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九、自然之道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从中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丰富见闻,引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了解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4.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理解向导的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知道幼龟是怎样离巢入海的。

3.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海龟入海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海龟吗?你们对小海龟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讲述。)你们想知道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吗?(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幼龟入海时,一个极大的危险是什么?(经过沙滩,成为食肉鸟的美食。)可海龟有自己战胜天敌的方法,而“我们”在其中却犯了一个极为愚蠢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二初读课文

1.请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3.思考:本文讲“我们”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4.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

(1)字音。

啄(zhuó) 愚(yú) 巢穴(xué) 气喘吁吁(xū)

(2)字形。

“啄”不要少点。“幼”与“幻”要区别。“返”第四笔是点。

(3)词义。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

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2.本文讲了“我”和同伴及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当“我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巢中幼龟以为外面安全,鱼贯而出。“我们”虽然尽力拯救了一些幼龟,仍有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食,“我们”十分悔恨。

3.质疑解疑。

四理清层次

按事情发展顺序:事情的开始(看海龟离巢入海)、发生(探头的幼龟遇危险,向导救援)、发展(群龟鱼贯而出,被食,“我们”极力拯救)和结果(“我们”很悔恨)。

五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有感情地朗读、对比体验、换位思考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紧扣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句子的含义,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感悟自然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2.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把默读课文时要思考的问题制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1.读题目,想一想,“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怎样理解题目?(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本课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幼龟从巢里出来进入大海的规律。)幼龟进入大海,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其自我保护的方法,而“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浏览第3~7自然段,概括“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发现幼龟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头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大海,结果巢里的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当成了美餐。)

3.你怎样概括一件事的内容?(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因此概括也应交代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和结果。在仔细读课文后,把六要素想清楚,再连起来叙述顺畅。即“读文想六要素连顺畅”。)

二默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思考:(出示幻灯片)

(1)“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为什么?

(2)向导怎么说,怎么做?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组交流,提出疑问。

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愚不可及的做法及原因。

①看见探头幼龟遇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原因是爱护幼龟,担心它受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

②不顾向导的劝阻,执意要向导把幼龟抱进大海。(读出急切的心情。)

原因是急切地、不顾一切地想救幼龟,丝毫没有从动物自身的规律去思考。

(2)联系下文,你知道幼龟入海的规律了吗?“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由焦急变为被眼前的景象所震

惊。轻声读,体会“我们”震惊的心情。

①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觉得这是自然规律,幼龟防御天敌一定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地去改变。)

②向导在“见死不救”的呼喊中,不情愿地把幼龟抱进大海。(向导也是没办法,明知这样做不好,可经不住众人的指责。不过,向导应该和众人讲清楚,这样也许会避免对幼龟造成的伤害。)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向导,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急切想救小海龟的人讲清原因呢?(自己准备,再请两人说。)

4.朗读第8自然段,体会主题。

(1)“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致海龟受到巨大的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的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8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们”的心情?(低着头,慢慢地走。)

(2)“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干涉。)

(3)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

把悲叹换个词。(伤叹,慨叹,哀叹。)

悲(幼龟的惨死) 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

责罚)

(4)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5.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六、十条。

第四条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第十条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三总结全文,引导学生综合性学习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必须遵循,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你愿意更多地了解自然吗?那就赶快行动吧!

2.观察大自然(动物、植物、自然现象)。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等,还可以进行创造发明,在班会上进行展示。

课堂作业

1.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啄木鸟”的“啄”应读“zhuó”。( )

(2)“愚不可及”的“愚”应读“yú”。( )

(3)幼龟一般在三四月份离巢而出,爬向大海。(?)

(4)幼龟入海最危险的是在经过沙滩时,易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

2.你还了解哪些“自然之道”?请简单写下来。

例如:人们为保护羊不被狼吃掉,大肆屠杀狼;羊失去了天敌,身体素质下降,反而大批死亡。

十、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懂得要自觉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认识本课生字。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学习《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

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制作自学提示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释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后来黄河变了。那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呢?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怎样变化,变化原因,怎样治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提示:(幻灯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查字典理解: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是什么?

4.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三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老师点拨,解答疑问

1.黄河变化: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很好。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后来黄河变得凶猛暴烈起来,经常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二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两方面原因的关系:自然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使得农作物减产;而农作物减产,人类就会多开垦荒地;开荒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治理方案:

①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②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③合理规划利用土地。④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小结。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这里曾经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水土流失和农作物减产,而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更多地开发荒地,水土流失就更加严重了。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设计了许多方案,保护森林、恢复植被、兴修水利、合理利用土地,黄河变好一定会成为现实。

5.给人类的教训及启发。

6.学习《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防沙治沙法》并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

五朗读训练,深入体会

1.练习朗读使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2.同桌互读互评。

六引导搜集资料,激发责任感

1.这篇课文通过对黄河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的描述,使我们知道了要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治理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是我们大家的事。请你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好吗?我们将以治理黄河方案

的发布会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2.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

上网,看电视、图书、报纸、杂志,参观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关键词句,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沉重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课堂作业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道理深刻

森林茂密结构松散泥沙沉积

2.给加点字注音。

祸(huò)河乃(nǎi)至江淮(huái)

媲美(pì) 繁衍(yǎn) 不迭(dié)

3.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怎样做?请写下来。

可以先从自我做起,不乱扔垃圾,不使用无法降解的塑料购物袋等。

十一、蝙蝠和雷达

教学要求

1.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师,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带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你们都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潜水艇受鱼的潜水特点发明;飞机根据鸟儿飞行的特点发明;建筑师受蜂巢结构的启发设计建筑等。)人们仿照生物的某些功能进行研究创造的科学称为仿

生学。

二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新词。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小组交流

四集体汇报

重点提示:

1.生字。

(1)字音:蝙读biān;捕读bǔ不读pǔ;锐读ruì;荧读yíng不读yín。

(2)字形:“揭”最后一笔是竖折。

2.新词。

敏锐:这里指眼睛看得很清,反应很快。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率(20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3.主要内容。

讲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奥

秘,从中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航行。

五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段读课文。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飞机夜间飞行的现象,提出它怎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设计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教具准备

蝙蝠图片,课后第三题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读,引发疑问

1.老师激情朗读或背诵第一自然段,问同学们看到这一景象有什么疑问。(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由飞机引出蝙蝠介绍蝙蝠,引发疑问。

(1)出示蝙蝠图片,结合课外资料和课本上第3自然段介绍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身体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它在夜间飞行的时候,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见到蝙蝠在夜间能如此飞行,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它的眼睛敏锐,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吗?) 二介绍试验,解释疑问

1.导入: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由蝙蝠的夜行产

生了疑问,引发思考。为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准备、经过、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论又是什么?

请你以科学家的身份,介绍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

2.小组准备,合理分工,介绍清晰。

3.汇报交流。

4.引发疑问: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面对这样的结论,你又有什么思考?(它们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画图展示,引发疑问

1.同学们,课文哪一自然段介绍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7自然段。)

2.默读第7自然段,用简单的图画说明蝙蝠飞行的秘密。

3.明白了这一秘密后,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样想?(怎样使飞机也具有这一功能?)

四引发想象,明确雷达的工作原理

1.假如你是飞机设计师,你会怎样把蝙蝠夜间飞行的功能运用到飞机上呢?(飞机也能发出一种波,遇障碍返回时,飞机又能接受这种波,使飞行员看到是否有障碍物。)

2.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就完成了这一使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读第8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幻灯片。)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五回顾全文,激发创造欲望

1.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你能从动物身上获得提示,设计一项小发明吗?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小小仿生学家。

2.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科学家通过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2.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

如:横七竖八

五颜六色十拿九稳

一清二楚五湖四海

3.读课文的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蝙蝠探路的方法: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飞机上的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3)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我还知道潜水艇是人们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

4.蝙蝠是兽类还是禽类呢?快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二) 第五单元 17 触摸春天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 P一、一望无垠;两面三刀;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彩缤纷;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花齐放;千方百计;万劫不复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活。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 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应采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应该有效。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四、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 《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课告诉我们:劳动能创造幸福,为他人带来好处,就是幸福。 《去年的树》让我们了解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和承诺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需求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留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小木偶的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只会笑是永远不够的,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语文园地三》中,“口语交际·习作”以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写作、讲述、表演的过程中体会童话带来的乐趣;“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也围绕“童话”这一专题安排内容,通过交流、积累、合作探究,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所描写的童话故事的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揭示的深刻道理。 3.以四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童话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掌握童话故事的特点。 4.积累词语、句子,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5.能撰写童话,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童话。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通过谈话激趣、故事导入、配乐朗读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 4.以所学的课文和读过的童话故事为研究材料,分组讨论、归纳,掌握童话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升写作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为减少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教学方案的设计内容应简单明了,准确到位,真正起到授课依据的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⑴ 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⑵ 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⑴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⑵ 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⑶ 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3、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 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一、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 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3.学习《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

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 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2018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

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

1.认识“漫、涛” 2 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 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 3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 —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 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 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 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 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17 触摸春天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活。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四、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五、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 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画一画这两句。、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品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读激情 教师配乐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 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 (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 (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 (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 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 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 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6.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 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 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 是一张精致的弓。)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在月色 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 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最新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107页)

最新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107页) 1.种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在采集的树种中,有个小女孩较大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 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学习目标】 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的道理。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 的童话故事。 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生词卡片。 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 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 .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 的看法。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第二课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 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 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周日期次一教学内容时 2.22-2.2开学报名(4) 习惯篇(2) 1《走,8 8 二 2.29-3.6 我们去植树》(2) 2《第一朵杏花》(2) 3《燕子》(2) 8 4《古诗两首》(2) 习作一(2) 三 3.7-3.13 习作一(2) 练习1(3) 单8 元测试(3) 5《苹果里的五角星》(2) 6《最8 四 3.14-3.2佳路径》(2) 0 7《人类的老师》(2) 习作2(2) 五 3.21-3.2习作2(2) 练习2(3) 单元测试8 7 (3) 8《三顾茅庐》(2)

9《祁黄8 羊》(2) 六 3.28-4.3 10《公仪休拒收礼物》(2) 习作3(2)X| k |B| 1 . c|O |m 七八 4.4-4.10 习作3(2) 练习3(3) 单元测6 试(1) 4.11-4.1单元测试(3) 11《永远的8 清明节放假课备注 7 白衣战士》(2) 12《“番茄太阳”》(2) 13《第一次抱母亲》(1) 九 4.18-4.24 13《第一次抱母亲》(1) 14、《我不8 是最弱小的》(2) 《习作》4(4) 练习4(1) 练习4(2) 单元测试(4) 期8 中测试(2) 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4.25-5.1 5.2-5.8 期中测试(2) 15、《鸟语》(2) 166 《天鹅的故事》(2)

17《生命的壮歌》(2) 习作5(4) 8 练习5(2) 五一放假 5.9-5.15 5.16-5.2练习5(1) 单元测试(4) 18《沙8 2 5.23-5.29 漠中的绿洲》(2) 19《云雀的心愿》(2) 20《古诗两首》8 (2) 习作6(3) 练习6(1) 练习6(2) 单元测试(4) 21《爱8 因斯坦和小女孩》(2)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 23《黄河6 的主人》(2)习作7(2) 5.30- 6.5 6.6-6.12 端午节放假 6.13-6.1习作7(2) 练习7(3) 单元8 七十八十九二十 9 6.20-6.26 测试(3) 单元测试(1) 期末复习 8 6.27-7.3 期末复习 8 7.4-7.10 期末检测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