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 万有引力与宇宙同步单元检测(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 万有引力与宇宙同步单元检测(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 万有引力与宇宙同步单元检测(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A 是静止在赤道上的物体,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B 、C 是同一平面内两颗人造卫星,B 位于离地高度等于地球半径的圆形轨道上,C 是地球同步卫星。已知第一宇宙速度为v ,物体A 和卫星B 、C 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v B 、v C ,运动周期大小分别为T A 、T B 、T C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T A =T C <T

B B .T A =T

C >T B C .v A <v C <v B <v

D .v A <v B <v C <v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由题意,A 是静止在赤道上的物体,C 是地球同步卫星,故有A C T T =,又由于B 、C 是同一平面内两颗人造卫星,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2

224Mm G m r r T

π= 解得

23

4r T GM

π=

即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由于C 的轨道半径大于B 的轨道半径,则C B T T <,联立上式,可得

T A =T C >T B

故A 错误,B 正确;

CD .由于B 、C 是同一平面内两颗人造卫星,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22Mm v G m r r

= 解得

GM

v r

=

也就是说,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故有B C v v >,又因为A 、C 具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所以有C A v v >,又因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的环绕速度,故有B v v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

v A <v C <v B <v

故C 正确,D 错误。 故选BC 。

2.如图所示,宇航员完成了对月球表面的科学考察任务后,乘坐返回舱返回围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舱。为了安全,返回舱与轨道舱对接时,必须具有相同的速度。已知返回舱与人的总质量为m ,月球质量为M ,月球的半径为R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轨道舱到月球中心的距离为r ,不计月球自转的影响。卫星绕月过程中具有的机械能由引力势能和动能组成。已知当它们相距无穷远时引力势能为零,它们距离为r 时,引力势能为

p GMm

E r

=-

,则( )

A .返回舱返回时,在月球表面的最大发射速度为v gR =

B .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克服引力做的功是(1)R W mgR r

=-

C .返回舱与轨道舱对接时应具有的动能为2

2k mgR E r

=

D .宇航员乘坐的返回舱至少需要获得(1)R

E mgR r

=-能量才能返回轨道舱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返回舱在月球表面飞行时,重力充当向心力

2

v mg m R

解得

v gR =已知轨道舱离月球表面具有一定的高度,故返回舱要想返回轨道舱,在月球表面的发射速gR ,故A 错误;

B .返回舱在月球表面时,具有的引力势能为GMm

R

-

,在轨道舱位置具有的引力势能为GMm

r

-

,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引力做功引起引力势能的变化,结合黄金代换式可知

02

GMm m g R = GM =gR 2

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克服引力做的功是

(1)R

W mgR r

=-

故B 正确;

C .返回舱与轨道舱对接时,具有相同的速度,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2

2 GMm v m r r

= 解得动能

2

22212k GMm mgR E mv r r

==

= 故C 正确;

D .返回舱返回轨道舱,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发动机做功,增加了引力势能和动能

22

(1)22R mgR mgR mgR mgR r r r

-+=-

即宇航员乘坐的返回舱至少需要获得2

2mgR mgR r

-的能量才能返回轨道舱,故D 错误。

故选BC 。

3.我国探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此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探测器从地面发射后奔向月球,在P 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Q 为轨道Ⅱ上的近月点。下列关于“嫦娥三号”的运动,正确的说法是( )

A .在轨道Ⅱ上经过P 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P 的速度

B .在轨道Ⅱ上经过P 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P 的加速度

C .发射速度一定大于7.9 km/s

D .在轨道Ⅱ上从P 到Q 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增大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从轨道Ⅰ上的P 点进入轨道Ⅱ需减速,使得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做近心运动,所以轨道Ⅱ上经过P 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P 的速度,故A 正确;

B.在两个轨道上在P点所受的万有引力相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在轨道Ⅱ上经过P

的加速度等于于在轨道Ⅰ上经过P的加速度,故B错误;

C.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7.9km/s,这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发射速度如果等于

7.9km/s,卫星只能贴近地球表面飞行,要想发射到更高的轨道上,发射速度应大于

7.9km/s,故C正确;

D.在轨道Ⅱ上运动过程中,只受到月球的引力,从P到Q的过程中,引力做正功,动能越来越大,速率不断增大,故D正确。

故选ACD。

4.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面对太阳快速老化膨胀的灾难,人类制定了“流浪地球”计划,这首先需要使自转角速度大小为ω的地球停止自转,再将地球推移出太阳系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为了使地球停止自转,设想的方案就是在地球赤道上均匀地安装N台“喷气”发动机,如图所示(N较大,图中只画出了4个)。假设每台发动机均能沿赤道的切线方向提供大小恒为F的推力,该推力可阻碍地球的自转。已知描述地球转动的动力学方程与描述质点运动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F=ma具有相似性,为M=Iβ,其中M 为外力的总力矩,即外力与对应力臂乘积的总和,其值为NFR;I为地球相对地轴的转动惯量;β为单位时间内地球的角速度的改变量。将地球看成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M=Iβ与F=ma的类比中,与质量m对应的物理量是转动惯量I,其物理意义是反映改变地球绕地轴转动情况的难易程度

B.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赤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逐渐变小

C.地球停止自转后,赤道附近比两极点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

D.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两极点的重力加速度逐渐变大

E.这些行星发动机同时开始工作,使地球停止自转所需要的时间为

I NF

F.若发动机“喷气”方向与地球上该点的自转线速度方向相反,则地球赤道地面的人可能会“飘”起来

G.在M=Iβ与F=ma的类比中,力矩M对应的物理量是m,其物理意义是反映改变地球绕

地轴转动情况的难易程度 H.β的单位应为rad/s

I.β-t 图象中曲线与t 轴围成的面积的绝对值等于角速度的变化量的大小 J.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赤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逐渐变大

K.若停止自转后,地球仍为均匀球体,则赤道处附近与极地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没有差异

【答案】AFIJK 【解析】 【分析】 【详解】

A .I 为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平动中的质量m 相对应,表征刚体转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故在本题中的物理意义是反映改变地球绕地轴转动情况的难易程度,故A 正确; BJ .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万有引力提供赤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和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

22Mm

G

mg m r r

ω-=

故赤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故B 错误,J 正确;

C .地球视为均匀球体地球停止自转后,万有引力提供重力加速度,故赤道附近和两极点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一样大,故C 错误;

D .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两极点处万有引力提供重力加速度,故两极点的重力加速度保持不变,故D 错误; EHI .由题意可知

M I β=,M NFR =

解得

NFR I

β=

t t

ωωβ?-=

=? 故β的单位为2rad/s ,由β的定义式可知,β-t 图象中曲线与t 轴围成的面积的绝对值等于角速度的变化量的大小,且联立解得

I t NFR

ω=

故EH 错误,I 正确;

F .若发动机“喷气”方向与地球上该点的自转线速度方向相反,则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变大,则人跟地球一起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变大,当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人会飘起来,故F 正确;

G .在M=Iβ与F =ma 的类比中,力矩M 对应的物理量是F ,表征外力对刚体的转动效果,故G 错误; 故选AFIJK 。

5.太阳系中,行星周围存在着“作用球”空间:在该空间内,探测器的运动特征主要决定于行星的引力。2020年中国将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如图所示,若将火星探测器的发射过程简化为以下三个阶段:在地心轨道沿地球作用球边界飞行,进入日心转移轨道环绕太阳飞行,在俘获轨道沿火星作用球边界飞行。且A 点为地心轨道与日心转移轨道切点,B 点为日心转移轨道与俘获轨道切点,则下列关于火星探测器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地心轨道上经过A 点的速度小于在日心转移轨道上经过A 点的速度

B .在B 点受到火星对它的引力大于太阳对它的引力

C .在C 点的运行速率大于地球的公转速率

D .若已知其在俘获轨道运行周期,可估算火星密度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从地心轨道上经过A 点进入日心转移轨道上A 点做了离心运动,脱离地球束缚,因此一定点火加速,故A 正确;

B .探测器通过B 点后绕火星运动,合外力做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火星对它的引力大于太阳对它的引力,故B 正确;

C . 在C 点时,同地球一样绕太阳运行,根据

2

2

GMm mv r r

= 由于绕太阳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半径,因此运行速率小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的运行速率,故C 错误; D .根据

2

2(2)GMm m r r T π= 34

3

M R ρ=?π

可得

3

2

33r GT R

πρ=?

由于轨道半径不等于火星半径,因此无法求出火星密度,故D 错误。 故选AB 。

6.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 )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如图所示是北斗导航系统中部分卫星的轨道示意图,已知a 、b 、c 三颗卫星均做匀速圆周运动,a 是地球同步卫星,则( )

A .卫星a 的运行速度大于卫星c 的运行速度

B .卫星c 的加速度大于卫星b 的加速度

C .卫星c 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D .卫星c 的周期大于24h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22Mm v G m r r

= 则得

GM

v r

=

则半径大的运行速度小,选项A 错误; B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Mm

G

ma r

= 则

2

GM

a r =

则半径小的加速度大,选项B 正确;

C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飞船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最大速度,所以卫星c 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选项C 正确;

D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

22

4

Mm

G mr

r T

π

=

可得

3

2

r

T

GM

π

=

则半径大的周期大,即a的周期(24h)大于c的周期,选项D错误。

故选BC。

7.宇宙中,两颗靠得比较近的恒星,只受到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互相绕转,称之为双是系统设某双星系统A、B绕其连线上的某固定点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现测得两星球球心之间的距离为L,运动周期为T,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若AO OB

>,则()

A.星球A的线速度一定大于星球B的线速度

B.星球A所受向心力大于星球B所受向心力

C.双星的质量一定,双星之间的距离减小,其转动周期增大

D.两星球的总质量等于

23

2

4L

GT

π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双星转动的角速度相等,根据v R

ω

=知,由于AO OB

>,所以星球A的线速度一定大于星球B的线速度,故A正确;

B.双星靠相互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向心力大小相等,故B

错误;

C.双星AB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2

A B

A A

2

m m

G m R

L

ω

=,2

A B

B B

2

m m

G m m

L

ω

=

其中

2

T

π

ω=,

A B

L R R

=+

联立解得

()

223

3

A B A B

22

44

ππL

m m R R

GT GT

+=+=

解得()

23

A B

4πL

T

G m m

=

+

小,故C 错误; D .根据C 选项计算可得

23

A B 2

4L m m GT π+=

故D 正确。 故选AD 。

8.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要将卫星由圆轨道1送入圆轨道3,需要在圆轨道1的Q 点和椭圆轨道2的远地点P 分别点火加速一次

B .由于卫星由圆轨道1送入圆轨道3点火加速两次,则卫星在圆轨道3上正常运行速度大于卫星在圆轨道1上正常运行速度

C .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的近地点Q 的速度一定大于7.9 km/s ,而在远地点P 的速度一定小于7.9 km/s

D .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一定等于它在圆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卫星由小圆变椭圆,需要在Q 点点火加速,而卫星由椭圆变大圆,需要在P 点点火加速,故A 正确,A 项不合题意;

B .卫星在3轨道和1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线速度为

GM

v r

=

而31r r >,可知星在圆轨道3上正常运行速度小于卫星在圆轨道1上正常运行速度,故B 正确,B 项符合题意;

C .卫星在1轨道的速度为7.9 km/s ,而由1轨道加速进入2轨道,则在椭圆轨道2上的近地点Q 的速度一定大于7.9 km/s ,而椭圆上由近地点到远地点减速,且3轨道的线速度大于椭圆在远地点的速度,故在远地点P 的速度一定小于7.9 km/s ,,即有

2132(7.9km/s)Q Q P P v v v v >=>>

故C正确,C项不合题意;

D.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的同一点都是由万有引力提供合外力,则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一定等于它在圆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故D正确,D项不合题意。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

9.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在中国大陆上映,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影片讲述的是面对太阳快速老化膨胀的灾难,人类制定了“流浪地球”计划,这首先需要使自转角速度为ω的地球停止自转,再将地球推移出太阳系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为了使地球停止自转,设想的方案就是在地球赤道上均匀地安装N台“喷气”发动机,如图所示(N较大,图中只画出了4个)。假设每台发动机均能沿赤道的切线方向提供大小恒为F的推力,该推力可阻碍地球的自转。已知地球转动的动力学方程与描述质点运动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F=ma具有相似性,为M=Iβ,其中M为外力的总力矩,即外力与对应力臂乘积的总和,其值为NFR;I为地球相对地轴的转动惯量;β为单位时间内地球的角速度的改变量。将地球看成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M=Iβ与F=ma的类比中,与转动惯量I对应的物理量是m,其物理意义是反映改变地球绕地轴转动情况的难易程度

B.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赤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逐渐变小

C.停止自转后,赤道附近比极地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

D.这些行星发动机同时开始工作,且产生的推动力大小恒为F,使地球停止自转所需要的

时间为

I NF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M=Iβ与F=ma的类比中,与转动惯量I对应的物理量是m,其物理意义是反映改变地球绕地轴转动情况的难易程度,A正确;

B.地球自转刹车过程中,赤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逐渐变大,B错误;

C.停止自转后,赤道附近与极地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C错误;

D.这些行星发动机同时开始工作,且产生的推动力大小恒为F,根据

NFR I β=

t βω=

则停止的时间

I t NFR

ω=

D 错误。 故选A 。

10.我国计划于2018年择机发射“嫦娥五号”航天器,假设航天器在近月轨道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 (小于绕行周期),运动的弧长为s ,航天器与月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为θ(弧度),引力常量为G ,则( ) A .航天器的轨道半径为

t

θ B .航天器的环绕周期为

t πθ

C .月球的的质量为3

2s Gt θ

D .月球的密度为2

34Gt

θ

【答案】C 【解析】

A 项:由题意可知,线速度s v t =

,角速度t

θ

ω=,由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v r ω=可知,s r t t θ=,所以半径为s

r θ

=,故A 错误; B 项:根据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

222t

T t

π

π

πθ

ω

θ=

=

=

,故B 错误;

C 项: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22mM v G m r r

=即223

2()?s s

v r s t M G G Gt θθ

===,故C 正确;

D 项:由于不知月球的半径,所以无法求出月球的密度,故D 错误;

点晴:解决本题关键将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式应用到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去,由于不知月球的半径,所以无法求出月球的密度.

11.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如图)被正式披露,引起世界轰动;2020年4月7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项目组公布了第二张黑洞“照片”,呈现了更多有关黑洞的信息。黑洞是质量极大的天体,引力极强。一个事件刚好能被观察到的那个时空界面称为视界。例如,发生在黑洞里的事件不会被黑洞外的人所观察到,因此我们可以把黑洞的视界作为黑洞的“边界”。在黑洞视界范围内,连光也不能逃逸。由于黑洞质量极大,其周围时空严重变形。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

光,有一部分光会落入黑洞中,但还有另一部分离黑洞较远的光线会绕过黑洞,通过弯曲的路径到达地球。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洞“照片”明亮部分是地球上的观测者捕捉到的黑洞自身所发出的光

B.地球观测者看到的黑洞“正后方”的几个恒星之间的距离比实际的远

C.视界是真实的物质面,只是外部观测者对它一无所知

D.黑洞的第二宇宙速度小于光速c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黑洞是质量极大的天体,引力极强,因此其第一宇宙速度大于光速,所以黑洞自身发的光不能向外传输,黑洞“照片”明亮部分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部分光,故选项A 错误;

B.由于部分离黑洞较远的光线会绕过黑洞,通过弯曲的路径到达地球,所以地球观测者看到的黑洞“正后方”的几个恒星之间的距离比实际的远,故选项B正确;

C.一个事件刚好能被观察到的那个时空界面称为视界,因此对于视界的内容可以通过外部观测,故选项C错误;

D.因为黑洞的第一宇宙速度大于光速,所以第二宇宙速度一定大于光速,故选项D错误。

12.继“天宫一号”之后,2016年9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轨道是距离地面343公里的近圆轨道;“天宫二号”的轨道是距离地面393公里的近圆轨道,后继发射的“神舟十一号”与之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各自的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天宫二号”比“天宫一号”的速度大

B.在各自的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天宫二号”比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长

C.在低于“天宫二号”的轨道上,“神舟十一号”需要先加速才能与之对接

D.“神舟十一号”只有先运行到“天宫二号”的轨道上,然后再加速才能与之对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天宫一号”的轨道距离地面近一些,故它的线速度比较大,选项A错误;“天宫二号”的轨道距离地面393公里,比同步卫星距地面的距离小,故它的周期比同步卫星的周期小,故选项B错误;在低于“天宫二号”的轨道上,“神舟十一号”需要先加速才能与之对接,选项C正确;“神舟十一号”如果运行到“天宫二号”的轨道上,然后再加速,轨道就会改变了,则就不能与之对接了,则选项D错误.

考点:万有引力与航天.

13.如图所示,飞行器P 绕某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长

B .张角越大,速度越大

C .若测得周期和星球相对飞行器的张角,则可得到星球的平均密度

D .若测得周期和轨道半径,则可得到星球的平均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3

2r k T

=,可知轨道半径越大,飞行器的周期越长, A 正确;

B .根据卫星的速度公式GM

v r

=

,可知张角越大,轨道半径越小,速度越大,B 正确; C .根据公式222

4Mm r

G m r T

π=可得 23

2

4r M GT

π= 设星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平均密度为ρ,飞行器的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对于飞行器,由几何关系得

sin

2

R r θ

=

星球的平均密度为

343

M R ρπ=

由以上三式知,测得周期和张角,就可得到星球的平均密度,C 正确;

D .由222

4Mm r

G m r T π=可得

23

2

4r M GT π=

星球的平均密度为

343

M R ρπ=

可知若测得周期和轨道半径,可得到星球的质量,但星球的半径未知,不能求出星球的体积,故不能求出平均密度,D错误。

故选D。

14.靠近地面运行的近地卫星的加速度大小为a1,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的加速度大小为a2,赤道上随地球一同运转(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3,则()A.a1=a3>a2B.a1>a2>a3C.a1>a3>a2D.a3>a2>a1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中涉及三个物体:地球赤道上有一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物体3、绕地球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的近地卫星1、地球同步卫星2;物体3与卫星1转动半径相同,物体3与同步卫星2转动周期相同,从而即可求解.

【详解】

地球上的物体3自转和同步卫星2的周期相等为24h,则角速度相等,即ω2=ω3,而加速度由a=rω2,得a2>a3;同步卫星2和近地卫星1都靠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公转,根据

2

GMm

ma

r

=,得

2

GM

a

r

=,知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向心加速度越小,则

a1>a2,综上B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关键要将赤道上自转物体3、地球同步卫星2、近地卫星1分为三组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再综合;一定不能将三个物体当同一种模型分析,否则会使问题复杂化.

15.如图所示,假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飞船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3R 的圆形轨道Ⅰ上运动,到达轨道的A点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 次点火进入近月轨道Ⅲ绕月球做圆周运动。则()

A.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行速度为

1

4

g R

B.飞船在轨道Ⅲ上绕月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R

g

C.飞船在轨道Ⅰ上运行时通过 A点的加速度大于在轨道Ⅱ上运行时通过A点的加速度D.飞船在 A点处点火时,速度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飞船在轨道I 上运行时,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得

()

2

2

33Mm

v G

m R R

R R =++

在月球表面上,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

02Mm

G

mg R = 联立得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行速度为

v =

选项A 错误;

B .飞船在轨道Ⅲ绕月球运行,有

2

024mg mR T

π=

T 2=选项B 正确;

C .在轨道Ⅰ上通过A 点和在轨道Ⅱ上通过A 点时,其加速度都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而万有引力相等,故加速度相等,选项C 错误。

B .飞船在A 点处点火时,是通过向行进方向喷火,做减速运动,向心进入椭圆轨道,所以点火瞬间是速度减小的,选项D 错误。 故选B 。

万有引力与宇宙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1)

一、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易错题培优(难) 1.组成星球的物质是靠引力吸引在一起的,这样的星球有一个最大的自转的速率,如果超出了该速率,星球的万有引力将不足以维持其赤附近的物体随星球做圆周运动,由此能得到半径为R,密度为ρ、质量为M 且均匀分布的星球的最小自转周期T ,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2T = B .2T = C .T = D .T =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当周期小到一定值时,压力为零,此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2224m GMm R R T π= 解得: 2T =① 故B 正确,A 错误; CD. 星球的质量 34 3 M ρV πρR == 代入①式可得: T = 故C 正确,D 错误. 2.2020年5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文表示,我国正按计划推进火星探测工程,瞄准今年7月将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假设探测器贴近火星地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绕行周期为T ,已知火星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由此可以估算( ) A .火星质量 B .探测器质量 C .火星第一宇宙速度 D .火星平均密度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万有引力与航天,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进行分析。 【详解】 A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 224Mm G m R R T π= 可求出火星的质量 23 2 4R M GT π= 故A 正确; B .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求出探测器的质量,故B 错误; C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贴着火星表面运行的环绕速度即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即有 22Mm v G m R R = 求得 2GM R v R T π= = 故C 正确; D .火星的平均密度为 23 2234343 R M GT V GT R ππρπ=== 故D 正确。 故选ACD 。 3.如图所示,卫星在半径为1r 的圆轨道上运行速度为1υ,当其运动经过A 点时点火加速,使卫星进入椭圆轨道运行,椭圆轨道的远地点B 与地心的距离为2r ,卫星经过B 点的速度为B υ,若规定无穷远处引力势能为0,则引力势能的表达式p GMm E r =- ,其中G 为引力常量,M 为中心天体质量,m 为卫星的质量,r 为两者质心间距,若卫星运动过程中仅受万有引力作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b υυ< B .卫星在椭圆轨道上A 点的加速度小于B 点的加速度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参考系 为了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一般情况下,以()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 质点是一种经过()而得的()模型。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为质点。 4.时间和时刻 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数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等状态量. ⑵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数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等过程量. 5. 路程和位移 ⑴路程是物体运动的()长度,是标量. ⑵位移是表示质点()的物理量。位移是运动质点由()指向()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6.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它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⑴平均速度是过程量,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⑵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它在数值上等于时间取时这段运动的()速度. 7.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的物理量。加速度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它的方向与()相同。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公式:v=()。 (2)位移公式:x=()。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t2-v02=() (4)位移平均速度关系式:x=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Ⅱ-xⅠ=xⅢ-xⅡ=……=x N-x N-1=()。 (2)在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若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 t,即()。 (3)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跟这段位移内的初速度v0、末速度vt关系为:()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 (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2∶…xn=();(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n=()。 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作用下从()开始下落的运动,方向().它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在地球表面,一般取g= ()m/s2。 2.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v t=();h=(); v t2=(). 3.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⑴随地球纬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略微();在地球两极重力加速度最(). ⑵随着物体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会(). 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是从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观察→合理推理→修正推广. 第三章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测试题及答案

万有引力定律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5分,共40分) 1.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内,其内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物体() A.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B.所受引力全部用来产生向心加速度 C.加速度为零 D.物体可在飞行器悬浮 2.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周期为T,若要使卫星的周期变为2T,可能的办法是() 不变,使线速度变为 v/2 不变,使轨道半径变为2R D.无法实现 3.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上各点均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 A.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线速度 B.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角速度 C.地球表面各处具有相同大小的向心加速度 D.地球表面各处的向心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地球球心 4.地球上有两位相距非常远的观察者,都发现自己的正上方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对自己静止不动,则这两位观察者的位置及两人造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能是()A.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B.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C.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D.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5.设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0,地球半径为R0,人造地球卫星圆形运行轨道半径为R,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6.一宇宙飞船在一个星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要估测星球的密度,只需要测定飞船的() A:环绕半径 B:环绕速度 C:环绕周期 D:环绕角速度 7.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火和地球的质量M地之比M火/M地=p,火星的半径R火和地球的半径R地之比R火/R地=q,那么火星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火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的加速度g地之比等于[ ] q2 q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 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理解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 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 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相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为学生今后能够使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 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 个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 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 理解,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理解“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理解,不但是本节、本章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 应使学生理解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持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 析和理解。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 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相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 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 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 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 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因为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 弹的机械能减少,是因为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相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无锡万有引力与宇宙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易错题培优(难) 1.2009年5月,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经过B的速度 B.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动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动能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人造地球卫星的变轨问题以及圆周运动各量随半径的变化关 系. 2 2 v Mm m G r r =,得 GM v r =,在人造卫星自然运行的轨道上,线速度随着距地心 的距离减小而增大,所以远地点的线速度比近地点的线速度小,v A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 抛体运动(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五章 抛体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不为零,若斜面的顶点与水平台AB 间高度相差为h (h ≠0),物体以速度v 0沿着光滑水平台滑出B 点,落到斜面上的某点C 处,物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φ1。现将物体的速度增大到2v 0,再次从B 点滑出,落到斜面上,物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φ2,(不计物体大小,斜面足够长),则( ) A .φ2>φ1 B .φ2<φ1 C .φ2=φ1 D .无法确定两角大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做平抛运动,设斜面倾角为θ,则 101x v t = 21112 y gt = 11tan y h x θ-= 1 10 tan gt v ?= 整理得 101 tan 2(tan )h v t ?θ=+ 同理当初速度为2v 0时 22002 tan =2(tan )22gt h v v t ?θ= + 由于 21t t > 因此 21tan tan ??< 即 21??<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 2.物体A 做平抛运动,以抛出点O 为坐标原点,以初速度v 0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的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两束光分别沿着与坐标轴平行的方向照射物体A ,在坐标轴上留下两个“影子”,则两个“影子”的位移x 、y 和速度v x 、v y 描述了物体在x 、y 两个方向上的运动。若从物体自O 点抛出时开始计时,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 .“影子”在x 轴方向做匀速运动,因此在x v x — 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根据 0x v t = 可知在—x t 图象中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AC 错误; BD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 212 y gt = 可知在y t —图象中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根据 22y v gy = 可知在y v y — 图象是是一条开口向右的抛物理线,B 正确,D 错误。 故选B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m/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

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 圆周运动单元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第六章 圆周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在水平圆盘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 、m 、2m 的可视为质点的三个物体A 、B 、C ,圆盘可绕垂直圆盘的中心轴OO '转动.三个物体与圆盘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1μ=,最大静摩擦力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三个物体与轴O 共线且OA =OB =BC =r =0.2 m ,现将三个物体用轻质细线相连,保持细线伸直且恰无张力.若圆盘从静止开始转动,角速度极其缓慢地增大,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0 m/s 2,则对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 B 两个物体同时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B .B 、 C 两个物体的静摩擦力先增大后不变 C .当5/rad s ω>时整体会发生滑动 D 2/5/rad s rad s ω<<时,在ω增大的过程中B 、C 间的拉力不断增大 【答案】BC 【解析】 ABC 、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由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三个物体的角速度相等,由2F m r ω=可知,因为C 的半径最大,质量最大,故C 所需要的向心力增加最快,最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此时 2122C mg m r μω= ,计算得出:11 2.5/20.4 g rad s r μω= = = ,当C 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后,BC 开始提供拉力,B 的摩擦力增大,达最大静摩擦力后,AB 之间绳开始有力的作用,随着角速度增大,A 的摩擦力将减小到零然后反向增大,当A 与B 的摩擦力也达到最大时,且BC 的拉力大于AB 整体的摩擦力时物体将会出现相对滑动,此时A 与B 还受到绳的拉力,对C 可得:2 2222T mg m r μω+= ,对AB 整体可得:2T mg μ= ,计算得出:2g r μω= 当 1 5/0.2 g rad s r μω> = = 时整体会发生滑动,故A 错误,BC 正确; D 、 2.5rad/s 5rad/s?ω<<时,在ω增大的过程中B 、C 间的拉力逐渐增大,故D 错误; 故选BC 2.如图所示,有一可绕竖直中心轴转动的水平足够大圆盘,上面放置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于轴O 上,另一端连接质量为m 的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物块与圆盘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弹簧未发生形变,长度为L ,若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物块A 始终与圆盘一起转动。则( )

天体运动单元测试(万有引力定律)

1.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测出引力常量的科学家分别是() A.开普勒、卡文迪许B.牛顿、伽利略 C.牛顿、卡文迪许D.开普勒、伽利略 2.若已知太阳的一个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则可求得()A.该行星的质量B.太阳的质量 C.该行星的平均密度D.太阳的平均密度 3.我国是世界上能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关于同步卫星正确的说法是()A.可以定点在南京上空 B.运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卫星肯定是同步卫星 C.同步卫星内的仪器处于超重状态 D.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4.地球上有两位相距非常远的观察者,都发现自己的正上方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对自己而言静止不动,则这两位观察者的位置以及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能是() A.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B.一人在南极,一个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C.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D.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5.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要使赤道上物体“飘”起来,则地球的转速应为原来的( ) A.g a B C D 6.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的轨道近似为圆。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7小时39分,火卫二的周期为30小时18分,则两颗卫星相比() A.火卫一距火星表面较近B.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 C.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D.火卫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7.两个行星A和B各有一颗卫星a和b。卫星的圆轨道接近各自行星的表面。如果两行星质量之比M A : M B = p,两行星半径之比R A : R B = q,则两卫星周期之比T a : T b为() A .B .C .D 8.已知地球和火星的质量之比:8:1 M M= 地火,半径比:2:1 R R= 地火 ,表面动摩擦因数均为0.5,用一根绳在地 球上拖动一个箱子,箱子能获得10m/s2的最大加速度,将此箱和绳送上火星表面,仍用该绳子拖动木箱(使用同样大的力),则木箱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 A.10m/s2B.12.5m/s2C.7.5m/s2D.15m/s2 9.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造成人类航天史上又一悲剧。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在赤道上空飞行,轨道半径为r,飞行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设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ω0,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在某时刻航天飞机通过赤道上某建筑物的上方,则到它下次通过该建筑物上方所需时间为() A . 2/) πωB . 1 2) π ω C .2D . 2/) πω 10.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r = 1.49×1011m,公转周期T = 3.16×107s,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则太阳质量的表达式M = __________,其值约为_________kg。(取一位有效数字) 11.空间探测器进入某行星引力范围以后,在靠近该行星表面的上空做圆周运动。测得运动周期为T,则这个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高一下册必修(二)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015-2016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高一物理下册必修(二) 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一节:曲线运动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曲线运动,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②曲线运动一定是匀速运动 ③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可以做曲线运动④在恒力作用下,物体可以做曲线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 B.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 C.合运动的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代数和 D.合运动的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3.如图,一辆装满货物的汽车在丘陵地球匀速行驶,由于轮胎太旧,途中放了炮,你认为在图中A.B.C.D四处,放炮的可能性最大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下雨天为了使雨伞更快甩干,小刚同学将撑开的带有水滴的伞绕着伞柄在竖直面内旋转,伞面上的水滴随伞做曲线运动。若有水滴从伞面边缘最高处O飞出,如图所示.则飞出伞面后的水滴将可能() A.沿曲线oa运动, B.沿曲线ob运动 C.沿曲线oc运动, D.沿圆弧od运动 5.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 () A.速度一定在不断地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地改变 B.速度一定在不断地改变,加速度可以不变

C.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地改变 D.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也可以不变 6.如图所示,将质量为的重物悬挂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的小环,小环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直杆上,光滑定滑轮与直杆的距离为。现将小环从定滑轮等高的A处由静止释放,当小环沿直杆下滑距离也为时(图中B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环刚释放时轻绳中的张力一定大于 B.小环到达B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也为 C.小环在B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 D.小环在B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 7.如图所示,B为竖直圆轨道的左端点,它和圆心O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一小球在圆轨道左侧的A点以速度平抛,恰好沿B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轨道,已知重力加速度为,则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A. B. C. D. 8.用跨过定滑轮的绳把湖中小船拉靠岸,如图所示,已知拉绳的速度v不变,则船速() A.不变, 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9.一艘小船沿垂直河岸的航向渡河,在水流的作用下,小船抵达对岸的下游。今保持小船的航向和船在静水中速度的大小不变,则()

万有引力定律单元检测

西昌一中2021届单元检测试题(万有引力定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1.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 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被称为“称量地球质量”第一人 B. 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间的引力作用都遵从万有引力 定律 C. 卡文迪许在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引力常量时,应用了微元法 D.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转换法【答案】B 【解析】【分析】 牛顿发现引力定律,而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量并计算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使用了放大法;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从而即可一一求解. 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以及一些物理定律的意义,对于物理定律我们不仅要会应用还要了解其推导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注意引力定律与引力常量发现者的不同,及理解微元法、等效法、转换法的含义. 【解答】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量并计算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因此卡文迪许被称为“称量地球的质量”的人。故A错误; 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间的引力作用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故B正确; C、卡文迪许在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引力常量时,应用了放大法,故C错误。 D、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D错误。 故选:B。 2.地球半径为R,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离地面高度为h处的重力加速 度的表达式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由地面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再列高空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联合可得高空重力加速度表达式。 无论地面还是高空,万有引力都可以直接表达为: 【解答】 地面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高空处: 解得: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篇 【篇一】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

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篇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这就是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电磁力、浮力等)。 (2)受力分析的三个判断依据

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 期末精选同步单元检测(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精选同步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 一、第五章抛体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 .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半球形碗竖直固定,直径AB水平,一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由直径AB上的某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小球落进碗内与内壁碰撞,碰撞时速度大小为2gR,结果小球刚好能回到抛出点,设碰撞过程中不损失机械能,重力加速度为g,则初速度v0大小应为() A.gR B.2gR C.3gR D.2gR 【答案】C 【解析】 小球欲回到抛出点,与弧面的碰撞必须是垂直弧面的碰撞,即速度方向沿弧AB的半径方向.设碰撞点和O的连线与水平夹角α,抛出点和碰撞点连线与水平夹角为β,如图, 则由2 1 sin 2 y gt Rα ==,得 2sin R t g α =,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 2sin y v gt gRα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为 22 (2)(2sin)42sin v gR gR gR gR αα =-=-,又 00 tan y v gt v v α==,而2 00 1 2 tan 2 gt gt v t v β==,所以tan2tan αβ =,物体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为2cos x Rα =,又0 x v t =,联立以上的方程可得 3 v gR =,C正确. 2.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由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承办。滑雪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如图所示。若斜面雪坡的倾角37 θ=?,某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从斜面雪坡顶端M点沿水平方向飞出后,在空中的姿势保持不变,不计空气阻力,若运动员经3s后落到斜面雪坡 上的N点。运动员离开M点时的速度大小用 v表示,运动员离开M点后,经过时间t离斜坡最远。(sin370.60 ?=,cos370.80 ?=,g取2 10m/s),则0v和t的值为()

万有引力定律单元测试题及解析

万有引力定律单元测试题 及解析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万有引力定律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70分) 1.(2010·上海高考)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在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处由地球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g2,则( ) A.g1=a B.g2=a C.g1+g2=a D.g2-g1=a 2. 图4-3-5 (2012·广东高考)如图4-3-5所示,飞船从轨道1变轨至轨道2.若飞船在两轨道上都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考虑质量变化,相对于在轨道1上,飞船在轨道2上的( ) A.动能大 B.向心加速度大 C.运行周期长 D.角速度小 3.(2010·北京高考)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体自转周期为( ) A.B. C.D. 4.(2012·山东高考)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完成后“天宫一号”经变轨升到更高的轨道,等待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变轨前和变轨完成后“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对应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线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则等于( ) A.B. C.D. 5.(2012·北京高考)关于环绕地球运动的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 B.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不同位置可能具有相同的速率 C.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它们的轨道半径有可能不同 D.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一定会重合 6.(2011·重庆高考)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每过N 年,该行星会运行到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如图4-3-6所示,该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之比为(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