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教师教育子女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我们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当老师的,教育孩子有优势,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有的老师可能听后很自豪,而有的老师听到这话后可能有点尴尬。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多教师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看看我们周围教师子女成长情况,许多教师的孩子在学业或就业方面不够理想,某中学统计过本校60多名教师的子女,学业成就突出的很少。我们很多的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烦恼、困惑,例如孩子与自己疏远,孩子的厌学情绪,逃学,迷恋网吧,不听话,孩子的性格懦弱等等。“我能带出一个个出色的班级,教育好那么别人的孩子,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着我们老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家庭生活、甚至直接影响我们做老师的名誉和社会影响。有一位名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我想我们老师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不缺少的,但为什么会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呢?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呢?我想谈一下我对

教师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下面就教师角色扮演职业心态、社会交往对子女的影响、家教尺度以及如何做一个智慧家长等问题做一些交流探讨。

一、角色混乱和职业心态对孩子的影响

1、难以扮演的社会角色—把家庭当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自己在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在学校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在家里对儿女来说是父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要求我们有不同的行为标准。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标准,就会出现角色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师,难免将教师的角色带到家里,习惯以人师的形象对待家人,这样势必就会引起子女甚至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从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教师角色和父母角色的职责和“工作方式”是不

一样的。

教师角色: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象以往那样直

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伙伴,反思者和研究者。

家庭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传承,二是家族或家庭观念的一种传承。

家长的角色应该关注的是

一、关注孩子健康,关注孩子的安全、教会孩子修炼,让他懂得保全自己的生命,懂得健康自己的身体,养一身浩然正气。

二、价值引导。教孩子修心,让他的心静、心安、心平。我们教孩子修道,修仁道、修世道。还要教孩子修德,修口德、修心德,最后养德行。应从教孩子身边细节的东西做起,以只觉得言传身教影响孩子。

然而经常处理学生问题的老师往往容易将一些工作的情绪带到家里,把工作方法用于家庭教育。有时我们在听孩子述说的时候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爱听不听的模样,在辅导孩子学习是不耐心,总是批评孩子,

你怎么那么笨啊,敏感的孩子会觉得我们没有重视他们,与我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比,孩子们会觉得我们爱学生不爱他们。久而久之,这种误解会破坏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有时孩子对我们说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见得太多了,不值得一提,但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次遇到,是很重要的,是需要理解、需要求助的。如果我们忽略了或不屑一顾,那么孩子就会从我们身边逃走的。

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角落。如果我们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成了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要做到这个,不能做哪个……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他们在我们面前感到紧张。他们甚至不知道是应该叫我们老师,还是爸爸、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我们亲近?怎么会告诉我们心里话?怎么不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

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强硬,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对那些不符合家长家长要求的兴趣与爱好予以粗暴的扼制,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还有的老师对有个性的“淘气包”和“不稳当”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是想牢牢的控制,让孩子没有一点空子可钻。例如,有一个淘气、机灵的中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他的班主任也城府颇深。于是家长和班主任商定,一定把这个“淘气包”治过来,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班主任和家长都要相互通告,。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有课任老师签在书上带回家中给家长看。开始着一套很奏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孩子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对付老师和家长上,反监控能力越来越强。课堂上说话、搞小动作、吃东西、看闲书的时间都把握的非常准确,

老师很难发现。考试时,身体不动,用眼睛的余光就能把同桌的答案扫。谎话张口就来,而且情由合理,表情逼真,甚至从家长手里骗取零花钱的手段也都天衣无缝。

2、教师的职业性格:多关注琐碎的细节,偏爱说教批评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怕学生学不会,再三的讲,多次的强调,养成了爱唠叨的习惯,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学生有太多的批评。在学校形成的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移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不给孩子私人空间,偷看孩子日记、信件、手机短信,监控孩子电话,等不尊重孩子隐私的行为,孩子就会感到不满和委屈,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或者孩子犯了错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批评。孩子就会会产生逆反、对抗,孩子还会听家长的话吗?孩子就会变得自私、任性。

在接受咨询时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家长述说她的女儿上大一,在学校生活感到很孤单、迷茫,孩子打电话要姥姥和妈妈去学校,她妈妈就利用十一假期去她学校看望女儿,到学校后他妈妈就想让孩子和宿舍的学生共同把床铺收拾一下,她女儿就说,她们是一伙的,不要她们帮忙,我们自己收拾就行了,她妈

妈看出女儿和同学相处很不好,很替女儿担心。她说她女儿自我为中心意识很强,和难和他人相处。我就说她,你孩子的性格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位家长就说,由于工作的关系,孩子小时有姥姥带着,姥姥对孩子百依百顺,周末妈妈回家,孩子淘气,经常受到妈妈的指责、批评,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母女关系失和,成了一个不听话、任性的问题孩子。有一次妈妈偷看孩子的手机短信,被孩子发现,孩子就跟妈妈大闹一场,更加深了母女之间的矛盾,在孩子心理上形成最亲近的妈妈都不相信我,我能相信谁啊。妈妈成了孩子不信任的人,还有谁可以值得信赖呢。因此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抵御心理,能和同学相处融洽吗?

3、教师的职业心态:希望稳定,害怕风险对教育子女的影响

教师在工作中有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

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似乎在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沿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怎么能获得突出的成就呢?

二、教师的知识分子清高不善于交际对孩子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似乎显示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这种观念对子女而言,会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认识到不善交往是一个缺陷,对自己的生活和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有意识的

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自身做起,主动与不同层面的人士交往,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旅游、上兴趣班、到大自然中去,到大街小巷寻找社会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三、难以把握的家教尺度

正由于我们经常将工作中的角色带入家庭,因此我们最难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

1、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用优秀学生标准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补偿自己从前未了心愿,便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孩子身上,期待儿女为他实现人生理想,名曰为“孩子好”,一般老师是师范或其他大学毕业,不是什么名牌学校,但骨子里有种想上名大学的愿望,把自己没

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给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一味的逼孩子往自己以为的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过分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综合实力和志趣爱好,盲目的要求孩子去实现对他们来说很难达到的“高指标”,有个孩子苦恼的说,“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家长满意,每次考试都让我害怕,,考了80分,家长会说,怎么聊90分都考不到?考了90分,家长又会说,就差这么一点,为什么就不考个满分?有时考了100分,家长又会警告说可不许骄傲啊!”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

请听一个家长的述说:我的孩子是一个男孩,九周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是我自己带大的,我对孩子比较严格,孩子对我有些抵触。我对孩子的成绩比较关心与注重。举个例子来说,今年孩子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比赛,孩子从我们莱州市一步一步淘汰赛晋级到济南。但是到了济南参加比赛,他竟然为了达到他不再晋级北京赛区---那将还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他竟然到了台上不再回答评委的问题,下来台后。他竟然对周围的同学伸出0k的手势。这令我非常震惊,他怎么做出

这样的举动。回到宾馆我气得揍了他一顿。到晚上他就到他老师那个房间去睡了。跟他老师说恨死我了,他不愿跟我一起生活了。

在学校,父母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学习优秀的学生相比,让孩子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向优秀学生看齐,以优秀学生的标准要求孩子,用一种“高档次”的标准要求和规范孩子,使孩子不堪重负,失去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涉

一些老师们对自己的孩子步步为营,处处“紧逼”。如早晨起床从5:45叫到6:15,起床后又催着刷牙、洗脸、上厕所,直到孩子在数落声中狼狈上路;上课时在教室后门“视察”;放学进门就说“赶快温课”,抓紧作业;考试一结束就忙着打听分数;见到教孩子的老师或班主任就问“最近他(她)怎么样?”回到家里把学校发的参考资料习题让孩子加餐,孩子就向妈妈抗议,别的学生不做的作业,我也不做,如果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就会很不乐意,造成紧张的关系。

例如:一位老师在家让孩子把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做完,然后在做妈妈老师留的作业,孩子就说,在学校你是老师,在家妈妈又是老师,还有我们还在的

活动空间吗,妈妈不论在哪里都是老师,妈妈在哪里啊?——一天下来,自己和孩子都疲惫不堪,怨气冲天。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的失去,渐渐的和爸爸妈妈疏远了。

3、对孩子过分娇惯

一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就象捧到了一个稀世之珍,在家里觉得孩子在学校生活太辛苦,不能再受半点委屈了,包办孩子的一切。特别是女老师与丈夫两地分居带着孩子,更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于包办,作业辅导日常生活等等。

在学校,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遇到困难就找爸爸或妈妈,产生依赖,自主能力很差。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就成了学校的“特许生”,他们远离了校园生活,避缩在我们支撑的保护伞之下,害怕竞争,不敢独立,不会与同龄人相处,甚至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是唯唯诺诺,自卑心理严重,就是骄、娇二气缠身,不懂得感恩,也成了难以管教的孩子。

4、提早上学不见得就好

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优势,在学校孩子想什么时候上学就什么时候上,很多的老师在孩子很小时就教孩子识字、算数等,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就让孩子提早上学,5岁就进入一年级学习,对低龄入

学的孩子调查,对上课、做作业感兴趣的小学生仅占18%,在班上成绩好的不到20%,不理想的占到一半,有关专家指出,不满学龄的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如学龄孩子成熟。从教育实践来看,提前入学确实有少数比较优秀的,多数孩子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甚至有的孩子成了问题学生。

在这方面我就有经验与教训,我女儿在5岁时进入一年级学习,从成绩上还跟得上,可年龄小不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环境,我发现这种情况,在就读一年级一个月时及时让孩子回到学前班学习。到我儿子上学时坚持到6周岁时才进入一年级学习。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5岁上小学,在小学成绩很优秀,10岁上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是由于跟不上班,失去学习兴趣,要退学,他爸爸让他从初中一年级学起,扔没有起色,最后初中没有毕业就失学回家。

四、教师要做智慧的家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很强,渴望有独立的人格并得到别人的尊重。

以前的工业时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买东西都得凭票证。那时的社会取向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品。所以工业时代的逻辑也可以叫作制造业的逻辑。

而物质决定意识,教育又属于意识形态里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呈现了制造业的痕迹,它对待人就像对待物品一样,并不注重人的个性。

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注重的是人的潜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这个时代尊重人的个性,注重个人感受。我们不能再像以前对物打交道那样跟人打交道了。它要用人本身的规律和人打交道。而人本身的规律,就是他要发展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天赋。注重个人感受,内心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要与时俱进,就像现在开展的“一创双优”活动那样,创新家庭教育新观念,优化家庭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做有智慧的家长。

1、摆正角色

我们必须在家里扮演父母的角色,将工作和生活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不要把做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带到做父母的角色中来,要做一个有着平常心的父亲或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来教育,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苛求和指责,对孩子慎批评多鼓励。不要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强加到孩子身,让孩子愉快的学习、生活。

2、尊重孩子

孩子由于年幼无知,常常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当然应该对他们严格管教。但我们不是用学校的老师管教学生的那一套办法,不是要让孩子们怕我们,而是要满怀父亲和母亲的深情,尊重孩子,就象尊重成年人一样,让孩子理解我们是爱他们的,同时也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要“把泄气变成鼓劲”: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可能,当期望达不到时就变成了失望,泄气话就会脱口而出;其实期望值过高,由于本身就不实际,一开始就隐藏着失败,而且过高的目标,只能使孩子望而生畏,反而会丧失动力,只有提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才能唤起孩子的积极性。

不要用“恨铁不成钢”的好动机来原谅自己的坏行为。有的甚至误以为用泄气话来刺激刺激孩子,可以推动孩子进步。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泄气话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个坏的心境,而坏心境是孩子进步的最可怕的腐蚀剂。

3、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他们迫切地需要在

大众面前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教师的孩子看来,在学校里他们被象父母一样的老师“关怀”着,到家里又被象老师一样的父母“督促”着,这让他们有一种压抑的、无处躲藏的感觉。他们感到自己是不能独立的人,一个无能的人。孩子就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迷恋电子游戏、离家出走、厌学等。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样等等”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和相信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4、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

很多当教师的父母,在家里不苟言笑,让孩子们既敬又怕。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在家里还在有意无意地维护我们的“教师形象”,而忘记了我们此时此刻是一位父亲或母亲。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温情,需要我们传达我们的爱,而不是深藏心底。真诚地注视、热情地赞扬、爱怜地抚摸……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我们的爱。通过积极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不仅仅能够很好地传达我们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他们能以一种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学会从容理智地解决问题。

5、易子而教,避免角色混乱

让孩子到哪里上学,是我们当教师的父母们最苦恼的事情。是把孩子放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就读,还是让孩子去其它学校就读?就读于父母所在学校,特别是父母所教的班级的孩子,最容易把父母当老师,把老师当父母。换句话说,孩子们往往把学校的老师都看成自己的父母,而在家里则容易把父母当成老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老师那里撒娇、耍赖,或者就象怕老师一样怕父母。这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成长是及其不利的。据了解,有些优秀的老师在孩子该上学时设法让校长调整,去带孩子的班,在小学孩子的学习成绩显得很好,可到了初中、高中孩子脱离了爸爸、妈妈的呵护,对外界的生活很不适应,就学会逃学、上网,成了问题孩子,让家长很是头疼。

专家的建议是“易子而教”。就是让孩子去别的学校让别人来教,就像医生一样不给自己看病一样。事实上,“易子而教”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避免自己教育自己孩子的偏差。我们必须相信,既然自己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那么别人也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在“易子而教”的同时,尽量避免代替孩子的老师来解决在学校发生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靠自己看去解决的。

我们生养了孩子们,但我们却不拥有他们。我们要尽到父母的责任,抚养他们成人,但我们却不能包办他们的一生。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引导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知道感恩,教会孩子独立,让他们懂得怎样塑造自己,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课题来对待。种好自己的园,管好国家的田。把自己的教育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把子女教育好,培养成人成才,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周鎏云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课时严重不够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新教材课文多,容量大,新课的讲授尚且来不及,课后练习、作文训练的课时从那里来。 新教材课文部分难度是否太大,是否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很明显的以前在高三的课文现在提前到高一来上了,难道其本来就没有一个认识的梯度吗?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她本身的东西如何保证?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学生去哪里搜集资料,拓宽知识面。 六、新课程、新教材的非功利性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功利性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解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解惑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苦恼和困惑主要源自学生不能达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十全十美”。所以,一些教师总是会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这样,除了让教师自己困惑不堪之外,更会让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事实上,做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客观事实: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同一个水平;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具有稳定不变的人类心理及道德品质……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所不能及的还是有的,甚至不少。教师梳理好这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是为了在教学工作努力寻找应对之策,了解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困难,掌握好尺度,更好地工作。本期,我们就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诸位教师能够直面这些困惑,先给自己“解惑”,然后再更好地为学生“解惑”,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教学中的困惑要“理解、理智” 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只有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教学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因此,教

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以下是为诸位教师梳理的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且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 1、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适合学习你的学科 道理很简单,学生天生素质不一样,学习某个学科的悟性和理解力都不一样,成绩自然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天生言语能力差,他们再努力也很难提高语文等学科成绩。有些学生天生空间立体感就不好,怎能学好立体几何部分的知识呢?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天生能力差距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扬其长,尽力补其短,而不是气急败坏的训斥学生。 2、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调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指望学生都喜欢你。电视台最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有人对他们不屑一顾。明星、大腕拥有再多的粉丝,也会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教师只要努力去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就好,不要指望所有学生都喜欢你。 3、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你的学科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只是为了高考,为了前程,他们能够忍受不喜欢的学科进

(完整版)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但是,整体地看,现行的方法中,多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不相吻合,教育效果最终也是相对失败的。相当多的父母在子女教育的方法上感到迷茫、无措、不知所向。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

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 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 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 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 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六、说服教育法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家长用得最多的方法。 1、讲解。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家长讲,孩子听。在讲、听 的过程中,家长是主动者,孩子是受动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便于家长控制教育过程,启发孩子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讲解的时间,语句的长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语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江阴市澄西中学周瑛 困惑之一: 我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很想做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希望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在学生面前,很少摆老师的架子。有时学生犯了错,我总想他们还是孩子,自己又不是班主任,没必要和他们计较,对他们总是好言相劝,希 课堂上学生不听,我也很少当着全班学生发火,望学生知错能改。 给捣乱的学生留足面子,课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我想自己对学生好,他们总会回报你的。 但事与愿违,学生根本不吃这一套,在他们眼里这个老师挺好说话的,是可以“欺负”的类型,反而不会敬重你。他们联合起来在课上捣乱,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做,经常以“忘了做”、“不会做”、“作业丢家里了”为理由来应付你,考试出来的成绩远落在其他班级的后面。这让我感到自己很失败,想想平时上课讲的也很清楚,试卷上的考题几乎就没有不讲过的,为何与其他班的差距如此之大呢,于是我在学生中间展开调查,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想法,共同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其中有部分学生提到我上课时过于随便,对他们不够严格,上课不怎么对他们发火,最好能进行课前默写,以次来督促他们等等。同时我也向部分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说学生不是你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对他们不用客气,否则会爬到你头上的。此时我尽管有些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了,但同时也感到很困惑,平等的对待学生有错吗,让学生害怕是提高学生成绩的绝招吗,怎样让学生听话呢,我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该严的时候要严,不该严的时候也不必太苛刻,关键是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尺度,

困惑之二: 初三学生订正作业,很少是发到课堂里去订正的(除非整个班都错得特别厉害),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到中午或下课时间学生都挤在办公室里,里三层外三层把办公室围个水泄不通,办公室一下子变成了教室,等到上课铃响,教室里还有一半学生没回来呢~等课代表去把这些学生叫回来已经五分钟过去了,讲到下课还有部分内容没结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拖五分钟课,也不知学生是不是在听,有没有记住, 有时想想学生也够为难的,下了课没得休息,上课又怎有心思和精力去认真听讲,有些学生一天在办公室出现十几次,不是在默写就是在订正,很少是来问问题的,你说这样的学生哪还有时间去做作业,哪还有心思去学习,结果是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没劲,成绩还是平平,什么时候这种奇怪的局面才会消失呢, 困惑之三: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但只要好言相劝,区别对待,他们还是会听老师的话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还是愿意和他们打交道的。同样,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也遇到了部分问题学生,其中有一个女生让我感到束手无策。补课期间,我要求学生默写,第一次不过关的同学要求订正五遍后再来重默,有些学生尽管不愿意抄写但还是高兴来重默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不强求,只要能默出来就算过关吧。唯有这名女生既不抄写也不重默,喊了几次都不见人影。我感到很奇怪,于是亲自去教室把她喊出来,走到楼梯口她突然说了一句“到了办公室我也默不出来”。我想让她去办公室看了再默,并对其降低要求,别人二十个符号一次默完,我只要求她五个。然而她的回答却是一个一个也默不掉,我又问她是否认识二十六个字母,她说认识并能够背诵默写出来,既然二十六个字母都认识,那二十个元素符号怎会默不出来呢,明摆着是不愿下功夫,我感到很火,态度也硬起来了,没想到她竟无赖到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我说你会不会走路啊,她说不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教你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教你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一位美国的教育专家半开玩笑地说:“当你的孩子到了13岁,就当他们出门逛街走丢了。如果老天保佑,等到19岁,自己会敲门回家。”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它也突显出了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特...... 原因一,生理上的剧烈变化。 青春期孩子的身形和体态都开始产生巨大变化。因为荷尔蒙分泌旺盛,导致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情绪状态也如坐过山车,上下起伏不定。再加上大脑中掌管情绪的部分“额叶”,又是大脑所有区域当中最晚发育成型的,所以在青春期,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掌控能力就有些“惨不忍睹”,不及成人来得运用自如。这也就是为何青少年脾气古怪,令人捉摸不定之故。 原因二,经历心理断乳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经历“心理断乳期”。从小在父母亲的呵护下成长,一直习惯了依赖父母。进入青春期,孩子有了崭新的心理发展任务,他们需要回答自己心中“我是谁”这个大问题,急切地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因此,脱离父母亲的掌控,不再依赖父母,就会是他们成就自我独立个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原因三,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性生理上产生巨大的改变,同时也会对异性产生很大的好感。在这个阶段,如果他这些对异性的好感,无法被父母亲所理解,误认成早恋现象,或者用“以学习为重”当理由,而多所干预的话,他们就会认为父母亲不可理喻,完全不理解自己。 再加青春期的孩子正在上中学,是学习最紧张,压力最大的时候。所以如何面对来自外部激烈的竞争,也成了孩子另一大情绪困扰。 面对身心的巨大改变,情感上一些新的突发状况,以及愈发紧张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这些因素的内外夹攻之下,青少年就摇身一变,成了师长父母口中难以沟通的“新品种”。 赏识是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为孩子的生命而自豪。家长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孩子的生命。家长生命的成长带动孩子生命的成长。一方面,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塑造好孩子的感觉,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诱发业已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潜能。另一方面,孩子把感受到的赏识进一步发展、升华到赏识自我,赏识他人。孩子生活在巨人的世界里,内心非常脆弱。在操作上,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不顾其背后的放任、随意和低效,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那么,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指导和扎实训练。 三、教师提问是否就等于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把大多数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以学生看书和教师提问为主,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提问。其实,师生间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如果以单一的提问方式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势必造成“满堂问”的局面,而这样的“满堂问”只是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翻版。如果师生间有了充分的交流,甚至出

帮助孩子成长的150个决窍

帮助孩子成长的150个决窍 凯琳·爱尔兰德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所著13部亲子教育图书均为畅销书,帮助孩子成长的150个决窍,凯琳·爱尔兰著, 薛晓金译。每个父母都有对成功独特的见解和标准:好的学习成绩、独立自主的能力或诚实的品格。但你如何将这些教导给你的孩子?本书为您提供了150个简单有趣的家庭教育方法,便于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将你的期望和要求悄然转化为孩子的行为。不管你是想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或者灌输给他重要的价值观念,这本实用的图书将是你帮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必备工具。 目录 1.明白你所谓的成功是什么 2.教他批判胜地思考 3.鼓励你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4.不要总说:“好吧,我告诉你……,有时要问:“我想知道如果你……,你怎么办?” 5.尝试减少不必要的规矩 6.营造明智冒险的气氛 7.鼓励他阅读 8.帮助他理解阅读内容 9.鼓励好奇心 10.即使你不喜欢他所干的事情,也要让他知道你爱他 11.行动前确定自己想要的结果——向他证明它的重要性 12.教他找到行得通的方法,不要一味探究为什么行不通 13.指导他如何制定第一目标 14.帮助他发展学习技能 15.帮助他发展记忆能力 16.教孩子区分他想要的和他需要的 17.要切道他并非总能十全十美 18.让他做老师,鼓励他尽他所知给你解释 19.限制或清除电视,不要在他屋里放电视机 20.教他灵活变通 21.做一些提高战略技能的游戏 22. 教你的孩子如何应对考试 23.与孩子讨论世界大事,即使你不同意也要尊重他的观点 24.尊重他 25.鼓励他保持自我 26.让他看到你失败后重新再来 27.教他不要心怀怨恨 28.当他跟你说话时要全神贯注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1、案例:初中二年级学生张某,其母亲是他所就读学校的 一名教师,该生天资聪明,接接受新事物较快,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很会猜人心思说话,小学时品行端正成绩较好,与伙伴关系融洽,但是不喜欢运动。如今,悄悄地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走神,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更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消极、低落,对一切都好像无所谓似的。 采取的方法措施:其母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其各科老师座谈商讨,共同来教育、关心他。首先,家长和教师共同采用表扬的办法,如:在学习上他稍有进步时,在家里能按时学习时、完成家庭作业时,他帮助了其他同学时,某天上课纪律好、听讲认真时,等等,只要有一点好转,教师就表扬他,其父母更是如此,但他只能好上两天,就又返回原路——上课走神、作业拖沓。其次,去年暑假,其父母还让其参加了华商报举办的特训营。在七日的活动中,有夜行军、日常生活料理、团队活动、模拟找工作等项目,家长想让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想让他明白“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去克服”、“一份工作来之不易”等道理。结果,在活动结束他们归来时,举办方召开了欢迎仪式家长们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在外受苦了,应该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可孩子有所

改变吗?当他们出现时,家长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 他们。张某父母锁定目标,看到一个疲惫的有点憔悴的 身影,暗自庆幸:这次一定有收获!可他一回到家,别 的什么也没说,就立即要打两个小时网络游戏。家长很 纳闷!后来,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教师也多方配合,可他还是上课走神,作业错得更厉害,父母实在没办法,就想吓唬吓唬他,让他停学,在家呆了两天,他就恳求 父母,还主动写了保证书,又去上学,好景不长,又回 到原状,期间,父母还狠狠的揍了他一次,可这一次又 一次,只能好转一两周,老问题又出现了。 担忧:我们担心,他因此而荒废学业,毁其一生。 分析:近几年来,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些通 病:贪玩、缺乏责任心、意志力不坚强、做事不认真、对什么都显示出不在乎、犯错时总是一边承认和保证,一边在行动上继续错误。张某的父母还是用心良苦,更 有甚者父母忙于生计,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积极配 合,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2、随着经济的好转,优等生、大部分中上等学生纷纷转入 县城就读,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以基础薄弱、家长期望 值小的学生为主。在课间、课后,一个个学生都生龙活 虎,有礼貌、有思想,但在课堂上,不少学生看似在认 真听讲,上课总是低着头,眼光停留在课本上,而头脑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7961872.html,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作者:周秀菊 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11期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即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热热闹闹,让学生目不暇接,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容乐观。因此,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与探索。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那么,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片面的倾向,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提出的目标是,“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 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 建构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都有存在的价值。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 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 拼起来,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课堂上,教师 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 有的学生就玩耍起来——对于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有些教师也深感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一、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我们没有想明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优差”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困惑2:变味的夸奖?“你真棒”“嗨、嗨、嗨,你真棒!”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都会得到如此程式化的肯定。我们还来不及或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非规范化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评价最终演绎为廉价的夸奖,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表扬的泛滥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 困惑3:华彩的课堂?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6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 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困惑4:热烈的讨论?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安排过“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我也经常这样做,可随着一次次课堂实践的效果,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多的困惑。 首先,我总是感觉每次安排的讨论环节,看似课堂上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成绩一般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一般都扮演听众或旁观者的角色。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是讨论的问题难度偏大,还是讨论的问题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讨论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问题的探究性和兼顾学生的参与性上我始终无法找准平衡点,因此在效果上就大打折扣。 其次,我还对讨论的时间和过程的掌控上有困惑。一节课中频繁地出现讨论场景是肯定没有太大实效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合适。但时间上总是控制不好,时间短了,学生交流的

专家教你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沟通

专家教你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沟通 一直以来,在家长的心中孩子都是长不大的宝贝,家长深怕涉世不深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一些虚假的东西所欺骗。殊不知,孩子很早就有了自主的意识,一味的保护,只会羁绊自由的心灵,使他们感到反感,从而弄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很多家长不太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和自己作对,总是和自己对着干,他们这种偏激的行为很是令大人烦恼,有时候甚至为他们感到伤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与孩子沟通这个话题。 其实孩子并没有要让大人头疼的故意,反而相信每个孩子都从心底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家人,只不过家长有时候,针对一个问题,没有估计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过多地有成年人的想法来填鸭式的教训他们,就比如想将一个大象装入一个冰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孩子自然很难接受。 我觉的,要和孩子进行没有情绪的沟通,家长需要注意一下方面: 1.别用大人的思维和孩子交流。 大人的思维和孩子的思维之间,毕竟存在差异。不能以孩子的思想幼稚,就贸然否定他们,使他们感到自尊心受挫。有时候,即使孩子提出了幼稚的想法,大人也要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来给他们解答,从而使他们自己发现自己错误,自己从内心说服自己,这样他们就会认同家长。我们相信有捣蛋的孩子,但很少有不讲理的孩子。 启发孩子,引导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沟通的重要方式。 2.别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话,殊不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或许在年龄小的时候,他们还因害怕你而被迫遵从,但是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逐渐强大,这种逆反心理表现的更加强烈。这个时候,如果你还采取命令的口吻,他们感觉到这种口吻的气息后,就会产生封闭式的抵制,置你的命令为过耳秋风。 因此对待孩子,尽量采取公平,平等,协商的口吻,千万别利用命令来压制他们。 3.万事讲道理,千万别口苦婆心。 还有一类家长,他们到也不会用命令甚至恫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但是究其效果而言,也不足取,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被称作苦口婆心式的沟通。此类沟通的刚好和命令式的沟通相反,倒也尊重了孩子的个人想法,但是却忽略了自己说话的权威。 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清晰的道理,只需要将一遍,如果你反复强调,说明你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抓住事物的要点。这样肤浅而重复的话语,孩子自然不愿意听,而且会很烦,因此提醒家长,不要和孩子打”蘑菇战”. 4.和孩子建立亲情之上的友谊。 友谊的核心是平等和理解,很多家长都难以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他们对孩子所持有的看法,常常以自己过来人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这就造成了沟通上的障碍,因此,如果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友谊式的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那么你会发现沟通会变得如此轻松,且有意思。 一旦家长的心态摆正,和孩子沟通的新局面也就会逐渐打开。另外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所以,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品行良好的人,使孩子信任你,这样你们沟通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十大方法教你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十大方法教你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十大方法教你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 自尊心是孩子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心理,是孩子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之一。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从书中或文章看到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其实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自尊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而保护的好会让孩子变的自信,反之则会变的自卑,自尊心太强就会变的自负。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是去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而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伤害了自尊心就等于伤害了感情,所以善待自尊心成了人生中的一门大学问。善待孩子的孩子自尊心更是一门艺术。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至少可以减少情感伤害,并且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那么如何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呢? 一、尊重并信任孩子。孩子从小所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他建立自尊和自信的前提; 二、多鼓励,少表扬。每个孩子都需要亲人的支持,他们都想从亲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我相信你,我知道你很努力。加油!”鼓励看重的是过程,表示你认同他取得的进步——而不只是他的成就。鼓励不同于表扬,前者奖励行为,而后者奖励人。表扬会让孩子觉得他只有把事情做完美了,表现出色才是“好”孩子。所以要慎用表扬,多加鼓励。正如我的前一篇文章《夸孩子,你学会了吗》我所提到的夸赞孩子的十句话很多都是鼓励的话,而非表扬。 三、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鼓励孩子勇于竞争,教育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五、告诉孩子:“我爱你”,爱他(她)就要表达出来。孩子才能更有尊严、更自重、更健康地成长; 六、不要敷衍孩子,学会倾听。如果孩子想说话,你就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听他说什么。孩子有了情绪,不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你要做的就是认可他的感受、换位思考并向他表明你重视他所说的话。 如果你跟他分享你的感受,他将更有信心向你表露他的所思所感。这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奇效,因为它传递了一个信息,孩子会觉得他在你的心目中是重要的、从来不被忽视的、有价值的。 七、允许犯错。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的教训很有价值,能帮孩子培养自信心。所以,若是你的孩子把文具或者玩具弄丢了,或者弄碎了家里的东西,那就鼓励他,想想下次怎么做才能不会丢、不会弄碎。这样,他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他会明白,偶尔犯错是允许的。而且当他再次犯了错他会淡定、他不会躲你、也不隐瞒你! 八、及时祝贺和赞赏。每一天你都要努力对他好的表现、好的做法表示感谢和认同。享受着妈妈真诚的表扬和爸爸鼓舞人心的回应,孩子会觉得温暖、舒适、心里更受用。 九、切勿攀比。“为什么你不能多学学邻居家的姐姐呢?”诸如此类的评论只会让孩子备受煎熬,把他往羞辱、嫉妒、争强好胜上引。即使是正面的对比也同样具有破坏性,如“所有小朋友中,你最优秀了”,孩子会发现他与这一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如果孩子知道你欣赏他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特的人,他将更容易认识到他自己的价值。 十、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比不上他的兄弟姐妹或同龄人,那么孩子需要你的正确引导,你应当着重指出他的某一强项或者优势。这能帮孩子认识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势、也有劣势,他不必因为自己不够完美就自我否定。。 1 / 1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困惑与思考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困惑与思考 天宁区教研室李国平 平时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人员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这一评价活动所产生价值却难以评说。有一个的案例: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语文课时,上课教师让学生听音乐、做实验、说故事、分组讨论,活动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但在讨论结束时,无意说出一句话: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并不需要讨论。下课时,我与这位教师讨论时谈及这一句,她苦笑着说,这不是你在听课吗,要用那张评价表评我的课,所以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表现。尽可能按照评价表来上课。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想的是那张有几十项指标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想的是教研员在听课,而不是学生学习的需求。而当没有人听课时,教学则表现得简约些,实际些。这个案例带出一个问题,教研人员用教研部门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的听课与评课,对教师的教学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更由此想起到,教研部门以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标准,搞的各种评优课、观摩课对平时教师的教学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这种困惑使教师与教研员都处在两难境地。 为此笔者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地方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教学研究部门制定的教学评价表,往往比较繁复,比如某市新课程改革中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共有24项指标,每项5分。某市在课程改革前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更是有40多项指标。同时笔者征集了三百多位中小学教师对本地区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意见。许多教师认为评价表严重脱离教学实际,太繁复,难操作。有些学校甚至弃之不用,另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表。一些教师说,我们在上课时,想的是教研员将用几十项指标来评价课,心中忐忑不安。怎能上好课。而一些教研员认为由于评价指标过多,在评课时往往顾此失彼。一旦教师与教研员的“顾”与“失”刚好相反,那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就显然是不公允的。另一方面,则是反思自己在10多年教研工作中,看的与评的那些经过精心策划的追求十全十美的课评优课、观摩课,觉得做假的成份实在太多。这不是真正的教学。是给听课教师以一种可望可不及的感受。而一些评优课的获奖者,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也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走出中评不中用的误区:评价以教师为中心,重点是评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表演;评价以教案(课件)为中心,重点评教师对教案(课件)的操练或展示水平;评价借班上的课,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机智与知识、能力水平,评教不能评学。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对于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简约化,要体现出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与指导作用。要做到让教研员抓住重点,务实的评价课堂教学,达到提升

教你如何让大班孩子不吵闹

教你如何让大班孩子不吵闹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再像小班和中班的孩子连哄带骗就能让他们乖乖的听话了,嗓门大了起来,每次上课之前总是要像狮子半大吼一声才得以停下来,或者是使劲的敲打铃铛。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1、加强培养幼儿的常规。让幼儿明白上课要安静的听老师讲,课余是孩子的时间可以自由玩.上课时间不能长,整顿好纪律,马上讲课。你的课要提前做好准备。要生动,拟人化,要把孩子吸引住。在讲的过程中,要动用全身器官,声音、表情,动作都要吸引孩子。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微有孩子要乱了,你要用手势去制止,不要用声音。不要因为一个小朋友不注意,而分散了大多数小朋友的注意力。 2、让幼儿有事情可做。孩子们都是一样的,爱玩爱闹。常规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们吵的原因是他们没事情可做啊,你应该让幼儿有可以做的或者是想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去闹啊,方法很多。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特性,你就会发现很多。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好他们的学习、游戏时间,孩子会配合老师的,常规自然就会好起来。 3、及时分析原因。大班幼儿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孩子的吵闹现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如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活动准备是否恰当,对幼儿的指导是否清晰等等。 有时候往往是一个小的细节,影响了整个活动。有时当孩子做错事了,如果是小事,我通常不先说什么,而是先没有表情的望着他,他就自己的行为。若是打人、疯闹,我也会先看他几秒钟,然后再问他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做的对吗?他说不出,就先问旁边的孩子,再让他自己说。孩子大了,都懂事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判断对错,学习自己管自己。 4、选派一些小队长和值日生。 大班的孩子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所以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我们的小手、小脚、小耳朵,来约束某个别幼儿的自由散漫,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另外,有时候也可以对个别幼儿实施换位思考。如,某幼儿比较吵闹,就安排他来管大家,跟他交代清楚要求,让他体会一下,大家一起吵闹所带来的无序和危害。提醒他自己自我约束,一起改善班级常规。 5、在孩子们的心里建立起威望 让孩子真心喜欢你,其实也不难。如注意自己说话的技巧:对全体孩子们说的,要声音洪亮,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我在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时光飞逝,转眼间成为一名教师已经快一年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艰辛和快乐。付出很多,收获也不少。 第一,及时调整心态 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 第二,努力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第三,全面关注学生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这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充分联系实际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触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起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学生的原有经验。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在收获的同时还存在以下困惑: 第一,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第二,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甚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现在的教材强调知识的整合,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学呢? 四、自主复习落实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