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

2.胡佛延债宣言

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

3.伦敦海军会议

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

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4.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

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

5.“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19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直指关内,威胁美在中的利益。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相同照会,声明美国不承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不承认中日政府所缔的、有损美国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违反巴黎公约内容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被称为“不承认主义”。

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李顿调查团”,负责调查中日关系问题,经实地考察,调查团于1932年9月发表的《李顿报告书》。报告对中日冲突起因的描述多有不实;但承认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谴责日本侵略;否认伪满洲国;主张在东北建立“特别制度”,实行“高度自治”。

7.斯特莱沙阵线

针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问题,英、法、意三国于1935年4月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声明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维护集体和平;采取行动反对单方废约、危害和平的行为。公报被媒体夸大为:英、法、意三国建立的一条保障欧洲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

实际上,这一阵线不可能抑制德国的重新武装,三国未实现真正联合。

8.《英德海军协定》

1935年,德国为扩大海军军备,同英国举行数次海军谈判,双方于1935年6月,以换文的形式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规定了德国舰队、潜水艇的吨位限制分别为英国的35%、45%。此协定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为德国扩充海军留有广阔的余地;德国海军扩张使法国面临巨大威胁和压力;长远看,对英国也是不利的。

9.美国《中立法》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初期先后通过的几个避免卷入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法案。

193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禁止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但美国不限制原料和战备物资的输出。1936年2月,国会对该法进行修改,增加禁止贷款给交战国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等内容。德、意发动对西班牙内战的武装干涉后的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这三个中立法实际上有利于侵略者而非被侵略者,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新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运”。因英国海上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新中立法有利于英、法而不利于德国法西斯势力。它的通过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尽可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案彻底取代了中立法。

10.《蒙特勒公约》

在意大利与英法争夺地中海制海权的背景下,1936年7月20日参加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蒙特勒国际会议的各国(土耳其、苏联、英国、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日本,意大利未出席)签署了新的海峡公约称《蒙特勒公约》。公约规定:

①各国商船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均可自由通过海峡;②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

在遵守公约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则在军舰的等级、数量和吨位上受到限制;③战争时期,若土耳其为非交战国则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是参战国,其他国家可否通过海峡由土耳其政府决定。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在海峡地区的主权和对海峡的监督和控制权并允许设防,根据《洛桑条约》成立的海峡国际委员会撤销。公约维护土耳其主权与安全及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力和安全,不足在于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使黑海海峡不加区别一律禁止通过对黑海沿岸国家不利。11.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军人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始于1936年7月18日弗朗哥发动反对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叛乱,终于1939年3月28日全国范围内法西斯政权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势力的一次前哨战。战争最终以法西斯势力的胜利而告终,使得欧洲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势力的变化。

12.第五纵队

指在内部进行破坏,与敌人里应外合,不择手段意图颠覆、破坏国家团结的团体。1936年10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叛军在德意干涉者的援助下,对首都马德里发动进攻。暗藏在城内的法西斯分子也趁机捣乱和破坏,准备里应外合。叛军头目摩拉称这些法西斯分子为“第五纵队”,由此“第五纵队”成了特务、内奸的同义语。

13.国际纵队

为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年—1939年)共和政府的军事单位。由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54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共约4.2万人。其目的在于帮助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