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PBL教学法支撑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

PBL教学法支撑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

PBL教学法支撑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作者:郑姣琳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体现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偏重于数量增长、不重视质量提升的现状。

从毕业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在重复其他研究者的实验,其研究成果的科研价值较低,研究生教育明显呈现出“本科化”的倾向,研究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并未比本科生有显著提升。

在医学教育领域内,研究生教育的缺陷如果不加以改正,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临床工作能力,还会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研究生;教学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143-05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s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 students continues to decline, which refl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China's graduate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growth of quantity and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From the situation of gradu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most graduate students are repeating the experiments of other researchers, and their research results have low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Graduate education obviously shows the tendency of "undergraduate", an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ducation, if the defect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re not corrected, it will not only be difficult to cultivat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clinical work ability, but als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Key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作为我国医学院校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需要通过医学临床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學生具备证实自然规律、出色完成医学科研工作的能力,进而构建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

改革开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改革开放心得体会(精选5篇)改革开放心得体会一:改革开放感想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谈谈切身感受。

一、衣着方面的变迁:五、六十年代,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衣衫破烂不堪,春夏秋冬就一身衣服,根本无法更换。

记得七三年上师范,全家都为我高兴,可是上学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妈妈非常为难,只好与嫂嫂子商量,把她的结婚的衣服让给我穿上。

当时我特别激动,对嫂子倍感谢意。

体面的来到师范学校,同学们都很羡慕。

冬季学校举行越野赛,我也报了名。

可是自己连秋裤都没有,怎么能轻松完成任务呢?当时我只能舍脸和最好的同学借了一条补丁摞补丁的破秋裤参加比赛。

回想起来十分寒酸,而现在,自己的内衣也有十几套,外衣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上到千元,下到几百元不等,皮衣、羊绒大衣、高档流行时装任意穿着。

真是冬有棉,夏有单,穿着舒适,美观大方。

二、饮食方面以前我们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得哇哇哭。

到了晚上肚子饿得咕咕噜噜直叫,根本睡不着觉。

白天饿得双眼冒金星,一片漆黑。

整天盼望着过春节,因为到春节才能吃上顿饺子,吃上顿保饱饭。

而现在,天天大米、白面,顿顿有肉、鸡、鸭、鱼不断。

天天像过年一样,吃喝不愁,餐桌食物丰富多样。

随着季节,吃着时令的新鲜疏菜、水果,就连做饭都发愁不知道吃什么啦。

因为过年都不觉新鲜啦。

三、住房方面的变化记得我和爱人恋恋爱时,他家四口人,只住一间半小平房,还是职工宿舍。

公婆住一间、爱人和小叔子住一间,二上下床,偶尔我去一次,都没地方住,爱人只好到哥嫂家挤住一夜。

我们结婚时,公爹从服装厂争取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

家具也很简单,一个大衣柜、一个小衣柜,一个三屉桌,两把椅子,一张床,这就是全部家当。

1980年公爹单位分一套三居室,全家人喜气洋洋搬进了楼房。

1990年我爱人单位也分到一套三居室,我们把房子进行装修,帖上了壁纸,买了全套家具,什么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亲历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感想与思考

亲历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感想与思考

亲历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感想与思考实现规模扩张更要追求质量--亲历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的感想与思考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已经30年了。

我是恢复研究生教育以后的第二届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可以说,我是恢复研究生招生30年的众多亲历者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大改革、大提高的过程,经过30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可能是因为近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太快,从事高等教育的人们不断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大多急急遑遑往前赶路,很少能静下心来回望30年的历程。

静下心来总结研究生教育30年的发展变化,确实感慨良多,亦喜亦忧,复杂之心情,一言难尽。

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可喜!我之所喜,是近30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以授予硕士学位人数为例,我获得硕士学位的1982年,全国当年获得硕士学位者共5773人,获得博士学位者仅13人;到2005年,全国当年获得硕士学位者已达208007人,获得博士学位者达26392人。

截至2005年底,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达159376人,累计授予硕士学位达1201000人。

这些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当今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多是经过研究生教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

所以,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以来,高等院校通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作出的贡献之大,是不可用数字估量的。

他们本身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教育特别是没有高等学校、没有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在当今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何以提高?综合国力何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的不断增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的受益者,我感到幸运;作为一名指导培养了五十多位博士及硕士的研究生导师,我感到自豪。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作者:盛明科,蔡振华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摘要: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的推进,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公共管理学科来看,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目标模糊、资源配置僵化、培养体系趋同、质量保障弱化等问题.面向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高校必须从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学科资源、质量保障、教育评估五个维度进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公共管理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国家未来长远发展基础而在高等教育系统推行的又一国家工程[1].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代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2].由此可见,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与定位如何? 研究生教育存在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究竟如何转型和深化?这是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亟待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一、“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诸多重大的成就.“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实施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相配套的教育战略举措.这一教育方针的推进,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双一流”建设要求以绩效为杠杆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研究生教育资源是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资源的总和,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政策、信息等无形资源.我国先后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满足了社会现实基本需要,提高了重点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提升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但是,这种“重点支持、分类支持”的做法,存在着身份固化、竞争机制缺乏、投入重复交叉等痼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高校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绩效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量化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社会贡献等评价指标体系,以人才培养绩效为标准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就公共管理学科而论,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实力强劲,但是,受高校的身份标签、头衔帽子、所在地理区域等因素影响,而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去支撑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双一流”建设,那种老化、落后、传统的影响因子应被祛除,一种以学科绩效、学术影响力、社会贡献度等为标准指数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是未来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二)“双一流”要求以质量为导向创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其本身所固有的,满足研究生个人、社会以及学科发展明显或隐含需求的一组特性或特征的总和[4].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双一流”建设要求从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评估机制健全等方面着手,构建质量导向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受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不够,因而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人才匮乏,这导致高校公共管理学院为了学科的持续发展,在人才引进方面,片面追求人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必然离不开导师教学、科研、指导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课程设置仍不健全,基本沿用了本科教学的课程安排.“双一流”的建设要求革新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大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教授.在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一直占据着公共管理教学的主流地位,对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一流的教学方式,“双一流”建设要求实现教学工具创新,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工具、技术为支撑点,提高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运用频率.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近几年,增加了培养单位自我评估的环节.面向“双一流”建设,多元协同评估机制将逐步建立健全,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指委、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等学术组织由于其权威性与专业性,在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三)“双一流”要求以中国特色为立足点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顶层次的高等教育,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该置于最突出的位置.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不能单纯地移植和照搬西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式教育.就公共管理学科而言,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标志着公共管理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自此之后公共管理学科范式屡经变迁,先后经历了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直至新公共服务等各个时期[5].作为一门外来的学科,公共管理的每一次范式变化都深深地刻上了西方的烙印.因此,“双一流”建设要求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着眼于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扎根于中国大地,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行政管理思想,并加以系统化、体系化,突破西方公共管理的“束缚”,力求在国际公共管理学界独树一帜,形成独具中国风格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派.当代教育家潘懋元认为:“如果高校没有自己的理念,只看统一的、规范的排名榜,然后跟着排名榜的指挥棒转,为建立一流大学而建立一流大学,那你永远建不成一流大学.”[6]可见,各高等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凝练学科优势.在“双一流”建设中,各高校公共管理学院在尊重学科规范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研究和发展实际,有选择性地扩大二级学科的范围或者在二级学科下设置三级学科,力争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盛景.譬如,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擅长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文化与行政哲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界享有一定的影响力.面向“双一流”建设,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须着眼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地域特点,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更加精深地研究,创造出更多的高水平学术科研成果,以服务于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实际发展.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7].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研究生教育以满足社会现实基本需要,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但是,如何准确定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或者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张力? 这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无法科学处理的三组关系中:一是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的关系.高等教育处于我国教育的顶端,而研究生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顶端,是以高层次精英人才为培养对象的,理应更加注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急需一大批人才满足社会现实需求,近几年,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日益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利益交织因素的阻碍作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需要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充实,而经济建设又亟需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这极易造成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的冲突.二是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的关系.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质量不高的需求.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在导师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如果为了服务社会需求,扩大MPA 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而导师队伍又没有足够的学术型精英人才来充实,这就容易产生学科整体结构的畸形变化,进而形成需求与结构的内在紧张.三是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二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主体性的体现,是目标与定位的关系.现今,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要想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教育脚步,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去逐步改革,改革的基本点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知识.但是,也有人说,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就是要符合国际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国际一流高等院校接轨,殊不知,这是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背离与割裂的显著体现.(二)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僵化研究生教育资源是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是一种稀缺性的公共物品.然而,这种本应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却不能公平地为受教育者所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重点建设工程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僵化.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唯排名论就是经济建设中的唯GDP论,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具有相通的现实逻辑.“985”“211”已成为一些高校的“铁帽子”,此类高校无论在资源获取、项目招标,还是招生来源、毕业生就业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高校两极化发展趋势的主要表征,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僵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极大地阻碍了相关高校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譬如,一些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实力雄厚、学科影响力深远、社会贡献颇多,但在资源获取方面,与顶有“985”“211”等光环的高校有显著的差距.身份头衔、地理区域位置等制约因素导致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硬件更新、招生质量等方面极大落后.因此,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性历史进程中,如何破除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藩篱? 这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一项重要议题.(三)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趋同化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过于庞大与培养质量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同质化和“千校一面”.就公共管理学科而言,截止到2011年,我国共有156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学科方向集中于行政管理理论、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等,而对公共预算、政府绩效管理、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关注度不够,这种安于守成而不注重拓新的做法,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再者,导师没有个性化地展开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对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服务社会的兴趣迥异,对毕业之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各不相同.但是,多数导师对研究生不进行充分了解,而盲目地开展“自我式”培养,这种同质化的培养模式抑制了研究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千篇一律也是培养体系趋同化的表征之一.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原本存在诸多差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国MPA 研究生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基本沿用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教学和职业导向.(四)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虚化弱化剑桥大学安娜??朗斯黛尔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质量保障(qualityassu rance)“一是大学内部的需要,即大学管理并为师生提供健康环境的需求;二是外部要求,即大学要制定一套公认的授予相应资格和学位的标准”[8].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基于保证教育质量的目标,各相关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一系列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质量保障存在着体系不健全、运行效率和结果绩效不高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质量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相结合的保障体系上.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从宏观上来看,由公共管理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组织是本学科的权威所在,对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监控和评价应该最有话语权,然而,实际上却与此相反,政府行政部门由于是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来源主体,而一直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中观层面而言,各高校公共管理学院作为学科发展的堡垒,有保障自己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使命与责任,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学校与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对研究生的培养干预过多,致使本应是培养主体的院系在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严重禁锢了院系学科发展的活力.在微观层面,导师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第一责任人,是与研究生质量最紧密联系的因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是,不少研究生导师强化科研与弱化教学的理念和做法,阻碍了研究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三、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分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钱学森于2005年提出的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十余年过去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双一流”建设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是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一)遵循教育规律,明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目标能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变化发展,科学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要环节.面向“双一流”建设,要遵循教育和学科发展规律,着力处理好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一是在立足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促进研究生的增量发展.研究生规模与招生指标相关联,研究生质量则与学科绩效有关,进而,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和谐发展,则需要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与学科的绩效挂钩,换言之,就是根据学科的绩效来分配招生指标,而不是仅仅依据学科排名来定,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科学设置可行的学科绩效指标体系.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优化研究生结构.在“双一流”建设中,完善的研究生结构是一流研究生教育的合理骨架,服务社会经济需要是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建设的前进方向.结构是根据功能来设定的.研究生结构从层次上来划分,有硕士和博士;从性质上而言,有学术型和专业型.创建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致力于学术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要逐步取缔专业型博士学位的培养,实现学科的后劲发展.另外,高校要准确定位自身的研究生培养方向,研究型大学应扩大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大学则应重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三是推动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土壤,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显著标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新型教学技术和模式.(二)坚持内涵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研究生教育体系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是“双一流”建设浪潮下的大势所趋.要健全涵括价值塑造、知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教育体系.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价值塑造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形铸途径,是公共管理教育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要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引导公共管理研究生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学术真理的愿望与兴趣,形成社会公共价值与公共管理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只有健全了价值灵魂,才能有效开展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是创新公共管理学人思维模式的根本所在.要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改革更新,既要立足于自身学科研究优势,又要着眼于国际前沿理论.在公共管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现实中存在的公共管理问题与时政热点,开展案例教学,以此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专业知识.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更高层次的要求.“双一流”建设,要在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创造更多机会让研究生去接触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社会公共事务存在的问题,以此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提升其创造力.(三)健全整合学科资源反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学科资源是支撑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流的学科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学科资源的支撑作用.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一方面,要完善学科共同体建设,整合学科优质资源,形成学科集成效应.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要加快建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资源库,由本学科的权威学术机构牵头,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科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学科资源库的更新与维护,整合全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精品课程、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等一流资源.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均可进入资源库下载一流资源,转化为日常教学与科研中的人才培养资料;从微观而言,高校公共管理学院要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的协同合作,建立本学院的信息资源库,整合院内学科资源,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系统化、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转化率.要将一流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将之作为主题教学纳入到公共管理课堂教学当中;同时学院要及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理论,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堂等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将最新的学科成果推介给学院研究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学术志趣.(四)按照一流标准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双一流”建设,必须重塑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机制,加快建成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是要按照一流的要求提升和严控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涵括招生考核、培养过程、毕业答辩等整个研究生教育环节的全程质量监控系统.要从品质素养、课程学习、科研成果、社会实践等方面量化研究生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建立研究生质量档案,由导师负责对研究生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程记录、全程监控.此外,院系要成立一个由多位资深导师组成的质量评估委员会,专门负责对研究生质量情况进行评定,以此作为研究生分流与淘汰的依据之一.二是要整合内部保障主体与外部保障主体的力量,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来.从内部运行机制上来看,高校要在立足于全局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院系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发挥基础性作用.对于外部运行机制而言,政府行政组织要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发挥行政监管作用;学术组织要对全国高校学科的质量发展进行定期调研,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根据上述各保障主体发挥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问责制的建设,合理界定政府行政部门、学术组织、高校、院系、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对不负责任的质量保障主体予以严肃问责.(五)依托综合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估考核机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未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应该改变传统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一刀切”、急功近利或盲目攀比式的评估,要推行更加多元化、更具弹性、更具灵活性的评估体系,更应该体现对高校研究生培养特色的保护性激励,对学科点建设的方向性指导.在评估标准和指标上,如果标准过于单一而刚性,评估指标过于呆板和繁杂,则容易造成研究生培养“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评估指标,可以尝试委托第三方实行分类评估.就公共管理学科点来说,可以委托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指委,在教学评估、质量评估、学位授权点的。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一、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社会学不仅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回顾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三十年中,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外,还引入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得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新型研究方法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应用。

在研究成果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些成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了解教育现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三十年间的重要政策文件、重大改革措施和关键事件,分析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本文还将展望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政策特点,共同塑造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面貌。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开始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此阶段,政策主要关注教师的数量补充,通过扩大师范教育规模,增加教师供给。

同时,也开始探索教师教育的多元化途径,如发展非师范教育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师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政策开始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此阶段,政策重点转向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强师范教育的学科建设,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进入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更加注重创新和提升。

政策开始关注教师的在职教育和专业发展,推动教师教育的终身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同时,也加大了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投入,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政策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的重构和优化。

也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还加强了与国际教师教育政策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经历了从探索起步到规范化、专业化、创新提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

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对教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任务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任务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任务研究一、改革开放初期,以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主要任务(1978—198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解放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思想。

1980年1月《人民教育》发表题为《各级学校要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的评论员文章。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加强各级高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1984年 9月22日教育部发出《改进和加强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武装学生,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

1985年的“85”方案中,要求高校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与青年一代的密切关系及崇高责任,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教育,最主要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社会现实出发,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主要任务。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为主要任务。

(1986—1991年)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力理论教育以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1986年3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讨论会,拟定“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6门政治课的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

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问题与解决路径

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问题与解决路径

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问题与解决路径曲铁华;王美【摘要】As an important step in strengthening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teacher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education development.In recent thirty years,China puts emphasis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Many relative policies are made and put into practice so that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developed quickly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and dynamic pro-cedural characteristics,namely,the transfer from quality-scale type to quantity-benefit type, from priority to efficiency to fairness equilibrium,from that of single and close to that of open and pluralism,from separated stages to overall coherence.In this way,a virtuous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of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training is built.Nevertheless,along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teac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turning stage of both old and new modes have some problems due to diversity of subjects of value,the complexity of choices of education poli-cies,relatively limited education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alienation of ide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education policies.Thus,problems should be looked into with history as a mirror.Prac-tical roads will be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present teac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China.%教师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有力保障。

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思考

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思考

共聚焦显微 镜 、 全 潜直读 等 离子体发 射光谱 仪等 大型 仪器 。
至此 中心实验室 的研究和服务功能更加 合理和完善 , 涉及 了
细胞生物学 、 分 子生物学技术 、 免疫学技术 、 有机 物和无机物
的分析及细胞超 微结 构等 领域 。作 为 宁夏 惟一 的实验 动物 繁育基地— —实验动物中心达到 l 『国内先进 水平 , 建筑面积 5 0 0 0平方米 , 达到 l 『国家清 洁级 实验 动物 的标 准 , 为学 校科 研工作 和研 究生培养 提供 ¨ 『良好 的动 物实验 条件 。已形成 的学校级 、 学 院级和 学科级 实验 窜体 系 , 保 证 了各专业 研究 生 的培养条 件 , 也保 证 了各 学科研 究项 目的顺 利实施 , 促 进
名专 家 ,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指导 。完善制定 了相关 的规 章制 度 。第三阶段为 1 9 9 8年 到 2 O O 7年 , 属 于研究 生教育 的发 展
以质量保证 为核 心 , 加强研究生教 育管理体系建 设 。学 校十分重视研究 生教 育 管理 , 自1 78 9 年开 始招 收研 究生超 就 注意 建立健全研究 生教育教学 管理机制 。形成 了学校 、 职 能部 门、 学院 、 学科及导 师的行政管理 系统 ; 逐 步完善 ^ 『 学 校 学 位委员会 、 学 院学 位分委 员会 、 学科 培养组 三级学 术 咨询
了学科 建设 和发展。
1 9 个研究生指导小 组 , 直接 参与研 究 生培 养 的教 师达 到 8 8
名, 初 步建 立 了研 究生 的教育体 系 。第二 阶段 为 1 9 8 8 年 到 1 9 9 7 年, 属于研究 生教育的调整规范阶段 , 本着 保证质量 , 宁
缺毋滥 的原则 , 此期 1 O 年共招收研 究生 4 6 名 。为了提高 科 研水 乎和教学质量 , 先 后聘请 吴曼 、 王 忠诚等 多名 国内外 知

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与主题———基于2000—2016年CSSCI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与主题———基于2000—2016年CSSCI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与主题———基于2000—2016年CSSCI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作者:王战军,蓝文婷,胡德鑫,李明磊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王战军1,2,蓝文婷1,胡德鑫1,李明磊2(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2.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要:以新世纪以来CNKI中7484篇关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主要发文期刊分布、核心研究机构、核心研究作者三个维度的研究现状做系统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法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与热点迁移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被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有研究生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生招生与就业、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十七年间先后被学者们高频率关注的研究热点有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研究生德育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文献研究;文献计量;科学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2018-02-10作者简介:王战军(1956-),男,河北邯郸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蓝文婷(1994-),女,江西赣州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胡德鑫(1988-),男,山东潍坊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明磊(1984-),男,河南郑州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6JZD44)一、引言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的《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自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30多年间我国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博士研究生49万人,其中近2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始终处在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1]。

2023最新-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优秀3篇)

2023最新-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优秀3篇)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优秀3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激荡三十年》,读完之后有没有产生一些感想?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篇一从84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进入快车道。

一大批今后叱诧风云的企业随后成立。

联想,TCL,创维,四通。

他们改造着中国的社会。

作为83年生人,我可以清晰记得“四通打字机”的广告,随后的还有太阳神,娃哈哈(1989),还有无数知名企业。

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88年。

在这一年,由于双轨制的无法继续下去,国家打算完全放开物价政策。

孰料通胀严重,改革不得不半途而终。

人们没有享受到改革的利益,却看到了改革的失败,不满情绪日益膨胀。

加上国外政治形势,改革一度陷入僵局。

书中对此段历史语焉不详的带过,没有只字提及政治,实为不得已。

89过后,政策一度紧缩。

但也有人在那一年脱颖而出:史玉柱。

在89年这个边城小子,以狂放不羁的形象闯入深圳,赤手空拳赌出天下,一度成为青年们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停止。

在接下去的几年,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依然在积累着他们的财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牟其中和仰融。

在1991年,自认为商业天才的牟其中终于完成了他的神话。

他不花分文,用价值4亿的罐头装满了500节车皮运到苏联,换回了4辆苏制飞机,据说此中利润1亿。

在这笔交易以后,他荣登大陆富豪榜首位;但是也是在这笔交易之后,他没有完成过任何像样的交易。

他发现了这种资源的调配的神秘,但是无法掌控。

最终在若干年后被指控诈骗罪,现于武汉服刑。

仰融则是另一个神秘高手,甚至到如今依然是。

通过国内最早的海外注册控股,美国上市,他积攒了巨大的财富。

近年在于辽宁政府的博弈中出局,但旋即又起。

目前也没人了解他的行踪,但他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资本玩家。

92年邓公南巡,再度给改革注入了活力。

一批企业随机入市。

他们将在随后的市场上起起伏伏,创造属于他们的奇迹。

试论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论文(2)

试论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论文(2)

试论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论文(2)试论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论文篇二《试论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颁发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法规,而后分析了这些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对教师教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反思,以使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30年;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艳阳天”,教师教育更是一扫““””的阴霾,积极发挥着各项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既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宏观改革开放政策,也得益于教育领域颁发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法规。

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些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对进一步探寻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引导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30年来所颁布的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及其主要内容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名目各异,按其内容的不同可分类如下:(一)恢复并巩固教师教育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师教育开始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新局面。

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办好中等师范学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大力办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意见》等文件,这几个文件对于稳定和发展我国师范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义务教育法》(198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和《教师法》(1993)等,都提出要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

这样,到90年代初我国教师教育不但从““””的满目疮痍中完全恢复过来,而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03年开始对师范生实行全额收费后,教师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7年5月9日,国务院讨论并通过《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使教师教育的地位得到巩固。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天津市为例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天津市为例

DOI: 10.16750/j.adge.2021.04.009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天津市为例刘海波 苏 丹 缪 楠 张立迁 白海力摘要:《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聚焦和明确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建设,是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和具体落实。

通过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脉络,简述了《意见》出台的背景,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意见》中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与重要举措,并以天津市为例,阐释了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模式,对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质量作者简介:刘海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三级主任科员,天津 300387;苏丹,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研究员,天津 300074;缪楠,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天津 300072;张立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072;白海力(通讯作者),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天津 300074。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研究生质量、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要严格质量管理和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在这一主文件统领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体会及思考论文

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体会及思考论文

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体会及思考摘要:就中医研究生的生源、现状、师资、创新、现代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体会及思考。

关键词:中医研究生;教育;思考中图分类号:g42中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学教育机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中医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如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中医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作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对中医研究生教育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是否影响了生源质量中医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展三十余载,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中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国家对新世纪中医人才的需求,中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目逐年增加。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研究生报考除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生的录取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为了鼓励考生报考中医研究生,很多中医专业开始作为研究生招生时的照顾专业,录取分数低,对中医类研究生的招收条件逐渐放低。

为了更好培养中医高素质人才,对中医研究生人才选拔采取鼓励和政策性偏向,是否会降低中医人才素质呢?我们知道中医的深造需要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对中医经典的研读以及过硬的临床技能等,但是我们所招收的中医研究生很多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如果再降低选拔标准是否会更加影响生源素质呢?当然研究生的素质不能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衡量,希望从这一角度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二、中医研究生现状的思考当前不断增加的中医研究生群体中,也正弥漫着不少功利、浮躁、应付的学风。

有些同学说学中医的毕业太难找工作了,读研究生就是为了一个高学历,为了一张文凭,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也有一些同学说看大家都在考,自己也就考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也有一些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他们有部分是对现在工作不是很满意,为了拿个高学历换一份好点的工作,也有的因为学历低不好升职称;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是为了研究、提高自己,突破自己而读的研究生。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李文武【摘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培养机构、指导教师、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多.就业、培养质量、教育资源,培养年限、教学内容、学位论文导师制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扩招本身不是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但扩招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4页(P84-86,105)【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作者】李文武【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建国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因历史原因还曾经中断,直到1978年恢复招生及 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后三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78年至 1980年为恢复阶段,经过拨乱反正我国研究生教育重新步入正轨;1981年至1998年是成熟阶段,从 1982年开始国家全面规划学位和研究生教育;1999年至今为急剧发展阶段,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急剧上升,研究生教育迅速膨胀。

知识经济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

统计显示,从1978年到 2008年这 30年期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 1.07万人上升到44.65万人,增长了 30多倍。

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培养机构数量以及指导教师人数都迅速增长。

(一)研究生招生培养人数迅速增长197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发展,特别是自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培养人数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相关统计显示,从 2000年到 2008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从 30.12万增长到128.30万,增长率达到 325.96%(表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研究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 SCIENCE第12卷第3期2021年2月Vol. 12Feb. 202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研究张红云,于银山(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摘要: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进行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企业导师在培养环节指导较少、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善、专业实践环节达不到理想效果、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 高等问题。

提出了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项策略,即重视生源,提高社会认可度;监控培养过程,推进质量提升工程;积聚优势资源,改善实践创新平台。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能够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培养特定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 用型复合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 - 8646 (2021 )03 -0146 - 02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Zhang Hongyun , Yu Yinshan(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Huai 9 an 223003 , China)Abstract :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 and train high level and practical compoun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 we research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problem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 such as less guidance from enterprise tutors in training ,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 unsatisfactoiy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low awareness in societ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 including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ource of professional degreepostgraduates ,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recognition ; monitoring training process , and promo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 accumulating high quality resource , and perfecting innovative platform ・ ImpT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an deepe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 and provide guarantee for traininghigh quality and applied compound talents for specific professional needs.Key words : Professional degree ; Postgraduate education ; Training quality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培养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如社会、部分导师及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知不清楚、认可度不高、概念模糊;部分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接近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培养方 案,在实际开设的课程中,两者差别不大,不能很好地 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企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 节指导较少;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善,专业实践环节 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等问题⑴。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课题:改革开放35年科目:历史研究方式:文字描述及问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改革开放35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科技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改善,学习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单元后,学生们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够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

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为此我们特意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并作出总结。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三十余年,我们的祖国在这三十余年风风雨雨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还在农村建立起了乡镇企业。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又设立了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来取得的重 大成就
6.专业学位从无到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类 型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至2012年,我国 已经设置了39种专业学位,涵盖了众多的经 济社会发展领域,每年招生超过18万人。目 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进入一个规范的和较 快的发展时期。
我国现行学位体系示意图
学术性博士学位 专业博士学位
关于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石中英 2012年10月16日
汇报内容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 就 二、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 的主要问题 三、有关未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若干思考与建议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来取得的重 大成就

国外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选课自由,教师态度认真 学生选课自由,凡是对学生吸引力不大的课程,基本没人去选,此种 课程只能取消。因此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方面非常认真,材料准备充分, 对细节的把握很好。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自由选课,都算入学分,只 要学分满足要求即可。 ——实用性强,教材选用较好 从实用性上讲,国外课程和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注重实际考察,实验 也较多。教授讲课比较注重实用性,经常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辅助 课程教学。另外,国外课程教材选用比较好,对基础理论的解释比较 清晰明白,教材内容丰富而具体,有由简入深、层层递进的事例分析。 ——讨论为主,教学方法灵活 国外的教学主要是课前准备与课上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课前做 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教授给予一定的引导, 在交流和互动中使得专题研究不断深化。 (以上概括依据近几年派往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同学收集的资料)
7.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3-)和国家建 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公派留学项目(2007-) 的实施,大力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创新。
公派留学研究生的收获
——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国外科研模式,更新研 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收集大量的一手研究资料,了解本学科学术 前沿; ——为完成博士论文奠定了基础; ——加强了交往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端 正学术态度,增进学术规范; ——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 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反 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关于学位授予与研究生论文质量问题 (1)两证问题(毕业证与学位证) (2)学习年限和中期筛选问题 (3)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和答辩过程中的问 题。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和规 范性方面的不足。匿名评审和答辩过程存在 形式化、人情化以至于降低标准的问题。质 量控制与学习年限、培养条件、学生就业愿 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
1.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2004) 等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使得整个国家的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形成了一整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行政和管理体系, 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体系, 规范着整个国家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后 13个门类,110个一级学科。
2007年博士质量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创新性明显不够。不论是发表的论文还是课题报告,还是最 终的学位论文,大都停留在知识综合上,创新性弱,对本学科 的理论贡献和方法论贡献少。 (2)知识面窄,方法训练不够。 (3)经费不足,奖助学金额度低。 (4)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5)国际化程度较低。我校博士生在学期间有国际学习经验的比 例比较低。 (6)学术使命感较弱。 (7)硬件条件相对较弱。 (8)学制不尽合理。
二、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 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核 心问题就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 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切实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从以 数量增长为中心转移到以质量提升和适宜性 增加为中心的模式上来,进一步总结和凝炼 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特色,完善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研究生教育制度,为贯彻落实“科 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出新的贡献。
学术性硕士学位
专业硕士学位
普通学士学位
专业学士学位
高职本科文凭
普通高中毕业文凭
中职、中专、中技毕业文凭
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近况
据统计,1987年全美硕士学位类别超过 660种,其中专业学位占85%,学术学位仅 占15%。全美共有500多个学科领域可授予 博士学位,除传统的哲学博士以外,有47种 博士专业学位。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 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 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
4.关于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
(1)课程建设意识不强、经费缺乏、组织不力; (2)教学规范性不够、基础课缺乏高水平、国际水准 的教材、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作业难度不够。学生 满意度不高、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 (3)缺乏教学评价和奖惩措施,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4)基础理论课程前沿性不够、方法论课程水平不高、 缺乏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的课程与学习指导。 (5)缺乏一个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部分教师中存在 教学意识和能力低下问题。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来取得的重 大成就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是我国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我国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三十年, 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成就,初步建立了一个 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 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的 许多人成长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骨干和领导 人才(做个随堂小调查)。
37篇博士论文222份评议书反映出的问 题(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序)
1.论证的问题范围太广,论证不够深入 2.论文的比较研究不够 3.论文中对研究可能涉及的要素考虑不全面,导致遗漏了一些要素。 对已提出和研究的要素的分析也是不够不充分的 4.论文实证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对实证研究下结论时,不考虑各地 区之间的地区差异 5.论文结论部分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议比较空泛 6.论文的理论基础薄弱、单一或者不明确 7.论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准确或不充分 8.论文文献资料的占有量不够 9.论文的论证过于绝对化或简单化 10.论文的论证逻辑不清晰
1.关于学位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 问题
(5)一些具有独立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学科未被设 置为一级学科 无论按照学科本身的性质还是参照别国的经验 均已达到一级学科标准的学科,只是被安放在其它 一级学科之下,而在该一级学科中处于边缘状态。 比如“哲学”一级学科下的“宗教学”、“社会学” 一级学科下的“人类学”,在英国、美国等国均被 视作一级学科,在我国是二级学科,而且该学科和 一级学科之间的并没有太多的近似性。
2.关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生源质量问题
(1)硕士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部分学科统 一命题),博士生实行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考试时 间和方式,近年来有趋同的现象。研究生招生制度 在本质上基本沿用了本科生的招生考试制度。尽管 近年来加大了面试的力度,但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研究生生源质量存在不少的问题:生源质量竞争 很激烈(国际竞争、国内竞争和学校竞争)、录取 研究生在文献阅读、科研方法、实验素质、专业兴 趣和专业价值认同方面都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 (3)招生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本科学历歧视问题。
英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近况
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高校开始大规模开设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拉开了英国专业硕士教育大发展的序幕。 1998年,英国授予 的专业硕士学位涉及12个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医学、 商业管理、工程学科。2006年,英国专业硕士在校生逾10万 人。 1992年,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博士学位诞生 于布里斯托尔大学 (Bristol),另一种说法是华威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现在,英国有38所大学拥有专业 博士学位授予权,共授予109个专业博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 涉及10个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教育、心理、医药、商业管理 和工程学科。2000年英国授予的专业博士学位,已增长到153 个。
17
美国大学57%博士生在十年内拿到学位
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2007 年公布的统计数字, 57%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在十年 苦读的时间里最终获得了学位。 这一数据代表了美国当前最新、最广泛地衡量博士生毕业率的 标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一比例一般认为在50%左 右。根据理事会的“博士生毕业项目”得出的最新数据,显示 了博士生毕业率比猜想中的略佳。 在一些领域-—主要是工程类和理论科学-—多数人在六、七 年的博士学生生活后完成了学位,将时间长度加大,完成学位 的学生比例仍呈平稳趋势。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甚至 学生进入第八、九、甚至第十年的学习生涯,学生完成学位的 比例仍缓慢但顽强地上升。 调查显示,人文学科的毕业率是最低的,社会科学紧随其后。 但数学和物理科学的退学率是最高的。
二、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 临的问题
1.关于学位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问题
(1)学科专业目录对研究生教育的指令性作 用依然过强,不利于建立起多层次、多 样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 不同类型学位的区分度不够,学术型学 位所占比例过大; (3)学科专业目录过于僵化,进退机制不健 全 ; (4)学科门类划分概括性不强,导致学科和 门类之间含属关系不当。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十年来取得的重 大成就
4.先后开展了十一次学位授权点评审工作,学位授权点 的区域和学科布局良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授 权体系。2012年,全国有896所研究生培养机构。 5. 研究生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都有大幅度地增加,毕 业研究生超过百万,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 生教育大国。从1999年开始,年均增长幅度达到 28.8%,200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人、 2002年超过20万人、2004年超过30万人、2006 年接近40万人,2012年超过50万人。目前在校研 究生已超过140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