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一、政治方面:1.发展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中国可以选择维持社会主义政府的稳定统治,保持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国家的稳定。
2.推进法治化建设:加强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建立以法治国的政治制度,提高法治水平,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3.加强民主参与和人权保障: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在政治决策中的参与作用,加强人权保障,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二、经济方面:1.推进市场经济的开放:保持基本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推进市场化,放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吸引外资,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与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实现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保障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权益。
三、社会文化方面:1.加强教育体制: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2.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同时引进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兼顾国内国际环境:1.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关系和外交手段,推动国际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绿色发展,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 选择题
中国式现代化 选择题1.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少b) 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多c)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少d) 以国有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多答案:a)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少2.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a) 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 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c) 实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d) 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答案:a) 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a)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b)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c) 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开放包容d) 和谐共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答案:b)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4.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什么?a)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b) 东方式现代化道路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 亚洲式现代化道路答案: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a) 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b)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d)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和利益最大化答案:b)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6. 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是什么?a) 资源环境压力和能源安全问题b) 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问题c)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问题d)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问题答案:a) 资源环境压力和能源安全问题;b) 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选择题
中国式现代化选择题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选择题: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
a) 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b)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c) 完全摒弃传统文化,全面接纳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d) 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答案:b)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关注的问题:
a) 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b) 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c)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d) 文化传承和创新
答案:d) 文化传承和创新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主要依赖于:
a) 外资引进和外商投资
b) 政府的计划和指导
c)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d) 民间企业和市场力量
答案:c)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4. 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特点是:
a) 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b) 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建设
c) 鼓励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答案: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请注意,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帮助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些概念和特点,并不全面或详尽。
对于具体的论述和分析,请参考相关的学术资料和研究。
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沉思
《疏导》2000 年第1 期改革大潮自近代中国现代化启动以来, 到底应该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还是应该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就一直是中国人争论不休的历史性问题。
时至今日,仍不时听到一些不协调的噪音。
实际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早已以自己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实践对此作出了历史性的回答,而且是最终的正确的回答。
阶级一样属于新生阶级、自身力量也很弱小、甚至更小的中国无产阶级, 在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 经过仅仅28 年的奋斗, 却能够摧毁一切反现代化力量所构筑的顽固堡垒, 把中国现代化推上真正的发展道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局,根本在于他们选择道路的不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内在的价值根本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资本主义以少数的“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核心, 其作为现代生产力的社会组织形式所能进行的社会动员不可能是广泛的、自觉的, 社会整合不可能达到很高的程度, 相反却很容易造成社会分裂和力量分散, 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以资本主义为旗帜的民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努力必然归于失败。
历史事实也的确如此,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每次努力都无功而返, 关键不在于他们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改造中国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 没有取得主导现代化发展的政治统治权, 而在于他们实行资本主义方案所内含的致命伤; 加上他们始终以土地和封建专制为基础,“生于斯长于斯”, 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 因而无法获得广大劳动阶层的支持和拥护, 组成强大的现代化力量。
而社会主义“因社会而主义,为社会而主义”,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核心, 内含有极强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优势,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根本需要。
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旦选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就能迅速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甚至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有效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组成为一支浩浩荡荡的强大力量, 共同投入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和富强的现代化运动中去, 最终把中国现代化推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请回答: (1)东盟的成立说明了什么? (2)中国同东盟的合作对我国发展有何意义?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南亚
国家 或地 区
发展政策 措施
成就
存在问题 启示
印度
国营经济 和私营经 济共同发 展;重视 科技的发 展; 工业体系 较齐全; 粮食基本 自给; 信息产业 发展快; 人口膨胀 环境恶化 民族宗教 矛盾复杂 搞地区霸 权
要抓住机遇, 引进外资和技 术;制定适合本 国国情的经济 发展战略;要积 极参与国际竞 争;要大力发展 科教事业;不要 过分依赖外资; ……
”
美丽现代的新加坡
思考:
新加坡创建和谐社会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构建 和谐社会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材料一 1967年8月,东南亚国家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 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到1999年,成员 国增至10个. 材料二 2004年11月,东盟十国与中国(十加一)在老挝首都签署了《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这是一个划 时代的日子,它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进程全面启动, 表明亚洲国家向建立全球最大的共同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 ——〈瞭望周刊〉
AHale Waihona Puke 2. 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 素是( ) A.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利用本国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 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D.接受外国大量军事订货
A
3. 70年代后,西亚产油国共同经济战略是( A.同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做斗争 B.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C.增加石油及石油产品出口 D.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贸易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概述及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地位的提升,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焦点。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深入研究这一重要议题并提出相应观点。
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第一章)将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目的和结构。
第二章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包括对其定义与意义的探讨以及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的分析,并介绍不同阶段目标设定与任务划分。
第三章将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探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社会制度与文化适应性改革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等关键议题。
第四章将重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所选择的路径以及相关挑战,包括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实践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的策略研究,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
最后,在结论部分(第五章)我们将总结本文中的主要观点,并提出相关启示与建议。
1.3 目的本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历史背景、发展动因、目标设定与阶段性任务划分等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本报告还将探讨转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社会制度与文化适应性以及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考。
最后,本报告将针对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实践、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策略以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出相关观点并指出挑战,旨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与建议。
2.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2.1 定义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 理解原因
中国式现代化理解原因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发展现代化进程中,根据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和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道路必须符合自身国情。
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社会主义本土化、中国化与现代化相结合,通过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相互促进,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
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放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将科技与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
中国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四、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保持国家政治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还与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中国始终坚持稳定的国家政治环境,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和和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政策、科技创新驱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政治稳定,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式的现代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为全球的
国家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的现代化,自开放以来,加快了中国完成现代化的脚步,并且
中国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政治体制。
中国的实施了多元文化发展,结合了全球各国的精华,同时保持了中国特色。
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实现技术和经济的现代化,也包括
提高民众素质的现代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以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等现代化。
首先,中国式的现代化注重国家政策的完善,实现中国的优势,为实
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其次,认真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注重推动,大力发展现代经济,并且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以促进更加规范、
协调的发展。
此外,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注重文化及精神的建设,致力于营造文明和
谐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护人民的权利,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加快文明建设的步伐,使全国充满活力。
最后,中国式的现代化注重人才的培养,强调加强人才培养。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发展模式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必须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才能够逐渐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当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是与众不同的,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市场化的经济模式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经济的现代化。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化的经济模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不断地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吸引外资、促进出口,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断地打造自己的“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成为了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引导和干预相对较多,使得市场经济本质上很难实现。
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政府的引导和干预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必要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挥统筹规划和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保障民生福祉。
政策引导和市场建设相结合,既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某些弊端,又能够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更快更好的进程。
三、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广现代化的另一标志,就是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和建设,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例如高科技设备制造、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等等。
同时,中国也在大力推进普及科技,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也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合作,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也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使之与现代的文化相融合,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精神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市场化的经济模式、政府的引导和干预、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广、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方面。
中国DE现代化与资本主义
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杜艳华内容提要作为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都无法割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
中国现代化的前期,是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同和接纳问题,后期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利用问题。
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最初选择西化模式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当时中国不具备接纳资本主义的条件,选择西化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是错误的;中国现代化由西化模式转换为苏联模式不等于必须割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选择苏联模式遭受挫折的关键恰恰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现代化非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
中国现代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学会利用资本主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资本主义认同与接纳利用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潮流,这个大潮是由资本主义扩散于全世界的。
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最初不能说毫无现代化的内因机制,但作为落后国家,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键显然是外部的资本主义世界。
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都无法割断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
中国现代化的前期,是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同和接纳问题。
后期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利用问题。
总之,中国现代化至今仍有一个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的现代化最初选择西化模式,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刺激下发生的。
如果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现代化发生于19世纪,整整落后于西方一个世纪。
中国现代化发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决定,它属于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内部虽然也存在现代性因素,但还不足以启动现代化的步伐。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是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启动的催化剂。
两次鸦片战争所遭受的惨败和奇耻大辱,终于打破了中国人的/天朝上国0的迷梦。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无论理论的还是实践的、经典作家思想亦或20世纪的得失成败,都必须以现代化、全球化作为视域与背景;否则,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隔靴搔痒或对空放炮、不着边际的困境。
这是我许多年前提出过的一个观点。
世界范围是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更是如此。
例如,关于中国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在实践中又不断遭遇重大挫折与失败?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在根本上源于何处?如此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现代化、全球化问题的深入了解,是很难将这些解释清楚的。
一在历史上,人们曾经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
工业化,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活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生产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自动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非生物能源逐渐获得广泛使用。
但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含义要比工业化更加深广:它以工业化为基础,但同时又并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而是指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整体性历史过程;其中城市化是重要标志,同时包括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人们心理的适应与变化等等。
①如果以机器生产的诞生作为标志,英国不但享有率先启动工业革命的殊荣,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机器动力进入工业领域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产生现代工厂制度。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由此产生的效果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不是资产阶级本身有多大的魔力,而是资产阶级利用了机器生产并且推动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的意义,借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语言来概括:是“从远古创造农业、冶金术、书写文字、城市和国家以来人类史上最巨大的转变,这个革命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③。
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与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与路径选择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背景 (4)1.2 研究综述 (5)2.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内涵 (7)2.1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8)2.2 高质量发展、人民至上、可持续发展 (9)2.3 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观 (10)3. 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体系建设 (12)3.1 经济保障机制构建 (13)3.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5)3.1.2 先进技术创新驱动 (16)3.1.3 产业数字化转型 (17)3.1.4 高质量公共服务与分配 (19)3.2 社会保障机制完善 (21)3.2.1 完善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23)3.2.2 社会公平正义建设 (24)3.2.3 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升级 (25)3.2.4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27)3.3 生态保障机制加强 (29)3.3.1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30)3.3.2 绿色发展模式转变 (32)3.3.3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3)4.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 (34)4.1 推动高质量发展 (36)4.1.1 创新驱动发展 (37)4.1.2 头部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38)4.1.3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40)4.2 深化改革开放 (41)4.2.1 完善的市场化体制机制 (42)4.2.2 扩大对外开放 (43)4.2.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45)4.3 党和国家领导者的战略部署 (46)4.3.1 远见卓识的领导 (47)4.3.2 强大的政治意愿 (48)4.3.3 有效的组织实施 (50)5. 挑战与展望 (51)5.1 当前面临的挑战 (52)5.2 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3)1. 内容概括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与路径选择,详细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构建并维持一个稳定、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国为什么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例子
我国选择我国式现代化的原因有很多。
我国式现代化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我国的现代化路径不同于西方国家,但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我国选择我国式现代化的例子:1. 经济转型: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我国式的经济转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转型是一种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 科技创新: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研发,提高了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我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新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3. 教育发展:我国重视教育的发展,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我国还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前来学习,助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
4. 文化传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式现代化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我国政府多次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也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国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5. 社会治理改革:我国政府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智慧社会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我国选择我国式现代化的原因有很多,这种我国式现代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的成功也证明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和适度性,不同国家可以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路径。
希望我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能够给其他发展我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选择我国式现代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特殊国情。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如何理解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如何理解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理解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新时代的背景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需要创新性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下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大工程,以及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探索1.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原则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忽略了国情和历史文化,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中国通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2. 坚定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坚定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世界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中国的独立性、自主性,又具有普遍性、时代性。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3. 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开放创新、合作共赢。
在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分享发展机遇和经验。
同时,中国注重创新和自主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与特点1. 我们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超过80万亿元。
然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尚未实现的现代化进程,在推进民生改善、社会高效发展和国际影响日益突出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传统的经济技术促使中国实现了急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从“落后”到“发达”的由市场型经济到现代市场型经济的转变。
从政治级别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大多数国家政治体系控制型和税收集中式政治经济模式走向以依法治国和社会共治等专业技术经济治理为主的模式,实现了现代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基础。
从经济级别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发展搭建了基础,致力于实现优先发展基本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吸引外资,同时鼓励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制,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化。
从社会级别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参与型社会,鼓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改善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更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的市场经济、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参与型社会、依法治国和社会共治等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推进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特点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推崇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经济发展上展现出鲜明的特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前沿阵地。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注重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注重政府的引导,确保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这种兼顾市场和政府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在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调控和平稳的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社会进步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着重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和改革,使得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还在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一些颠覆。
而中国式现代化模式通过以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众多发展中国家将中国的发展经验作为借鉴,纷纷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内改革与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意见和主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平台上具有一席之地,其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在中国开放以来,面临了向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看齐还是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的选择。
我认为,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即通过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自身国情为依托,尊重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首先,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
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外贸自由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了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使中国能够有效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选择了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借鉴与融合。
中国在开放初期,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与管理模式,例如引进了日本的精益生产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国情的独特性,因而在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应性的调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例如中国发展农村经济,实行特色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了稳定的供应;同时也保持了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再次,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国家的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福祉,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政府通过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村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还体现在中国国情的特殊需求上。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推动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总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发展。
这一发展模式被称为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政策和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基础。
因此,中国始终将经济建设摆在优先的位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等手段,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坚持政府的引导和有效干预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核心是政府的引导和有效干预。
中国政府通过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引导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也积极干预市场,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这种积极的政府干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坚持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入推进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充分的动力和条件。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这种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双重推动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加迅猛。
四、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中国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不断推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深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因此,中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幸福。
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论文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起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探讨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并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理念相结合,是一种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有所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发展经济: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国内外的投资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2.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增强综合实力。
政治上,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军事上,中国坚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文化上,中国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道德建设和文化自信。
3. 推进社会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民生改善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中国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
此外,中国还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有所不同。
1. 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实践经验和问题导向,注重实事求是。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需求,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
通过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2. 风险防范: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挑战。
在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和选择适合当前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并论述其重要性和可能的变革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党的领导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体现着巨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和管理,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同时发挥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国情和时代特点,选择适合的路径,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1.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决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加强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既注重经济增长,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开拓进取,不懈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作了精辟的论述,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指出,13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征途中,适应跨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会议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
”在党的十五大上,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被明确强调为大会的主题和任务。
2002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除进一步重申“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外,进一步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p.15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更加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明晰了小康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具有了更为丰满的内容。
1.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全面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就是要追求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必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思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内容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
江泽民还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2](p.2080)。
第一,中国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其中心和基础是经济建设。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3](p. 15)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现代化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经济建设”。
经济现代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基础的基础;二是工业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主导;三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关键;四是国防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坚强保障。
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富强”二字。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总量的增长与扩大。
(2)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必须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3)追求尽可能优化的经济结构。
(4)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提出加强政治民主具有广泛的内容,这就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宽泛的政治层面。
政治现代化,究其本质是通过改革建立高度民主与健全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有效模式。
首先,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4](p.34)。
这是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其次,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国的政治体制在不少方面和环节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需要进行改革,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这项改革只能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快了或者慢了,都会妨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
江泽民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5 ](p.30-31) 再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理论。
他认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p.1587)他还对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求作了科学的阐述。
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
2001年1月,江泽民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
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于这两种治国方略的关系,江泽民也作了明确的阐述。
他指出: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6](p.1587)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又一次巨大进步,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
第三,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纲领,他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p.20) 这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
为了加强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适时地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首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必须代表先进的方向。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其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民族精神。
”江泽民认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p.647-648)
因此,要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就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再次,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生命力。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2.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征途中,把邓小平理论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起来,更加鲜明地提出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并且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正确处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