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魂铸名校,梅香溢瓷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魂铸名校,梅香溢瓷都

——磁灶中学发展史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磁灶刚烧制的瓷器都有一条裂缝,土地神传出话来,说是没有瓷魂,缺少血性的缘故,需一名青年男子祭窑。一名叫阿祖的青年为了家乡的陶瓷业,毅然纵身熊熊的土龙窖。从此,磁灶烧制的陶瓷器漆亮精美,名扬四方……

创业篇:“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磁灶,这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陶瓷生产历史的中国陶瓷重镇,依山带水,丘陵环抱,岗峦重叠起伏,素有锦绣山川五坞十八曲之美称。自古以业,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磁灶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与满腔的热血,将自已的灵魂与陶瓷烧铸在一起,熔炼成励精图治、矢志奋斗的“瓷魂”,正是在这“瓷魂”精神的感召下,磁灶的先民们创造了驰名海外内的陶瓷生产史和对外的贸易交通史。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岁月不居,山河静默。一千七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这辆大车在狂风暴雨中蹒跚前行,而磁灶这个曾经物阜天华的古老瓷都昨日的那段辉煌,也已掩埋进了沉寂的废墟。面对着那些仿佛还在述说着瓷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荒废的窑址,磁灶人陷入了困惑与沉思——磁灶的发展之路在何方,这更为真实的贫穷与落后究竟如何才能摆脱?人是思想的探索者,只有思想方面的探索能使人找到新的出路——终于,聪明的磁灶人找到了教育兴镇的答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69年秋,“磁灶中学”附设于磁灶中心小学正式开始办学,千年古镇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磁灶中学”这个响亮的名字。1973年春,磁灶梅溪乡群众自发筹资,于钟山建了一座六间教室平屋,学校随即迁入新址,校区初尝独立,定校名为:“磁灶中学分校”。由此,梅溪乡才开始有一所中学的基本雏形。山路曲折蜿蜒,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创业举步维艰,但毕竟向着目标前进。那时全校学生只有百余人,教职工十四人。建校之初,教职工寄膳于寨仔山电炉厂,寝宿于教室及大山后华侨医院内。蓦

然回首,其间,简墙陋壁景貌实为创业艰辛之缩影,辛孺苦学风范堪为师生褒扬之华彩。

此后,学校又多次增建教室、宿舍、厨房,师生数逐年增加。1977年,学校已初具规模,遂易名为“磁灶二中”。1979年更易为“磁灶中学”,沿用至今。

成长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磁灶人兴办教育的决心与信心感动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乡贤,他们一同走进了捐资兴学的行列中来。素来爱国怀乡,心系桑梓,倾情教育的梅溪乡旅外侨胞,欣闻家乡办校,前景蒸腾日隆,莘莘学子求学就近便利,可以免除学途往返跋涉之劳,感慨甚多,喜溢心胸。1980年,以吴国森先生为会长的“旅菲梅溪同乡会”诸侨亲,闻风响应,慷慨解囊,先后汇集人民币二十多万元,捐资建校,造福桑梓,振兴教育。随即推举华侨吴家钗、吴声构、吴孝义、吴声池、吴孝洗先生,建筑工程师吴丽书小姐一行回国磋商建校事宜。经梅溪乡校董会董事长吴庆开、副董事长吴家沐诸位先生的大力发动,深丘点群众无偿献出土地四十余亩,梅溪乡群众捐资献工,谋策出力,力建校园。在国内外梅溪乡亲能力合作下,经四年努力,设计新颖、颇具中西特色的四幢教学楼(二十三间教室)于1984年耸立于飞钱古地,教育设施设备能满足附近三万人的梅溪乡亲的后昆学儒就学需求。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磁灶人挣脱了捆绑多年的锁链,沉睡多年的古窑纷纷醒来,瓷都再次燃起熊熊的烧陶大火,经济全面腾飞。为了适应磁灶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办优势,拓宽办学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格局,1981年秋季,磁灶学校开办职业高中部教育,成为泉州市最早创办的职业学校之一。为继承光大磁灶乡千余年制陶的传统技艺,开设“陶瓷工艺”的专业;为利用当地中草药、外科治疗的有利资源条件,1984年,学校又开办“卫生保健”专业。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海内外仁人志士的无私奉献下,磁灶中学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质量逐年提高。1984

年10月,侨胞吴家钗、吴家悦二兄弟自发捐资,设立“磁灶中学体育基金”。1985年8月,侨胞吴国森先生自发捐资,设立“吴家弁先生奖学基金”。1985年11月,吴民生、吴松柏二昆仲捐资设立“吴家略先生教学基金”。 1994年秋,在旅外侨胞、校董会偕诸乡贤的努力下,一座五层综合大楼又于飞钱古地校园内拔地而起。1995年3月,旅菲梅溪侨胞又捐资人民币五十万元,兴建“菲华教师宿舍楼”一幢。校园配备更趋完善,校容校貌蔚为壮观。

发展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艰辛的汗水尚未完全退尽,又一次新的创业即将启程。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1997年3月,经晋江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磁灶中学增设普通高中部。并决定新辟完中校园于马鞍山下东南麓。为了磁灶的教育事业,磁灶人与磁中人又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磁灶镇政府高呼“倾全镇之力,建磁灶完中”的口号,于1997年春轰轰烈烈拉动社会、村(居)、校友、校董、华侨集资建校,奏响“齐心协力建设一流校园”的壮丽凯歌。1998年,经省教委注册登记为完全中学。1998年秋季开始招收高中生。

1999年8月,堂皇气派的新校园投入使用。2003年4月磁灶中学实现了整体搬迁,掀开了磁灶中学办学史乃至磁灶镇教育发展上新的篇章。自1998年增办高中部以来,着眼长远发展,按照“高起点、配套全、现代化”的标准,磁灶镇政府及校董会、校友会、商会、海外侨胞及社会贤达等社会力量倾心注力,为集资奔波,为建设劳碌,为事业劳心,为发展谋策,共计筹集300多万元侨资和100多万元磁灶镇商会各地分会资金及校友会知名校友120多万元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吴国森家族慷慨捐资250万元兴建一幢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吴志诚家族慷慨捐资100万元捐建一幢教学楼。磁灶商会北京分会自1998年至今为我校提供奖教、助学金达二三十万元。这些都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无限的动力。迄今,新校建设注册二千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建设。短短几年,新校从无到有,从昔日一片荒芜废墟

之地,变成如今设计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育人环境洁净美好、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的崛起之貌。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80991平方米,建筑面积33384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8249平方米,做到净化、美化。学校现在43个教学班,学生2500多人,现在教职工160人。

在乔迁新校的五年里,磁灶中学一方面加大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力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社会各界人士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学校于2004年12月顺利通过福建省三级达标的验收,从此跨进了省重点中学的行列,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弹指挥间,磁灶中学三级达标已满三年,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软硬件设施得到完善,教学实力大幅度提高,课改实验深入开展,教育质量持续上升,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取得省优秀图书示范馆、泉州绿色学校等系列称号,尤其是学校连续三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市二三级达标校前列,使磁灶中学在晋江市教育界有了一定声誉,为学校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另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求索的道路从来没有句号,也不容许我们在顿号的小站停步不前。磁灶人与磁中人都清醒地认识到,要让脚步前行,就必须把脚印留在后头。我们无暇为前进中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在未来的几年里,磁灶中学的发展面临着更可观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迎头赶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打响品牌,扩大影响,这是新一届学校领导与全体师生面临的巨大考验与挑战。

建设高楼大厦的第一步不是打地基,而是要先绘蓝图。磁中人深谙这个道理。为了适应学校新一轮创业,学校及时理清思路,制定了《磁灶中学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作为未来工作的行动纲领。

未来的五年,磁灶中学将以创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为核心目标,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落实“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