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寺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两大类。

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为代表,园林建筑则主要表现为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

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1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是中国最为普遍且影响最大的宗教建筑,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佛寺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常常建立在具有山水优势的场所。

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一般采用重檐歇山顶和平顶,整体形状恢弘庄严。

1.2 园林建筑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作为园林建筑的代表,注重体现自然山水的美感。

道教寺庙常常依山傍水,建筑布局灵活多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

而儒家祠堂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造型简洁大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和与宽容。

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在风格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寺庙建筑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诸多思想理念和宗教信仰。

2.1 宗教信仰佛寺作为宗教场所,提供了信众对佛教信仰的追寻和实践。

佛教倡导顺应自然和人伦,佛寺建筑的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内涵。

道教和儒家寺庙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2.2 艺术与文化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

寺庙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

寺庙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还经常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佛事法会和庙会等,从而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3 社会功能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满足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之外,还承担着社会功能。

寺庙常常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会关爱的重要载体。

中国寺庙园林分析

中国寺庙园林分析

造园艺术手法(以广州光孝寺为例 )
• 在布局上,寺庙园林共分为宗教活动区域与日 常生活区域。与皇家园林有相同之处,寺庙园 林也注重于中轴线的布局。主要是出于传教、 营造庄严肃穆氛围需要。例如佛寺从外到内的 布局一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前 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光孝寺的寺院 气势十分雄伟,殿宇结构威严壮丽,特点鲜明。 大雄宝殿作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构筑在高 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采 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突出大雄宝殿的威严,从 而凸显出大雄宝殿作为主建筑的重要地位。
寺庙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指导思想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存的国家。它们 三者的哲学思想对于寺庙园林的营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要求人们 挣脱束缚,以致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而儒家也有“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其思想主流主要是积极入世,致 力于用道德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而佛家则追求清静脱俗, 净根顿悟。但三家都有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所 以异中存同。儒家思想体现在寺庙园林的营造上的影响主 要是建筑等级的恪守,内外有别的建筑组群与中轴线的对 称。而佛道两家则在亲近自然,远离尘俗,清静修炼的宗 教追求上有深刻的烙印。
中国寺庙园林分析
寺庙园林是什么?
• 寺庙园林,英文为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 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 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 林、私家园林)之一。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 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 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 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 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 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 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 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的智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建筑广泛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平原、西南山脉等地,形态各异,风格独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寺庙与道观寺庙与道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它们以静谧的氛围和庄重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北京的灵光寺、杭州的灵隐寺等,它们以高大的殿堂、雄伟的塔楼和精美的壁画著称。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2、古城与城墙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防御意识的深厚积淀。

如西安的明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等,它们通过高大厚实的城墙、壮丽的城楼和巍峨的城门,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辉煌与权威。

这些城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美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3、园林与庭院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南方园林最为著名,如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这些园林以巧妙的构造、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打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在园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诗词、书画、雕刻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宫殿与庙宇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魄力的代表。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而对外宣誓牢固的防务使国家除了在内外因素都非常和平稳定。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些建筑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威和奢华,庙宇建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仪式感。

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5、民居与茶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独特形态,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如四川的木构建筑、南方水乡的白墙黑瓦、北方平原的院落等,它们以简洁、实用和环境融合为特点。

国内庙宇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思想

国内庙宇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思想

国内庙宇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思想谈及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的莫为儒家思想。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旨在于强调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与稳定,是在一种礼乐观的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即“君权”的具体政治运作。

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我国古典建筑各个方面。

在庙宇建筑的布局上组群布局,中心对称等等都体现着传统的文化思想。

标签:庙宇建筑;布局;传统思想国内庙宇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其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受到到古人建筑思想的影响具有别具一格的表现。

古代祭祀神的典礼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举行,称为“坛”,如天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衣坛等等。

但有些自然神被更加拟人化,祭礼常在室内,此时也被称为“庙”,如泰山的岱庙、嵩山的中岳庙。

祭祀祖先都在室内,都称为“庙”或“祠”,如太庙,祖庙、孔庙、宗祠和各类先贤祠。

它们合起来就是“坛庙”,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类型,既不同于宗教寺庙,也不同于人的生活的宫殿、住宅或园林,其中坛可以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建筑,庙则更多具有纪念堂的意义。

庙宇建筑总是组合成群的,一栋简单的建筑就像是一首诗、一篇散文可以集中而明确的突出某一主题。

但要表达更复杂精妙的思想,像长篇小说那样的鸿篇巨著的群体组合就是必要的了。

建筑的群体组合使它有远超于其它造型艺术的一种结构的复杂性,如果这个复杂性不是多余的和杂乱的,而是通过群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有机组织起来的,它就会产生其他艺术品不可匹敌的深刻性。

使人们仅凭着对这个复杂结构的“领悟”,就可以产生深刻的心理效应。

而群体组合布局恰恰是我国传统庙宇建筑的一大特点。

在封建社会,孔子受到极大的崇敬,由官方建庙崇祀,就是各地的孔庙(又称“文庙”),是一种广义的祖先崇拜。

中国最大的孔庙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建,由皇家主持建造,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

曲阜孔庙坐北朝南,宽约140米,南北长达600多米,狭而深长。

自南而北,全庙由许多进院落组成,前三进是前导,第四进大中门以后是孔庙主体,门内有高大的藏书楼奎文阁。

浅谈避暑山庄鹫云寺建筑意象

浅谈避暑山庄鹫云寺建筑意象

浅谈避暑山庄鹫云寺建筑意象作者:杨燕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避暑山庄鹫云寺的建筑的众多不同之处,引发了对其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运用传统的建筑学理念,把鹫云寺回归到佛经本体中去,充分展现宗教空间的自然本意。

关键词:鹫云寺;七堂伽蓝;佛经;园林众所周之,在避暑山庄周围分布着12座寺庙,清正史文献将这些寺庙称“外庙”,后俗称外八庙或热河喇嘛庙。

可是谁又知道,在避暑山庄之内却有数量更庞大的寺庙群。

据统计,避暑山庄内共有16座寺庙:珠源寺、旃檀林、汇万总春之庙、水月庵、碧峰寺、鹫云寺、斗姥阁、广元宫、永佑寺、同福寺、仙苑昭灵(山神庙)、法林寺、灵泽龙王庙、西峪龙王庙、涌翠岩、上帝阁等。

这些寺庙或藏于深山,或居于湖边,它们的宗教性质已经极大的扩展了皇家园林文化的内涵。

这也足可证明宗教文化在皇家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1 鹫云寺概况有真意轩西有一佛寺,名鹫云寺,山门东向,取名有“灵鹫飞来之意”。

《承德府志》载:“鹫云寺,在山庄内西峪,秀起堂之側,东向。

高宗御书额曰鹫云寺。

内为正殿三楹,前檐额曰福因殿,殿中额曰法镜同圆。

殿后崇楼三层,前额额曰香界阁,最上额曰须弥春满,次曰:莲峰甘露,下曰普门妙现。

雕插汉,宝铎韵风,俯视群山,若莲台层涌也。

”2 鹫云寺的建筑布局山庄西峪中部,紧邻秀起堂西南,名为“鹫云寺”,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占地面积虽小,但很有气势。

寺西边的墙呈圆弧形,西北面沿山岗边缘而筑,其下即山谷,故这段墙建在一个石护坝台基之上。

西山门内有蹬道,向上迎面有殿三楹,前檐额“福因殿”,殿内有额“法镜同圆”,联曰:“上塞涌花宫全庄七宝;西峰开鹿苑合证三轮”。

内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三圣。

“福因殿”后有蹬道向上,迎面一座三层的楼阁,六角攒尖顶,前额题“香界阁”。

三重各有匾额,一层题额“普门妙现”,二层题额“莲峰甘露”,三层题额“须弥春满”。

“香界阁”之东是一个小型院落,院内左右各有配殿三楹。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

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

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

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禅宗自从传入中国,就在中国有了蓬勃发展,而禅寺作为禅宗文化的象征,建筑设计同样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风格特色、石刻内容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禅寺建筑中的文化。

一、布局规划禅寺大都有一个固定的建筑布局,主要包括门厅、接待大厅、大雄宝殿、钟楼与鼓楼等几个区域。

这种布局规划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和禅宗所推崇的静观思维方式。

建筑布局的端正和谐,旨在传达出佛教的安和、静心之美。

在禅宗建筑当中,可以看到极为精细的纹样和色彩,这些纹样和色彩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例如庭院中的青石,尤被注重。

青石的硬度很高,能确保长久的使用寿命,它的颜色浅灰,让人突出清灵明媚的特质。

庭院内常种植小型盆景,更可显现禅寺的细腻之处和崇尚简约的理念。

二、风格特色禅寺建筑在设计上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内外关系的和谐、繁简之间的平衡和光影效果的处理。

其中,光影的表现是禅寺建筑中较为独特的特色之一。

禅宗信仰中,将光影视为神圣的象征,在禅寺的空间设计中,赋予了光影更为重要和卓越的地位。

禅寺内主要以大雄宝殿,此处是供奉比丘们想当于诵经场所的正殿,殿内的墙壁上常常绘有佛教壁画,更是让这穹云垂挺的大殿久久难忘。

禅寺建筑并不追求惊人的色彩或形式上的华丽,而注重内外之间的比例和和谐。

禅寺建筑的用材,则多采用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如青石、楠木和琉璃瓦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其当地化的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人文关怀、地域关怀”的理念。

三、石刻内容禅寺建筑中的石刻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禅宗的精神和文化形态。

禅寺中常见的石刻内容包括佛经、诗句、典籍等,它们广泛地施于梁柱、壁面和门匾当中。

石刻体现出的都是禅宗所强调的内心沉静、清明、透彻、超脱和博大的境界。

在文字方面,禅寺中常见的石刻内容有《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花回《道忘经》、龙树《顿悟八正道论》、胡适《东岳观自在岩题记》等。

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

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

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通过解读古代建筑中的文化意象,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装饰手法和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形式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的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建筑形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象。

例如,宫殿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形式体现了君主权威和尊严。

其宏伟的规模、高大的屋顶、庄严的门楼以及精雕细琢的彩绘壁画,无不展现了古代皇权的威严和神圣性。

佛教寺庙是另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意象的建筑形式。

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场所,其建筑设计注重表达善良、宽容和超越尘世的精神。

在形式上,寺庙通常采用庄严肃穆的飞檐琉璃、高塔宝顶以及精雕细琢的石刻等装饰,使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和神圣。

二、装饰手法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也是传递文化意象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建筑师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木构结构,给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装饰空间。

精雕细琢的梁柱、雕刻精美的门窗以及木雕、石雕等装饰元素,向世人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尊重。

同时,这些装饰手法还常常用来表达吉祥、祈福和避邪的意味,如龙、凤、莲花、寿字等图案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的装饰中,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三、结构特点的文化意象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山顶”结构,通过巧妙的搭配和平衡,使建筑呈现出灵动的形态。

这种结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追求和谐与平衡的思想,也传递了他们对自然界万物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认识。

古代建筑中的庭院布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建筑常常围绕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与附属建筑、院落与花园之间形成明确的关系。

这种布局以和谐为核心,体现了中国人民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和睦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中国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百分之七十是宗教建筑,而在宗教建筑中又以寺庙园林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园林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如此,寺庙园林建筑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

佛教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明帝(58—75年)派人到印度求法,指定洛阳白马寺庋藏佛经。

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转而成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

外来佛教为了能够立足于中国,有意调整其教义以适应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它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下层百姓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流行起来。

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将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当时汉族地区的佛寺多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起初,佛寺多建于通都大邑,后来一些文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深谷幽林成为理想的净土,佛寺开始进入高山深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

一、寺庙园林建筑单体形式的世俗性本文所指的寺庙园林建筑主要以南宋佛教禅宗确立的“伽蓝七堂”制度为依据,沿袭中国传统的一正两厢多进院落的格局展开阐述。

佛寺布局基本以对称为主,即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轴线以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

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

佛寺一般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三配殿组成。

山门一般开三个门洞,象征“三解脱”,里面塑有两尊手执金刚杵的护法神。

山门后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正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后面是韦驮天王,两侧是四大金刚。

天王殿之后便是寺院的正殿。

大雄宝殿一般为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佛教的缔造者或最高领导者一至三尊主像,两侧一般是十八罗汉,主佛背后是“观音”,大雄宝殿后面的法堂是传教说法之处,东西配殿各寺不一,一般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有的寺院还有观音殿、文殊殿、三大士殿、地藏殿或药师殿,所以中国的佛教禅宗寺院有“千寺一面”之说。

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二)

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二)

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二)藏传佛教建筑及其布局(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都是当地之行政中心。

如萨迦寺、布达拉宫、哲蚌寺,先后是历代西藏政权领袖达赖喇嘛之住地,也是西藏政府所在地;寺内有办公用房,布达拉宫内还有法院、监狱等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之格局与汉传佛教也有着显著性差异,前者之典型布局属于自由发展之开放式布局,整个寺院没有统一的大围墙,外围形状也很不规则,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错落、大小不等之建筑聚集在一起;整体而言似乎杂乱无章,但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且部分与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联系就是佛教之宇宙精神,其被称为“曼陀罗”。

依照这一联系,其在建筑艺术上表现为统一与变化有机地结合,杂而不乱,显得很有章法。

曼陀罗是梵语Mandala之音译,本意为“坛城”,指密宗本尊道场之图画或佛之宫殿,是为在修行密法时防止魔众入侵而建。

曼陀罗在藏传佛教中有着举足轻重之地位,亦为藏传佛教文化最引人入胜之精华部分,它不仅象征本尊之智慧与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佛教真理之图绘,一种“无限大宇宙”与“内在小宇宙”同在之微妙空间。

通过虔诚地观想,修行者可以从中得到本尊之加持,获得涤荡身心之力量。

在文殊菩萨法性敕自在—金刚鬘(Manjushri-Dharmadhatu Vagishvara)曼陀罗中,文殊菩萨四面八臂,在黄色区域,文殊菩萨左边三手分别持经、弓、金刚铃,右边三手分别持慧剑、箭、刚杵,当胸两手结印;顶部是文殊菩萨的十五种显现,左下角是白色的不动明王,蓝色不动明王和白度母;蓝色不动明王是守护的白文殊曼陀罗之护法。

曼陀罗:文殊菩萨法性敕自在—金刚鬘据藏传佛教经典称,只要在曼陀罗中作法事,就会得到十方三世诸佛之加持。

故在西藏,寺院主体建筑之平面布局基本上都是按照曼陀罗之仪理规则而建造的。

以西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境内之桑耶寺为例,其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之哈布山下,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之寺院,其整体建筑设计中就运用了曼陀罗这一神秘奥妙之宗教仪理模式,并按照佛经中“大千世界”之结构设计而成。

浅析中国寺观园林的特点及风水学

浅析中国寺观园林的特点及风水学

浅析中国寺观园林的特点及风水学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寺观园林做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寺观园林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学风水学的浅析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佛教“密宗”、“禅宗”两大佛教宗派园林特点,探讨了传统风水理论与宗教文化的关联,阐明了风水思想对寺观园林景观设计在园林选址布局及植物选择与配置方面的指导作用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标签:寺观园林;佛教;藏传佛教;风水学一、中国佛教寺观园林的特点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佛教的寺观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包括佛寺周围的自然环境,是佛寺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1、从整体布局来说,寺观建筑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而求得整体的统一性。

不仅采取严格对称的方法来排列建筑,而且中轴线异常强烈,表现气势之宏伟。

出于功能特点,为求庄严、肃穆也多以轴线对称的形式来组织建筑群。

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分布上的局限,广布在中国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从特色上,它除了具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生态景观特征外,还因几千年来深厚的佛教和传统文化沉淀,更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文化特征。

由于佛教园林选址自由,或大道广衢,或名山大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

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佛寺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2、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

佛教园林植物包括寺院庭院中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也包括寺院周边天然形成的丛林。

除了对植物形态上的审美要求.还会对植物景观注入精深的文化内涵,寓情于景,神形兼备。

植物具有生长的地域差异。

3、风水角度来说,寺观园林也体现了风水对其的影响,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带有浓厚宗教气息的寺观园林也是在追求名山大川的基础上,依托自然地形和地势,傍水依山、负阴抱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利用和装点自然”,达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意境。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与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与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与文化遗产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它既承载了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功能,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寺庙无论是在宗教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拥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教意义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信仰的需求,它们是日常宗教活动的场所,承载了信众们的虔诚与祈祷。

寺庙建筑通常按照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来规划和设计,旨在营造一个供神明众生的净土。

首先,寺庙建筑常常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殿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通常以“中轴线”为基础,象征着佛教的中道思想。

此外,寺庙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品的选择也常常体现佛教的谦虚、平和和克己的精神。

其次,寺庙建筑作为佛教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表演场所,承载了佛教仪式和宗教节庆。

寺庙的庆典和仪式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和信众,这也为寺庙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宗教背景和经济支持。

最后,寺庙建筑也是僧侣修行和读书学习的场所。

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者来说,寺庙是追寻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地方。

这些修行者通常在寺庙里研读经典、参与禅修和进行思想交流,以追求心灵的解脱和提升。

二、文化遗产中国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建筑,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建筑技艺,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寺庙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和审美观念。

比如,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寺庙常常采用“三进院落”的结构布局,每个院落都有独特的建筑功能和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组织和平衡美感的特点。

其次,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珍贵实践。

寺庙的建筑结构和工艺精湛,例如檐口的雕刻、屋脊的彩绘、瓦片的铺设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最后,寺庙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寺庙常常使用石雕、木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佛寺在景观的营造方式及审美意趣

佛寺在景观的营造方式及审美意趣

佛寺在景观的营造方式及审美意趣
佛寺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其景观营造方式和审美意趣通常体现以下特点:
1.和谐平衡:佛寺的景观设计注重平衡和谐,追求自然与人
造景观的统一。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被选择,创造出宁静、和谐、平衡的氛围,以营造修身养性的空间。

2.自然与人工结合:佛寺的景观常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自
然山水、湖泊、溪流等元素为基础,融入人工修建的庭园、建筑和雕塑等。

景观呈现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美感,体
现出虚实相生、一体共生的哲学思想。

3.动静结合:佛寺景观的营造方式注重动静结合,通过布局
上的层次感和空间变换,创造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氛围。

例如,修行者可以在静谧的庭院中冥想,同时欣赏到金碧
辉煌的佛殿和流水涌动的自然景色。

4.建筑体量与细节:佛寺的建筑体量通常庄重宏伟,象征着
威严和庄严。

建筑装饰上的细节则注重雕刻和装饰元素,
如佛像、石刻、壁画等,以表达对佛教信仰的敬意和美学
追求。

5.色彩与意象:佛寺的景观常使用大地色系、金色和蓝色等
具有深远意义的色彩,以营造庄严、神秘和安宁的氛围。

同时,各类佛教意象和符号也被广泛应用于景观设计中,
如莲花、佛手等。

6.心灵净化与超越:佛寺的景观设计不仅以美学追求为目标,
更注重在视觉上的心灵净化和超越体验。

通过景观的营造
和布置,让人们在自然与人工的环境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与宁静,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协调。

总的来说,佛寺的景观营造方式以和谐平衡、自然与人工结合、动静结合和美学意趣为特点,旨在营造出具有精神意义和美感的空间,引导人们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浅谈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园林艺术

浅谈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园林艺术

浅谈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园林艺术摘要: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园林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汉文化对佛教寺庙园林景观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寺庙空间的整体布局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中国佛教;寺院;园林;艺术1前言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园林艺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其具体构造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佛教寺院园林艺术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佛教寺庙园林概述寺庙园林是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

而且,其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

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同化,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只要物我两忘,无为而有为,自在得逍遥。

儒家文化强调天人感应,自我道德完善,在把握人之道的同时能够感应天之道进而把握天之道。

佛家文化的本源来自印度,传到中国后吸收了儒、道两家文化而演变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文化,以佛为天。

道、儒、佛三家文化都注重自然和人为的统一,只是统一的方式不尽相同,道家文化追求逍遥神游,儒家文化追求道德感应,佛家文化追求净根顿悟。

因此,四周院墙、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建筑组群及其审美观赏,更多地与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主要体现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而风景名胜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审美欣赏,更多的与道教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体现于道教园林与自然园林;佛教梵宇却对上述两者兼收并蓄,建筑组群显然与儒家文化相联系,园林部分恰好与道教文化相联系。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摘要:中国寺庙建筑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给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寺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样式各异,而且洋溢着深邃的文化意蕴与厚重的宗教氛围,因此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寺庙建筑佛教文化建筑布局1 寺庙建筑的起源与发展1.1寺庙建筑的起源寺庙是中国经典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盛行起来。

这些经典的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由于深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宇宙观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百分之七十是宗教建筑,而在宗教建筑中又以寺庙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如此,寺庙建筑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图1,图2)图1寺院建筑Ⅰ图2寺院建筑Ⅱ1.2 寺庙建筑的发展寺庙建筑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而后逐渐成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

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将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当时汉族地区的佛寺多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起初,多建于繁华的城市大邑,许多文人雅士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深谷幽林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净土,佛寺开始进入高山密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

2 寺庙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寺院建筑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浅析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

浅析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

浅析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作者:敖双奇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7年第09期摘要:介绍了寺观园林,强调了将寺观园林景观与诗意文化相联系的重要性,阐述了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并指出了两者的结合,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为现代寺观园林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诗意文化;寺观园林景观;境界寺观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常规园林相比,寺观园林不仅多了一份禅意,同样能够体现出浓浓的诗意,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均十分深厚。

寺观园林与诗意文化的结合,是促使上述特点得以体现的基础,本文立足于此,赏析了诗意文化的境界。

1寺观园林寺观园林指的是寺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园林文化。

根据人类参与建造的标准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为无人类参与,自然形成的寺观园林景观,二为人为模仿寺观山水而建立的寺观园林景观。

当前,城市中的寺观园林景观,通常以后者为主。

根据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要求,景观需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统一,但对文化效益提及较少,导致部分园林文化内涵欠缺,景观缺乏“诗意”,在寺庙园林景观建设中,应加强重视园林“诗意”,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强景观的文学价值。

2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2.1诗意文化与植物景观植物是现代寺观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使诗意文化,通过景观中的植物得以体现。

处于不同区域的寺观园林景观,所种植的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竹林”、“菩提树”、“榕树林”等,都属于寺观中的常见植物。

有诗写到“层岩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不仅描述了寺观远离尘世与繁华、遗世独立的态度,同时也体现出园林植物种类丰富的特点,凸显了寺观园林景观的诗意文化。

2.2诗意文化与园林选址寺观园林景观,选址一般以清静悠远为主,若非居于溪边,便是居于山中,这与寺观本身所提倡的“禅意”以及“出世”相符合,同时,也体现了寺观园林景观所蕴含的诗意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象征文化内涵研究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象征文化内涵研究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以自然风景为基础,通过人工构架和艺术设计,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着许多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具体象征了哪些文化内涵?1. 儒家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内涵,如:儒家注重理性思考和自觉修养,这一点在园林建筑的布局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园林设计中,人们章法布局,严格规划,注重对坐向朝向、望景点、石塔亭台、池塘间距、异树奇石等方面的规划和注意。

这种规划风格体现出了理性和自觉修养的特点。

2. 佛家文化内涵园林中的佛教元素也是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

园林中常见的大量佛像、佛殿,就是展示了佛教的影响力和神圣性。

园林中的廊桥、亭阁、池塘、纸鸢等也有佛教文化的内涵。

比如浣花洗剑楼和竹寺,它们以美丽的花园和古典的建筑为特色,展现了佛教文化内涵的人文色彩。

3. 道家文化内涵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也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内涵。

比如,石头、山水、竹林和池塘都被看作是道家的象征。

在园林设计中,山石、水courses、花木布局的顺序,如山向阳,则种植阳光耐荫的树木,如山向阴,则种植阴凉的树木。

这体现了道家文化内涵在园林中的具体表现。

4. 外来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也有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随着唐代佛教文化的兴盛,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水陆慧灵和奇石等看似琳琅满目的外来文化影响也随之到来。

二、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象征文化内涵的意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象征着中国文化的许多文化内涵,这些内涵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承文化遗产园林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静态遗产之一,它的精髓之处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因此,对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弘扬中华文明中国园林建筑中精髓之处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弘扬和传承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碰撞和滋生新文化,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

浅析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

浅析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1320005202浅析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收稿日期:2010201225作者简介:方 红(19662),女,高级工程师,临安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浙江临安 311300章晓航(19782),男,工程师,临安市建设局,浙江临安 311300方 红 章晓航摘 要:介绍了寺庙园林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寺庙园林建筑的单体形式,空间布局,组群形式,装饰手法,建筑色彩的特点进行了具体阐述,总结得出寺庙园林建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佐证,是时代历史和人文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寺庙园林建筑,单体形式,装饰手法,人文思想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中国建筑根植于一种独立而自信的文化,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寺庙园林建筑根植于世俗的传统建筑,在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不仅是结构和形式的融合,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要对寺庙园林建筑作一番探讨,首先要对中国的佛寺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纵观中国古建筑史,可见促使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推动力是:帝王权威;宗教信仰。

前者造就了皇都宫苑,后者创建了众多的佛寺、佛塔、石窟寺、道教宫观。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70%是宗教建筑,而宗教建筑以寺庙园林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园林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举足轻重的。

在佛教传入我国的初期,当时中国的城市、宫殿、官署和宅第都已有可观的规模。

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后来转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

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仍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寺庙园林的构筑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其在庐山“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滂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株,森树烟凝,石径苔生,风在赡履,比神清而气肃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和居 住 者 所 生 活 的 环 境 的 影 响 , 是 “ 间 ” 的 全 面 性 ; 这 空 上 同 持久 的解 决方法 , 是提高生活条件 、 促进 经济发展 的重要手段 , 它
想 的体 现 。
关键词 : 寺庙 园林建筑 , 单体形 式 , 装饰手 法, 人文 思想
中图 分 类 号 : U9 6 T 8 文献标识 码 : A
中国建筑 根植 于一种 独 立 而 自信 的文 化 , 有其 鲜 明 的个 地 以 自然 景观的赏心悦 目作为积极 的因素来考虑 , 荒芜人烟 的 具 在 性, 寺庙园林建筑根植 于 世俗 的传 统建 筑 , 中 国特 色 的思想 文 山野筑建 寺庙 , 在 寺庙建 筑也 就必 然 以风景建 筑 的面貌 出现 , 基于 化体 系中 , 寺庙 园林建 筑 的文化 意 向不仅 是结 构和形 式 的融合 , 佛教这种 思想 渊源 , 以说寺庙 园林建 筑有其独特的文化 内涵。 所 更是 一种思想 的体现。要对 寺庙 园林建 筑作 一番探讨 , 首先要 对 1 寺庙 园林建 筑 单体形 式 的世俗 性 中国的佛 寺文化有一个系统 的认识 。 本文所指 的寺庙园林建筑主要 以南 宋佛教禅宗确 立的“ 伽蓝 纵观中国古建 筑史 , 见促使 中国古建 筑 发展 的推动 力是 : 七堂 ” 可 制度所规定的建 筑 , 由此沿 袭为 中 国传 统 的一正两厢 的 并 帝王权威 ; 宗教 信仰 。前 者造就 了皇都 宫苑 , 者创建 了众多 的 多进 院落 的格 局为例展开 阐述 。佛寺 布局基本 以对称为主 , 后 即在 佛寺 、 佛塔 、 窟寺 、 石 道教 官观 。在 我 国现存 的古 建 筑物 中 ,0 7% 纵轴 线上 安置主要建筑 , 再在 院子的左右两侧 依着轴线 以体形较 是宗教建筑 , 而宗教建 筑 以寺庙 园林建 筑居 多 , 以寺庙 园林 建 所 小 的次要建筑 相对峙。在主要建筑 的对面再建一 座次要建筑 , 构 筑在中国的建 筑史上是举足轻重 的。在佛教传 人我 国的初 期 , 当 成正方形 或长 方 形 的庭 院。佛寺 一 般 由 山门 、 钟楼 、 楼 、 王 鼓 天 时 中国的城市 、 宫殿 、 官署 和宅第 都 已有可观 的规模 。最 早接 待 殿 、 大雄宝殿及三配殿组成 。山门一般开三 门洞 , 象征 “ 三解 脱” , 西域高僧 的寓所 是鸿 卢寺 ,寺 ” “ 这一 官 署 的名 称 由此 被保 留下 里 面塑有 两尊手执金刚杵 的护法 神。山门后第一 座殿是天 王殿 ,
第3 6卷 第 l 3期 20 10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n 『 RE
V0. 6 No. 3 13 1
Ma . 2 1 y 00
・5 ・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0 1 —0 50 10 .8 5 2 1 )30 0 —2
来, 后来转为佛教庙 宇的专 称 , 因此 佛寺 的形 成受 到宫室 府 邸的 正 中央为 大肚 弥勒佛 , 面是 韦驮天王 , 后 两侧是 四大金刚 , 天王殿 影响很大 。隋唐 以来 , 公贵族 多有 旧宅赠 给寺庙 的风 习 , 神 之后便是寺 院的正殿。大雄 宝殿一般 为重檐歇 山顶 , 内供 奉佛 王 使 殿 秘而严肃 的佛 寺宗教文化融人 了人 间的生活气 息 , 以中国汉 族 教 的缔造 者或最高领导者 1 ~3尊主像 , 所 尊 两侧一般是 十八 罗汉 , 地区的佛寺仍 以传 统的 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 主佛背后是“ 观音” 大雄宝 殿后 面的法 堂是 传教说 法之处 , 西 , 东
浅 析 寺 庙 园 林 建 筑 的 文 化 意 向 了寺庙园林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历 史渊源, 介 在此 基础上 , 别对 寺庙 园林建 筑 的单体 形式 , 间布局 , 分 空 组群 形
式, 装饰 手法 , 建筑色彩 的特 点进行 了具体 阐述 , 总结得 出寺庙 园林建筑是“ 天人合一” 思想的佐 证 , 时代历史和人 文思 是
为寻求 幽静清 寂的修身 环境 , 们怀 着虔诚 的宗教情 感 , 他 克服 生 的佛寺殿 宇配 置 , 由于教 派不 同和兴建 时 资金等情 况 , 规模 大小 活上 的困难进 入人 迹 罕至 的山野 , 了长期 住 下来 进行 宗 教 活 为 不尽相 同 , 但受地理环 境 和建造 者的 资金影 响 , 些寺 院建筑 的 有 动, 就需修建佛寺和相应 的设施 。当时 的僧 侣一般都 有相 当高的 随 意性 还 是 较 大 。 文化 素养 , 许多僧侣也像文人名 士一样广 游名 山大川 。他们更 多 能源方面扩展 到了全面审视建筑活动 对全球生 态环境 、 周边 生态 总之 , 绿色建筑是对 环境 问题 、 资源 问题 及社会 问题 切实可行 而
寺庙园林 的构筑历 史可追溯到东 晋时期 的名僧慧 远 , 在庐 配殿各寺 不一 , 其 一般东为伽蓝殿 , 西为祖 师殿 , 的寺院还有观音 有 山“ 创造精 舍 , 洞尽 山美 ; 却负 香炉 之 峰 , 带瀑 布之 壑 ; 石 垒 殿 、 滂 仍 文殊殿 、 大士殿 、 藏殿或 药师殿 , 以 中国的佛教禅宗 寺 三 地 所 基, 即松栽构 , 清泉环 阶 , 自云 满室 。复 于寺 内别 置禅株 , 森树 烟 院有 “ 千寺一面 ” 之说。早期寺院 曾有 过以塔为 中心的现象 , 一般 凝, 石径苔生 , 风在 赡履 , 比神 清而 气肃 焉” 。这是寺 庙 园林造 园 大寺都建有 高层 的藏经 楼或 毗卢殿 , 天王殿 两侧建 有 的钟鼓 舍、 艺术 的雏 形 , 从而形成 了一种 新的 园林 类型——寺庙 园林 。僧 侣 斋厨 等几 项建 筑是不 可缺 少的 。这 是南 宋 以来 至 明清时期典 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