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知识交流
之,pE越大,电子浓度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2)氧化还原电位E和pE的关系
Ox +ne→Red
(1)
根据Nernst方程
E=E0-(2.303RT/nF)lg[Red]/[Ox] (2) 当反应达平衡时,定义
E0=(2.303RT/nF) lgK
(3)
从上述化学方程式(1),可写出
K= [Red]/{[Ox][e]n }
如果考虑到羟基配合作用,那么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 溶解度(MeT)表征为:
MeT = [ Mez+ ] +∑[ Me(OH)nz-n ]
固体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两性的特征,它们和质子或 羟基离子都发生反应,存在一个pH值,在该值下溶解度为最 小值。在碱性或酸性更强的pH值区域内,溶解度都会变得更 大。
因此,在 H2S 和硫化物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溶液重金属离子 的饱和浓度为: [Me2+]=Ksp/[S2-]=Ksp [H+]2/Ksp´ =Ksp [H+]2/(0.1K1K2)
3、碳酸盐
——多相平衡,pH通过控制碳酸根浓度影响沉淀平衡
封闭体系: 只考虑固相和液相,把 H2CO3* 当作不挥发酸类处理。
吸附量随粒度增大而减少,并且当溶质浓度范围固定 时,吸附量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减少。
温度变化、几种离子共存(竞争作用)等。
3、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
诱发释放的主要因素有: (1)盐浓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被吸附在固体颗
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
(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有机物增多,产生厌氧环境、铁锰氧 化物还原溶解,使结合在其中的金属释放出来。
2、它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 也能进行吸附作用。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4部分: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最新国标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14部分:藻类生长抑制试验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化学农药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试验条件、试剂或材料、仪器设备、样品、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以及试验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为化学农药登记而进行的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273 难处理农药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指南NY/T 4195.6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第6部分:近头状尖胞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半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在生长抑制试验中,与对照相比,引起受试藻生物量增长或者平均生长速率下降50%时的被试物浓度,用EC50表示。
在本文件中,通过藻类生物量增长的抑制率计算而得到的EC50用E y C50表示,通过藻类平均生长速率的抑制率计算而得的EC50用E r C50表示。
注: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3.2平均生长速率average growth rate (average specific growth rate)特定暴露时段内的平均生长速率,即暴露结束与暴露开始时受试藻生物量的自然对数值之差除以时长(如3 d),用μ表示。
3.3生物量增长量yield特定暴露时段内的生物量增长量,即暴露结束时的生物量减去暴露开始时的生物量,用Y表示。
4 原理用被试物及藻类培养基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试验药液,将试验药液与藻液混合后,连续染毒72 h。
试验期间观察受试藻的生长抑制情况,求出半效应浓度72 h- EC50(E y C50、E r C50)及其95%置信区间。
5 试验条件试验期间应满足以下条件:a) 环境温度21 ℃~24 ℃,但单次试验应控制在±1 ℃;b) 连续均匀光照,光源为400 nm~700 nm波长的冷白灯或日光灯,光照强度4440 lux~8880 lux,不同位点光照强度差异应控制在15%范围内;c) 空白对照pH变化范围不超过1.5;d) 以一定转速持续振荡或搅拌藻液,例如每分钟(100±20)转。
水环境化学总结知识点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一、填空3、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环境。
4、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分配)、挥发、水解、光解和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5、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_游离金属浓度_、配合作用和化学性质有关。
6、一般认为,但浓度较高时,金属离子与腐殖质的反应以溶解为主,当金属离子浓度低时,则以_沉淀或凝聚为主。
10、水体的自净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12、水中溶解氧浓度、化学需(耗)氧量COD、生化需(耗)氧量BOD常用作水体自净的指标。
1、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KOW表示,该值越大,表示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2 [CO32-] + [OH-] — [H+]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4、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挥发、水解、光解、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5、许多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主要以腐殖酸配合物的形式存在。
7、正常水体中其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_溶解氧__;厌氧水体中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有机物。
8、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生长代谢和共代谢两种代谢模式。
9、有机物的光解过程分为直接光解、敏化光解、氧化反应三类。
10、_总氮_、_总磷__和_溶解氧_常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12、天然水体中若仅考虑碳酸平衡,则在碳酸开放体系中, [HCO3-]、[CO32-]、CT是变化的,而[H2CO3*] 不变;在碳酸封闭体系中, [H2CO3*] 、 [HCO3-]、[CO32-]是变化的,而CT不变。
14、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15、PE的定义式为:PE= - ㏒ae ,它用于衡量溶液接受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
20、PE与E的关系为:E=0.0592PE ;一水体PE或E越大,则该水体的氧化性越强。
环境化学期末总结
环境化学期末总结1. 引言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变化、存在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本学期,我在环境化学课程中学习了各种环境问题的化学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环境监测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化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学习了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了解了各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和转化过程。
例如,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可以形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水中生物降解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降低其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其次,我学习了环境物质分析方法。
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方法进行监测和定量分析。
比如,大气中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水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包括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光谱、有机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等。
最后,我学习了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方法。
环境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课程中,我了解了各种环境样品(如大气、水、土壤等)的采集方法,以及对样品的前处理步骤,如样品的提取、富集和净化等。
3. 环境问题的化学处理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解决需要借助环境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化学处理方法。
首先,酸雨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学习了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针对酸雨的化学处理方法,如烟气脱硫和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等。
另外,水体污染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
我学习了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处理方法,如重金属离子的沉淀、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等。
土壤污染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安全种植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化学课程期末总结
环境化学课程期末总结一、引言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的学科,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学期我学习了环境化学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深入了解了环境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和应用前景。
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总结。
二、基本理论1. 环境污染与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积累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环境化学研究了污染物的组成、分布、转化和控制等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 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污染物按来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按污染物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了解这些污染物的分类和性质有助于确定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和环境行为。
3. 污染物的分析技术环境化学课程中学习了污染物的分析技术。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色谱、质谱、光谱和电化学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定量分析污染物,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的识别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实验实践1. VOCs的测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
这种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其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采集样品、进行样品预处理、操作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了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的方法。
2. 水体中污染物的测定在水体污染控制中,我们需要测定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以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通过实验,我学习了水样的提取方法、仪器的操作步骤以及常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例如,我们使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了水体中苯酚的含量,同时也学习了分光光度法等其他方法。
四、应用前景1. 环境保护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通过了解污染物的形成和传输机制,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评估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环境化学的研究还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环境化学重点 课后习题解答 试题
第一章绪论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由于认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因而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5、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6、环境效应化学: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一次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2、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CO,SO2,NO3、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5、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6、光量子产率;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7、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8、光化学反应;物质一般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9、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10、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11、湿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
12、干沉降: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共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绪论: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
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
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
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25
20世纪80年代: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化学品安全评价、全球变化及全球 性环境问题研究。
26
2.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
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 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13
第一章 绪 论
1
环境化学
2
环境污染物
14
1.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
1.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
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了生态系统和人 们的正常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为是怎样的? 3.SO2及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经过迁移转化将会
产生哪些危害,其危害机制如何? 4.如何预防酸雨的产生或减缓酸雨产生的危害?
29
4. 环境化学的研究特点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宏观的环境现
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 ● 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
效应。 ● 污染物种类众多,形态多变;浓度低;分布广泛,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巩固和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二、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发展:
孕育阶段:二次大战-1970年; 形成阶段:70-80年代; 发展阶段:80年代。
24
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研究环境中农药 (有机氯)残留行为。《寂静的春天》-卡逊
27
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 沉淀作用
5. 4-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M (O e)H n(s) Mne nO H
根据溶度积:
KspMneO H n
M n K e s/ p O n H K sH p/K W n
22
4. 沉淀作用
5. 4-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若溶解后的金属离子不再发生其他化学反应, 则在金属氢氧化物的饱和溶液中,金属离子 的最大浓度[Men+]即为该金属氢氧化物的溶 解度,它与水体的pH有关。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 酚酞碱度: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当溶 液pH值降到8.3时,表示OH- 被中和, CO32- 全部转化为HCO3-,得到酚酞碱度表 达式:
酚 酞 [ C 3 2 ] O 碱 [ O ] H [ H 度 2 C * 3 ] O [ H ]
12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 总碱度:用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 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 (pH约4.3),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的结果, 也称为甲基橙碱度。其化学反应计量关系 式如下:
总 [ H 碱 3 ] C 2 [ C 度 3 2 O ] O [ O ] [ H H ]
11
1.5 天然水的性质
入人体
19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水体中胶体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3-2 胶体物质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 表面吸附 ➢ 离子交换吸附 ➢ 专属吸附
20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水体中胶体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3-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 盐浓度升高 ➢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 降低pH值 ➢ 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
环境化学总结
㈠基本概念: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生态效应、人体健康效应及其它环境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科学。
3.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即环境物理效应。
3.热岛效应: 因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8.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海拔高度约50 km的大气层。
又称同温层。
9.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 km 高度的大气层。
10.热层:热层是指从80 km到约500 km的大气层。
又叫电离层。
11.天气形势:指大范围气压的分布状况,局部地区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影响。
12.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13.自由基的活性:是指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15.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生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
16.重排: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
17.加成:是指自由基对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自由基。
18.取代:是指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1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20.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2019-2020学年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文档: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14课时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14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试要求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1.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a3.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 c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c c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c核心素养要求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并比较初级生产量与次级生产量。
2.通过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
一、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选考)1.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2.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
3.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4.次级生产量依靠动物吃植物、吃其他动物和吃一切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物质。
这类生产在生态系统中是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所以叫次级生产量.归纳总结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比较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次级生产量能量来源太阳能太阳能或有机物植物生产的有机物描述单位[g·(m2·a)-1]或g/m2或J/m2[g·(m2·a)-1]或[J·(m2·a)-1][J·(m2·a)-1]三者的联系(1)总初级生产量(GP )=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2)当净生产量表示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有机物积累量时即为生物量(3)次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4)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能量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能例1(2018·宁波效实中学高二检测)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于植物生长繁殖的能量为净初级生产量B.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C.生物量即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的概念与计量单位只可用于植物D.异养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应属次级生产量答案C解析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此即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实际上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同样应用于动物;异养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应属次级生产量。
初中化学新教材《水的净化》课例与反思作者:丁革兵
初中化学新教材《水的净化》课例与反思作者:丁革兵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笔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教学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的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社会调查,课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责任1.上网调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我国和广州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2.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在居住地长洲岛的深井河涌、上庄池塘、下庄池塘、珠江长洲码头、深井码头、农田、制衣厂沟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调查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居住地长洲岛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水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15
27、天然水体中重要的无机配体有:OH-、Cl-、 CO32-、HCO3-、F-、S2-、CN-、NH3
28、不易水解的有机污染物:烷烃 烯烃 芳香烃 硝基苯 杂环化合物 PCBs醇类 醚类 羧酸
易水解的有机污染物:卤代烷烃 酰胺 胺 羧酸酯 氨基甲酸盐 环氧化物 腈类 有机磷酸酯 尿素类 磺 酸酯 酐
22、金属污染物 :Cd、 Hg、 Pb、 As、 Cr、 Cu、 Zn、 Tl、 Ni、Be
2021/10/10
14
23、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 游离金属离子 浓度 、 配合作用 、和 化学性质 有关。
24、TN 、 TP 总磷、总氮和 COD常衡量水体富 营养化的指标。
25、水体的自净作用可分为 物理作用、化学作用 和生物作用。
2021/10/10
7
14、沉淀物中重金属重新释放诱发因素:①盐浓 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被吸附在 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②氧化还原条 件的变化:有机物增多,产生厌氧环境,铁猛氧 化物还原溶解,使结合在其中的金属释放出来。 ③pH值降低:氢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金属在低 pH值条件下致使金属难溶盐类以及配合物的溶解。 ④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天然或合成的配合剂 使用量增加,能和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有 时这种配合物稳定性较大,以溶解态形式存在, 使重金属从固体颗粒上解吸下来。
3、水体中可能存在的碳酸组分 CO2、 CO32-、HCO3-、H2CO3 ( H2CO3*)
2021/10/10
2
4、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碱度:水中能与强酸 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够接受质子H+的 物质总量;酸度:凡在水中离解或水解后生成可 与强碱(OH-)反应的物质(包括强酸、弱酸和 强酸弱碱盐)总量;即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 用的物质总量。
环境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影响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
环境化学实验是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2.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环境化学实验主要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过程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
在实验中,应遵循化学反应原理、仪器分析原理和环境监测原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包括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等。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环境污染物检测实验等。
4.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环境化学实验所需的基本技术包括:化学实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环境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1. 化学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
包括:物质的称量、溶液的调配、化学反应的进行、沉淀的制备、溶液的过滤、溶液的蒸发等。
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仪器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
包括:色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适用合适的仪器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
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土壤监测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熟练掌握各种监测技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环境化学实验的应用1. 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实验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分布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环境治理环境化学实验在环境治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为制定环境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环境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工作。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式1.水中八大离子:K+,Ca+,Na+,Mg+,HCO3-,NO3-,Cl-,SO4(2-)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服从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溶解度【X(aq)】=K H×p G K H为气体一定温度下Henry定律常数,p G分压3.氧在水中的溶解度CO2的溶解度P150页4.:BOD(生化需氧量):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消耗的氧的量。
BOD5=DO1-DO55.碳酸平衡P152-P157计算题重点区域★★★6.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A.有机污染物:农药(有机氯、磷,氨基甲酸醇),多氯联苯PCBs,卤代脂肪烃,醚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苯酚类和甲酚类,钛酸酯类,多环芳烃PAH,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B.金属污染物:镉,汞,铅,砷,铬,铜,锌,铊等7.优先污染物:有毒物质品种繁多,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8.水中的营养元素:N,P,C,O和微量元素9.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0.N/P>100,贫营养化;N/P<10,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1水中颗粒物类别: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腐殖质,水体悬浮沉积物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类别: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
3.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5.专属吸附: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水环境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1 反映天然水含盐量参数:离子总量矿化度(淡水)盐度氯度(海水)2 淡水中的八种离子:Ca+ Mg2+ Na- K+ Cl-HCO3-CO32-SO42-海水中多出的几种是Br- F- B- Sr-3 盐度与氯度的关系:S‰=1.80655Cl‰4 条件密度A与标准密度B的关系:A=(B-1)*1000 g/cm35 阴阳离子含量比例将水分为四型6 冰点↓与盐度↑的关系呈直线;蒸汽压↓与盐度↑的关系也呈直线; 渗透压↑与盐度↑的关系也呈直线7 光合作用速率(A) 呼吸作用速率(B)A>B 营养生成层A<B 营养分解层A=B 深度即补偿深度约为透明度的2-2.5倍8 水体流转混合的两种情况:风力的涡动混合、水的密度环流意义:春秋季时对流混合作用可以将上层丰富的溶氧带到下层将下层丰富营养盐的水带到上层对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及鱼类的生长都很重要,夏季时对流混合会破坏温跃层.使水温盐度等骤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举例:水体的四季温度分层春秋季水的密度环流造成全同温夏季温跃层冬季上层结冰,下层不结冰北方冬季海水依靠添加低浓度的海水或者淡水降低底层水的盐度,使底层的冰点降低9 水的硬度:水中2价及多价金属离子含量总和硬度表示单位:mmol/L、mg/L、°Hg 换算关系:1 mmol/L=2.804°Hg=50.05 mg/L10 碱度与硬度的关系11 水体反硫化作用的条件:缺乏溶氧、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有微生物参与、硫酸根离子含量12 海水恒定性原理:海水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比例几乎是恒定不变的成因:海水通过潮汐、环流、垂直流及风浪的长期不断混合作用水体体积大、各种变化因素很难改变各成分的关系意义:总含盐量可有测某一主要成分而间接求出物理性质与海水某一主要成分之间也存在定量关系对于养殖生产也有重要意义特例:海水中碳酸氢根及碱度的恒定性比较差因为其本身含量少Ca/Cl的比值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河口区海水常量成分与大洋水一致13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气体本身的性质、温度、含盐量、气体分压力14 影响气体溶解度速率的因素:气体的不饱和程度、水的单位体积表面积、扰动情况15 养殖水体中的氧气来源:空气溶解、光合作用(主要)、补水16 水中的氧气消耗:鱼虾等养殖生物的呼吸、水中微型生物耗氧(主要)(水呼吸)、底质耗氧、逸出17 溶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日较差日较差较大时,水体产氧与耗氧相对较多,说明水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浮游动物和有机物质的量适中,也就是饵料生物较为丰富,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在溶氧最低值不影响养殖鱼类生长的前提下,日较差越大越好。
水环境化学最全总结
[CO2]+[HCO3-]=1.24×10-5mol/L
第三章 天然水溶液中化学平衡
第一节 水环境中溶解—沉淀平衡 本节重点:溶解—沉淀、活度计算 一、溶度积与溶解度 二、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三、活度及活度系数 活度系数计算,一般用德拜—休克尔方程计算:
[HCO3-] = [H2CO3*]·K1 / [H+]
[CO3-2] = [HCO3-]·K2 / [H+] = [H2CO3*]·K1·K2 / [H+]2
设: a0 = a1 = a2 =
[ H2CO3* ] / CT [ HCO3- ] / CT [ CO3-2 ] / CT
CT =
[H2CO3*](1+
“ΔHf”表示。注( 元素和稳定单质标准生成焓为零。 ) 反应标准焓:标准状态下,某一反应的焓变化。用“ΔHr”表示。
二、自由能
ΔHr = ΣΔHf(生成物) - ΣΔHf(反应物)
标准生成自由能: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单质生成 1mol 纯物质时自由能的
变化 。用“ΔGf”表示。 注( 元素和稳定单质标准生成自由能为零。 ) 反应标准生成自由能:标准状态下,某一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用“ΔGr”
1、水中碳酸存在形式
[碱度]=[ HCO3-]+2[CO3-2]+[OH-]-[H+]
水中的碳酸以三种化合态形式存在:
①游离碳酸: c(H2CO3*)=c[CO2(aq)]+[H2CO3]=c(CO2(aq)) ②重碳酸: HCO-
③碳酸:
CO3-2
2、封闭碳酸体系
CO2(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7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例四:在封闭体系中25℃水中,加入少量 下列物质,总碱度如何变化?
(1)HCl;(2)NaOH;(3)CO2;(4)NaHCO3; (5)Na2CO3;(6)Na2SO4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8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H
2
CO* 3
]
不
变,各种碳酸盐化合态的平衡浓度可
表示为PCO2和pH的函数。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8
1.5 天然水的性质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9
1.5 天然水的性质
(1)碳酸平衡
比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可发现,在封闭
体系中,[H2CO3*]、[HCO3-]、[CO32-]等可 随pH值变化,但总的碳酸量cT始终不变。 而对于开放体系cT 、[HCO3-]、[CO32-]均 随pH值改变而变化,但[H2CO3*]总保持与 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p106)
(1)碳酸平衡
CO2 H 2O K0 H 2CO3* H 2CO*3 K1 H HCO3 HCO3 K2 H CO32
P K 0 1.46 P K1 6.35 P K2 10.33
封 闭 体 系
1.5 天然水的性质
(1)碳酸平衡
在开放体系,CO2在气相和液相之间处
于平衡状态,即体系中的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2. 迁移方式 3. 吸附作用 4. 沉淀作用 5. 氧化还原作用 6. 配合作用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9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天然水中的微量重金属就可产生毒性效应 ➢ 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 ➢ 生物体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 ➢ 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等多种途径进
TDS [Ca2 Mg 2 Na K ] [HCO33 SO42 Cl ]
1.4 天然水的组成
(4)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4-1)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温度、 氧气在水中的分压、水中的含盐量等因 素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 25℃ 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8.32mg/L。(掌握计算方法)
淡水的特征
优势离子
; 海水 Na+ >Mg2+ >Ca2+
Cl- >SO42- >HCO3-
; 淡水 Ca2+ >Mg2+ >Na+ HCO3- >SO42- > Cl-
有机质 海水 <2mg/L 淡水 >2mg/L
1.4 天然水的组成
(2) 主要的离子组成
天然水中常见主要离子总量可以粗 略地作为水的总含盐量:
入人体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20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水体中胶体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3-2 胶体物质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 表面吸附 ➢ 离子交换吸附 ➢ 专属吸附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21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水体中胶体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3-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5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总酸度
[H
]
[OH
]
[HCO
3
]
2[H
2CO*3
]
CO
酸度
2
[H
]
[H
2
CO*3
]
[OH
]
[CO32-
]
无机酸度
[H
]
[HCO
3
]
[OH
]
2[CO32-
]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6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11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 总碱度:用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 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 (pH约4.3),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的结果, 也称为甲基橙碱度。其化学反应计量关系 式如下:
总碱度 [HCO3 ] 2[CO32 ] [OH ] [H ]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2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 酚酞碱度: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当溶 液pH值降到8.3时,表示OH- 被中和, CO32- 全部转化为HCO3-,得到酚酞碱度表 达式:
酚酞碱度 [CO32 ] [OH ] [H2CO*3 ] [H ]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3
1.5 天然水的性质
1.4 天然水的组成
(4)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4-2)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溶解 在水中的CO2,CO2在水中部分离解, 产生H+和HCO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温度为25℃ 时,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为0.55mg/L。(掌握计算方法)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6
1.5 天然水的性质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 存在形态
2.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环境
《环境科学大辞典》的解释:“水环 境是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 其密切相连的诸环境要素如河床、 海岸、植被、土壤等”。
1.4 天然水的组成
(2) 主要的离子组成
天然水体中主要的离子组成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 苛性碱度:达到CO32滴定终点所需酸量 时的碱度,但不易测得。
苛性碱度
[OH
]
[HCO
3
]
2[H
2
CO*3
]
[H
]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14
1.5 天然水的性质
(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b. 酸度(Acidity):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 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 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组成水中 酸度的物质: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源自101.5 天然水的性质(2) 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a. 碱度(Alkalinity)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 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的物 质的总量。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包括: 强碱:NaOH;Ca(OH)2 弱碱:NH3 强碱弱酸盐:各种碳酸盐、重碳酸盐等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 盐浓度升高 ➢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 降低pH值 ➢ 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
水环境化学总结第14次课
22
第二节 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 沉淀作用
4-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Me(OH )n (s) Men nOH
根据溶度积:
Ksp Men OH n
Men Ksp / OH n Ksp H / K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