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第19讲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
【配套K12】[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第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1.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①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2)国统区经济政策的调整①调整表现a.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
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b.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c.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励等政策。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②作用a.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总结课件
影响
①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②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 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④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 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至此,清朝的政治统治越来 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 主动还是被动,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腐朽的旧官僚体系不得 不适应新的调整和挑战。
三、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 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 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 “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 理学作为思想武装;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 军务。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 运动失败。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
资产 阶级
纲领(主张) “自强”“求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落实主干知识--------------------------------------------- 系统梳理有序识记盘拨迷津粥补断裂--------------------------------------------------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1.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 主要原因①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 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 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1) 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2) 国统区经济政策的调整①调整表现a. 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
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c. 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2019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 第21讲 含答案 精品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1.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前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2)原因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表现: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2.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1)目的:适应“军事需要”,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2)表现①提出所谓的“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②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
③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
④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民族资本的困境(1)外国资本的重压:外国资本凭借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2)官僚资本的压制①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使官僚资本攫取大量财富,民族工业损失巨大。
②官僚资本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③封建主义的束缚。
(3)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酝酿: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形成(1)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2)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成熟(1)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
(2)1945年春,中央“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单元综合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3.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迁4.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专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探索与自身建设1.革命道路探索(1)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1)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逐步走向成熟。
(3)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专题三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考向1 唯物史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的经济(2018·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29)下图是一张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股票原件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苏维埃政府( )A.积极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命斗争B.重视采用现代金融措施克服经济困难C.以发行股票为手段废除封建剥削制度D.借助发行股票有效地巩固了红色政权答案 B解析从材料可知苏维埃发行股票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中共苏维埃政府面临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发行股票可知是用现代金融手段克服经济困难,故B项正确;封建剥削制度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与发行股票的金融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发行股票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困难的问题,不能直接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 年 100
49
23
28
1931 年 100
46
23
31
1936 年 100
46
24
30
1947 年 100
42
25
33
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2.1854 年以后成立的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正式规定向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并把收入上缴给中央政府而不 归各省掌握。1894 年的关税比 1864 年增长了近 2 倍,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由 1/7 左右上升为 1/4 左 右。此举反映了
1992 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 是经济手段。
1992 年 中 共 十 四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
大
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9.1962 年同 1960 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17 个百分点。重工业产 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 4.7 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20.下图是 1978 年 12 月、1997 年 8 月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中反映了我国工 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小初高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第21讲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1.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①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2)国统区经济政策的调整①调整表现a.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
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b.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c.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励等政策。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②作用a.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单元综合训练课件 新人教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10.(2018·朔州高三模拟)1942~1943年7月,宋美龄的访美之行加速了美国 政府对华的援助,包括物资援助、捐款等;1943年底,美国国会决定废除 实施了61年的排华法案。宋美龄的访美成功主要是基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依据史料二分析说明1927~1945年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说明了 什么? 答案 ①原因:国民政府的封杀和压榨;战争的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的 掠夺。 ②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B.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C.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5.(2018·开封高三冲刺模拟·28)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
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
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
单元综合训练(八)
一、选择题 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19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 第19讲 含答案 精品
阶段特征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19讲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一、国共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探索(1)南昌起义①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3)井冈山道路①创立: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红军长征(1)原因:蒋介石“围剿”红军;“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重大事件①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②《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发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西安事变(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
第20讲“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1.侵华史实(1)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之后,日本又先后占领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南等大片领土。
2.侵华罪行(1)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惨案。
(3)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二、全民族抗战1.抗战初期(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4)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5)抗战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1)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
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意义(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二轮复习: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
)
短板2 历史时空意识不足 例2 (2016· 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
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 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解析
针对练2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报道:“该区成立前,农民
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 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 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区”应该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边区 解析 B.日本占领区 D.解放区 )
因顽固派反对而失败。
(2)走美国人的路: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
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3)走俄国人的路: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
(4)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
年国共合作抗日)。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侵华日军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
据地进行“大扫荡”。
2.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陆
军新编第四军。
(2)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 后战场。 重要战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 原会战——国共合作典范,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 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七 民国中后期(1927—1949年)
单元质检卷七民国中后期(1927—1949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农会原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
但在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9号通告明确指出:“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
”这说明当时()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B.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C.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D.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2.(2018天津河北二模)下图是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示意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3.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性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4.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国民政府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C.“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5.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
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
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
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6.1938年,周恩来曾撰文说,孙先生联合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联络会党,联合立宪派中革命分子,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
【新】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
第21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1.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①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2)国统区经济政策的调整①调整表现a.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
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b.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c.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励等政策。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②作用a.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阶段特征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一、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②生死转折: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二、解放战争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1)努力①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
2.人民解放战争(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3)胜利意义①对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点一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长征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3)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论从史出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史料一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结论史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矛盾。
划线部分信息“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城市武装暴动”“农村武装暴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史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论史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读史料要注意出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部作品阐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划线部分信息“根据地”“建设政权”“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史由证来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分析论证革命中心变化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图一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图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提示:两幅示意图体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移到西北(延安),从革命力量、抗战形势上去分析。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有利于人民武装的发展壮大;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全民族抗战的来临,革命中心陕北成为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和平与独裁、内战的较量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1)国民革命时期①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时期①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②依据: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1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①政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4)解放战争时期①政策:自卫反蒋。
②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论证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党的战略方针有何重要变化?史料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展开了战略反攻,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了策略。
1.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道路探索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沈志华发现问题中共成立后,盲从共产国际与苏联的领导。
命题视角共产国际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共内部民主革命道路的分歧。
2.民族矛盾激化下的国共关系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发现问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国共两党都在调整自身的政策。
命题角度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源;民族危亡下国共两党的互动。
3.辛亥革命事业的“延伸”和“胜利”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发现问题解放军的战略反攻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命题角度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从民主革命看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