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富起来的治沙人

在中国西部的沙漠边缘地区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有这样一位治沙人:25年里,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他循着规律,围着市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每年以两三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他就是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全国治沙英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场长王有德在查看苗木

在中国西部的沙漠边缘地区,流沙在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耕地和居住地,但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却发生了逆转,实现了“人进沙退”……

在这里有这样一位治沙人:25年里,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他循着

规律,围着市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每年以两三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他就是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在中国西部的沙漠边缘地区,流沙在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耕地和居住地,但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却发生了逆转,实现了“人进沙退”……在这里有这样一位治沙人:25年里,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他循着规律,围着市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每年以两三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他就是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大泉管理站职工居住的二层别墅式住宅

治沙人住进别墅群

白芨滩林场地处宁夏灵武市东部和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建于1953年,属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公益性林场。由于观念落后,管理粗放,到上世纪80年代,林场的林业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1年有7个月无事可做,全年收入仅有几百元,三分之一的职工要求调走。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出任白芨滩林场经营副场长。他挨个走进职工家庭,一幕幕贫寒的景象让他吃惊:建场30多年了,工人依旧住的是能望见天的土坯房,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有的家庭连电都用不起。当时,这个林场每年的全部收入就是财政拨款的15万元,既要养活198名工人,又要保证生产,日子艰难,可想而知。

然而,记者近日再次穿行在白芨滩林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荒漠地区,公路上不见了清沙车,风沙蔽日变成了清风徐来,漫漫黄沙被厚密的青草牢牢锁压。昔日的沙漠前沿地带,如今变成了林场腹地,树林中间处处是由日光温棚、养殖园区构成的田园风景。在大泉管理站,一排排亮丽的二层别墅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

与记者同行的白芨滩林场办公室副主任王秀华介绍说,这些都是林场职工的住房,电视电话、上下水管道、太阳能供热等一应俱全。林场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林场职工。正

带领几名工友扎麦草方格的张学云高兴地说,去年算上果园以及治沙收入,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除了在林区拥有一套别墅外,去年还在灵武市区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身旁的工友们告诉记者,林场许多职工在市区买了商品房,像张学云这样的家庭在林场职工中收入还算是一般的。

记者了解到,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林场下属的5个管理站都铺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架设了输电线路,看上了电视,装上了电话。职工人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此外,林场还在城里盖起了退休楼,将一些长期工作在沙区的老职工搬进城里,解决了他们就医看病难、儿孙上学难的问题。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职工在雨中抢墒播洒草籽

为何这边风景独好?

“苦苦干了几十年,沙漠越来越绿,人却越来越穷。”

当一些人钟情治沙,却陷入“生态富有、经济贫困”的境地时,为何这边风景独好?

王有德一语道破玄机:关键是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将治沙成效与个人收益挂钩,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灵武,一提起白芨滩林场,人们总是说:“白芨滩的今天,是王有德他们用汗水就着沙漠苦出来的!”寒冬腊月,王有德带领职工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一座座沙丘上扎草方格;春天来了,他们将一粒粒草籽撒播在草方格内。为了多植柠条、花棒、沙柳,他们吃在沙区,睡在野外……

艰辛的付出使林场经济不断发展,职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王有德制定了“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的工作思路,建起了柳编厂,发展了机砖厂,搞起了绿化公司。王有德凭着“全国治沙英雄”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承揽了城市绿化、高速公路、铁路、矿山等70多项绿化工程,仅去年一年白芨滩林场的收入就超过千万元。由于自身有了“造血”功能,林场又开始建高标准温棚承包给职工,培育期只象征性收一点费用。职工承包的果园、饲养的奶牛赚不到钱,林场给予补贴,直到市场形势好转,这样职工可从林副产品中获得丰利。正是由于经营得当,去年白芨滩林场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实现收入291万元,养殖业实现收入72万余元,绿化工程完成经营收入上千万元……

王有德说,搞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我们鼓励职工走“综合发展”之路,通过采取小额贷款发展养殖业、实行果树转让承包经营制、苗木培育股份制等措施,实行种植养殖业与经果业的联动互补、循环利用,让职工成为生态建设的受益者。

把希望投向荒漠

白芨滩林场“沙漠绿了,职工富了”。然而,富起来的治沙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将大部分集体积累又“反哺”于治理沙漠。王有德说:“发展要讲究可持续,如果只盯着眼前收获,沙漠迟早会卷土重来,新造的良田可能保不了几年。治理沙漠,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为了让职工治沙无悔,王有德规定每个职工每人每年必须承包100亩治沙任务,如果保质、保量完成,仅此一项当年就能收入1万元。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2008年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共治沙造林2万多亩,栽植各类苗木近300万株。今年,白芨滩人植绿的劲头更足了,仅仅5个月,就已高质量完成治沙造林1.69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81.8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25年来,王有德带领林场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4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昔日黄沙满天、生态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