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纵横关系及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 胫
冲脉、背俞
肝 胃(太仓) 肾 脾
背俞(肝、脾、肾俞) 舌本(脾) 舌下两脉(痛)
气街(气冲)、承山、踝上下
说明头、胸、腹三部是“气街”与“标、结”共同的所在 部位。
(2)气街与标、结之间的生理功能关系: 说明标本,根结之经气结聚与弥散的途经与 气街之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通路密切相关。 亦可理解为气街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与弥散 的综合径路的关系。
小 结 1.标本、根结理论在意义上大体是一致的,主要 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强调以四肢为根本,为经气之 源;以头面躯干为结为标。为经所汇聚与弥漫输布之 所。 2.从十二经脉如环无端的流注之外的另一角度, 阐述经气流注运行的升降出入,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 3.为针灸临床辨证,确立治则,配穴原则,取穴 配方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4.强调四肢部腧穴对头面,躯干作用的重要性。
本部在肘关节以下,并有相应穴位 手三阴经
(四)标本与根结之间异同比较 相 同 1.均论述上肢与头身间的 相互关系。 2.强调经气之“源”在四 肢,以四肢为 “根”为“本”,在下部 。 3.强调经气其“流”在头 身,以头身为 “结”与“标”,在上部 不 同 1.根:专指“井穴”——范 围小 2.本:指四肢肘膝以下一部 位——范围宽。 3.结:指经气之归结、集聚 、在头胸腹。 4.标:指经气之弥漫扩散, 更扩及背部, 背俞。
经络的纵横关系及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经络的纵横关 系
【概述】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是关于经络纵横关系的理 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 基础上,又从各经的纵向或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 认识,以指导临床辨证和用穴。
根与结 标与本 气街 四海 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 二者 又互 相结 合
(二)应用 1.指导临床确立配穴处方原则。 《灵枢· 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 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腘”。 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等。
2.指导临床治疗:
治疗近部疾患, 头身之疾取肘 膝以下 各特定治疗: 如 四总穴歌》 的应用
(1)本部腧穴的应用
治疗其远隔部位疾患:上病下取
气 街 一、气街的概念和内容
1.气街的含义:是指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 狭义:是指胃经的气冲穴,又名气街。
2.理论渊源:“气街”一词用于经络理论首载于 《灵枢· 卫气》。 《说文解字》:“街,四通道也”。
3.气街内容:
《灵枢· 卫气》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 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 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头气之街——脑。(手足三阳所通) 胸气之街——膺、背俞(心、肺)(手足三阴所通) 腹气之街——冲脉,背俞(肝、脾、肾)。 (足三阴所通) 胫气之街——气街(气冲穴),承山,踝上下。
是经络理论 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大范围分析经络的横向关系
【参考文献】 《灵枢· 根结》曰:“奇邪离络,不可胜数,不知 根结,五脏六腑,拆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 不可复取。” 《灵枢· 卫气》曰:“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 契绍于门户……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 海论》曰:“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 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以上原文均强调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在临证中辨证治疗和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足窍阴(井) 丘墟(原)
厉兑(井)
少泽(井) 关冲(井) 商阳(井)
冲阳(原) 足三里(合)
阳谷(原) 阳池(原) 合谷(原) 小海(合) 支沟(经) 阳溪(经)
丰隆
支正 外关 偏历
人迎
天窗 天牖 扶突
上述所论经脉之根、溜、注、入,与十二经脉五 输穴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完全一致。五输穴皆在肘膝以下,而上文 所言之“入”有两穴,其中之一,皆在颈项,对此, 杨上善在《太素》中作过分析。阳经上头,于颈项部 各有“入”穴,阴经无此。杨注说:“此根入经,唯 有六了阳,具而论者,更有六阴之脉,言其略耳。” 阴经略而论,可能有如十二经别,阴经在头部合入阳 经的关系。
人迎、地仓
脾俞、廉泉 肾俞、廉泉 肝俞 攒竹 丝竹空 扶突 中府 心俞 天池
手 三 阴
(注:有关原文见《灵枢· 卫气》)
(三)归纳:
足三阳经 标在背俞与舌部,并有相应穴 位 本部在膝关节以下, 并有相应穴位 标在头面, 并有相应穴位 标在头面, 并有相应穴位 标在胸部及背俞, 并有相应穴位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厉兑
中封前上四寸 内踝上二寸 行间上五寸 手外踝之后 小指次指间上二寸 肘骨中,上至别阳 寸口之中 锐骨之端 掌后两筋间二寸中
厉兑
三阴交 交信 中封 养老 中渚 曲池、臂臑 太渊 神门 内关
人迎、颊、颃颡
背俞、舌本 背俞、舌下两脉 背俞 命门(目)上一寸 耳后上角,下外眦 颊下合钳上 腋内动脉处 背俞 腋下三寸
标与本 一、标本的概念与内容: (一)标本的概念: 1.“标”与“本”的含义:是指十二经脉 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说明经脉上下相互关 联的本末关系。
2.理论渊源: 标本在经络理论中应用,首载于《灵枢· 卫气》篇。 本义
标 本 树梢称 “标” 木下称 “本”
经络理论含义
相应部位
上下关 系 上 下
头、胸、腹、 经气弥散部位 背 经气集中的本源 部位 四肢部
《灵枢· 根结》只论述了足六经之 “根”“结”(缺手六经之“根”“结”)。 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了“四根 三结”的概念。 说明手六经与足六经之井穴与头面胸腹的 关系应相似,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 井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 为结,合称“三结”,而完善了经络的根结理 论。
2.六阳经根、溜、注、入: (1)含义:是指手足三阳经脉气流行的部位。 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井穴” 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 “经穴” 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 “合穴” 入:是经络之气进入之处——上为颈部各阳经 穴,下为“络穴”
(2)内容
类别 根 经名 穴名 至阴(井) 京骨(原) 昆仑(经) 阳辅(经) 足太阳 足少阳 足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溜 注 飞扬 光明 入 下(络) 上(颈) 天柱 天容
二、标本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一)意义: 1.强调经气集中于四肢(本),扩散于头面、躯干 的一定部位(标),以阐明经气运行上者应于下,下者 应于上的密切关系。 2.“本”是经气汇集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的 区域,着重于经气弥散的影响,说明四肢与躯干两极之 间的经气联系。 3.阐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重 要治疗作用。 4.标本、根结理论更强调了与十二经脉营气流注不 相一致走向的另一系统,更广的说明经气的升降出入, 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表明了人体机能活动的复杂性。
根与结 一、根结的概念和内容 (一)根结的概念: 1.“根”与“结”的含义:是指十二经脉 之气起始与归结的部位,反映出经气上下两者 间的相互关系。 2.理论渊源:“根结”一词首见于《灵枢· 根 结》(图)
本
意
经络理论含 义
相应部 上下关 分 系
即树根 有起始 根 的含义 。
是指经气所 起的根源处 四肢 (为四肢末端 “井穴” 的“井穴”)
经名 足太阳 足阳明 足少阳 足太阴 根 至阴 厉兑 窍阴 隐白 结 命门(目) 颃颡(鼻咽) 窗笼(耳) 太仓(胃)
足少阴
足厥阴
涌泉
大敦
廉泉(舌下)
玉英,络膻中(胸)
根结内容见《灵枢· 根结》所载,内容如上表,原文略。所结部位 解释如下: 命门者,目也。《太素》注:“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与目,故目 为命门。”《素问· 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命门者,藏精光照之 所,则两目也。”这里可知道太阳之结“命门”指眼目。 颡大者,钳耳也。“颡大”《甲乙经》作“颃颡”或更为妥切。 阳明所结之处指鼻咽部。 窗笼者,耳中也。《太素》注:“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 窗笼”。少阳所结之处指耳中。 太仓,《灵枢· 胀论》:“胃者,太仓也”。《甲乙经》“中脘, 一名太仓”。均指胃部。太阴结于胃部。 廉泉,《素问· 刺疟论》:“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甲乙经》 “廉泉,……舌本下。”《素问· 气府论》“足少阴舌下……各一。” 是则谦廉泉亦当足少阴也。少阴所结之处指舌下。 玉英,《甲乙经》:“玉堂,一名玉英。”指胸部。厥阴又“络 于膻中”,指胸中。
4.气街与(标本、根结)标、结的关系。 (1)气街与标、结部位分布关系(图)
部位 脑 头 肺 心 气街 “结” 目(命门) 耳(窗笼) 鼻咽(颃颡) “标” 目(命门)上 耳(窗笼)前 耳后上角、目外眦、颊玉英、膻中) 背俞(心俞) 腋内动脉(肺) 舌(廉泉) 腋下三寸(心)
下
是指经气所 即结聚。 归的结聚处。 有归结 (在头、胸 头、胸、 结 腹 的含义 、腹的一定 。 部位与器官 )
上
《博雅》: “根,始也” 《广雅》: “结,终也” 《太素》: “根,本也; 结,系也” 马莳注:“脉 气所起为根, 所归为结”
(二)根结内容 1.足六经根结内容: 足六经根结部位表
《说文》曰:“木杪末”为标;“木下曰本”。 《淮南子》曰:“物类相动,本标相应”。
(二)内容:
经名 足 三 阳 足 三 阴 手 三 阳 足太阳 足少阳
十二经标本部位表
本部 足跟上五寸 足窍阴之间 相应穴 跗阳 足窍阴 标部 命门(目) 窗笼(耳前) 相应穴 睛明 听会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
本经标本部腧穴配合:风池配绝骨,治肢体佝偻。 (3)本部和标 期门配大敦,治痞块疝气 部腧穴配合作用 (上下配穴,远 近配穴) 各经标本部腧穴互配:睛明配行间,治雀目。 建里配内关,治胸中苦闷。
3.分析诊断疾病症候的上下虚实 《灵枢· 卫气》“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者热,上虚则眩, 上盛则热痛。故石(实)者绝而止之,虚则引而起之”。 下虚则厥——厥则下虚(虚) 上虚则眩——眩则上虚(虚 ) 下盛则热——热则下盛(实 ) 上盛则热痛——热痛则上盛(实 ) 虚则引而起之——用补法。 实则绝而止之——用泻法。
二、气街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一)气街理论的意义: 1.主要说明经络系统在人体头、胸、腹,胫循行分布中相互交 通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经络对人体各部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2.将头、胸、腹、胫各部所属的脏腑、器官、经穴分部联系成 为各部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3.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灌注于诸经;诸经气血可借 气街直达于内,以养脏腑。说明气街是脏腑和诸经气血横向输注的 捷径。 4.脏腑通过气街而前后相联。(与俞募穴理论密切相关)。 5.是十二经脉流注中“如环无端”通道“侧行旁通”的通道。 《灵枢· 动输》:“夫四末阴阳之会,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 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相合,相输如环。” 以上说明:气街与诸经脉,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 关,它是十二经脉之气环流的另一应急通道。
(二)应用: 1.指导临床取穴配方: 上病下取:结部有疾,取根部穴。 下病上取:根部有疾,取结部穴。 上下配穴:根部穴与结部穴配合组方。 2.指导临床治疗: 咽喉肿痛(结部)——取少商(根部) 疝气(结部)—— 取大敦(根部)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瞳子髎配足窍阴 (上下根配穴) 下肢痹痛(根部)——取风池(结部)
(三)归纳
手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根 足三阴经
结于头
于四肢末端“井穴”(四根) 结于胸 (三结) 结于腹
二、根结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一)意义: 1.强调十二经脉气以四肢末端为出发点, 归结于头胸腹。 2.说明经气活动上下相互联系的对应关系。 3.经气流注与五输穴排列一致,进一步强 调五输穴的重要作用。 4.是经气运行的另一重要形式,强调四肢 腧穴对头身的重要作用。
四肢肘膝以下本部和根部是十二经气交接流注的重要部位, 特定穴位的五输穴、原穴、十二经的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皆在本部。这些腧穴能治疗头面、胸、腹及内脏疾病。可 以说经脉的根结标本理论为五输穴的解释应用、四肢肘膝下输穴 的远治作用、上病下取的治疗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头面标部穴位,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头晕 目眩取风池。 (2)标部 腧穴的应用 胸背标部穴位,以俞募为代表;治疗相应内脏 病,如,肺脏病取肺俞。 治疗其远隔部位疾病:下病上取:取标部穴位 治疗下肢疾患,如:四肢瘫痪,取神庭。