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历届著名导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 : ( 1894 年 10 月 22 日 —— 1961 年 8 月 8 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名澜,字畹华。

祖籍江苏泰州。

出生于梨园世家,主攻旦行。

民国初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旦角的表演、服饰、头饰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形成了雍容华贵, 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 梅派。

此外,在戏剧文化的国际交流方面,梅兰芳先生可以说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数次访问日本、美国和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

建国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桑园会》、《黛玉葬花》、《穆桂英挂帅》等。

程砚秋 : ( 1904年1月1日 —— 1958年3月9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史学家。

满族,北京人。

原名承麟 (满族),后改汉姓“程”,初名程菊农,继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他11岁时初次登台,便以文武各功超群而崭露头角。

他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深研发声吐字、四声音韵,通过实践,创造了一种深邃沉郁、外柔内刚的唱腔风格——程派。

他主攻青衣,强调人物性格与表情、身段与唱念等技艺的高度融合。

尤其是他创造的水袖技法,大大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

建国以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梅妃》等。

周信芳 :( 1895年1月——1975年3月)京剧表演艺术家。

艺名麒麟童。

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

他七岁登台,主攻老生行,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创造出“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表演风格——麒派。

他的表演身段洗练洒脱,节奏感强,并善于用髯口、服饰及道具为塑造人物服务,因此一向被称为 “ 做派老生 ” 。

他始终把戏剧当作战斗的武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积极编演大量新戏。

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有: 《四进士》、《徐策跑城》、《清风亭》、《乌龙院》、《义责王魁》等;主要著作有《周信芳戏剧文集》、《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等。

马少波 :( 1918年3月8日 ——) 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文学家。

山东掖县人(今莱州市)。

1931 年开始创作, 1937 年投身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949 年后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组织领导、理论研究工作和文学艺术创作。

作为早期戏曲改革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的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担任秘书长,后来该机构改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马少波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兼改进局党总支书记。

1951 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成立,马少波为副院长、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果有:改编《打渔杀家》、《吴蜀和》、《王佐断臂》等;创作京剧《木兰从军》,《闯王进京》;出版了论著《戏曲改革论集》、《戏曲改革散论》等
苏一平 :( 1913年3月—— 1995年8月24日 )男,汉族,陕西西安人。

原名蒲望文。

共产党员、革命剧作家。

1934年入西安师范学校就学。

1936年投身抗日救亡学生运动。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先后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党组成员。

1978年文化部艺术研究机构正式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苏一平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参与筹建延安文艺学会,并任大型十六卷本《延安文艺丛书》总编,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延安文艺史》顾问; 1990年《苏一平剧作选》出版。

张庚 : ( 1911 年 1 月 22 日 —— 2003 年 9 月 23 日 )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教育家。

原名姚禹玄。

湖南长沙人。

1927 年毕业于长沙楚怡学校,后进入武汉黄埔七分校。

当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

早在 1934 年左翼剧联时期,就开始从事戏剧活动。

因较早接触话剧向戏曲学习和戏曲改革问题,引起戏剧界的关注。

建国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部主任、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及《文艺研究》主编等职。

主要著作有:《戏曲概论》、《论新歌剧》、《张庚戏剧论文集》等;主编著作有:《中国戏曲大百科·戏曲卷》,以及与郭汉城共同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和《中国戏曲通论》。

冯牧 :( 1919年3月1日 ——1995年 )男, 汉族,共产党员。

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了"民先",1938年到冀中根据地工作,1939年到延安抗大学习, 1940-1941年到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并留校。

1944-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任文艺编辑,1947-1949年在陈谢纵队和四兵团任新华社记者和科长,1950-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任文化部长。

建国后曾任文化部党组成员,1978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党组第一副组长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

主要学术成果有:文艺评论集《繁花与草叶》、《激流小集》;小说散文集《新战士时来亮》等作品。

王朝闻 :( 1909年4月——2004年11月11日) 雕塑家、美学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王昭文,字俊熙。

四川合江人。

1937 年肄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发表小说、随笔。

后奔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并从事美术创作以及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研究和写作。

建国后,相继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教授,《人民美术》、《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作品有:浮雕作品《毛泽东像》、《刘胡兰》等;主要论著集有: 《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王朝闻集》 22 卷等;主编成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贺敬之 :( 1924— )男,汉族,山东枣庄市人,共产党员、 当代诗人、剧作家 。

1939 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1940 年赴延安。

历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原国家文化部代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 1978 年在任文化部部长期间兼任中国艺术研究研党领导小组组长、院长。

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而闻名,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其中 《回延安》、《十月颂歌》是其代表作。

郭汉城 : ( 1917年——)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浙江萧山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革命,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转赴华北联合大学社会科学部学习。

1949年转到文化战线工作。

1954 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研究。

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兼任《文艺研究》副主编等职。

主要著作有:《戏曲剧目论集》、《郭汉城诗文戏曲集》等;主编著作有:《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与张庚共同主编)。

王蒙 :( 1934年——)男,汉族,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共产党员。

1950 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

1986年至1989年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自 1953年起创作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始其文学创作生涯。

1956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品集有《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以及 10 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李希凡 :( 1927年12月——)男,汉族,祖籍浙江绍兴人,久居北京通县,共产党员。

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9月-1954年12月肄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

历任文艺评论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文艺编辑、文艺评论、文学研究工作。

进入文坛 30余年来,始终活跃在文艺战线上。

已出版著作16本,共300余万字。

代表作有:与蓝翎合著的《红楼梦评论集》、《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文艺漫笔》、散文集《燕泥集》等,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和中华文化集粹丛书《艺苑篇》。

冯其庸 :( 1924 年 2 月 3 日 ——)红学家、古文化学家。

名迟,字其庸。

江苏省无锡县人。

1948 年毕业于无锡国专。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已有著作19种,约417.5万字。

主编书6种,约1702.5万字。

1986年-1996年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红学会会长、 《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主要著作有:论文集《春草集》、《逝川集》、《曹雪芹家世新考》、《脂本 <石头记>研究》等。

主编著作有:《历代文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辞典》、《八家评批红楼梦》等。

陆梅林 :( 1923年7月——)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上海人。

曾在桂林中苏文化协会淮南俄文专科学校攻俄文,后入民主建国大学。

他从事经典著作、美学和文艺学翻译和研究40余年。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研究方面,探讨了理论构成、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方法论等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美学观和文艺观也有自己的创见。

1980年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副院长、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译著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等;主编著作有:《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新时期文艺理论争鸣辑要》等;主要专著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唯物史观与美学》等。

曲润海 :( 1936年10月12日——)男,汉族,山西定襄人。

共产党员。

1957年-196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曾在山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1983年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1990年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96年-2001年曾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

参加工作后主要研究“山药蛋派” 和“晋军”作家作品。

1983年后主要研究表演艺术的创作和管理,并参与创办了表演艺术的全国最高政府奖“文华奖”。

胡风 :( 1902年11月1日—— 1985年6月8日) 文艺理论家。

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

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及学生运动。

1929 年留学日本,在留学生中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

归国后,先后担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

1934 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涯,除主编《海燕》、《七月》等刊物外,还发表大量理论、评论文章。

1980年后, 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主要著译有:《胡风评论集》、《胡风杂文集》、《胡风译文集》、《胡风晚年作品选》等。

杨荫浏 :( 1899年11月——1984年2月)音乐史学家,音乐理论家。

江苏无锡人。

1923-1925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就读,1936-1937年曾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

他立足实践,第一次使中国音乐史变为有音乐的历史。

他一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大量的采录整理,由他采录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已被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

他还以西安鼓乐存见乐谱为参照,翻译了宋代姜白石的歌曲。

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80年后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主要编著有:《阿炳曲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苏南吹打曲》、《十番锣鼓》等数十种民间音乐曲集。

黄翔鹏 :( 1927年12月——1997年5月)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

曾用名黄祥鹏、羊鹏等。

江苏南京人。

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1947年服从组织考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51年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毕业。

他率先提出的古代编钟“一钟双音”的见解、系统阐述的曾侯乙编钟的乐律学理论、“同均三宫”的理论、中国音乐史分期的划分等,均在音乐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5年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著作有:《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流探源》、《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乐问》等;主编著作有:《中国音乐年鉴》(首卷)、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等。

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1996年成为首位获日本“小泉文夫音乐奖”的中国学者。

缪天瑞 : ( 1908年3月——)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穆静,穆天树等。

浙江瑞安人。

1923年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师从吴梦非、丰子恺等, 1926 年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

曾主编多种音乐类期刊。

缪先生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而且也是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者。

1980 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乐辞书的编纂工作,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主要译著有:《钢琴基本弹奏法》、《作曲入門》、《乐谱的读法》、《和声学》、《对位法》等;主编著作有: 《律学》、《基本乐理》、 《中国音乐词典》(首编、续编)(与郭乃安、吉联抗、李民共同主编)、《音乐百科词典》 。

曹安和 :( 1905年6月——2004年12月)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无锡人。

1919年考入无锡女子师范学校,曾随杨荫浏学唱昆曲,并自学琵琶; 1924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于刘天华学习琵琶,并兼修钢琴及音乐理论; 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

曹先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乐坛上仅见的女性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

建国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研究员。

主要成果有:编辑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民族乐曲独奏曲选》;与杨荫浏合编《文板十二曲》、《苏南吹打曲》、《关汉卿四种乐谱》、《阿炳曲集》、《弦索十三套》等。

黄宾虹 :( 1865年1月——1955年3月)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名质,字朴存。

中年更字宾虹,别署予向。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早年拥护辛亥革命, 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并在杭州、上海、北京的美术院校任教。

建国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等, 1954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任命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湖山晴霭》 、《深山夜画》、《宿雨初收》、《江行图》等;主要 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墨印考释》、《中国画学史大纲》、《虹庐画谈》等;主编成果有:《美术丛书》等。

蔡若虹 :( 1910年1月——2002年5月 )美术理论家。

原名 蔡雍 , 笔名雷萌、张再学 。

江西九江人。

1931 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参加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 年至 1937 主编《生活教育》与《大众生活》等刊物,发表漫画五六百幅。

1939 年开始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 作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美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他为推动革命美术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先后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担任领导职务。

1978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生导师。

主要 著作有:《蔡若虹文集》、《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诗集《灵犀小唱》,回忆录《上海亭子间时代风习》及《赤脚天堂》;主要漫画集有《昨日的花朵》、《苦从何来》。

朱丹 :( 1916年——1988年)美术理论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早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曾任《东北画报》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他是继黄宾虹之后的美术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直至八十年代后期。

主要著作有:《诅咒之歌》、《霰弹集》、《朱丹诗文选》以及有关美术史、美术批评的论文多种。

王树村 : ( 1923年5月——)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民间美术收藏家。

天津人。

毕业于天津市美术学校,后考入华北大学美术系, 1952年至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美术史论。

毕业后进行民间年画、版画等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收藏、研究工作。

历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评委会委员、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著作有:《杨柳青年画资料集》、《中国各地年画研究》《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中国美术全集·石刻线画》、《戏出年画》、《中国年画史》等。

马彦祥 :( 1907年7月5日 —— 1988年1月8日 )戏曲导演,戏剧理论家。

浙江鄞县人。

1925 年考入复旦大学,师从洪深学习戏剧理论和欧洲古典戏剧名著,曾任国立剧专导师、教授,自 1926 年开始从事进步文化活动, 1934 年后与田汉等筹组中国舞台协会,与曹禺等创办中国戏剧学会。

建国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导师。

主要著作有:《戏剧概论》、《戏剧讲座》、《二簧考源》、《秦腔考》、《彦祥漫谈》等;主编刊物有:《戏剧》、《戏剧时代》、《新戏曲》、《语林》等;参与并领导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编撰工作。

阿甲 :( 1907年——1994年)戏曲导演、剧作家、理论家。

原名符律衡,江苏武进人。

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进修,长期从事戏曲的演出、编导和研究工作,在编、导、演的艺术实践中,自觉进行戏曲改革,同时致力于戏曲艺术规律的探讨和总结。

对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戏曲程式和生活间的关系、戏曲艺术的独特虚拟手法以及戏曲表演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等,都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戏曲的导演学和表演学奠定了基石,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论集有:《戏曲表演论集》、《戏曲表演规律再探》;导演了《三打祝家庄》、《白毛女》、《凤凰二乔》、《红灯记》等剧目。

侯宝林 :( 1917年11月—— 1993年2月4日 )相声表演艺术家、语言大师。

原名侯保麟。

北京人,满族。

11岁学京剧,14岁后改学相声。

他的艺术生涯中,几乎把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相声艺术事业,无论是在相声的创作、表演、教学,还是在相声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是他把我国大量的旧时代相声改造成了新社会的相声艺术,创建了 “ 侯派 ” 相声艺术体系。

为筹备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他做了重要的工作,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特邀研究员。

主要作品有:《改行》、《戏剧与方言》、《夜行记》等。

部分收入《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等书。

主要论著有:《曲艺概论》、《相声艺术论集》、《相声溯源》等。

葛一虹 :( 1913年4月2日 ——2005年4月)戏剧理论家。

上海嘉定人。

1932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 。

学生时代就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在报刊上发表剧评,组建剧团,主编杂志《新演剧》。

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戏剧报》编委,《戏剧论丛》和《外国戏剧》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原外国文艺研究所和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要著述和译著有:《战时演剧论》、《莎士比亚画廊》、剧本《带枪的人》等;主编成果有:《中国话剧通史》、《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等。

吴晓邦 :( 1906年12月——1995年7月)中国舞蹈家、“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

江苏太仓人。

1929 ~ 1936 年 3 次赴日学舞, 1932 年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 1935 年又创办晓邦舞蹈研究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于救亡运动,创作演出了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之歌》。

同时在各地开始了舞蹈推广活动。

1943 年建立中国第一个正规舞蹈教育机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

作为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培养了大批舞蹈后继。

建国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首任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果有: 《饥火》、《思凡》、《丑表功》等舞蹈节目;主要著作有:《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新论》、《谈艺录》等。

郑雪来 :( 1925年10月——)戏剧、电影理论家、翻译家。

曾用名郑存善、郑诗昂,笔名雷楠。

福建长乐人。

1943年暨南大学外文系肄业。

先后从事翻译、编译、教员等工作。

1951年开始从事戏剧、电影翻译及研究工作。

上世纪70年代起主要从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80年代将研究工作重心转向电影理论、电影美学及外国电影思潮的研究。

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以及原外国文艺研究所负责人。

主要论著有:《电影美学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集》、《电影学论稿》等;主编著作有:《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1-4卷)等;主要译著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译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等。

周汝昌 :( 1918年4月——) 红学家、古典文学史家。

字玉言。

天津人。

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

他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笺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并兼研红学,有多部引起国内外学者注意的著述问世。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等职。

主要成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小传》、《恭王府考》、《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石头记鉴真》《献芹集》、《书法艺术问答》;主编成果有:《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 · 红学卷》等,尚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杂文散见各报刊。

程代熙:(1927年7月——1999年5月)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戈人。

四川重庆人。

1956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

他常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的编纂工作,为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且他还在介绍西方美学、文艺学文献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983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曾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以及《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等职。

主要专著有:《文艺问题论稿》、《艺术家的眼睛》、《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的现实主义》等;主要编著有:《新时
期文艺思潮评析》等;主要编译著作有:《异化问题》、《马克思〈手稿〉中美学思想讨论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