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舆情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微博舆情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塑
作者:陈永进陈秋月李思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4期
摘要:公信力是衡量政府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它还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微博时代的背景下,针对微博舆情的特点分析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探讨其重塑路径,以使政府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微博;微博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20-02
近两年来,微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生活,中国互联网也在微博的影响下进入全民围观时代。
微博的发展方便了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公众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若政府不能在公众的监督下做到政务信息公开、政府官员清正廉洁等,这会导致公民对政府的质疑与不信任,政府公信力必然逐步受损。
在微博时代,微博舆情已成为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巨大挑战,也能为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提供契机和支持。
一、微博的定义及发展
微博——微小的微;博大的博,英文名micro blog,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即时分享。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 873万人,网民中的微博比例比上年提高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
微博的出现,使得微博报道新闻、微博新闻热点讨论、微博问政等公共政治应用方式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
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温州723动车追尾、郭美美炫富等事件,其第一手的信息来源都是微博。
二、微博舆情的定义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1]。
而随着微博热的兴起,微博已经逐渐取代其他网络舆情工具,成为民众自由表达舆论最重要的窗口和平台。
微博舆情则是民众通过微博的发布、转发、留言等功能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微博舆情在其传播过程中,主要有如下特点。
1.草根化
微博的门槛较低,用户只需用电子邮箱或者手机号码申请注册即可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普通大众成为信息发布的主角,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记录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儿,并就新近发生的热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微博的产生,打破传统专业媒体和精英人士等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霸权,进一步下放了话语权,并形成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之间的平等信息互动。
2.广泛性
从微博账号ID属性看,有个人微博、企业微博、资讯类微博等,政府职能机构也纷纷开设政务微博主动与民众交流,截至2011年11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超过18 500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9 960家,个人官员微博8 628个,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从舆情议题上看,微博的议题标签也是极其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娱乐等包罗万象。
3.公共性
在微博这个广阔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之上,公民网络参与意识空前提高,公众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加强,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讨论公共政治问题,政府政策法规、官员素质、产品质量安全等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并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议题进行持续关注、转发、评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希望政府能够听到自己的心声。
三、微博舆情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的程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它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一个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2]。
在微博时代,公众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获取大量新闻信息,对于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民生问题、官员腐败、司法公正等几大类热点关注度很高,民主诉求也空前高涨。
“温州动车事故”、“皮鞋制老酸奶”“湖南湘潭90后女副局长”等事件都是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引起轰动,得到了广大微博网友的强烈关注,对事件的原因、处置方式、处置结果等都进行了追踪了解,并对该类事件背后的种种真相与利益牵扯产生强烈质疑,给我国政府公信力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1.微博舆情的群体极化现象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3]。
微博为公众表达和宣泄情绪提供了渠道,但微博舆情的表达总是倾注了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在表达中有可能掺杂个人偏见而缺少客观性,一旦偏激的情绪或态度形成规模和影响后,很容易导致舆论失控,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这些消极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借由微博迅速传播,引起社会群众的盲从和冲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微博舆情的真伪难辨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微博因其信息发布的随时随意性,发布消息的人群和机构也纷繁复杂,在没有专门机构对流言进行控制的情况下,面临着信息“真伪难辨”的难题。
因此,微博容易成为攻击他人、发动大规模诋毁活动的工具,或者沦为一些投机者肆意炒作、扩散谣言的工具,其中难免有一些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者和动机不纯的造谣者。
3.微博舆情的匿名性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的虚拟微博名,尽管现今微博已实行实名制认证,但是微博名表面上还是虚拟的网名形式,正是这样的匿名性,每一个微博用户似乎都带上了保护伞,抑制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微博发言更加肆无忌惮,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敢怒不敢言,微博上公众对于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政府公共服务等问题的批判和发泄更加大胆,使得政府问题不断被放大,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4.微博舆情的民主参与诉求的提高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微博为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里,公众的民主诉求越来越高,他们积极要求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监督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积极关注公共政策的走向、考验政府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
每当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舆情的诉求表达是想了解真相,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如果相关政府含糊其辞,迟迟不肯公布事件的真相,公开不及时不主动,或者在网民质疑时候才公开,且公开还是有选择性的,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求形成对立,那么在这种公众民主参与与政府信息不公开的矛盾对立之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也在所难免。
四、微博舆情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在微博舆情时代,政府公信力在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很大的契机。
政府如何利用微博舆情的契机重塑公信力,笔者认为,目前需要解决五大问题。
1.增强政府微博公关,打造阳光政府
微博问政时代的到来,面对舆情危机,考验的不光是政府的公关技巧,也是政府官员的智慧。
由于微博受众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更是要求政府在微博平台上做好政府公关,政府利用微博公关与民沟通正是公信力建设的良好契机。
首先应该建立和规范政务微博,通过政务微博一是及时公布政情、资讯,获取与民众更多更直接更快的沟通;二是在增加亲民性,吸引公众的关注,及时地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其次,加强微博舆情危机应变能力,在有损政府形象的微博舆情发生后,政府应率先在微博上做好辟谣工作,核实关键信息,消除不实传言,理顺民意,消除群众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慌。
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初期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者,中期能通过对事件的诠释和评论成为舆情的引导者,在后期成为政府和公众舆情互动的连接者[4],推动政府与公众双方沟通对话的进一步加强。
2.利用微博反腐,打造廉洁政府
我国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除了权力监督和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外,群众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也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作用。
微博的出现,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提供了一条捷径,其实时性和动态性大大节省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其文本碎片化、监督主体大众化、揭露腐败便利化、话题设置多样化、腐败情报发布实时化等优点都促使微博成为了反腐利器。
微博反腐,对政府而言,多了一个制约监督权力的平台;对反腐败职能部门而言,多了一条获取腐败信息和线索的渠道;对腐败分子而言,多了一种威慑力量;对公众来说,多了一种快速便捷监督官员、举报腐败的途径。
一方面,反腐机构应合理使用微博的腐败信息线索,做出积极回应,真正把微博作为发现、预防、查处腐败的有力工具。
另一反面,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在微博的监督下,自觉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与贪污腐败行为划清界限。
3.微博决策参与,打造民主政府
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博已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与以往自上而下的公共决策制度相比,政府更应该透过微博这个窗口,听取公众的心声,改变以政府为绝对主导的政府决策方式,采用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民主协商决策模式。
政府应该事先主动通过微博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在广泛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内部商议,最终敲定决策方案。
另外,微博议题讨论的聚焦和升温,会促成社会公共领域的议论,引发政府等公共管理主体的重点关注,形成社会话题的“公共议程”,并使之最终上升为政策议程,促进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马效奇.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提升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1).
[3][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1.
[4]涂章志,刘丽文.论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