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协议》全文

合集下载

何建坤解读《哥本哈根协议》

何建坤解读《哥本哈根协议》

何建坤解读《哥本哈根协议》佚名【摘要】@@ 何建坤,男,1945年生,河北安平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1994-2007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期刊名称】《中国海事》【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27-28)【正文语种】中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来自全球194个缔约国、观察员国,937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专门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1069个媒体单位共约3.4万名注册代表参加了会议,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气候变化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后的减排行动安排,将同时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附属履行机构会议、附属科技咨询机构会议、《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会议共六大平行谈判会议。

会议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

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教授对《哥本哈根协议》进行解读。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并延长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协议》作为“巴厘路线图”谈判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其共识将成为下一步谈判的基础,这标志着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最终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坚持原则发展中国家权益得以主张《协议》保持了《公约》及其《议定书》的框架以及“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哥本哈根谈判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发达国家在《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的立场上后退,不愿承担《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下应承担的义务,甚至要求抛弃《议定书》。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达成。

该协议旨在制定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协议的达成标志着全球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和努力,也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首先,哥本哈根协议的重要性在于其全球性的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全球性的合作意味着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寻求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共同努力的精神是哥本哈根协议的核心所在,也是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因之一。

其次,哥本哈根协议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协议要求各国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NDCs),并定期报告有关减排行动的进展。

这种要求意味着各国需要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协议还提出了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这些举措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事业向前发展。

最后,哥本哈根协议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协议要求各国制定和实施适应计划,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要求意味着各国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

同时,协议还提出了适应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机制,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这些举措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事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哥本哈根协议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行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全球性的合作意味着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寻求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协议,旨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该协议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于2012年正式生效。

本文将介绍哥本哈根协议的背景、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并评估其成果和挑战。

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温度不断升高,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于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

然而,随着公约的实施,各国间在减排目标和行动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协商和具体措施。

目标哥本哈根协议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努力将目标下调至1.5摄氏度,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同意采取行动,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能力和提供财务支持。

原则哥本哈根协议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各国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排放量,将减排目标分配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协议还强调“公平”原则,即国际社会应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提交自愿的减排目标,即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减排措施。

各国提交的减排目标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简称NDCs),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予以公开和监测。

协议还设立了国际气候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排措施。

发达国家承诺逐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果和挑战哥本哈根协议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协议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协议的减排目标是自愿性的,缺乏法律约束力。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巴厘岛路线图”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其中亮点如下:1、强调了国际合作。

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

2、把美国纳入进来。

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

“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3、强调了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

4、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

规定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安排举行谈判。

5、中国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受到好评,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哥本哈根协议》具体内容:气温升幅限制全球气温升幅应限制在摄氏2度以内法律约束力文本无明确列明对《京都议定书》存续问题无明确表示全球减排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尽快封顶,但无定下年限。

各国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联合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

未提及2050年减排目标。

减排监察所有新兴经济体必须自我监察减排进度,并每两年向联合国汇报。

国际人员可以视察,前提是不损害国家主权。

资金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起,向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国等提供1,000亿美元(约7,757亿港元)援助。

未提及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

未来3年内发达国将提供300亿美元(约2,327亿港元),当中欧盟、日本及美国将联合出资252亿美元(约1,955亿港元)。

其它提供足够资金限制森林砍伐考虑透过碳市场达致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大会最后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它虽然不是法律性公约,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基础。

但会议中的五大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一是谈判的基础文件,二是减排目标,三是“三可”问题(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四是长期目标,五是资金问题。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介绍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是一个国际气候变化文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

该协议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本哈根协议的背景、目标、重点项目以及实施情况。

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影响已经日益显现。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旨在统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行动。

然而,在多年的谈判和努力之后,各国之间在减排目标和行动方案上存在很大分歧。

为了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决定在哥本哈根举行一次特殊会议,这就是哥本哈根大会。

目标哥本哈根协议的目标是通过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平均温度升温控制在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范围内。

具体来说,协议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目标:1.提高发达国家在2020年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目标。

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以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3.建立透明、可验证的制度来监测和报告各国减排行动的进展情况。

4.建立一个新的气候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和措施。

重点项目为实现哥本哈根协议的目标,各国提出了一系列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项目。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项目:1.清洁能源转型:各国承诺加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能效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重新造林和森林保护:通过大规模森林保护和重新造林计划,增加森林碳储量,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

4.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加强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和农业方面的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和风险。

实施情况自哥本哈根协议通过以来,各国在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中英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中英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时间:2009-12-19 15:01来源:口译网作者:口译网点击:972次2009年12月18日,奥巴马总统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讲话,阐述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

以下是讲话的全文:Remarks at Copenhagen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by the U.S.President Barack ObamaCopenhagen, DenmarkDecember 18, 2009美国总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丹麦,哥本哈根2009年12月18日Good morning. It is an honor for me to join this distinguished group of leaders from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e come here in Copenhagen because climate change poses a grave and growing danger to our people. All of you would not be here unless you — like me — were convinced that this danger is real. This is not fiction, it is science. Unchecked, climate change will pose unacceptable risks to our security, our economies, and our planet. This much we know.早上好。

十分荣幸能与世界各国尊贵的领导人汇聚一堂。

我们来到哥本哈根,是因为气候变化对各国人民构成的严重威胁与日俱增。

诸位如果不相信这一危险确实存在,你们──同我一样──都不会来到这里。

奥巴马在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奥巴马在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奥巴马在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全文)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听听奥巴马对此想要说什么?2009年9月22日以下是奥巴马总统星期二在联合国的讲话稿全文,由白宫发布。

早上好!我要感谢秘书长组织本次首脑会议,还有所有参与本次会议的领导人。

今天我们这么多人在这里聚集一堂,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我们构成的威胁是严重的、紧迫的,而且正变得日益严重。

历史将对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一挑战的反应作出评判,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应对这一挑战---大胆、迅速和齐心协力地,---我们将冒使自己的后代遭遇不可逆转灾难的风险。

任何国家,不论大小、穷富,无一能逃脱气候变化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威胁到任何海岸线。

更猛烈的风暴和洪水威胁着每一个大陆。

越来越频繁的旱灾和作物歉收使本已饥饿和冲突不断的地方招致更多的饥饿和冲突。

由于岛屿生存空间的萎缩,很多家庭已被迫逃离家园,成为气候难民。

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安全稳定---我们的繁荣,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安全---正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扭转气候变化这一趋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然而,我们能够扭转气候变化的趋势。

约翰F.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的很多问题是人为的,因而人类能解决这些问题。

”的确,太多年过去了,人类对气候威胁一直反应缓慢,甚至对气候威胁严重性的认识很迟缓。

确实,我们美国也一样。

我们承认这一点。

但这是新的一天。

这是一个新时代。

我可以自豪地说,在过去的8个月中,美国在促进清洁能源和减少碳污染上所做的比我们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们正在进行政府最大规模的投资---这一投资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将风力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发电能力翻一番。

美国各地的企业家们利用贷款担保和税收减免正在建造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板和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这些项目,正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产业。

我们正投资数十亿美元以减少我们的家庭、建筑物和用具的能源浪费---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美国家庭节省能源开支。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 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 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 都哥本哈根召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 简介: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 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 称《框架公约》。《公约》的最终目标 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 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4.成立有治理能力的有效体制架构,以处理 发展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需要。
发达国家
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020年减排17% 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 的基础上减少17%。据专家推算,这一目标 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
欧盟重提减排30% 根据欧盟在2008年达成的气候变化 一揽子协议,到2020年,欧盟将考 虑减排30%。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鸠山由纪夫提出“减排25%”的目标。 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 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
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案遭阻 澳大利亚参议院2日以41票对33票否 决了澳政府提出的碳排放交易议案, 这是该议案第二次被投票否决。
加拿大推出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加拿大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将与 此前制订的目标基本一致,即到2020 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约2%。
发展中国家
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 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

哥本哈根协议全文

哥本哈根协议全文

哥本哈根协议全文(中英对照)2009-12-25 来源:未知【大中小】我要投稿划词已开启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8日达成协议文本,文本篇幅很短,简明扼要地列出了12个条款,符合此前预期。

文件没有提及各国的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以下是协议文本全文:Full text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The Heads of State, Heads of Government, Ministers, and other heads of delegation present at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2009 in Copenhagen,各国领导人、政府首脑、官员以及其他出席本次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2009年气候变化会议的代表:In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Convention as stated in its Article 2,Being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and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Noting the results of work done by the two Ad hoc Working Groups,Endorsing decision x/CP.15 on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and decision x/CMP.5 that requests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Further Commitments of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to continue its work,Have agreed on this Copenhagen Accord which is operational immediately.为最终达成本协议第二款所述的会议目标,在会议原则和愿景的指引下,考虑到两个特别工作组的工作成果,我们同意特别工作组关于长期合作行动的x/CP.15号决议,以及继续按照特别工作组x/CMP.5号决议要求,履行附录I根据《京都议定书》列出的各方义务。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摘要] 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举行,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会议在争吵声中最终只达成了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由于该次会议是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因此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992年,联合国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联合国环发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为止,公约已拥有192个缔约方。

《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此外,公约还为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是公约缔约方基于这一基本框架,为妥善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举行的。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迄今为止,不包括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在内,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召开了14次。

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举行,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决议草案的写法 (1)

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决议草案的写法 (1)

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决议草案在会议指导审核通过后印发全场。

在接下来的进程中,代表们要对决议草案进行深入地讨论。

当有修改的必要时各国代表可以提出修正案予以修改。

当有代表提出动议结束辩论并对决议草案进行投票时,如果此动议得到通过,即结束辩论程序而对决议草案进行唱名表决。

如果决议草案的赞成票如果达到或超过全部有效票数的三分之二,即意味着决议草案得到通过而成为了正式的决议。

反之,则意味着决议草案未获通过。

决议草案是模拟联合国会议中最重要的文件,决议草案的写作在语言、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模拟联合国中的各位代表在撰写决议草案是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要求和规范。

决议草案的条款分为序言性条款(Perambulatory Clauses)和行动性条款(Operative Clauses)两类:在序言性条款中,每一条款要以动名词形式开头,动名次下加下划线,同时每一条款以逗号结束;在行动性条款中,每一条款要以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开头,同时该动词应以斜体显示,每一条款以分号结束,最后一个条款以句号结束。

行动性条款是决议草案最重要的部分,决议草案行动性条款的语言也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每一条款都表达一个单独且完整的意思;其次,每一条款以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开头,条款的主语是该委员会,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UNSC);再次,决议草案行动性条款的句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另一种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国家+to do(动词不定式)”。

决议草案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国家起草,并需要经过一定数量其他国家的签字认可,才可提交大会进行讨论。

针对同一个议题,可以有由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提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的多份决议草案,最终采用全体投票的方式决定哪份决议草案最终成为决议,一份决议草案须在得到大会全体成员国2/3多数同意后方可通过。

以下为一篇决议草案范例:1、何为决议草案?工作文件格式和内容上的加工和完善需要投票,所以为“草案”投票通过即成为正式决议2、决议草案的形成综合各方和WP的观点起草:起草国(sponsors)一国或多国起草国不能起草或附议其他DR寻求附议:附议国(signatories)并不意味着支持或反对,而是认为值得讨论所有代表国的20%起草国不能成为附议国一国可成为多个草案的附议国提交主席团审核主席通过、编号并印发全场动议介绍起草国解释草案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时限3分钟其他代表提问(针对草案语法的3个问题)回到发言名单动议磋商3、决议草案的起草草案标题委员会 Committee议题 Topic决议草案编号(主席团负责) Number起草国和附议国名单 Country List草案正文——一个完整的长句序言性条款 Preambulatory clauses行动性条款 Operative clauses序言性条款阐述议题的基本情况和影响陈述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回顾已采取过的行动(决议、条约、国际行动、发言、见解)概念界定(关键词、问题核心部分)格式每一款以一动词开头(现在分词),斜体,逗号结尾行动性条款——草案的实质部分列举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每个条款以动词开头(第三人称单数),斜体,分号结尾每条款只能包含一个建议或想法要有逻辑顺序(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罗马数字)最后条款以句号总结4、理想的决议草案格式准确、无误语言通顺流畅、正式官方、无语法错误一定要解决议题里头的所有(或大多数)的争端条款必须是现实的、有技巧性的、实质性的在不同阵营的国家中找出最佳平衡点决议草案1.1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朝鲜核问题起草国:英国、美国`附议国:中国、法国、俄罗斯安全理事会,回顾其以往各项相关决议,包括第825(1993)号决议、第1540(2004)号决议、尤其是第1695(2006)号决议,以及2006年10月6日的主席声明(S/PRST/2006/41),重申核、生物和化学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关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声称已于2006年10月9日进行一次核武器试验,这一试验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旨在加强防止核武器扩散全球机制的国际努力构成的挑战,以及对该区域内外的和平与稳定造成的危险,表示坚信应该维护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国际机制,并回顾,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不能具有核武器国家的地位,痛惜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谋求发展核武器,还痛惜朝鲜已拒绝无条件地重返六方会谈,认可中国、朝鲜、日本、大韩民国、俄罗斯联邦和美国于2005年9月19日发表的《共同声明》,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并根据第四十一条采取措施,第一条谴责朝鲜声称于2006年10月9日进行的核试验,公然无视安理会各项相关决议,尤其是第1695(2006)号决议和2006年10月6日的主席声明(S/PRST/2006/41),其中包括这一试验将招致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并将明显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第二条要求朝鲜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或发射弹道导弹;第三条要求朝鲜立即收回其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宣告;第四条还要求朝鲜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并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有缔约国都需要继续履行其条约义务;第五条决定朝鲜应以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方式放弃所有核武器和现有核计划,严格按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缔约方适用的义务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协定的条款和条件(IAEA INFCIRC/403)行事,并向原子能机构提供超出这些规定范围的透明措施,包括让原子能机构接触它要求和认为需要接触的人员、文件、设备和设施;第六条又决定朝鲜应以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方式放弃现有的其他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第七条决定所有会员国应防止经由本国领土或本国国民,或使用悬挂本国国旗的船只或飞机,直接或间接向朝鲜提供、销售或转让下列物项,不论它们是否源于本国领土;第八条吁请所有会员国自本决议通过之日起三十天内向安全理事会报告为有效执行上文规定而采取的步骤;第九条吁请朝鲜立即无条件地重返六方会谈,努力迅速落实中国、朝鲜、日本、大韩民国、俄罗斯联邦和美国于2005年9月19日发表的《共同声明》;第十条决定继续积极处理此案。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COP15)背景及成果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今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高度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

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关注重点。

哥本哈根会议的宗旨及预期目标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大会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起点

哥本哈根协议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起点

哥本哈根协议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哥本哈根协议: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地球温度持续上升,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环境和经济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威胁,联合国于2009年举行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并达成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即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并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

协议的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协议鼓励各国制定和实施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并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

协议的核心是确立了新的减排目标。

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将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水平的25%-40%。

发展中国家则承诺采取适当的减排行动,但没有具体的减排量要求。

此外,协议还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哥本哈根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新起点。

然而,协议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争议。

首先,一些发达国家对减排目标的具体落实步骤存在分歧,导致协议落实进展缓慢。

其次,协议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机制,无法确保各国履行自己的承诺。

此外,协议的财政支持不足,也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协议的具体落实。

发达国家应当发挥先导作用,加大减排力度,并提供更多的财政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加强国内能力建设,制定更具体的减排计划,并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

此外,哥本哈根协议的成功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参与。

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到气候变化行动中,共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只有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共同面临的挑战。

总而言之,哥本哈根协议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新起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 中英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  中英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时间:2009-12-19 15:01来源:口译网作者:口译网点击:972次2009年12月18日,奥巴马总统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讲话,阐述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

以下是讲话的全文:Remarks at Copenhagen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by the U.S.President Barack ObamaCopenhagen, DenmarkDecember 18, 2009美国总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话丹麦,哥本哈根2009年12月18日Good morning. It is an honor for me to join this distinguished group of leaders from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e come here in Copenhagen because climate change poses a grave and growing danger to our people. All of you would not be here unless you —like me —were convinced that this danger is real. This is not fiction, it is science. Unchecked, climate change will pose unacceptable risks to our security, our economies, and our planet. This much we know.早上好。

十分荣幸能与世界各国尊贵的领导人汇聚一堂。

我们来到哥本哈根,是因为气候变化对各国人民构成的严重威胁与日俱增。

诸位如果不相信这一危险确实存在,你们──同我一样──都不会来到这里。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文件,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

协议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系统变化。

哥本哈根协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的关键节点。

协议中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和原则,为国际社会开展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协议的核心目标是控制全球变暖以在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

为达成这一目标,协议要求各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国家减排计划,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协议还设立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协议的执行机构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

各国政府应定期提交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并进行国家间的监测和评估。

国际组织则负责协调和支持各国减排行动。

非政府机构则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参与作用。

然而,哥本哈根协议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协议的减排目标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各国减排自主性较高,导致实际减排措施的实施不一。

其次,协议的执行和监测机制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国际法律约束力。

此外,协议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问题亦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在协议后不久就开始了《巴黎协定》的谈判,并于2015年达成了全新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

《巴黎协定》明确了更具体的减排目标,要求各国采取更有力的行动限制全球变暖在1.5摄氏度以内,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

哥本哈根协议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仍然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里程碑。

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行动框架,并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减排和气候适应措施的实施。

未来,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是2009年12月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一项国际政治协议。

这个协议是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次重大升级,旨在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框架。

哥本哈根协议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并强调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在协议中,各国同意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为实现这一目标,协议鼓励各国制定和执行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

协议还设立了一个名为“快速启动资金”的机制,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根据协议,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

此外,协议还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当的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然而,哥本哈根协议在达成之初就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协议没有得到所有国家的全面支持,只有一部分国家签署和承诺。

其次,协议的减排目标和资金承诺缺乏具体性和约束力。

这使得各国在协议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尽管有这些问题,哥本哈根协议仍然被认为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推动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行动。

协议的存在促使各国加强减排行动,加大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取代了哥本哈根协议。

巴黎协定更具约束力和具体性,要求各国制定和执行更具体和具有时间表的减排目标。

然而,哥本哈根协议仍然在国际气候政策的发展和实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哥本哈根协议是一个标志性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旨在加强全球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为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框架。

尽管协议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在推动国际社会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行动,在改变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1. 引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也被称为第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该会议是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首次会议,旨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达成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协议。

2. 背景2.1 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洋酸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科学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2 前一次的《京都议定书》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设立了国际气候变化的法律框架。

然而,《京都议定书》存在一些问题,如排放限额不合理、参与国家范围有限等,因此需要通过新的协定来解决这些问题。

3. 会议议程3.1 会议目标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项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以更公平、更全球的方式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3.2 关键议题会议讨论的关键议题包括:•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一致的减排目标,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资金和技术支持:确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机制,以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透明度和核查:建立透明、可核查的减排和适应行动的机制,以确保各国履行承诺。

•森林保护:制定有效的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以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碳汇的流失。

4. 会议结果4.1 哥本哈根协议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达成了一项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协议。

但是,由于缺乏一致性和明确性,以及一些关键国家的不同意见,协议并未获得总体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取代《京都议定书》,而是作为一个政治承诺或意向表达存在,并没有具体的法律约束力。

4.2 主要成果虽然哥本哈根协议没有达成所有预期的成果,但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各国自愿提出减排目标,并在协议中登记。

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1. 简介哥本哈根会议是指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

此次会议的目标是为后续的气候变化谈判制定一项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该协议旨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2. 背景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稳定温室气体浓度,保护地球的气候系统。

哥本哈根会议是公约的第15次缔约方大会,也是2009年京都议定书有效期结束后的首次全球气候变化峰会。

会议以达成一个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为目标,旨在取代京都议定书,并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措施。

3. 关键议题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会各方将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进行磋商,并争取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减排目标。

这也是会议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3.2 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会议将讨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加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3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因此,会议将讨论有关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

各国将就减少森林破坏、增加森林面积等问题进行协商。

4. 各方立场哥本哈根会议各方在关键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发达国家更加关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则主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森林保护方面,发展中国家希望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但发达国家却更注重减排目标的达成。

5. 成果和影响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有成功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但该会议仍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产生了积极影响:•联合国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科学依据,即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各方就适应性、减缓性和资金支持等问题达成共识,为后续谈判提供了基础。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美国
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把提 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 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资 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2007年,美国宣布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3年 可再生电力在美国电力消费量中的比重要达到7.5 %。 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规定到2020年和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水平分 别减少17%和83%。此外,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产 业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 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
欧盟
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积极推动国际 温室气体减排。 2000年以来,欧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 机制和行动计划,推动其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包括:欧洲气候变化计划(ECCP)、欧盟排放交易体 系(EU ETS)、欧洲新能源政策,等等。 特别是2008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气候变化行动 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提出3个20%目标,即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能效提高20%,可 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并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 作的核心要素,极力输出其碳交易规则和碳市场管 理做法,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 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二)明确了量化的和可预期的资金机制
再次,协议规定将建立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公平代表性管理机构的多边资金,并通过建立哥本哈根 “绿色气候基金(Copenhagen Green ClimateFund)” 来发放。 最后,协议决定建立一个高水准的工作小组来研究 潜在资金资源的贡献度。尽管协议中发达国家提供资 金的数量距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资 金来源的表述也没有如发展中国家要求的应主要来自 发达国家的公共资金,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 国家首次给出明确的资金支持数额,这还是第一次。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简介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是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期间达成的一个气候变化协议。

该协议旨在取代《京都议定书》,并成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框架文件。

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影响范围涵盖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在1992年联合国框架公约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都议定书》。

然而,《京都议定书》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它只约束了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的责任,而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具体行动。

其次,《京都议定书》签署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缺乏约束力,导致实际减排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一些重要国家并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进一步削弱了其影响力。

哥本哈根协议的确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提供更加具有约束力和可持续性的框架。

关键内容1.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制定和公布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排。

减排目标的时间范围为2020年到2050年。

2.技术和财务支持:协议鼓励发达国家将技术和财务支持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以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减排目标。

这包括技术转让、气候资金等。

3.透明度和考核:协议要求各国定期报告其减排行动和成果,并接受国际社会的审查和考核。

这有助于确保各国履行自己的减排承诺。

4.气候变化适应:哥本哈根协议认识到气候变化已经不可避免,因此也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各国应采取措施来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

推行和影响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没有像《京都议定书》那样形成法律约束力,但它对全球气候变化事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We agree that deep cuts in global emissions are required according to science, and as documented by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with a view to reduce global emissions so as to hold the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below 2 degrees Celsius, and take action to meet this objective consistent with science and on the basis of equity. We should cooperate in achieving the peaking of global and national emiss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recognizing that the time frame for peaking will be long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bearing in mind tha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are the first and overriding priorit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at a low-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indispensabl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我们强调,气候变化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我们强调对抗气候变化的强烈政治意愿,以及“共同但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最终达成最终的会议目标,稳定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以及防止全球气候继续恶化,我们必须在认识到每年全球气候升幅不应超过2摄氏度的科学观点后,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长期合作以对抗气候变化。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一些受害尤其严重的国家的应对措施的潜在影响,并强调建立一个全面的应对计划并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性。
我们同意此哥本哈根协议,并立即开始执行。
1. We underline that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our time. We emphasize our strong political will to urgently combat climate chan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Convention to stabilize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at a level that would prevent dangerous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with the climate system, we shall, recognizing the scientific view that the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should be below 2 degrees Celsius, on the basis of equity and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hance our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We recognize the crit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on countrie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its adverse effects and stress the need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daptation programme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2. 我们同意,从科学角度出发,必须大幅度减少全球碳排放,并应当依照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所述愿景,将每年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在公平的基础上行动起来以达成上述基于科学研究的目标。我们应该合作起来以尽快实现全球和各国碳排放峰值,我们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框架可能较长,并且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消除贫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首要的以及更为重要的目标,不过低碳排放的发展战略对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5. Non-Annex I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will implement mitigation actions, including those to be submitted to the secretariat by non-Annex I Parties in the format given in Appendix II by 31 January 2010, for compilation in an INF document, consistent with Article 4.1 and Article 4.7 and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may undertake actions voluntarily and on the basis of support. Mitigation actions subsequently taken and envisaged by Non-Annex I Parties, including national inventory reports, shall be communicated through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nsistent with Article 12.1(b) every two years on the basis of guidelines to be adopted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hose mitigation actions in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or otherwise communicated to the Secretariat will be added to the list in appendix II. Mitigation actions taken by Non-Annex I Parties will be subject to their domestic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the result of which will be reported through their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every two years. Non-Annex I Parties will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actions through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with provis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s and analysis under clearly defined guidelines that will ensure that national sovereignty is respected.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seek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will be recorded in a registry along with relevant technology, finance and capacity building support. Those actions supported will be added to the list in appendix II. These supported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will be subject to international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guidelines adopted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 Adaptation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is a challenge faced by all countries. Enhanced a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adaptation is urgently required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by enabling and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ation actions aimed at reducing vulnerability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ose that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especially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and Africa. We agree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shall provide adequate, predictable and sustain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capacity-building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ation 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