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和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中,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或语言运用出现了不少关于比喻、比拟或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知识。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第25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例如,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I)第20题,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6分)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又如,在成都市06级“一诊”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胡杨树》试题第17题,请从下列鉴赏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要求:①所选角度至少举出两例加以分析;②不少于80字。(6分)
本文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胡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耐人寻味。比如,以“静禅”“根雕”之喻,形象表现胡杨树岿然不动的超然与饱经沧桑的大度;以“金戈铁马”“惊涛骇浪”之喻,展示了胡杨树的英雄气阳刚美;以“携风挟雷的奖章”“剽悍的弓箭手”“旋风”“火焰”之喻,使人感受到胡杨树与风沙搏击的勇敢剽悍和燃烧的激情。再如,在成都市07级“一诊”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北国秋叶》试题第17题,作者为了凸显北国秋叶的美丽可爱,在写作时调动用了多种手法。请写出两种手法并举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该选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①使用了比喻。文章在描写北国秋叶时,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雪”,又如“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不约而同地飞离树梢的”,这些比喻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叶的特点,更借此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使用了比拟(拟物和拟人)。作者在写秋叶飘落时,把它们当作鸟儿来写,写它们在“叙说飞翔的欣悦”;把它们当作人来写,写它们“闲适得起伏飘摇”,写它们“去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等。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情味,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喻、比拟和拟人的区别是什么呢?在初中教材里我们已经讲过,但不少同学没有搞清楚,在答题时似是而非,故失分较多。现将比喻、比拟和拟人相关知识作简要介绍。一、比喻
(一)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
鲜明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
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二)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
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
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如同”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等于、变成、化为”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
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曹植)。
二、比拟
(一)概念: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
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或把此物当作
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
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区别
(一)从结构上区别
从语法角度看,可用抓主干、理枝叶的办法,从句式结构来区别比喻句和拟人句。拟
人不能出现“像”字,例如: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杨柳风即春风,例①②两句的本体都是“春风”。但①句的喻体“母亲的手”在句中
出现了,全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构成,是比喻句;而②句的拟体“人”却没有
在句中出现,全句只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温柔地抚摸着你”构成,是拟人句。
也就是说,比喻重点在“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
出现。
比喻句,特别是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只有比喻词,没有其它的动词,陈述主语的动词
一般是描写事物的,或者受动者是物。拟人句中,陈述主语的动词一般是描写人物的。当然,并不是外在形式上有“像”“仿佛”等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
(二)从内容上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
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
一体。
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本
体不一定出现,如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如:
雨扯天扯地下着……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是箭头、瀑布,本体没有出现,分别是雨点和屋檐水。
运用比拟,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必须出现,拟体(比拟的事或人物)不出现,一出
现就成了比喻。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本体。如:
①勇敢的海燕。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没出现。
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这是苏轼《海棠》诗中的名句。这里苏轼把海
棠当作一位“红妆”美女了。前一句中本体是“花”,拟体“人”没有出现。如果说“海
棠像人一样睡去”那就是比喻了。
(三)从性质来区别
1、比喻与比拟客观基础不同。
比喻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似性,比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拟”就是仿照的意思。比拟不要求两者有相似性。如“勇敢的海燕”是把“海燕”当成具有人物的勇敢行为
来写的,因而是拟人。“海燕像勇士”是说海燕在不怕危险、有胆量这一点上与勇士是相
似的,因而是比喻。
2、比喻与比拟侧重点不同。
比喻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一主一从。如“纪念碑像巨人”就是以“巨人”
喻纪念碑。比拟是以乙当甲,重在“拟”,甲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把油蛉和蟋蟀比拟为人。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
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摹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
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
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四、修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