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三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与老师们共勉。

现状之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课前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对本堂课乃至一篇课文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因此,走进课堂,便让学生翻开教材,从读书开始,带领学生漫无边际的提问、回答、讨论、交流、读书、汇报,这种“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并不少见。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材,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没有真正从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来分析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弄清教什么,也就是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的问题。这里说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不是指教学参考书中的条条款款,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做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做周密的考虑,并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将字词句段篇,内容与方法,习惯与兴趣,情感与态度等目标不留痕迹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个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促成总目标的达成。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弄清楚课文在内容、表达方面的特点,要弄清楚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哪些字,学会哪些字和词,要弄清楚学生经过怎样的过程,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对其中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的设计,老师们颇感困惑。根据我的认识,所谓“过程和方法”,就像一辆马车,是一种载体,上面装者“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等。例如,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通过角色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等,这其中的“通过抓重点词”“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角色朗读”就是一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另外,学生圈点标画、动作表演、借助资料、质疑问难等等也可以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了这一维度的目标设计,另外两个维度目标的实施就有了保证。

现状之二:教师备课不深入

我到学校听了老师的课后,常常叫老师把教案拿给我看。看到教案后,感到奇怪的是老师们写的教案与所上的课是背道而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是老师们把教案当作一种摆设,把写教案当作完成任务。因此,备课时钻研教材蜻蜓点水,浅尝辙止,理解不到位,读得不深入。

策略二:深钻教材,熟读课文

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我们面前,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一定要查字典,注拼音。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教师必须弄懂。知识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要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教师必须掌握朗读要领,把握朗读基调,上课时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做示范,所以备课时要力求把课文读“活”。可以说,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会出众,“师高弟子强”嘛。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富有情趣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上下功夫。

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如《燕子》一文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思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于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教师要先做一做。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教师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先答一答,有时还要写到教案上。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教师一定要先写一写,每一个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要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现状之三:语言积累不丰富

从三类学校的抽考和小学毕业水平测试试卷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失分较多,如抽考试卷中,学生不会写描写春天的词语;默写古诗要么记不住,要么错字多;说不出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原因;毕业水平测试中,不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重视不够,即使是非常优美的段落,学生也记不住。

策略:采用科学的策略,加强语言积累。

实验教材把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列入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的“找找抄抄”、“读读背背”、“读读记记”、“我会填”等,大修订教材也安排了“把你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方面的习题,这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安排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练习,指导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抄一抄,自己再写一写。

(2)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积累语言的典范。因此,读文后一定要安排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记诵、摘抄。如读了《泉水》一文,可让学生找一找“火红的杜鹃花”、“尽情地歌唱”之类的短语,背一背,抄一抄。学了古诗,一定要让学生抄一抄,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就熟记的词语、短句分类整理与摘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指导学生加强课外积累。如春天到来之际,可让学生分别找一找描写春天景物的词句;教师出示一些描写小动物外形的优美语句,然后让学生去找一找,记一记;接触到谚语、歇后语、对联之后,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谚语、歇后语和对联,定期交流,看谁找得多,背得多。

现状之四:阅读教学无针对性

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从揭题到内容分析,课文讲完了也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辛苦,学生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随之消失。

策略:把握年段特点,实现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阅读时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