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部编版四下语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 x 1 ng② [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 e o② [村居]词题。
③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 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 [翁媪]老翁、老妇。
⑤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1 我会写: 宿: 住宿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 徐徐徐缓 徐步 清风徐 来 不疾不徐 篱: 丙. 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 下W Uo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 U宿舍xi口一宿xi u星宿剥:b o剥削b a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疏(疏远)蔬(蔬菜)茅(茅屋)矛(矛盾)篱(篱笆)离(离开)蜻(蜻蜓)晴(晴朗)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知识点易考点知识梳理归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知识点易考点知识梳理归纳卧剥bō蛱蝶jiá翁媪ǎo 相媚好mèi易错字:稀疏sū shū杂兴zá zhá锄豆chú cú卧剥bāo bō亡赖wáng wú蛱蝶jiájiā翁媪ǎo yùn 相媚好méi听写生字:住宿.、徐.州、篱.笆、稀疏..、渔翁.、锄.头、无..、茅檐..、杂.兴、蜻蜓赖.、卧剥..(书写提示:“蜓”的右边是“廷”,不要写成“延”,“檐.”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其中右下部分“言”的横画长短及间距安排要合理。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新市:今湖南省攸县北。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阴:树荫。
急走:奔跑。
寻:找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二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1.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 蛱蝶:蝴蝶。
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简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易考点一线资深名师梳理

新部编版四语下知识点易考点一线名师梳理21.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1.我会读。
一类字:芙f ú 蓉r ón ɡ 洛lu ò 壶h ú 雁y àn 砚y àn 乾qi án 坤k ūn二类字:芙f ú 蓉r ón ɡ 洛lu ò 单ch án 遁d ùn 砚y àn 乾qi án 坤k ūn易错音:芙蓉(f ūf ú lón ɡ rónɡ) 洛(lu ò ru ò)阳 玉壶(h ú y è)单于(d ān ch án) 遁逃(d ùn d èng ) 塞下曲( sāi sài ) 王冕(mi ǎn m ǐn ) 洗砚池(j iàn y àn ) 满乾坤(qi án k ūn)答案:fú rón ɡ luò hú ch án d ùn sài mi ǎn y àn qi án k ūn多音字:单d ān (单纯) ch án (单于) sh àn (姓单)塞 sè (堵塞) sāi(塞满) sài(边塞)2.我会写。
听写生字:芙蓉 洛阳 一壶酒 大雁 砚太 乾坤易错字:“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3.我能翻译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27课课后习题答案

1 《古诗三首》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浮现出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捕蝶的欢乐情景。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
浮现出农民劳动早出晚归、蛱蝶飞静中有动的情景。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吃。
浮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情景。
2 《乡下人家》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7幅: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
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描写门前五颜六色的花和雨后春笋的景致我最感兴趣。
本来是朴素的乡下,可是门前这些五彩缤纷的花朵、雨后的春笋又给本来朴素的乡下带来了勃勃生机,也让我向往乡下这样恬静安逸的生活。
3.读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像这样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下去觅食。
天边的红霞,……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选做: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大树郁郁葱葱,小草生机勃勃,花朵也明艳美丽,田园的风光真是美。
近处,一棵棵大杨树挺直身板,抬起头,密密麻麻的绿叶里闪过一丝丝日影。
远远地看去,这些杨树就像一名名威武的保卫者。
小草又嫩又绿,茂密的草地就像一大块碧绿的地毯,躺在软软的绿地上,比躺在沙发上还要舒服。
那的野花不是一般的香,在千里之外都可以闻到。
每一朵花都神气十足地仰起头。
每个人家的门前都有一块可爱的菜地,种有茄子、黄瓜、辣子、豇豆、草莓等蔬菜水果。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案(含3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案(含3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诗词的背诵和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引导学生珍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1.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让学生能够流畅朗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诵方式,让诗歌更具表现力。
五、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古诗内容、课后练习等;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朗诵;3.图片或视频素材:可以辅助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有更直观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上课前准备:播放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音频,让学生先感受整体意境。
2.听课讲解:老师解读古诗中的每个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朗诵古诗,纠正朗诵错误。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学生自主背诵古诗,然后抽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2.分组朗诵: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分组朗诵古诗,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练习:老师讲解古诗中的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古诗。
第三课时1.朗诵比赛:安排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2.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诗歌或小作文。
3.总结: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诵表现和深度理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做课后笔记;2.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意象创作作品,写一篇小作文或一首诗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二、新课讲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读着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寒雨连江,在这样冷风冷雨的晚上, 为了给自己的友人送别,诗人连夜赶往吴地。 受了一晚上的冻,赶了一晚的路,诗人没顾得上休 息,一大早就去芙蓉楼为友践行了。
二、新课讲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楚山为
何会孤?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二、新课讲解
卢纶(748-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 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 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 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 所做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二、新课讲解
意思是: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
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
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二、新课讲解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说到底有没有追 上敌人,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 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 雪满弓刀”,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 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具有 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 果交代出来。但唯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 让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新课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写景叙事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表白胸襟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新课讲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注释:
寒雨:秋雨 连江:满江
送:送别
客:好友(辛渐)
楚山孤:意为友人离去后自己如楚山般孤寂、孤独。
四年级下册课内积累(古诗文、日积月累)背诵梳理与练习-部编版语文

成果检测
二、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2.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3. 大儿 锄豆溪东 , 中儿 正织鸡笼 , 最喜 小儿亡赖 ,溪头 卧剥莲蓬 。 4. 天边的 红霞 ,向晚的 微风 ,头上飞过的 归巢的鸟儿 , 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 一起,绘成了一幅 自然 、 和谐 的田园风景画。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 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 照书,以夜继日焉。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 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 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日积月累七
天行健,
。——《周易》
,自胜者强。——《老子》
,不尤人。——《论语》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 。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 ?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五九)
, , ,
日积月累一
。 ? 。 。
日积月累一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日积月累二
,杏花烟雨江南。
雾锁山头山锁雾,
。
,近水远山皆有情。
四面荷花三面柳,
。
日积月累二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课时课及单元能力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课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蛱蝶( )稀疏( )茅檐( )锄头( )杂乱( )剥莲蓬( )三、比一比,选字组词。
( )开 ( )笆 ( )别偷( ) ( )皮无( )四、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日长..篱落无人过( )A.时间长了B.白昼时间长C.日子过得久了2.树头新绿未成阴.( )A.阴天B.阴影C.树荫3.儿童急走.追黄蝶( )A.奔跑B.追逐C.很着急地走开4.白发谁家翁媪..( )A.老翁B.老妇C.老翁和老妇五、根据本课所学古诗词,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
1.《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对农村的景色进行静态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从侧面描写初夏农事繁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农村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结合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清平乐”中的“乐”读yuè,“亡赖”中的“亡”读wáng。
( )2.杨万里和范成大都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 )3.《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 )4.《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 )七、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___。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题目是“_______”。
我还知道“渔歌子”“忆江南”“_______”“_______”等也是词牌名。
3.读最后两句词,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4.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1.古诗三首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童孙未解供.( gōng gòng)耕织。
2.彩丝穿取当银征.( zhēn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í)。
二、辨字组词。
耘()昼()晓()运()尺()绕()三、生字辨析。
1.“昼”字读,共画,反义词为。
2.“耘”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3.“桑”是结构,音节是。
4.“晓”的部首是,共画。
四、选择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填序号)1.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傍晚②靠近③旁边2.稚.子.金盆脱晓冰。
()①皇帝最小的儿子②幼稚的孩子③幼小的孩子3.短笛无腔.信口吹①曲调②口腔③腔调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对的画“√”,错的画“×”)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题目的意思是指四个时候田园里的事。
()2.《稚子弄冰》一诗中的“玻璃”是指一种天然玉石。
()3.《村晚》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
()六、先解释加点词语,再说说诗句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绩麻:各当家:诗句意思:2.牧童归去..吹。
..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归去:信口:诗句意思:七、按要求完成练习。
1.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根据意思写出诗句)2.东南水乡,人们正忙着插秧播种,连小孩儿都在忙着学种瓜。
“”说得真没错!3.《稚子弄冰》一诗中,描写儿童在冬天嬉戏的诗句是:。
八、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
,也傍桑阴学种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以白描的手法写出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
4.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九、挑战课外阅读。
池上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
不解②藏踪迹③,浮萍④一道开。
【注释】①小艇:用竹篙撑,使小船行进。
②解:明白,懂得。
③踪迹:走过后下的痕迹。
①浮萍:一种浮游在水面的植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好颜色”不仅指墨梅的素雅清丽,也指 作者的淡泊清明。
“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淡淡幽香,也指作 者的清白正气。
知诗味
听引读,跟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读一读
引读:洗砚池头,梅花绽放;画纸之上, 淡墨铺陈。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是王冕心中透着淡淡墨香的孤傲的梅花呀!
引读:王冕呀,你拒绝了达官贵人,拒绝 了朋友,甚至拒绝了赏识你的皇帝,这样 便再没有人欣赏你的才华了,你害怕吗?
树上的梅花怒放枝头,可王冕笔下的 梅花与众不同。它没有水仙的灵气,没有 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华贵,只有独属 于自己的孤傲、冷清。王冕为何会对淡雅 的梅花如此钟爱呢?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他的诗作 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 名利禄。
读资料,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①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 拒绝了。
古
墨梅
诗
[元]王冕
yàn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qián kūn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洗砚池” 读课文注释,你读出了王冕 怎样的品质? 勤奋、自励
“乾坤” 天地间。
墨梅
朗 读 古
[元]王冕
通常七言诗都
我家洗砚池头树, 是按照二二三的方
朵朵花开淡墨痕。 式停顿的,这样就
了解作者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边塞诗 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以边塞诗和送别诗居多。
芙蓉楼送辛渐
朗
[唐]王昌龄
读 诗 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简单的古诗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他们在古诗的鉴赏和赏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化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三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和赏析文章,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大意。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完美实用PPT课件

结合图说一说后两句诗 的意思?
我方发觉后,正准 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 人,刹那间,纷纷的大 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 刀。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 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 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 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yàn
砚台
qián kūn乾坤àn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砚石 砚台
qián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乾坤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读,理解 词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头树”是指我家 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是指梅树 上的朵朵梅花盛开了,画在纸上显 现出淡淡的墨痕。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 么?
认真读读一、二两 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 笼罩着吴地,与浩瀚的江 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 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 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 楚山。
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 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 家人带什么话呢?
王昌龄只是嘱托辛渐:“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结构: 上下结构 组词: 出水芙蓉
hú 结构: 上中下结构 组词: 水壶 暖壶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 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 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 题目的意思吗?
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 意读正确,读流利。
“不要人夸好颜色”是说不 要别人去夸它的颜色有多么的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 古诗三首 生字教学课件

伦腹 剖窟 窿混 嘶维 秩卑 岗宰 措遣 践
笔顺:
fù
左窄右宽
部首:月 结构:左右
组词:腹稿
推心置腹
形近字:愎
字义:肚子,在胸部的下面。
返回
伦腹 剖窟 窿混 嘶维 秩卑 岗宰 措遣 践
笔顺:
pōu
部首:刂 结构:左右 组词:解剖 形近字:培 字义:破开。
返回
伦腹 剖窟 窿混 嘶维 秩卑 岗宰 措遣 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 古诗三首 生字教学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22 古诗三首
首 页
芙蓉洛壶
雁砚乾坤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芙蓉 洛壶 雁砚 乾坤
笔顺:
fú
上收下放
部首:艹 结构:上下 组词:芙蓉 形近字:荚 字义:[芙蓉]荷花。
笔顺:
wéi
左窄右宽
部首:纟 结构:左右
组词:维持
进退维谷
形近字:堆
字义:连接。
返回
伦腹 剖窟 窿混 嘶维 秩卑 岗宰 措遣 践
笔顺:
翘舌音
zhì
部首:禾
结构:左右
组词:秩序
形近字:佚
左窄右宽
字义: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返回
伦腹 剖窟 窿混 嘶维 秩卑 岗宰 措遣 践
笔顺:
bēi
不是“撇折”
部首:十 结构:上下
长,竖撇要写得舒展,被包部分的最
后一笔“横”要写得长些。
笔顺:
返回
芙蓉 洛壶 雁砚 乾坤
笔顺:
yàn
左窄右宽
部首:石 结构:左右 组词:砚台 形近字:观 字义:砚台,写毛笔字等研墨用的文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统编)

冰清玉洁 志向高远
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一起走进今 天课文——《古诗三首》。
七言绝句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 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 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 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 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月 黑雁雁飞飞 高 , 单 于 夜 遁逃逃 。
宿雁惊飞, 透露出敌人正 在行动。
敌人趁夜色出 逃,可以看出唐朝 军队的英勇神武。
时间:_夜__晚________ 环境:_没__有__月__亮_,__大__雁__飞__高____ 背景:_敌_人__的__军__队__准__备__乘__夜__色__逃__跑____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 只留下楚山孤影。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有关我的情况,你就告诉 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纯洁透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 送辛渐》。理解诗句意思,把握重点句的含义。 (重点)
3.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 节操。(难点)
芙蓉 洛阳 单于 洗砚 乾坤
芙
蓉
单
砚
洛
坤 乾
芙蓉洛壶 雁砚乾坤
多音字
原文示例
将
(将士) ·欲将( )轻骑逐,大雪
“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 清白的品格的志向。
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基础知识(1-5课)、古诗词、国学、阅读、作文综合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1-5课练习)基础知识小测试1.古诗三首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稀疏(sū)杂(zá)兴锄(chú)豆B.卧剥(bāo)亡赖(wú)蛱蝶(jiā)C.翁媪(ǎo)相媚好(mèi)徐公店(qú)D.篱笆(lí ba)茅檐(yán)老翁(wēng)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宿(_____)未(_____)径(_____)菜(_____)宜(_____)味(_____)经(_____)彩(_____)3.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篱落(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的儿童(________)的蝴蝶(________)的菜花(________)的树4.把下面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连一连。
绿树村边合草盛豆苗稀乡村四月闲人少青山郭外斜种豆南山下才了蚕桑又插田5.根据诗词标题,填一填,选一选。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杂兴”的意思是__________,“兴”在这里读________,我能用读这个音的“兴”字写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
(2)《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______),“村居”是(______)。
A.诗题B.词题 C.词牌名D.副标题6.课内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
(2)“急走”“追”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课外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③耕织,也傍④桑阴学种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
)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
)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
)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
)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
)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
)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
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
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
)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