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曾获得中国三届总理的题词,它就是《焦点访谈》。
从1994年起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述评为主,表现出现场客观描述、采访和评论密切结合、声像融合为一,具有一定的深度性与思辨性,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主要走的是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路子,《焦点访谈》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
首先,多“说”与简“评”的结合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特点。
《焦点访谈》栏目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从节目属性上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从事件的展开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结论,将观点蕴藏于巧妙的结构安排之中、恰当的内容选择之上,而用事实去论证的过程,得益于多种符号的结合,这里主要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即不仅有事实的展现过程中被采访者语言的直接表述,还有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无声的动作去表现这一事实结论的画面。
例如一期揭露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虽然他表面看上去淡定自若,但当镜头拍摄他的手时,观众就看到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通过镜头抓住细节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用事实说话”难免会有“说”多“评”少的问题。
胡黎明在《“焦点现象”研究》中就有相关事实记录,1995年,当《焦点访谈》第一次参加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时就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认为电视评论应是观点性言论,所以《焦点访谈》不是评论节目,但最后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电视评论应有电视的特点,而《焦点访谈》就是通过这种特点表现的。
电视评论不是不叙事,而是在引用事实的同时做到有情节、有细节,这些都要服务于说理的需要,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服论点为转移。
这样就要很好的衡量“说”与“评”之间的度,做到很好地将“说”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 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就是要用形象的视听结合的方式去帮助理解和支撑评论的内容, 用高度概括的理性思维去表达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现的思想内容,从而做到了在视觉画面上吸引观众、在心理上融合观众、在评论上展现理性光辉的形象化评论。
其次,《焦点访谈》作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新闻评论节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
”“新闻评论的主导性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政治的昌明。
”(杨新敏著《当代新闻评论学》)它的政治性不仅体现在节目内容上往往和具体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关,还表现在“上”、“下”都关心,即既要符合上面政府领导的要求,又要满足下面群众的关注。
基于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平台,好处在于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暴露问题,权限范围较地方台而言会大一些,同时也利于提高节目的威信度,促进问题的解决,但同样是这样一个平台更要求舆论监督的“度”要把握好,对于舆论监督的力度强弱也在各种利益中权衡着。
其政治性要求它每年必须完成相当数量的主题宣传报道,这些节目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
却和观众对《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心理定位有着偏差,这样的情况在收视率的浮动和批评曝光为内容的节目关系中可以明显的显现出来。
政治性因素中“说情风”三个字显得格外刺眼,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节目的播出数量。
在2003年温家宝总理去《焦点访谈》视察时,敬一丹代表栏目组向总理汇报时说“我们《焦点访谈》1998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占比利是47%,到了2002年降为17% 。
”并表示“现在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几乎无一不遭遇说情,制片人、台长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应付说情,有的节目就是在这情况下夭折了。
”(《见证〈焦点访谈〉》)所有的节目都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焦点访谈》作为央视的主流媒体更是要受到政治性的制约。
我们可以看到凤凰卫视的谈话节目《时事开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政治原因不便报道和判断的缺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当然由于发展环境和角色的不同无法将两个节目进行赤裸裸的直接对比,但《时事开讲》的优点还是值得借鉴的。
孙玉胜曾说“《焦点访谈》恢复了过去被弱化的新闻舆论本身的监督功能,而且管理范围广了,力度大了”“整体是范围扩大了,比如对公检法监督,以很普通的对政府的监督现象、问题的曝光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聚焦〈焦点访谈〉》)如果《焦点访谈》每天都向前迈进一点点,那么这就是一种进步。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中国媒介的发展更急趋于成熟了,透明性、开放性逐步提高,希望这种进步不仅仅在面临考验时才会显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大众的考验才是最真实的。
最后,《焦点访谈》最有建设性的特点就是,指出问题往往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不把暴露作为目的,而是要在揭露问题基础上,认识问题,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节目发挥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威慑了个人和部门的违纪乱规行为,促使了事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督促了相关部门的整改和问题的解决。
这样的效果除了和节目本身的真实客观的报道内容有关外,我认为还和前面所说得它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大舞台上的高度不无关系。
对一些重点报道,《焦点访谈》过一段时间还安排一次追踪报道,并将处理结果报告反馈给观众。
如《焦点访谈》在2009年3月24日播出的《垃圾处理厂何成污染源》是对安徽省舒城县垃圾处理厂污染环境问题予以曝光。
而5月21日《焦点访谈》对于该期节目作了反馈节目, 展现当地相关部门如何应对及解决这一问题。
“节目播出后,引起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
3月25日上午,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主持召开由省直有关部门、六安市政府、舒城县政府负责人参加的省政府专题会议,就如何解决污染,尽早恢复周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作出具体部署。
会后,安徽省政府和六安市政府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连夜赶赴舒城开展工作。
六安市政府、舒城县政府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处理垃圾处理厂现存垃圾。
”(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官方网站)同时《焦点访谈》还对全国层面的共性问题予以探讨,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中处理垃圾是大势所趋,但若不能做到科学运行、严格监管,反而会事与愿违造成新的污染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揭露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焦点访谈》的宗旨,而是要解决它,真正促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是《焦点访谈》作为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真谛所在。
我相信,随着传播媒体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继续繁衍出具有自身个性的节目形态,同时,也将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