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自考总结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期末总结

环境化学期末总结

环境化学期末总结1. 引言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变化、存在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本学期,我在环境化学课程中学习了各种环境问题的化学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环境监测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化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学习了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了解了各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和转化过程。

例如,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可以形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水中生物降解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降低其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其次,我学习了环境物质分析方法。

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方法进行监测和定量分析。

比如,大气中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水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包括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光谱、有机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等。

最后,我学习了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方法。

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课程中,我了解了各种环境样品(如大气、水、土壤等)的采集方法,以及对样品的前处理步骤,如样品的提取、富集和净化等。

3. 环境问题的化学处理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解决需要借助环境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化学处理方法。

首先,酸雨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学习了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针对酸雨的化学处理方法,如烟气脱硫和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等。

另外,水体污染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

我学习了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处理方法,如重金属离子的沉淀、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等。

土壤污染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安全种植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绪论: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

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

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

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环境化学课程期末总结

环境化学课程期末总结

环境化学课程期末总结一、引言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的学科,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学期我学习了环境化学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深入了解了环境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应用前景。

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总结。

二、基本理论1. 环境污染与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积累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环境化学研究了污染物的组成、分布、转化和控制等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 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污染物按来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按污染物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了解这些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有助于确定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和环境行为。

3. 污染物的分析技术环境化学课程中学习了污染物的分析技术。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色谱、质谱、光谱和电化学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定量分析污染物,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的识别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实验实践1. VOCs的测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

这种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其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采集样品、进行样品预处理、操作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了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的方法。

2. 水体中污染物的测定在水体污染控制中,我们需要测定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以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通过实验,我学习了水样的提取方法、仪器的操作步骤以及常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例如,我们使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了水体中苯酚的含量,同时也学习了分光光度法等其他方法。

四、应用前景1. 环境保护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通过了解污染物的形成和传输机制,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评估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环境化学的研究还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环境化学总结

环境化学总结

㈠基本概念: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它环境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科学。

3.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环境物理效应。

3.热岛效应: 因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8.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50 km的大气层。

又称同温层。

9.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 km 高度的大气层。

10.热层:热层是指从80 km到约500 km的大气层。

又叫电离层。

11.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的分布状况,局部地区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影响。

12.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13.自由基的活性:是指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15.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生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16.重排: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

17.加成:是指自由基对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自由基。

18.取代:是指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1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20.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戴树桂《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戴树桂《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戴树桂《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环境咨询题别?限于环境污染,?们对现代环境咨询题的认识有个由浅?深,逐渐完善的进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们把环境咨询题只当成?个污染咨询题,以为环境污染要紧指都市和?农业进展带来的对??、?质、?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然?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类环境宣?》中明确指出环境咨询题别仅表如今?、?、?壤等的污染已达到惊险程度,?且表如今对?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部分环境咨询题源于贫穷,提出了进展中国家要在进展中解决环境咨询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次把环境咨询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它并未从战略?度指明防治环境咨询题的全然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咨询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动。

c、20世纪80年代?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进展,这?阶段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进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咨询题的全然途径。

d、进?20世纪90年代,?们巩固和进展了持续进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经过了《?约环境与进展宣?》、《21世纪议程》等重要?件。

它促使环境爱护和经济社会协调进展,以实现?类的持续进展作为全球的?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类社会的又?重?转折点,树?了?类环境与进展关系史上新的?程碑。

(2)碳的循环:(4)磷的循环(6)体味: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要紧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命过程的要紧营?。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法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浮现?引起的环境咨询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咨询题为?标的?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是?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为和效应及其操纵的化学原理和?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自己整理的)

环境化学(自己整理的)

环境化学(自己整理的)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的机理和危害1)光化学反应过程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包括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

2)自由基反应分类单分子自由基反应自由基-分子相互作用自由基-自由基反应3)自由基链反应包括以下三阶段: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4)大气中重要的光反应氧分子的光离解:O2+ hγ→O+O氮分子的光离解:N2+ hγ→N+N臭氧的光离解:O3+ hγ→O+O2NO2的光解: NO2 + hγ→NO+O O +O2 →O3 (O3唯一的人为源)亚硝酸的光离解:初级过程HNO2+ hγ→HO+NO HNO2+ hγ→H+NO2–次级过程HO+NO→HNO2 OH+HNO2→H2O+NO2 HO+NO2→HNO3 硝酸的光解:HNO3+ hγ→HO+NO2 HO+CO→H+CO2 H+O2+M→HO2+MSO2的光解:SO2+ hγ→SO2*甲醛的光解:初级过程H2CO+ hγ→H+HCOH2CO+ hγ→H2+CO次级过程H+HCO→H2+CO 2H+M →H2+M 2HCO →2CO+H2 H+O2 →HO2 HCO+O2→HO2+CO(醛类光解是HO2的重要来源。

)5)大气中存在的重要自由基HO、HO2、R、RO、RO26)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HO来源:O3+ hγ→O+O2O+H2O →2HOHNO2+ hγ→HO+NOH2O2+ hγ→2HOHO2的来源:H2CO+ hγ→ H+HCOH+O2+M → HO2+MHCO+O2 → HO2+COOH+H2O2 → HO2+H2OCH3ONO+ hγ→ CH3O+NOCH3O+O2 → HO2+H2COR、RO、RO2等自由基的来源CH3CHO+ hγ→ CH3+HCOCH3COCH3+ hγ→ CH3+CH3CORH+O → R+HORH+HO → R+H2OCH3ONO+ hγ→ CH3O+NOCH3ONO2+ hγ→ CH3O+NO2R+O2 → RO27)大气中重要污染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含卤化合物(一)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N2O、NO、NO2、N2O5、NH3、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盐。

环境化学总结

环境化学总结

进入环境后使正常的环境组成和性质发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改变,而这种变化是有害于正常的自然过程或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质。

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就叫做环境效应。

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分为对流层、平流层、a.该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L =0.6K/100m ) 。

b.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易于污染物扩散。

C. 密度大射而升温时,近地面空气的温度随之而升高,夜晚地面由于向外辐射而冷却,便是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自下而上逐渐降低,由于上面的空气比下面的空气冷却的慢,结果就形成逆温现象。

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在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L <L d,表明大气是稳定的;L >L d,表明大气是不稳定的;L =L d,大气处于平衡状态。

在对流层L >0污染物本身的特性(相态,降解性,浓度);空气的机械运动(风和乱流);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局地环流)。

T`与T 相等为止。

这时气块与周围空气达到中性平衡。

这个高度定义为对流混合层上限,或者称为最大混合层高度(MMD)。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1。

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2 大气温度较低3强的阳光照射4 氧气存在①早晨交通繁忙时,NO 和烃类物质浓度最大;②随后N>O 被氧化成NO2,NO2 光解产生O3,烃类进一步转化成醛类(1)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排放,如碳氢化合物。

(2)在大气中散发能控制自由基形成的阻化剂 (3)通过改变RH 和NOx 的浓度来控制O3 的浓度a.NO 向NO2 转化;b. 由于氧化过程使烃类消耗c.臭氧及其他二次污染物生成。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环境自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

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烟雾:含有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气溶胶: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

湿沉降: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逆温可分为近地面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H2S去除:HO·+H2S→H2O+·SH本底值(0.2~20)*10-9,停留时间1~4d。

CO2去除:1.土壤吸收:CO+1/2O2→CO2,CO+3H2→CH4+H2O。

2.与HO·自由基反应:CO+HO·→CO2+H·,H·+O2+M→HO2·+M,CO+HO2→CO2+HO·。

CH4去除:CH4+HO·→CH3·+H2O。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由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物本身的特性。

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常见自由基:HO·、HO2·、RO·、RO2·、RC(O)O2·。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控制: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1.引发反应:NO2+hv→NO+O·、O·+O2+M→O3+M、NO+O3→NO2+O2。

2.自由基传递反应:RH+HO·→(O2)RO2+H2O、RCHO+HO·→(O2)RC(O)O2+H2O RCHO、RCHO+hv →(2O2)RO2·+HO2·+CO、HO2·+NO→NO2+HO·、RO2+NO→(O2)NO2+R’CHO+HO2·、RC(O)O2·+NO→(O2)NO2+RO2+CO2、3.终止反应:HO·+NO2→HNO3、RC(O)O2·+NO2→RC(O)O2NO2、RC(O)O2NO2→RC(O)O2·+NO2。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真题总结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真题总结
注:
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题,三是名词解释,四是简答题,五是计算题,六是论述题。
考了好几次才总结下来的,上边的内容搞懂了,考试必过。
三、硫酸型烟雾,酸性降水,温室效应
四、氟氯烃来源危害及消除,大气自由基来源,大气中三氯甲烷来源及消除,大气颗粒物三模态与来源关系,臭氧层作用及形成臭氧反应式
五、臭氧层破坏原因机制及反应方程式
六、氟氯烃来源、危害及反应方程式

一、氧化还原体系PE,氧下垂曲线,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进行非专属吸附特征,贫营养湖N/P值,
大气
一、大气层,大气体积分数,光化学烟雾,二次污染物,酸雨PH值,大气SO2转化反应,大气中体积最大温室气体,电离层,垂直递减率,大气颗粒物小于100微米,光化学烟雾中二次污染物,消除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Fra bibliotek式,大气层分类,
二、逆温现象,自由基,PAH紫外光照,对流层厚度变化,CO2危害及参与**形成,自然条件下CH4浓度随季节变化主要受**控制,
一、砷毒性形态,汞挥发性最大化合物,降解最快化合物,不易被植物吸收汞形态,两性表面活性剂特征,表面活性剂,环境生物效应
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同时具有**和**的物质
三、污染物转化
四、林丹迁移转化途径
六、PCDD迁移转化/PCDD结构特征,来源及迁移转化
另:微生物塘类别,绿色化学着眼于,污染物转移,污染物性质分类,异位修复包括,超临界流体
半反应NO2-+8H++6e-→NH4++2H2O(K=1090)求PE、E
PH6.5,碱度1.6mmol/L加碱至PH8.8,求消耗碱量?
土壤
一、离子交换吸附,土壤铅解吸螯合剂,土壤致酸离子,土壤中NO3-消失出现NH4+氧化还原电位,原生矿物有,土壤最活跃,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且在大气中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
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为继发性污染物。
7、 重要污染物来源及消除途径
代的环境保护的主导意识。
10、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
为 环境效应 。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 ( 1)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物理效应。
( 2)环境化学效应:
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
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 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 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酸雨 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
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
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对大气垂直流动形成巨大障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一、绪论:1.什么是环境化学(1)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2)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内容查明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来源,浓度水平和形态分布;对这些潜在有害物质溯本求源,并查明它们在环境介质中和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发生作用的途径、方式、程度和风险;探索缓解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已造成的影响或防止它们可能造成影响的方法和途径。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环境学或毒理学意义的重金属:Hg、Cd、Pb、Zn、Cu、Co、Ni、Ba(钡)、Sn(锡)、Sb(锑)等,从毒性角度讲还包括:As、Be、Li、Se、B、Al等。

5、BTEX:苯、甲苯、乙基苯和三个二甲基苯的异构体。

是汽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用作溶剂。

这些化合物是土壤和地下水的常见污染物。

6、PAHs:多环芳烃7、有机卤化合物:①氟氯烃(CFCs)②有机溶剂③有机氯农药④PCB多氯联苯,有209 个同系物和PCT多氯三联苯,有8149 个同类物。

8、POPs名单:滴滴涕(DDT) 六氯苯二恶英呋喃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目前,未受污染的环境已经基本不存在,因此获得环境本底已经十分困难,一般只能获得相对轻污染的环境背景值。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式1.水中八大离子:K+,Ca+,Na+,Mg+,HCO3-,NO3-,Cl-,SO4(2-)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服从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溶解度【X(aq)】=K H×p G K H为气体一定温度下Henry定律常数,p G分压3.氧在水中的溶解度CO2的溶解度P150页4.:BOD(生化需氧量):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消耗的氧的量。

BOD5=DO1-DO55.碳酸平衡P152-P157计算题重点区域★★★6.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A.有机污染物:农药(有机氯、磷,氨基甲酸醇),多氯联苯PCBs,卤代脂肪烃,醚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苯酚类和甲酚类,钛酸酯类,多环芳烃PAH,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B.金属污染物:镉,汞,铅,砷,铬,铜,锌,铊等7.优先污染物:有毒物质品种繁多,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8.水中的营养元素:N,P,C,O和微量元素9.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0.N/P>100,贫营养化;N/P<10,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1水中颗粒物类别: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腐殖质,水体悬浮沉积物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类别: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

3.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5.专属吸附: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环境化学总结.

环境化学总结.

要求掌握大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污染物的源和汇,大气中主要的气相反应和液相反应以及大气颗粒物性质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酸雨、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关注的大气问题。

掌握天然水体的组成和性质;溶解和沉淀、氧化和还原、配合作用及固液界面间相互作用等基本原理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了解主要有毒难降解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归趋模式。

掌握土壤主要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及氮、磷营养物质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积累以及有机农药等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和持留,了解环境条件变化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

掌握大气、水和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原理,污染控制方法原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定义: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

又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2022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2022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2022一、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包括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行为和性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系统的影响。

环境化学主要关注环境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以及它们的来源、迁移转化、去除和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等。

1.2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物质的迁移、转化、去除和影响等方面。

它还涉及到环境中的化学污染和有毒物质的鉴定、检测和监测等技术,以及环境修复和治理技术等方面。

1.3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模拟实验、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以及现场监测和远程遥感等技术。

其中,实地调查和采样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基础,实验室分析和模拟实验是环境化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是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现场监测和远程遥感是环境化学研究的新兴技术。

1.4 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修复与治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

它在工业、农业、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2.1 环境化学的物质迁移转化理论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的介质中(如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间发生迁移和转化的过程,这是环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介质的特点,可以建立相应的迁移转化模型,来描述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性质。

2.2 环境化学的化学污染理论环境中的化学污染是指化学物质因人类活动而进入环境并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化学污染是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化学污染的理论,可以掌握化学物质的特点和环境介质的行为规律,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环境化学的生态毒理学理论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是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环境化学主要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特性、存在状态、化学转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行为与化学效应的科学。

研究内容: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包括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理、积累和归宿等方面的规律。

例如,化学污染物质在大气、水体、土壤中迁移,并伴随着发生一系列化学的、物理的变化,形成了大气污染化学、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和污染生态化学。

环境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是取得环境污染各种数据的主要手段,必须运用化学分析技术,测量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本底水平和污染现状。

不仅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做定性和定量的检测,还对它们的毒性,尤其是长期低浓度效应进行鉴定。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医学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生物效应,如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物化学机理等。

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新型环保材料:例如可降解塑料、无毒无害的涂料和染料等。

探索新型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研究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探索环境化学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例如,利用环境化学的技术手段合成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只是环境化学的部分核心知识点和研究方向。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还需要深入探讨各个领域的细节,并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进展。

湖南自考环境化学课程复习资料( X页).doc

湖南自考环境化学课程复习资料( X页).doc

《环境化学》课程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占80% -90 % o2、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简介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我国当前优先考虑的几大环境化学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1我国优先考虑的几大问题: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问题;以大气颗粒物和SO2 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问题。

4、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等四方面。

5、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6、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等。

7、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8、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环境生物效应。

9、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生活和交通运输。

10、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和生物的物质。

11、环境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或新物质)的过程。

13、化学污染物的“三致”作用就是指:致突变作用、致癌变作用和致畸变作用。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

2、大气逆温可分为近地层逆温和自由大气逆温两种其中近地面层的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自由大气的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及重点要求:本章主要讲解了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图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的目的。

第一节环境化学地球的形成及其演化地球作为宇宙中较小的一分子,人们对其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认识也有一个漫长的和递进的过程。

“星云假说”在当时,18世纪占有重要的意义。

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先后独立提出来的第一个科学的天体演化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俘获说、灾变说、星子说,大部分各有其合理的部分,以现有的事实为基础又提出一些任意的假说,思想上带有片面性。

“星云假说”认为地球的形成是由星云状的物质凝聚的结果,这种星云是由尘埃和气体质点组成,它的体积很大,曾遍布在整个太阳系所占据的空间。

质点分布不均匀,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大部分物质向中心集结,逐渐形成原始的太阳。

同时,环绕在太阳周围的质点由于互相碰撞,向原始太阳的某一轨道面集中,而形成环绕太阳旋转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各个行星。

因单纯建立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上,含有形而上学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太阳系演化学说40多种。

演化:在地球形成之后的漫长地质年代,地球逐渐冷却,内中的物质同时发生异作用。

使地球逐步分出了不同的圈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三个圈层位于不同的深度,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深度越深,密度、压力和温度越高。

软流层:集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呈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由地幔顶部和地壳的坚硬岩石组成了厚约为70—100km的岩石圈同时地球上还分异出了水圈和大气圈。

由于有了水、空气给生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生物圈地球各圈层形成之后各个圈层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原始大气成分(H、He)→部分C、N、O→CH→→→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对某一生物主体而言,环境指的是那些影响该主体生存、发展和演化的外来原因和后天性的因素。

环境化学要点总结

环境化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化学绪论1.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导致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人类十大环境危机: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水体污染9.海洋污染10.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1) 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2) 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3) 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 80%-90%。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1)快速的经济增长——污染防治压力越来越大;(2)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3)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国际环境标准越来越严格。

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1.现场研究2.实验室研究3.实验模拟系统研究3.计算机模拟研究环境化学的特点:1.复杂性2.综合性3.精细性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大部分环境污染物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比利时)2.富山骨痛病事件( 1931 年,日本)3.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4.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5.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6.熊本水俣病事件( 1953年,日本)7.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日本)8.爱知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 1 ~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3、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4、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吸附量Q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适用于水体颗粒物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式有Henry型、弗莱特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三种等温式。

)5、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X100%;6、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噬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毒物的协调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就是说,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增加。

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7、天然水的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8、Kow:辛醇-水分配系数,既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9、标化分配系数: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成为标化分配系数。

用K o表示。

K oc=K p/X ox。

10、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11、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此吸附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1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13、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4、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

15、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16、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17、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18、优先污染物:也叫优控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19、分配作用: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

20、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20、间接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激发态的能量转化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21、酚酞碱度:滴定以酚酞作为指示剂时,溶液PH值降到8.3时,表示OH-被中和,CO32-全部转换为HCO3-,作为碳酸盐只中和了一半,因此得到酚酞浓度=[ CO32-]+[OH-]-[H2CO3]-[H+];2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23、专性吸附:指吸附过程中,除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和氢键在起作用;24、温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密度层结:静大气的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密度层结;25、BCF:生物浓缩因素;26、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验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浓度;LD50:半数致死剂量;半数有效剂量ED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阈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最高允许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浓度);阈剂量阈是最高允许剂量(浓度)越小,物质的慢性毒性越高,反之,慢性毒性越小。

同化:硝化:反硝化:27、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28、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之为环境效应;29、POPS: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30、PAH:即多环芳烃,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31、环境激素:32、PCDD: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33、PCDF:多氯二苯呋喃34、TCDD: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 除草剂中一种剧毒的杂质)六氯代苯(HCB)多氯联苯(PCB)35、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36、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的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和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的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37、化学污染物: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38、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39、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40、积聚膜:颗粒物的有效直径在0.05-2 μm范围内,主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41、爱根核膜: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05 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42、毒物的协调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就是说,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增加。

二、填空题1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2、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环境中的所有化学现象,是由污染物和环境背景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

3、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4、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环境中的所有化学现象,而是被确认为污染物质的那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因化学物质引起的占80-90%。

6、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环境问题。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8、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

9、Pasquill根据地面风速、日照量和云量把大气稳定度分为6类,即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 、较稳定E和稳定F。

10、只有被体系吸收的光,且波长在100nm-700nm 范围的光才可引起光化学反应。

11、如果在光化学系统的初级过程中,激发态分子分解产生了自由基后,可引发进一步的暗反应。

12、自由基是指在原子或原子团外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氧化能力很强。

13、洛山矶烟雾与伦敦烟雾性质的不同在于。

14、碳氢化合物和NOx 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O3、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产物(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15、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

16、酸雨就是由于酸性物质的pH<5.6 而形成的。

17、造成臭氧耗损的三大类物质分别是NOx,HOx和CLOx 。

18、在大气污染物的颗粒物中,可吸入粒子的粒径范围是< 10 μm。

19、水体中化学污染物有重金属、有害阴离子、营养物质、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等类型。

20天然水的碱度主要由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三类组成,可分为三个碱度。

21、配位体的特征是至少有一个原子具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孤对电子或分子中有π电子,它们能与金属离子结合。

22、在各类天然吸附胶体中,以腐殖质胶体的吸附表面为最大。

23、络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或积累常数越大,则说明该化合物越稳定。

24、大多数粘土矿物微层间内表面吸附的等温式遵循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它是经验式。

25水合氧化物与腐殖质类颗粒物对各种浓度污染物的吸附遵循Langmuir 吸附等温式,可以求出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

26在土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作用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27、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地改变反应分子,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

28、标化分配系数主要是考虑了土壤或底泥中有机化合物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29当有机污染物能作为食物源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细胞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源时,其生物降解模式为生长代谢30从动力学观点看,水生生物对水中难降解物质的富集速率,是生物对其吸收速率、消除速率及由生物机体质量增长引起的物质稀释速率的代数和。

3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32、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Å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