利用 排水法进行测量。
2.测盐水 的密度
天平称出盐水的质量 (差值法)
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一量筒的使用精练版P631.量筒的作用: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专用仪器,也可以利用排开液体体积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固体的体积。
2.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1mL=1cm3=10-6m3。
3.量筒的分度值和量程量筒壁上相邻两条刻度线对应的数值差所代表的体积为分度值,最上面的刻度值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即量程。
4.量筒的使用方法(1)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度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以能一次性测量出被测液体的体积且选分度值小一些的量筒为宜)。
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每个小格代表的刻度数)。
(2)量筒在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凸形(如水银面)。
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或凸液面的最高处)保持相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解析: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剩余液体的体积读数偏大,即剩余液体的体积是小于9毫升的,因此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将大于15毫升减去9毫升的差值,也就是大于6毫升。
答案:B知识点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精练版P63拓展: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1.形状规则的物体(以长方体为例)(1)实验器材:待测物体、刻度尺、天平、砝码(2)实验步骤[测体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的长a、宽b、高c。
[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3)表达式:ρ=m abc。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1)密度大于水的物体①实验器材:待测物体、细线、量筒、水、天平、砝码②实验步骤[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测体积]可用“排水法”间接地测其体积: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b.用细线将物体拴住缓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使用量筒的方法,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
3、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总结归纳间接测量科学量的一般方法。
4、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科学意义加深理解,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策略】本节是在学习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以测量物质的密度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学会鉴别物质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会间接测量一个科学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学生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拴有细线的石块、烧杯、水、小烧杯、盐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如何才能知道这些奖牌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板书:第四学生回答:测量奖牌的密度,然后与密度表对照,就可以知道是哪种材料做成的。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让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科学的过程。
二、探求新知: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及实验步骤1、提问: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呢?根据的公式是?板书:实验原理:ρ=m/v。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在实验中应选用哪些测量工具?3、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请同学回忆天平的使用方法?4、如何测得物体的体积呢?比如长方体、一杯液体、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5、学生自主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mL和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2)该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
2024-2025学年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节 密度(课件)
【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同。
【猜想与假设】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此比值应相同;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此比值应不相同。
【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铝块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②用刻度尺测量铝块边长后算出 体积,并记录数据; ③分别计算不同铝块的质量与体 积之比,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 ④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复上述操作。
有物质不同但密度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相同的特殊情况 (3)物质的密度受物质状态和温度的影响:
①当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时,质量不变,
体积变化,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②当温度变化时,虽然质量不受影响,但体积要发生
变化,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 体会热胀冷缩
科学书屋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能发现什么规律?
图像法:使实验结果更直观
体积 V/cm3
m g / cm3
V
80
铝块
20
2.77 70
60
的质 量与
14 2.79 50
体积
12 2.78 40
30
10 2.78 20
成正 比
铝块5 22.3 8
2.79 10
铝块6 16.6 6 2.77
5 10 15 20
【分析论证】 铁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铁块4 铁块5
密度/(kg·m-3) 1.0×103 0.85×103 0.8×103 0.71×103 1.98 1.43 1.29 0.6 0.09
结论
(1)通常情况下,ρ固>ρ液>ρ气,但也有例外,如冰、石 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一般来说,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但也有特殊情 形,如ρ冰=ρ石蜡=0.9×103kg/m3,故密度相同的物质未必是 同种物质。 (3)同种物质,当状态改变时,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如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冰的密度为 0.9×103kg/m3。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在设计这一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展开。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包括电子秤、量筒、水、各种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密度概念,比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测量工具,他们需要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时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导出物体的密度。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密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这就是我设计的第五章第三节的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密度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我选择了冰块浮在水面的生活实例,这是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能掌握密度的基本定义及单位。
2. 学会利用基本工具测量物质密度,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1. 复习课本中关于“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完成教师提供的学习笔记模板,归纳整理相关概念。
2. 完成小测试,加深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应用范围等知识点的掌握。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和量筒等。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对某物质的密度测量,包括取样、称重、量体积等环节。
3.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并绘制相关表格和图形,展示测量过程及结果。
(三)探究作业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或个人生活经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物质,比较其密度差异,分析原因,撰写短文或制作小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并保证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部分需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注意安全使用实验器材,并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探究作业需结合生活实际,选取的物品要具有代表性,分析要深入、合理。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探究作业的深度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探究作业的创新性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分享学习经验与方法,促进互相学习与进步。
4.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些兴趣与动力。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旨在全面、系统地锻炼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操作能力。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习题 课件
20.0
2 小杯
3
29.9
3 小杯
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小丽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水
的质量与体积成_________比.
正
感悟新知
知1-练
(3)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水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关系,
请画出水的质量m- 体积V 的关系图像.
解:如图所示.
感悟新知
知1-练
(4)小梅用另一种杯子按小丽的方法“探究水的质量与体积
例 1 [中考·济南] 在“探究固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
验中.
解题秘方:根据数据画出的图像是通过坐标原点的倾
斜直线,表明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说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感悟新知
知1-练
(1)将天平调节好以后,在左盘中放入铁块,向右盘中添加
了几个砝码后,视察到天平的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
的关系”,得出了与小丽完全相同的结论,但在与小丽
就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时,发现小丽这种实验方法
的优点和不足都很明显,请你就小丽这种实验方法的优
点和不足作出简要评价.
这种实验操作简便,而用杯子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密度
知2-讲
1. 定义 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
40
10
木块
木块
12
24
20
40
感悟新知
知1-讲
3. 计算论证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发现,木块质量与体积的比
值都是0.6 g·cm-3, 塑料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
1.1 g·cm-3.
4. 画图论证 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出图
像(如图1),两图线均为通过坐标原
第五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第五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等,而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质量一般不等2、进一步探究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大小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是相等的3、能总结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恒定(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一般不相等,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叫密度4、理解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5、理解并会应用密度公式解题,知道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6、提高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知识点:1、用天平称出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 例10cm3的水、铝块、铜块的质量,m水= g m铝= g m铜= g 比较体积和质量得出结论:2、用天平称出不同体积同种物质的质量:例分别称出10cm3、20cm3、30cm3水的质量比较m1= g m2= g m3= g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不等,我们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3、密度的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若m的单位是kg V的单位是m3 则ρ的单位是kg/m3若m的单位是g V的单位是cm3则ρ的单位是g/cm3 公式变形:m=VρV=m/ρ公式应用中要注意单位同一。
对于物质的密度要会读、会写、知道含义,例:ρ水=1x103kg/m3 读:ρ水等于一乘以十的三次方千克每立方米,含义: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十的三次方千克。
三、学习过程引导:1、结合导学案先预习课本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的主要知识,找出盲点、误区以便课堂上探讨。
<.2>、比较2、3、4、5得结论: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这种比值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3、总结论: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
1、一支蜡烛燃过一半后,蜡烛的 ( )
A、质量减少,密度不变
B、质量减少,密度减小
C、体积减少,密度减小
D、体积、质量和密度都减小
2、通常说“铁比木头重”,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
A、铁的密度比木材密度大
B、体积相同的铁块与木块相比,铁块质量大
C、质量相同的铁块与木块相比,铁块的体积小
D、铁块质量比木块大
3、因为=m/V,所以 ( )
A、对于不同的物质,m越大,越大
B、对于同一物质,与V成反比
C、同一种物质,与m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由于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对同一物体吸引力的六分之一,当宇航员把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带回地球后、石头的 ( )
A、质量变大,密度不变
B、密度变大,质量不变
C、重力变大,密度不变
D、重力不变,密度变大
5、有一个铅球,使用多年后磨损得很厉害、下列物理量中没有变化的是 ( )
A、质量
B、密度
C、球重
D、体积
6、两个铁球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相等、由此可以判定 ( )
A、两个铁球一定都是实心球
B、两个铁球一定都是空心球
C、两个铁球中至少有一个是空心球
D、不存在这样两个球
7、现有容积为100毫升的小瓶,能否用它装下85克酒精或115克硫酸? ( )
A、都能装下
B、都装不下
C、能装下85克酒精,装不下115克硫酸
D、能装下115克硫酸,装不下85克酒精
8、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所选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如:用密度较小的铝合金作为飞机外壳的主要材料等、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 ( )
A、用塑料做电源插座的外壳
B、用塑料泡沫做成表演场景中滚落的“石头”
C、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D、用橡胶做汽车轮胎
9、有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它们的质量相同,其密度的比甲:乙:丙:丁=2:1:3:5,则其体积最小的物体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关于密度公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C、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D、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11、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甲>乙
B、甲<乙
C、若V甲=V乙,则m 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1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质
量之比是2:3,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 )
A、2:3
B、3:2
C、1:1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3、小华同学在探究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时,做出
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质量有关
B、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体积无关
C、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
D、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14、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把铜块碾成铜片,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把铁加热,质量变大,密度不变
D、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质量和密度均为零
15、为铸造金属铸件,事先用密度为1的实心木料制成木
模,木模的质量为
1、8kg、再用密度为2的合金烧铸30个这种铸件,这些合金
铸件的总质量为648kg,则木模与合金材料的密度之比1:2等于( )
A、1:30
B、1:360
C、1:12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6、李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一些物质的密度/(kgm-3)水
1、0103水银
13、6103冰0、9103干松木0、5103煤油0、8103铜
8、9103酒精0、8103铅
11、3103
A、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的体积小
17、以下各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最接近的是 ( )
A、人体的平均密度
B、制作暖水瓶塞所用的软木的密度
C、我们学习中常用的普通橡皮的密度
D、普通玻璃的密度
18、为了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不能沉入水中的蜡块密度,小明同学想出了以下的办法:先用天平测出了蜡块的质量是9g,在量
筒中盛水45cm3,再把蜡块和已知体积是5cm3的铁块捆在一起放入水中,当蜡块和铁块刚好浸没时,此时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是60cm3,则此蜡块的密度是 ( )
A、0、2103kg/m3
B、0、15103kg/m3
C、0、9103kg/m3
D、1、8103kg/m3
19、如图所示为
A、
B、C三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线、由图可以知道,三种物质的密度
A、
B、乙和水的密度p水之间的关系是 ( )
A、A>B>C且A>水
B、A>B>C且C>水
C、A<B<C且A>水
D、A<B<C且C<水
20、由2 kg密度为的金属甲和4 kg密度为的金属乙做成的合金球,则合金球的密度为 ( )
A、
B、
C、
D、
21、如图所示的盒装纯牛奶的体积约为________m3,牛奶的质量是 ________g、(牛奶=
1、02g/cm3)
22、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端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将石块放入天平左盘,右盘中放了一个50g、一个20g的砝码,并调节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g;若小石块的体积为30cm3,则该石块的密度为
________g/cm
3、
23、质量为450g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变化了_______m
3、(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
24、一个质量为0、25k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
1、5kg,则这个玻璃瓶的容积是_________m3,它最多能装________kg的酒精、(酒精的密度为 =0、8103 kg/m3)
25、人们常说“水比油重”,在学过密度以后应该怎样说才确切,为什么?
26、一节运油车装30立方米的石油,从车中取出30毫升石油,称得它的质量是
24、6克,求这节运油车所装石油重多少?
27、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如图所示,当报警器接触到一定量的泄漏气体时,会发出响声,有位同学家中所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请判断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如图中________(填“A”或“B”)所示、简述你判断的理由,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回顾实验和探究:
叶子和小雨在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的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实验次数物体m/gV/cm31铝块154202、72铝块2108402、73松木110821
60、54松木210200、5(1)比较
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__的;比较
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__的、(2)由上述实验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可见,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___________(无关/有关)、(3)上述实验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的图线___________反映了铝块实验情况、
29、要配制密度为
1、1103kg/m3的盐水用于选种,从已配制的盐水中取出
500mL的样品,测得其质量为0、6kg、试计算一下,这种盐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是应加盐还是加水?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B
6、C
7、D
8、B
9、D
10、C
11、A
12、A
13、A
14、B
15、C
16、C
17、A
18、C
19、A
20、B
21、2、510-4255
22、左
71、4
2、38
23、510-5
24、1、2510-31
25、应说同体积的水比油重、在相同的体积的条件下,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即我们常说的水比油重实际上指的是密度关系、
26、解:根据则:G总=Vg=o、82103kg/m330m310N/kg=
2、46105牛、
27、A 理由略
28、(1)相同不同 (2)无关 (3)a
29、解:500mL=500cm3=0、5dm3=510-4m3,所配盐水的密度为∴不符合要求,应该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