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摘要:汉代曾经是我国封建王朝经济、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各种艺术样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舞蹈艺术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分析徐州地区的汉画像中呈现的舞蹈形象,论述了汉代舞蹈最为典型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审美成因

两汉时期,徐州一度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在经济等领域也为汉代的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该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通过这些画像石可以窥见汉代文化发展的情形,包括舞蹈艺术。汉代的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经济的繁盛、国力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其舞蹈艺术带有鲜明的大汉气象,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从汉画像石解读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蹈类型主要包括姿态翩跹、具有阴柔之美的长袖舞,步伐矫健、具有阳刚之美的建鼓舞。这两种舞蹈的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长袖舞最早的起源是楚国翘袖折腰舞蹈,发展到汉代的长袖舞具有轻盈圆柔的特点,也是汉高祖刘邦非常喜欢与推崇的一种舞蹈形式。长袖舞的尤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两点,一为长袖,二为细

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徐州地区是高祖刘邦的故地,因而该地的长袖舞形成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色,例如舞袖的具体形态上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绕袖等,在徐州地区这些舞袖的技巧总体来讲更加地轻盈与柔美。在一些汉画像石中呈现的舞蹈形态非常生动:女舞者的手臂举过了头顶,运用适当的力度,将长袖上扬,犹如一道跨越头顶的彩虹一般,充满着飘洒与灵动的美感,在甩袖的过程中同时腰向左拧,右胯顶出,上身向右上方斜仰,胸腰保持上挑的姿态,身姿给人一种袅娜和含蓄的美感。徐州的长袖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点。

建鼓舞的节奏感非常强,通过强有力的节奏表达人们强烈的思想情感。建鼓舞的舞器是建鼓,主要以击鼓的姿势展现一种张扬豪迈的舞姿。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保留着大量的关于建鼓舞的形象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得知徐州地区的建鼓舞和其他各地的舞蹈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徐州地区的建鼓舞使用的鼓在装饰长就与别处的有很大的不同,徐州地区在鼓上装饰的羽葆通常是用野鸡的尾毛制成的,在羽葆的幢上还配有用不同材料制成的流苏,在舞动的时候增添了飘逸的感觉。徐州地区的建鼓的装饰比其他一些地区的装饰形式更加丰富,呈现出丰茂和华丽的特点。建鼓舞在汉代非常流行,无论是在宫廷中,还是在民间,人们常常以建鼓舞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建鼓舞在演出的时候,通常是将建鼓放在中间,舞者的动作具有对称性,这样就体现出和谐均匀的感觉。

建鼓舞的动作形式比较大气,在舞动的时候力道刚柔并济,鼓点和舞步相互配合,非常富有阳刚之美。建鼓的打击方式也比较多样,根据下肢的形式变换,分为跪坐击鼓、半跪击鼓、站立击鼓、大步击鼓、弓步击鼓、踏步击鼓等形式。击鼓的节奏根据上肢变化的幅度产生出轻重快慢的变化幅度,包括慢击、快击、反手击等。徐州地区的建鼓舞的形态上,具有非常突出的两个审美特征,其一是在起舞的过程中,下肢的重心非常稳,显得舞步非常地沉稳,两脚在踏地的过程中非常稳实,这样在击鼓的时候就会更有力度,动作更加具有阳光之美。其二是在体态上,时而跳跃击鼓,时而跨步击鼓,体态始终处于上扬的状态。从舞姿上来看,建鼓舞的动作没有长袖舞的千姿百态、翩跹曼妙,它体现的是一种质朴与沉稳的美。

二、分析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的主要成因

汉代经济的繁盛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在舞蹈艺术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前代文化与政治、宗教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楚文化的弘扬,并体现出了汉代文化的特色。徐州在历史上曾是楚国的故地,楚文化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汉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长袖舞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轻盈且浪漫的舞姿,以及纤纤细腰的体态。楚文化中的鬼神文化也极富想象力和艺术力,舞蹈动作中也散发出强烈的神秘气息。

第二政治宗教等的思想也对汉代舞蹈审美特点的形成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汉代时期的各种思想都比较活跃,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汉代盛行厚葬思想,这就为汉画像石的保存与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代画像石上呈现出了很多种类的乐舞,这些不仅寄托了对墓室中死者的美好祝愿,同时还寄托了沟通人神的希冀,人们认为通过舞蹈的娱神作用可以使人们死后升天。这与汉代的“天人感应”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观赏汉代的歌舞,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气度,同时从飘逸灵动的舞姿中也可以领略到当时的人们对神灵世界的向往,是各种思想融会贯通的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对汉画像石的分析,可以得出徐州汉代的舞蹈审美特征主要包括长袖舞的轻盈飘逸、建鼓舞的华丽的羽葆以及刚柔相济的姿态,这些都与汉代文化、思想有着很大的关联。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该地形成的舞蹈非常质朴,写实性强,形象多姿多彩,其中又透露着道家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着时人追求仙境、追求人生艺术的长生不老情怀。

参考文献:

[1]徐欣宁.从汉代画像石看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3)

[2]于涛.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的综艺形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3)

[3]郭春敏.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蹈的影响浅析[j].乐府新声,2010(1)

[4]冯宇光.从汉代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j].南都学坛,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