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和防灾减灾措施
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和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风灾(台风、飓风和龙卷风)、洪水、干旱、火灾、滑坡和雪灾等。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进行分析。
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土壤液化、道路崩塌等灾害。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震信息,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房屋结构稳固;- 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 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能力。
2.风灾风灾是由强风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飓风和龙卷风等。
在面对风灾时,应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 加强风灾监测和预警,提前疏散人员;- 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合理规划,减少风灾的破坏力;- 加固房屋结构,提高抗风能力;- 制定台风应对预案,加强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3.洪水洪水是由强降水引发的自然灾害,造成河流泛滥、内涝和山洪等破坏。
在应对洪水时,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 加强洪水预警并及时疏散危险区域的人员;- 积极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如修建堤坝、挖掘河道等;-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建设在洪水易发区;- 加强水库调度和排涝,有效控制洪水的灾害性。
4.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的水资源匮乏,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生态环境退化。
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发展节水农业和耐旱作物,减少农作物减产;- 宣传节水意识,提高公众的用水节约能力。
5.火灾火灾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火灾,造成财产和人员伤亡。
在防灾减灾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健全火灾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掌握火灾信息;- 强化火灾预防和扑灭能力,加强消防设施和设备建设;-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消防意识;- 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整改工作,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各国不断探索和实施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和飓风三个角度探讨世界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减少地震的危害,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抗震原则,采用抗震设备和材料。
其次,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地震迹象,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第三,加强对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为了减少洪水的危害,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河流和湖泊的监测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
其次,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修建堤坝、加固河道、疏浚河床等,降低洪水对人类活动的破坏力。
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排涝渠道和水库,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轻洪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飓风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大范围的风灾和水灾。
为了减少飓风带来的破坏,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飓风的监测和预警,借助先进的卫星技术和气象仪器,及时预测飓风的路径和强度。
其次,加强建筑物的防风设计和抗风能力,采用适当的材料和结构,减少飓风对建筑物的破坏。
第三,加强海岸线的管理和防护,修建防浪堤和海堤,减少飓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飓风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总的来说,世界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建筑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手段,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引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条例制定。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国境内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评估第二十六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执法,并对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第二十七条监督管理部门在发现违反本条例或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失职的行为时,应当及时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有关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的数据和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咨询。
第二十九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的开展,并及时交流和共享经验和教训。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故意隐瞒、虚报或者不报告自然灾害情况,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三十二条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结语:通过制定《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条例的实施还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制度,促进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共同治理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将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稳定、繁荣的社会。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因素或自然规律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干旱、泥石流、雪灾等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灾害防范的重要性灾害防范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减轻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灾害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防灾减灾工作可以通过提前预警、撤离群众等手段,减少人员伤亡。
2. 保护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往往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对农作物、建筑物等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防灾减灾工作可以减少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3. 保护环境安全。
灾害发生后,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河流水质受污染、土壤侵蚀等。
防灾减灾工作可以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1. 地震防灾减灾地震是指地球地壳发生破裂,造成地面震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1)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
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抗震性能,使用抗震材料,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
(2)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震信息,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加强公众教育和培训。
组织地震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自我救助能力和防灾意识。
2. 洪水防灾减灾洪水是指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水位快速上升,超过河道容量而引发的。
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1)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水文监测站网,及时掌握水情信息,提前预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洪水的影响。
(2)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修建堤坝、挖掘渠道、加固河道等工程措施,提高河流的排水能力,减少洪水灾害。
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过程所引发的灾害,如地震、飓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灾害常常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地震、气象、洪水等预警网络,及时发布灾害警报,提醒民众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意识。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灾害的影响往往与基础设施的状况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应该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道路和桥梁的结构也应该考虑地震和洪水等因素。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工作,以缓解灾后的生态压力。
四、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是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吸取国际经验和救援技术,提高灾后重建的效率和质量。
五、加强社区和个人的防灾意识和能力防灾意识和能力是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对社区和个人的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社区和个人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总之,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以及加强社区和个人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有效地减轻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注意:本文为自由写作,不属于正式合同格式。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灾减灾方法和应对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灾害时的冷静、勇敢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危害。
(2)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应急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防灾减灾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防灾减灾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自然灾害的场景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自然灾害的视频,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
(2)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2、知识讲解(1)介绍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如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生物灾害(病虫害、鼠灾等)。
(2)结合图片、图表和实例,详细讲解每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危害。
例如,讲解地震时,通过展示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图表,解释地震的能量释放和破坏程度;讲解台风时,利用卫星云图展示台风的形成和移动路径,分析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危害。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破坏性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为了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意义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自然灾害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往往导致建筑物倒塌,不少无辜人员被掩埋;洪水会侵蚀土地、摧毁农作物和住房,导致饥荒和流离失所。
其次,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灰尘,导致空气污染和酸雨,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此外,自然灾害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系统等,给社会交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扰。
二、防灾减灾的意义防灾减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失。
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防灾减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通过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加强防灾意识教育和培训,人们在灾害来临之前就能够做好避险准备,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其次,防灾减灾可以降低财产损失。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加固建筑物、修筑防洪堤坝等,可以减少灾情扩大的可能性,保护人们的财产安全。
此外,防灾减灾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可以减少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为了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动态,并向公众发布准确可靠的预警信息,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
其次,加强社会防灾意识和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培养人们正确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震、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损失,保障人民安全,各国都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
大规模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经常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其次,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非常大。
洪水、干旱等灾害会摧毁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农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影响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活。
同时,自然灾害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供应等,打击经济发展。
此外,自然灾害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二、防灾减灾的措施为了减缓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防灾减灾的措施。
首先,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重要措施。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前兆,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灾害的蛛丝马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人民安全。
其次,加强灾害风险和脆弱性评估,在灾害易发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同时,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国际合作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且跨国性特点明显,国际合作在防灾减灾中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援助等方式互相支持,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在防灾减灾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各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合作。
此外,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结论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自然灾害的发生,但通过加强预警、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等措施,可以有效减缓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讲义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讲义一、自然灾害的概述(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简单来说,就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事件。
它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如蝗灾、病虫害等)。
气象灾害往往具有突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比如台风,它能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
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和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交通。
干旱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粮食安全。
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地震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瞬间就能让大地颤抖,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和泥石流则常常在山区发生,它们来势汹汹,摧毁道路和房屋。
海洋灾害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风暴潮会使海水涌上陆地,淹没沿海地区。
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浪,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生物灾害虽然不像其他灾害那样直观和剧烈,但也会给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蝗灾能让大片农田颗粒无收,病虫害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自然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气象灾害,大气环流的异常是主要原因。
比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引发一系列的气象灾害。
此外,地形、海陆位置等地理因素也会影响气候,增加某些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运动、地震带的分布等都是导致地震的重要因素。
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则通常与地形陡峭、植被破坏、强降雨等有关。
海洋灾害的形成与海洋环境和大气条件有关。
风暴潮往往是由强风和气压差引起的,海啸则多由海底的剧烈运动引发。
生物灾害的产生一方面与生物自身的繁殖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比如过度开垦、滥用农药等,都可能导致生物灾害的发生。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极其严重的。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防灾减灾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和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巨大而且广泛的。
首先是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丧失宝贵的生命。
其次是对经济的巨大损失。
洪水、干旱等灾害会对农田、城市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灾害还会给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防灾减灾是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防灾减灾能够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抗震建筑等措施,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其次,防灾减灾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过度拓展和破坏,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此外,防灾减灾还能够提高社会安全稳定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三、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1. 建设抗灾设施抗震建筑、防洪堤坝等是常见的防灾减灾设施。
抗震建筑是指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采用一系列防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防洪堤坝则是为了减少洪水的冲击,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灾侵害而建设的。
2.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警系统、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等是对灾害发生进行预测和预警的手段。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提前发现灾害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3.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灾害知识普及、组织演练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面对自然灾害,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十分重要。
各国之间可以分享经验,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合作项目,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自封建社会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自然灾害的洗礼。
从古代的大水灾到现代的地震、台风等各类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中国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将对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知识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双重打击。
因此,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1. 预防措施:建筑结构加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培训人员参与地震应急演练等都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找到避震的地方,如桌子下、门框旁边、墙角等,保护头部。
避免站在窗户、大型家具附近,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二、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广泛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为了尽量减少洪灾损失,个人和社区都应当具备防洪知识。
1. 预防措施:防止排污管道堵塞、保护水源环境、建设堤坝防洪工程等是减少洪水影响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当暴雨引发洪水时,人们应迅速撤离低洼地带,尽量避免足部接触污水。
避免涉水行走和使用电器设备,以防触电事故发生。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夏至至秋至期间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狂风暴雨给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1. 预防措施:建立台风监测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受影响地区,安排居民撤离或避难等是减少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当台风来袭时,人们应迅速闭紧门窗,避免外物飞入室内。
避免在台风中乘坐船只或外出等,以确保人身安全。
四、干旱灾害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1. 预防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农业等是缓解干旱灾害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在干旱期间,人们应合理安排用水,减少浪费。
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作物和灌溉方式也是重要的应对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造成的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件。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台风生成带,地处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交错的地形地势,同时还面临着洪涝、旱灾、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灾害。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中国不断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措施。
一、地震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建立地震台网、高密度地震台阵和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预测地震,并及时启动救援行动。
其次,加强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和推广。
中国积极发展抗震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击能力,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在建设中强制执行地震防护标准。
最后,加强地震安全教育与宣传。
通过加强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洪涝灾害中国是一个多雨多河流域的国家,洪涝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应对洪涝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洪水监测与预警。
通过建立洪水监测站和气象雷达网络,及时获取洪水信息,预测洪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防洪措施。
其次,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
对于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加固工作,提高水利设施的抗洪能力。
最后,加强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在灾害发生后,中国组织抢险队伍和救援物资,及时展开抢险救援工作,并积极展开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三、风灾和台风中国台风频发,给沿海地区和内陆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气象雷达和风力风向监测站等设施,实时监测台风的位置、路径和强度,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其次,加强防台风工程和抢修体系建设。
针对容易受到台风袭击的地区,加强防台风设施和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建设坚固耐用的抗台风建筑。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的突发性事件。
地震、洪水、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和财产,减轻灾害的损失,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一、认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运动、地下地面、大气环流、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地壳运动方面,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不仅能造成建筑物倒塌,还能引发火灾、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这些灾害常常伴随着大风、暴雨和雷电等天气现象。
水文灾害主要是由降雨引起的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火灾由于能源的燃烧而产生,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其影响。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灾害常常伴随着人员伤亡,通过建立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可以及时疏散人群,避免人员伤亡。
2.保护财产。
防灾减灾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房屋、农田、基础设施等财产造成的破坏,降低灾害损失。
3.减轻灾后恢复的负担。
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降低灾后恢复工作的强度和时间,减少财政支出。
三、防灾减灾的方法1.科学规划城市和建筑物。
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物,注意选择地势较高的地点建设住房和公共设施,安排好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以应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2.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建立科学准确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普及灾害知识和教育。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灾害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动员能力,提供相关技能培训,使人们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正确应对。
4.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常常跨越地区和国家的范围,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不可预测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它们经常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然而,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首先,为了有效地防灾减灾,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有关。
在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可以通过制定建筑设计规范,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还可以进行地质勘测和地震预测,以提前做好准备。
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可以实施水库调节水流、河道疏浚、加强防洪堤坝的建设等措施。
此外,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灾害影响。
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援与恢复工作。
救援工作涉及到组织人员和物资的调度,需要有各种应急机构的协作和配合。
同时,也需要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以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应变能力。
对于灾后恢复工作,需要修复被破坏的基础设施,安置受灾群众,以及提供必要的物资和医疗等支持。
此外,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也非常重要。
在地震和洪水等灾害时,人们需要及时采取避难措施,减少伤害和损失。
同时,各级政府也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发生和演变,为预警和预防提供重要的信息。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减少其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准确和果断的应对态度,同时也需要持续投入研究和创新,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作用,导致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突然释放,给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危害和损失。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这些灾害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有效的预警、应急救援和风险管理,我们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地震防灾减灾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一种地质现象,给人类带来的破坏性极大。
针对地震,我们应该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此外,加强建筑物地震抗震能力的设计和改造也是重要的举措。
通过加强公众的地震知识普及,提高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台风防灾减灾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常常伴随暴雨、洪水和风灾。
为了减少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危害,我们应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前做好疏散预案,并加强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减少台风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三、洪水防灾减灾洪水是由于降水过多而导致河流水位上涨,超过河道容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洪水的危害,我们需要加强河道管理和堤防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前做好疏散预案,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通知群众采取应对措施。
四、干旱防灾减灾干旱是由于降水量极度不足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干旱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同时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并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总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工作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加强预防和应对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共同构建安全、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预警系统覆盖范围
扩大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确保 偏远地区和山区也能够接收到预 警信息。
应急响应
应急预案制定
01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
和人员的职责和行援队伍、物资和设备,确保救援工
作及时有效。
应急指挥协调
03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协调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救援行动,确保
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灾后恢复
灾情评估与重建规划
对受灾地区进行评估,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明确重建目标和优先 级。
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
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秩序,提供必要的救 助和安置措施。
灾后心理支持
关注灾后群众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建 家园和重拾信心。
04 防灾减灾技术
灾害预警
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 公众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应急演练
组织应急演练和模拟演练,提高公众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救 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学校教育
01
课程设置
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学校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防灾减灾知识
和技能。
02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实践活动,如地震演习、消防演习等,提高学生
自然灾害的影响
01
02
03
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常常导致大量的 人员伤亡,特别是对于缺 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 群体。
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的财产 造成巨大损失,包括房屋 、道路、桥梁、农田等基 础设施。
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会对生态环境造 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森 林砍伐、水源污染、土地 沙化等。
自然灾害的全球分布
防灾减灾措施与自然灾害预防
防灾减灾措施与自然灾害预防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和科学的自然灾害预防,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本文将针对防灾减灾措施与自然灾害预防展开详细阐述,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防灾减灾措施1. 建设安全护城河安全护城河是指设置环境障碍和设施,以降低灾害风险。
例如,在城市规划阶段,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将高风险区域划定为安全区域,并规划相应的绿地和水源,以减少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影响。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地震高发地区,应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要求;在风灾频发的地区,应选用抗风材料和加强建筑结构。
此外,在防洪方面,修建堤坝和水利工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增强灾害应对能力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
例如,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并提醒居民避免灾害;建立灾害紧急救助机制,将救援能力迅速投入到灾害现场。
此外,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加强公众的灾害教育,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技能。
二、自然灾害预防1.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工作,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例如,建设地质监测站,监测地壳运动和地下水位变化;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灾害隐患的识别和监测。
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监测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监测工作,可以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例如,建设气象监测站,监测气象参数;利用气象卫星和雷达技术进行气象灾害的预警监测。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严格保护森林资源、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减缓水土流失;加强土地整治,修复植被覆盖,提升土地抗灾能力。
总结起来,防灾减灾措施和自然灾害预防是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3节防灾减灾课件
四川省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于2020年9月10日发布消息称,受 降雨天气影响,泸州市境内出现的“9·9”暴雨灾害已造成9 979 人受灾,91间房屋倒塌,2 200余人提前避让,紧急转移安置800 人。
城市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出现洪涝时,可采取哪些应急措 施?
提示:可因地制宜采取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 型抽水泵等措施;将家中电器移至高处,房屋进水时,及时切断 电源。
3.灾后自我保护 (1)洪灾:应做到不吃 洪水浸泡过 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 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 全面消毒 ,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2)地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 危墙 、广告牌、电 线杆等危险区域,等 余震 过后再作打算。
一 防灾减灾手段 重难归纳
1.防灾减灾的工作方针和措施
2.灾害监测的系统组成和内容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旁经常可以看到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 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1)写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具有的防 灾减灾功能。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任选两点即可) (2)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 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 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 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 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边坡 失稳;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 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 灾害。
2.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 逃生路线 进行 撤离。 (1)洪涝:应尽量向 地势高 的地方逃生。 (2)地震: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离到 安全地带 。 (3)泥石流:应向 垂直于 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微思考地震中如果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应如何处理? 提示: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方法 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防灾减灾工作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四个 方面。 ( √ ) 2.大灾面前有大爱。雅安地震发生以后,某通信公司迅速行动起来,在积极为灾区 恢复受损线路保障通信的同时,向灾区提供了多种便利的通信服务,并向灾区捐献 大量的救灾物资。这种救援形式属于民间救济。 ( √ ) 3.现代大都市往往高楼林立,上下楼一般都要靠电梯。在地震发生时,住在高层的 人员,应快速乘电梯下楼,并迅速跑到室外。 ( ✕ )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发生断电或楼房变形,电梯不能正常 运转。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的空间躲避, 如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
4.地震、滑坡、泥石流往往是突发的,若在山区遇到突发的泥石流,一定要向垂直 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上跑。 ( √ )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经常会突降暴雨,进而引发洪水灾害。当发现有人落水时,一 定要快速跳入水中实施救援。 ( ✕ )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若发现有人落水,可以抛救生圈、救生衣等物品,或划船救援, 也可大声呼救,如果会游泳,则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游泳去救人。
灾害监测
灾害防御 灾害救援 与救助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 灾全过程进行② 动态 监测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 ③ 教育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④ 心理 援助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⑤ 社会 的恢复和发展
2 |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1)在洪涝、⑥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⑦ 天气预报 和灾害预警信息。 (2)在⑧ 地震 多发区,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⑨ 避难场所 位 置,经常参加地震⑩ 演习 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 (1)洪涝来袭时,应尽量向地势 高 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 安全 地带。 (3)遇到泥石流时,应向 垂直 于泥石流 前进 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 (1)注意饮食安全,防止感染 疾病 。 (2)灾害发生后,远离 危险 区域。
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说,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显著。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自然灾害情况、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自然灾害形势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球自然现象的突发变化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干旱、雪灾等等。
在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率都相对较高。
例如,在地震方面,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震事件。
其中,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地震,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此外,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每年夏季的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洪水。
洪水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二、中国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其中,重点措施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紧急救援机制、建设安全设施等。
首先,中国政府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地震监测站、台风预警中心等机构,及时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中国还加强了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
成立了专门的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和专业技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建设力度。
修建了一系列防洪堤坝、抗震建筑和防灾避险设施,以提高社会系统的抗灾能力。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的频率和规模都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一、自然灾害概念及特点
1.概念:自然环境变化过程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毁的现象、过程和后果统称为自然灾害。
2.特点: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3.自然灾害分类:
①大气圈灾害:在大气圈中主要由于大气环流引起的气象、气候灾害。
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龙卷风、暴雨、干旱、冰雹、寒潮、霜冻等
②岩石圈灾害:在岩石圈中主要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各种灾害。
如:火山、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③水圈灾害:在水圈中,主要由于水循环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包括洪涝、风暴潮、海啸、海面上升和海水入侵,以及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灾害等
④生物圈灾害:在生物圈中主要由于生态系统失调产生的生物灾害,如病虫害、鼠害等
4.世界两条最大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灾害带:
①位于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全球75%活火山、80%以上地震
②处于陆洋交界面——热带风暴(含台风、飓风)、海啸。
③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和人口密集——人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2)北半球中纬度(20º~50ºN)环球灾害带:
①是世界山地最集中的地区,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区;
②气候复杂,东亚和南亚受季风影响,温度与降水变率大——低温、水、旱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
③内陆和一部分西海岸地区——风沙和盐碱灾害普遍;
④大部分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人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二、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概念:在地球岩石圈内部或表面各种力的作用下,通过使岩石变形、位移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崩塌、滑坡、泥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地带,其中以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及西北一带的山区较多。
(1)地震
定义:地球内部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常伴生火灾、水灾、瘟疫和海啸
措施:1)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加强抗震减灾的意识教育
3)做好保险工作
(2)崩塌
定义:在急陡坡或河、湖、海岸上发生岩石崩解、塌落的现象。
危害:妨碍航道、影响交通、毁坏堤坝、破坏房屋。
(3)滑坡
定义: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4)泥石流
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原因:自然方面:坡徒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人为方面: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植被减少;修建铁路、公路、水渠等不合理开挖土地,破坏山坡表面。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3.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产生原因:
自然因素: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多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尖锐的人地矛盾: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过度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植被破坏。
露天矿的开发,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摊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②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荒漠化及其防治
(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大部分、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产生原因:
自然因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5.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气象、气候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的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由于季风影响,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热带高压强:南旱北涝;副热带高压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旱灾
我国典型地区:主要发生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形成原因:季风的不稳定和雨带的推移造成,华北地区春旱、江淮地区伏旱、华南和西南地区秋旱。
治理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灾害损失;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3.台风
概念:低气压、热带气旋,破坏力巨大、灾害性天气
对人类的影响:
①不利:威胁航运;摧毁建筑、影响农业、交通、工业生产
②有利:伏旱期间带来降水,缓解旱情,防暑降温
影响我国的台风
①发源地:菲律宾以东热带洋面
②影响时间:7---9月(夏秋)
③地点:东南沿诲(台、粤、琼、闽、浙------)
防御措施:①加强台风监测、预报
②制订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③营造沿海防护林
④加强抗台减灾意识教育
4.寒潮
概念: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
危害: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农作物冻伤。
但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防抗结合
上海寒潮标准:24小时内降温≥ 10℃,且日最低气温≤0℃。
5霜冻灾害
概念:最低气温高于0℃的晴天晚上,土壤、植物表层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时的短时间低温,造成冻害。
危害:东北、西北、华北的早春与晚秋——对经济作物危害大、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小麦、油菜、柑橘减产
四、我国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主要特点
1.发生与分布特征:
(1)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
原因:①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濒太平洋,西南部有青藏高原;
②季风气候不稳定;
③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④干旱、半干旱面积广大,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灾害形成条件;
⑤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重。
(2)成灾人口多,灾情严重
原因:50%以上人口、70%以上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区
(3)地域分异明显
地域分布——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和青藏高原灾害带。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旱灾
①东部灾害带
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中下游和太湖
流域——洪涝灾害
②东南沿海灾害带——台风
③青藏高原灾害带、中部灾害带(内蒙古高原)——雪灾、大风、寒潮
④辽南、华北、西北、西南、台湾——地震
⑤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川、滇、黔交界处)——滑坡、泥石流
2.防灾减灾的对策及步骤
对策:发展科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建设。
步骤: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