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
我国地域广阔,地大物博,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南北所跨越的纬度近50度,领土大部分分布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我国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南方多有山地、丘陵、盆地,北方则大部分为平原与高原。

地形与纬度的差异使得中国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形成了风情各异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

名师点睛:关于“传统文化”的地理思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表现在语言、习俗、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

高考题有时以“传统文化”为素材,考查地理相关知识。

同学们在储备知识的时候,除了了解一下常见的文化,如窑洞、竹楼等知识外,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思维。

传统文化抓住两个维度:一是“古”,二是“今”。

古---就是过去,说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形成之初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差),往往文化要适应地理环境,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即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灾害等),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今---就是现在,要考虑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很大,而且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归纳整理:影响传统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请总结影响传统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呢?
1. 气候(气温、降水、采光、昼夜温差、风、空气湿度等)
2. 地形、地质(岩石、土壤、冻土、黄土等)
3. 水文河流
4. 材料获取(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5. 蚊虫鼠蚁(湿热)
6. 当地的文化传统(宗教、风俗、防卫)
二、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
今天内容是: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带领大家领略不同的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

三、传统建筑案例分析(习题归纳)
1、南方及其沿海地区传统建筑
案例分析1 船型屋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

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 海南岛
B. 辽东丘陵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2. 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 炎热潮湿
B. 高寒缺氧
C 地表崎岖
D. 多滑坡泥石流
3. 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 防寒、防冻土
B. 防雨、防水淹
C. 防风、防滑坡
D. 防潮、防蛇
答案:1. A 2. A 3. D
背景介绍:海南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

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案例分析2 海草房
例题: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草房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主要分布.(如图8)。

材料二:海草房是在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

(如图8)
(1)请分析胶东半岛多修建海草房的有利条件。

(4分)
(2)胶东半岛现存海草房中有许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请结合房子的特点说明其保存悠久的原因。

(8分)
(3)图中房屋后面甲墙壁长满青苔,请分析其原因。

(4分)
(4)近年来,沿海养殖使海草资源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

请为海草房的保护提出
可行性建议。

(8分)
答案:
(1)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貌,当地有丰富的石材(花岗岩)(2分)。

地处沿海,浅海海草资源丰富。

(2分)
(2)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具有防虫蛀防霉烂特点,易于保存。

(3分)
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3分)
沿海多大风天气,海草屋顶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结实,保暖性和抗风性优良。

(2分)
(3)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2分),甲面为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

(2分)
(4)培植海草,为海草房的修复提供材料资源。

(2分)
保护水草的生长环境,恢复生态系统。

(2分)
做好海草房建造技术传承。

(2分)
建立海草房生态博物馆,加强宣传保护(2分)
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开发渔家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提高其利用价值。

(2分)
(每点2分,任答4点给满分8分)
背景介绍:胶东海草房
海草房又称海苔房、海带房,因其海草屋顶而得名。

胶东地区多产山石和海藻,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且风速较大。

在这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屋墙,用晒干的海藻盖屋顶,创造出了独特的海草房民居。

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的海草不用任何粘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也不会被大风吹走。

而且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耐久性可达四五十年之久,用它们苫成的厚实房顶,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

海草房主体架构传承了中国特色的“硬山搁檩”结构:牢固的木构框架与坚实的山墙融合成坚实的主体,三角形高脊陡坡则保证了它可以防潮、防风、排水。

与大多数建筑的平直屋脊线不同,海草房屋脊的两头往往高高翘起,看起来像一个个硕大的马鞍。

案例分析3 石头厝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满分22分)
材料一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位置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1971-2016年平潭县的风情统计表
材料三平潭的传统民居——石头厝
(1)依据材料简述平潭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及风速特征,并从气压和下垫面角度简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三简述石头厝是如何防风的。

(6分)
(3)近年来世界风电场建设已出现从陆地向近海发展的趋势,平潭风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试简述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6分)
答案:
(1)夏季西南风(SSW)为主,(常年主导风向)其他季节东北风(NNE)为主(2分);平均风速秋冬季大,春夏季小,最大风速多出现在夏季(2分)。

夏季受夏威夷高压(副高)影响,夏秋季有时受热带低压(台风)影响,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4分);受台湾海峡影响,“狭管效应”明显(2分)
(2)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屋顶上石头压瓦;窗户及门小;房子低矮;屋顶坡度缓(6分,任答3点,每点2分)
(3)海上风速更大;更有利于大型风机运输及安装;发电效率高;不占地;不扰民;距离用电市场近;沙尘少等(6分,任答3点,每点2分)
背景介绍:平潭的传统民居——石头厝
在平潭岛上,更是有百来个渔村藏身其中。

向海而生的渔民们在享受着海洋赐予的同时,也经历着海洋的考验。

台风、巨浪……传统以砖、木建筑为主的民居根本经不起此般折腾。

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詹立新说,平潭岛风大树少,于是,渔民们凭借着勤劳智慧,就地取材,利用海岛上特产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修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头厝。

自然就形成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独特的石头民居冬暖夏凉,还可以抵挡海岛上时而肆虐的台风、海潮等各种恶劣天气。

案例分析4 “地下屋”
例题: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

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岛屿面积约45平方千米,岛上河流发育,为了适应当地严酷的环境,岛上传统民居大都建在约2米深的人工挖掘的凹地内,四周用鹅卵石堆砌,房屋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前向海的一面留有出入口。

读兰屿地下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与地上住宅相比,兰屿地下屋更()
A. 抗震
B. 防潮
C. 防风
D. 保暖
2. 建造地下屋所用的鹅卵石多取自()
A. 山顶
B. 河畔
C. 地下
D. 海滨
3. 兰屿地下屋顶的坡面()
A. 前坡为迎风坡,坡度缓
B. 前坡为背风坡,坡度陡
C. 后坡为背风坡,坡度缓
D. 后坡为迎风坡,坡度陡
答案:1.C 2.B 3.A
背景介绍:台湾省兰屿岛“地下屋”
风岛---兰屿岛
兰屿岛是台湾唯一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2℃,全年月平均在20℃以上的时间长达9个月,全年多雨,年降水量高达3055毫米,降水平均,没有明显的雨季、旱季之分。

夏季和秋季多台风,每年越过该岛的台风大约有20次,冬季东北季风强劲。

兰屿堪称“风岛”,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风地区之一。

地下屋的结构和优点
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

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
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

民居分布于背山面海的小山坡上,各家住宅紧密相连,只留一些小路通行,形成群聚民居。

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

前坡为迎风坡,为防风,坡度缓;后坡为背风坡,坡度陡,便于排水。

民居主屋闷热潮湿,因此坑边多建有凉亭。

多见方形木框架,底部家空,屋顶覆草。

能遮阳透风,纳凉避暑。

案例分析5 “徽派建筑”
例题: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

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如下图)最有特色。

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

错落有致,多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有()
A. 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B. 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
C. 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
D. 河流众多,结冰期短
2.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A. 祈福
B. 防火
C. 防风
D. 防水
3.关于徽派建筑的描述,合理的是
A. 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B. 房屋建筑材料基本来自本地山区
C. 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
D. 屋顶坡度大,主要目的是减少屋顶积雪
答案:CDB
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位于安徽江西等地,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如下图所示)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众多,无结冰期,ABD错。

选C正。

2.本题考查建筑物的功能(综合思维)
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该地房屋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一旦着火危及四邻,马头墙利于防火;马头墙房屋错落有致,多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有祈福之用;马头墙本身就是隔风、防风;该地降水丰富,马头墙并不能防水。

选D正确。

3.本题考查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徽派建筑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而建设的,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A错;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材料,重装饰;与山水相映,诗情画意,天然和谐;因徽州地处山区,土地偏狭;盛产木、石等原料。

故选B。

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剧烈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C错;
徽派建筑房顶坡度较大,主要目的是加速雨水的排泄,该地降雪量较少,D错。

选B正确。

地理知识背景: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徽州民居以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

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

特征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

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

有呈牛角型的;
如婺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

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

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

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

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窄,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

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

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

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

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

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

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

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2、北方和内陆地区传统建筑
案例6 地坑院
例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

在我国的山西陕县,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

读“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A. 遮挡风沙
B. 遮阳挡雨
C. 防外人跌入
D. 美化建筑
2.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 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3. “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 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C. 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D. 阻挡风沙、雨雪
答案:1.C 2.B 3. D
例题:“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 右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答案:3. D 4. A
背景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和河南陕县“地坑院”
黄土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侵蚀,地形支离破碎。

窑洞,这种就土山山崖挖洞用来供人居住的“民居”,则是这里的古老民居形式。

由于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暖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建在10-11米深处的下沉式窑洞则显示出其“冬暖夏凉”的独特优势。

下沉式窑洞的窑脸上开大窗,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提高室温;窗上设毯子、茅草、牛皮纸等材料做成的保温帘子或窗板,白天卷起,晚间放下。

窑脸上部开设的高侧小窗,仅用于夏季通风。

到了冬季,双层木窗上加设的塑料薄膜,减少了传热耗热量;门窗缝隙采的棉布条封糊措施,也是为了抵御冷风渗透。

种种做法的保温效果甚佳且节约能源,同时也解决了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大的问题。

另外,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

因此,下沉式窑洞的顶部与入口稍高,窑洞内设有十几米深的渗井,此举有效避免夏秋季多雨天气对建筑与居民的伤害。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

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主人装饰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

春暖花开,人们犹如生活在花丛中,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

院子里再种上几棵果树,夏天既可以乘凉,挂果季节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

还有警示作用,防止行人坠落。

案例7 “木刻楞房”
双峰林场又名“中国第一雪乡”,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市张广才岭中段,平均海拔1 200 m以上,年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最厚处约2 m,为我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

中国雪乡的房屋全为纯木结构,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
来的,有“楞”(“棱”衍生的俗字)有角,非常规范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

修建“木刻楞房”时,在地上和墙壁缝隙中填塞苔藓,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起到防风的作用。

下图为我国东北局部地区1月份和7月份等温线图和“木刻楞房”景观图。

1.简述图示区域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说明中国雪乡降雪量大且时间长的原因。

(6分)
3.分析中国雪乡采用“木刻楞房”建筑的自然原因。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1.图示区域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要从总体分布规律、等温线密度及局部变化情况分析。

7月份为北半球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南北温差小,所以等温线分布较为稀疏。

从数值分布来看,大体随着纬度升高,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是由于纬度高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在局部地区受地形的影响,等温线略有弯曲。

2.中国雪乡降雪量大且时间长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及地形角度分析。

读图可知,该地纬度高且位于山地之中,海拔高,气温较低,从地形看,位于山地东侧,为海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降雪时间长主要与气温低有关,除了纬度及地形的影响外,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导致其气温低,也是导致降雪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3.中国雪乡采用“木刻楞房”建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该地整体自然环境特征角度考虑。

该地纬度高,且位于山地之间,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修建“木刻楞房”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

从材料来源看,位于山脉中,为我国著名的林场,木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答案:
1.规律:等温线分布稀疏,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局部地区发生弯曲(2分)。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气温普遍较高,所以分布稀疏(2分);越往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越少,所以数值由南向北递减(2分);受到平原和山地地形影响,等温线在局部地区发生弯曲(2分)。

2.纬度高,气温低(1分);位于山脉中,海拔高,气温低(1分);位于山脉东侧迎风坡,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带来降雪(2分);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冷空气影响大(2分)。

3.冬季寒冷而漫长,“木刻楞房”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3分);处于张广才岭山脉中,木材丰富(3分)
地理拓展:雪乡的成因:
双峰林场地势低洼,周边为山,且北部群山高于南部的山岭,日本海的暖湿气流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在此交峰,在这个海拔不高的小山区形成丰沛的降雪,雪量太时积雪达2.4米深,山区小气候使积雪经久不化,把这里变成了“雪盆”。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夏季充沛的降雨,使这里的冬季降雪早,雪期长,是我国降雪最大的地区。

每年9月末,纬度比它高的地区还是秋风飒爽,这里便开始下雪,雪下到最大时,一次降雪可达1米深,降雪期长达9个月,积雪期足有7个月,于是才有了我们眼前这个千姿百态的天然雪景。

东北积雪厚度变化:
东北三省积雪厚度自西向东变化规律应该是西部积雪厚度小,东部积雪厚度大。

原因是西部是平原,海拔低,相对温暖,并且由于山地的阻挡,降雪量比较少。

东部是长白山地,海拔高,气候比较寒冷。

长白山地迎风坡降雪量大。

地理背景介绍:东北民居特点
我国东北地区虽然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但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其民居风格体现着高寒民居的特点——窗口小少、墙壁厚重。

保温防寒是东北地区民宅的显著特征。

提到东北民居,不得不说“火炕”,这是一种用做饭余热加热室内土炕来取暖的设施,为东北房屋普遍采用。

内间的卧室,以炕代床。

炕用砖与水泥砌成,横贯内室,一侧与外间的灶相连,一头通烟囱,可见一日三餐提供的不仅仅是热腾腾的食物。

3、世界其他地区特色建筑举例
案例8 “低矮的木头房子”
例题: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阿根廷是世界著名的小麦生产、出口国,布兰卡港是该国最大的小麦输出港。

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坐落于火地岛,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山坡和巍峨洁白的雪山交相辉映。

(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2分)
(2)分析布兰卡港成为大型小麦输出港的条件。

(6分)
(3)乌斯怀亚的居民多为低矮的木头房子,请指出其反映出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8分)
答案:
(1)地理位置特征:阿根廷位于中、低纬地区(跨热带、亚热带、温度三带)(2分);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2分);西临智利,北接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接壤(2分)
意义:纬度跨度大,热量差异大,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2分);
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2分);
濒临海洋,海岸线长,便于利用海洋资源与发展海洋运输(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